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高連奎
邏輯自洽的理論也有很多是錯誤的,關鍵就是存在著「隱含假設」。
上世紀的1953年弗裡德曼發表《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一文後,引發了經濟學方法論之爭,其爭論的一個焦點就是經濟學的假設要不要真實,弗裡德曼堅持假設越不真實越好,薩繆爾森認為假設要反應真實世界,其實他們爭論的都是做模型時已經列出的假設。
其實除了已經列出的假設,經濟學理論還包括很多看不到的假設,這些假設已經暗含在內,但是沒有列出來,或是作者根本沒有意識到存在這種假設,我們將這種沒有列出的假設稱為「隱含假設」,隱含假設很少是因為作者故意忽略的,絕大多數時候是連作者都沒意識到。
在評價一個經濟學理論時,我們通常會說這個理論自洽不自洽。其實邏輯自洽的理論,很多都是錯誤的,因為他的隱含假設是錯誤的,只是人們目前還沒有發現他的隱含假設而已。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一些理論,怎麼感覺都不對,但是就找不到出問題來,因為這些理論的錯誤並不存在邏輯中,而是存在假設之中。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要把這些「隱含條件」的錯誤找出來,原來邏輯自洽的理論馬上就不自洽起來。
我們拿市場均衡理論來舉例。 自從1874年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在其《純粹經濟學要義》一書中首先提出一般均衡的概念後,一般均衡就開始統治著微觀經濟學界,成為眾經濟學家們追求的經濟學最高境界。
一般均衡就是明顯存在問題的理論,首先,我們先看它比較明顯的幾個瑕疵,比如完全競爭,完全信息,理性經濟人等,這些基本都被後來的經濟學家陸續推翻,導致現在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相信一般均衡的存在。
其實一般均衡理論,除了已經列出的假設假設有問題外,其隱含的假設問題更大,筆者在書中就曾指出,「一般均衡」理論假設的是產品沒有供給難度,既沒有生產難度,也沒有交易難度,但這在現實中完全不現實,其實產品的供給和退出都是存在難度的,因此價格機制也具有粘性,當難度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價格失靈。在現實中,價格失靈的情況下比比皆是。在一些技術落後的國家,即使是非常簡單的商品都沒法生產。比如解放前中國連釘子、火柴都生產不了。即使到現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連摩託車、電視機都生產不了,另外一些道路不通的山村,即使出多高的價格,都很難買全他們需要的商品。
因此我們只要指出「供給難度不為零」這一現實後,一般均衡理論的大廈就會轟然倒塌。
產品在供給過程中會存在難度,很多產品在去供