三道紅線壓頂 房企會降槓桿嗎?

2021-01-07 澎湃新聞

原創 陳博 經濟觀察報

在「三道紅線」監管壓力下,未來三年,降槓桿將成為所有房地產開發商面臨最大的考題和任務。

作者:陳博

封圖:圖蟲創意

導讀

壹 || 「三道紅線」監管傳出後,大部分房企根據自身財務指標進行壓力測試,並考慮通過出表等方式來規避。同時,房企投融資部門負責人也不斷向監管層試探口風。

貳 || 加速去化的同時,部分開發商也在尋求快速降槓桿的「捷徑」,加大股權融資,資產分拆或上市,合作開發,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動作。

「你是保持有生力量還是固守消耗?看短期利益還是經營長期利益?要走捷徑還是走難而正確的路?是走寬門還是走窄門?」

2020年底,旭輝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拋出一連串關乎房企生存的基本問題。三道紅線下高槓桿擴張模式無以為繼,2021年,房企會降槓桿嗎?

答案是肯定的,在「三道紅線」監管壓力下,未來三年,降槓桿將成為所有房地產開發商面臨最大的考題和任務。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召集12家房企召開相關會議,「三道紅線」監管正式被拋出。所謂「三道紅線」指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現金短債比不得小於1倍。

根據踩線的條數,監管部門將房企分成「紅、橙、黃、綠」四檔管理,每降低一檔,有息負債規模增速上限增加5%,即便是處於綠檔中的房企,有息負債年增幅也不得超過15%。

興業證券根據2020年中期報告對70家進行統計發現,處於紅色檔房企佔比為24%,橙色檔房企佔比30%,黃色檔房企佔比35%,而綠色檔房企佔比只有11%。

「踩線」數量越多,房企面臨的降槓桿壓力越大。按照監管要求,從2021年1月1日起房企正式進入降槓桿測試期,到2023年6月底,12家試點房企的「三道紅線」指標必須全部達標,2023年底所有房企實現達標。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三道紅線」監管傳出後,大部分房企根據自身財務指標進行壓力測試,並考慮通過出表等方式來規避。同時,房企投融資部門負責人也不斷向監管層試探口風。

不同於以往,這一次監管部門的決心格外堅決,監管內容不限於表內,明股實債、影子公司等表外負債也將納入監管範疇,對房企所有負債進行穿透式監管。

「降槓桿是接下來幾年房企的主要任務。」克而瑞研究中心總經理林波說,紅色檔的企業降槓桿壓力比較大,短期內要達標幾乎不可能。

「過去企業要實現彎道超車,一定要用財務槓桿,槓桿越大,帶來的效應越顯著。」林中認為,「三道紅線」監管要求出來後,房地產行業進入高位平臺期,「你會發現,我們要改變增長模式。」

實際上,房企降槓桿的序幕已經拉開。興業證券研究報告指出,房地產行業有息負債增速開始下行,2017年—2019年,房地產有息負債增速分別為24%、23%、10%。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這一指標下降至5%。

對於房企而言,降槓桿的首個動作是減少投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約12.95萬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住宅投資約9.58萬億元,增長7.4%。這兩個增速,分別低於去年同期的10.2%、14.4%。

苦修內功、快銷售高周轉回籠資金更是成為房地產企業短期內調整的重點突破口。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11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金額達14.9億元,相比2019同期超出1萬億元,距離2019年全年銷售額僅有不到1.1萬億的距離。

「今年房企的首要任務基本是賣房回籠資金,所以銷售規模上還會衝高。」林波告訴經濟觀察報。

天風證券的一組數據佐證了這一觀點。以定金及預收款、個人按揭款作為銷售回款指標,當前銷售回款在房地產行業到位資金中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49.1%,接近2019年年末49.6%的比重。

從最近幾年房地產行業到位資金的走勢來觀察,銷售回款佔比從2015年起逐年提升,並自2017年以來一直保持在45%-50%的區間內。

加速去化的同時,部分開發商也在尋求快速降槓桿的「捷徑」,加大股權融資,資產分拆或上市,合作開發,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動作,頻頻出現在今年的房地產市場上。

最近的案例是恆大和雅居樂,恆大回A終止後,開始不斷將籌碼押在促銷回款、分拆物業、房車寶等動作上,緩解流動性,降低槓桿。12月底,雅居樂將7個項目股權打包轉讓給平安不動產。

經濟觀察報獲悉,之前一段時間,恆大、富力等多家紅色檔房企也紛紛找上平安,希望憑藉類似的方式獲得資金上的支持。

無論是加速回款,還是一次性出售盤活資產,遊戲規則生變的背景下,所有企業必須正視的一個事實是,這個行業很難再有黑馬,只能有千裡馬。

「千裡馬」,意味著「短平快」的增長時代已經結束。正如林中所說的,「過去我們要長大(規模),未來我們要長厚,長厚我們的利潤,長厚我們的資產和資本去迎接下一階段成熟期的挑戰。」

未來房地產也將逐步回歸到一個普通行業。「所有企業再次回到同一起跑線上,由於一切歸零,企業原來的優勢與做法都可能不成立。」9月底,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說。

信託「扮」通道 揭秘房企境外發債資金騰挪術

專訪ASML首部傳記作者:很難有第二家公司能取得光刻機的成功

數說資本市場三十年:逾410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85萬億、股權融資超21萬億

經 濟 觀 察 報 ∣理性 建設性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原標題:《三道紅線壓頂 房企會降槓桿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三道紅線」壓頂 年底房企股權融資大增
    不過,在地方調控頻頻收緊、「三道紅線」融資新規穿透式監管下,高負債房企面臨較大壓力,以期通過加快銷售回款、出售資產、股權融資等多種手段降槓桿、降負債。據同策研究院監測的房企融資報告顯示,11月份,40家典型上市房企股權融資總額為256.36億元,佔比23.50%,環比大幅上漲331.2%。
  • 賣資產、引戰投和降槓桿 「三道紅線」正在形成地產鴻溝
    三年時間,如何實現三道紅線全部達標,對於多數房企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根據2020年上半年財報測算,全國43家主要房企中,三道紅線全部達標的只有5家,而有12家房企踩中「三條」紅線。調整背後是三道紅線壓力,根據要求,試點12家房企從2021年起,正式進入為期兩年半的三道紅線測試期,到2022年底12家試點房企要實現降檔,2023年6月底前,試點房企的三道紅線全部達標。「我們和監管部門溝通後發現,基本沒有什麼可商量的餘地。」王薇表示,雖然她所在公司不是試點房企,但監管層留給他們的時間也僅僅比試點房企多了半年。
  • 年底房企眾生相:馬太效應加劇,節流降槓桿成常態
    年初,受疫情影響,地產行業整體增速放緩,房企分化加劇,競爭日益激烈,不僅如此,「三道紅線」壓頂,降負債、降槓桿的壓力同樣不小。銷售提升:千億軍團再擴容房企陣營分化近日,中指研究院、克而瑞、億翰智庫等多家研究機構發布的1~11月房企銷售業績TOP100榜。
  • 去紅線行動 哪家房企安全了?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同策研究院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在所統計A股的93家房企中,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33家;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6家。隨著房企未來「成長」空間被收緊,安全成為了第一要義。項目轉讓、引入戰投、分拆上市,以及「借新還舊」調整長短債,關注資金安全成為「過冬」的關鍵,如何「去槓桿、降負債」,眾房企也採取了不同的應對之道。
  • 鬱亮:「三道紅線」影響力不亞於土地招拍掛制度,管理紅利時代房企...
    記者了解到,面對即將到來的「三道紅線」,有的房企抓緊變賣資產降負債,有的房企仍然對外借債,對「三道紅線」無暇顧及。鬱亮:金融過多被房產佔用不是好事情近日,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鬱亮在南方區域媒體見面會上談到三道紅線時說:「三道紅線的影響力不亞於2002年的土地招拍掛制度,這意味著行業重大遊戲規則的改變,將影響所有房地產企業。」
  • 楊德龍:三道紅線之下 房企之間將加速分化
    「三道紅線」劍指房企的負債率等核心指標,相比較供給側或者需求端的調控政策,給房地產企業帶來更加直接的影響。房地產行業生態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房企又該如何切實的去應對監管政策帶來的新變化?在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看來,「三道紅線」下,有80%的房企可能踩線,完全不踩線的房企不多,這意味著未來房地產融資增速必然會大幅下降,房地產投資增速也會進一步下降,對於房地產開發衝擊較大,特別是槓桿率特別高的房企。
  • 逆戰2020丨「三道紅線」兵臨城下:房企的減負謀變之旅
    相反行業「三道紅線」要求的浮水,無疑是對房企的一次集體「雪上加霜」。2020年年中,監管部門對12家試點房企提出要求:即能否增長有息負債,將掛鈎於房企對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後負債率≤70%;淨負債率≤100%;現金短債比≥1)的滿足程度。
  • 如何看待「三道紅線」下的房企融資壓力?
    建議採用逐步、分段策略實施「三道紅線」監管要求,並根據房企從拿地到房屋驗收整個行業周期的平均時長,設置2到3年的緩衝期。「三道紅線」需以穩步推進為主,並在相應考量信託、三方財富等機構的風險下,構建針對性的預警機制。  近期,監管部門為房企劃定「三道紅線」。房地產融資政策趨向收緊,從需求端到供給端,從各融資渠道分項收緊到總量把控,其重點是控制房企有息負債增速。
  • 超2成房企入圍紅色檔 三道紅線下的中小房企生存啟示錄 ——鳳凰網...
    日前,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標普信評」)發布研究報告認為,如果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增長的監管規則擴大適用範圍,長期來看有利於房地產行整體信用風險的下降,但中短期內高槓桿房企在資本市場的融資空間將被壓縮,存貨變現將成其緩和流動性壓力的關鍵。標普信評跟蹤的87家樣本房企中,同時觸碰三條紅線的房企佔了24.1%,完全沒有碰線的企業僅佔12.6%。
  • 如何看待「三道紅線」下的房企融資壓力
    近期,監管部門為房企劃定「三道紅線」。房地產融資政策趨向收緊,從需求端到供給端,從各融資渠道分項收緊到總量把控,其重點是控制房企有息負債增速。銀行借款、債券、非標等融資渠道持續收窄,房企現金流不得不更多依賴銷售回款。銷售回款與房價關係如何?「三道紅線」所隱含的有息負債整體增速上限是多少?「三道紅線」下房企現金流壓力如何?
  • 「三道紅線」下房企風險與機遇並存:開發商開啟業務優化 企業間...
    在「新秩序·新生活·新未來——2020年(第四屆)華夏房地產投融資高峰論壇暨金瓴獎頒獎盛典」上,有嘉賓表示,三道紅線對企業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這項政策給了企業一個明確的預期管理,可以讓企業提前對風險控制。有很多房企開始了自我業務優化,相對於金融槓桿,未來房地產企業應更多利用經營槓桿,通過提高運營能力和品牌溢價實現核心競爭力。
  • 三道紅線多米諾骨牌效應 大風大浪席捲房地產
    2021年1月1日起,「三條紅線」融資新規將在房地產全行業全面推行。也就是說,留給房企的「亡羊補牢」時間僅剩4個月。可以肯定的是,「三道紅線」的「落地」倒計時,將倒逼房企們進行一場降負債「大戰」。對於房企來說,「明股實債」是一把雙刃劍,優點在於能夠快速降低財務槓桿,優化資產負債表;但缺點同樣非常明顯,表外隱形負債的不斷增長,有可能為未來的債務違約埋下「地雷」。促銷回款成為關鍵雖然「三道紅線」仍有空子可鑽,但不代表房企對於「三道紅線」無動於衷。
  • 股權大戰擊退孫宏斌後,黃紅雲讓金科大幅降速降槓桿
    在房地產市場下行、融資「三道紅線」壓頂的當下,15%的增速也並非易事,金科還要大幅降負債、降槓桿。截至2020年中期,金科負債率高企,三道紅線全踩。未來5年,金科要在規模擴張和降低負債之間,實現平衡。四年股權拉鋸戰金科曾差點成為孫宏斌的囊中之物。
  • 前有「三道紅線」 後有「五檔分類」 2021年房企何去何從?
    原標題:前有「三道紅線」,後有「五檔分類」, 2021年房企何去何從?   「三道紅線」的威懾還未散去,房地產監管再加一記重壓。
  • 如何看待「三道紅線」下房企融資壓力:建議設2到3年緩衝期
    建議採用逐步、分段策略實施「三道紅線」監管要求,並根據房企從拿地到房屋驗收整個行業周期的平均時長,設置2到3年的緩衝期。「三道紅線」需以穩步推進為主,並在相應考量信託、三方財富等機構的風險下,構建針對性的預警機制。近期,監管部門為房企劃定「三道紅線」。
  • 降低增速、配股融資 TOP10房企備戰後「三道紅線」時代
    但世茂集團並不認為這個增速保守,該公司表示,宏觀環境及調控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影響重大,作為房企更需要精準預判行業之變,貼合市場求發展。在「三道紅線」限制開發商土儲能力的背景下,10%以上的銷售增速已經可以確保其穩居在TOP1O隊列中。
  • 「紅線」壓頂、融資成本攀升,藍光發展怎守「千億俱樂部」?
    嚴躍進告訴《商學院》記者,從目前企業的成長性來說,二線城市布局相對來說比較穩妥,此類城市後續成長性要高,而三、四線城市至少到目前來說,沒有出現狂熱的購房態勢,這也會影響相關房企的投資。但是在「三條紅線」等政策約束下,三、四線城市本身拿地成本不高的情況下,或意味著新的機會。
  • 「京城一哥」深陷債務泥潭 首開股份面臨去槓桿降負債大考
    並且,隨著近兩年土地價格抬升,在『限價天花板』下,房企銷售速度一旦放緩,利潤水平將出現下降。」盧文曦進一步解釋。「三道紅線」之下接連犯規前些年在土地市場的高歌猛進,讓首開股份背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不僅如此,隨著融資新規「三道紅線」的靴子落地,負債纍纍的首開股份接連「踩線」。
  • 「345」新規:房企怎麼看?怎麼辦?
    中海、龍湖是穩健經營的企業,未踩線,屬於綠檔企業,「三道紅線」對這些企業影響有限。踩線較多的高負債房企,結合自身經營情況,提出了明確的降負債措施。恆大提出加快銷售回款,力爭每年減少3000萬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儲備等措施降低負債規模。融創提出淨負債率迅速下降明年目標100%以下,現金短債比年底可以達到要求。綠城未來會充分使用經營槓桿和合作槓桿,不過度依賴財務槓桿。
  • 正商實業:折價配股降槓桿|控檔⑦
    至於為什麼會通過配股融資來償債,而不是常規的「借新還舊」,正商實業給出了一部分答案:「本公司已考慮其他可供本集團使用的集資方式,例如債務融資、供股和公開招股。但是債務融資將導致額外的利息負擔,所以本公司認為以股本形式為本集團的融資需求提供資金是審慎的做法,不會增加本集團的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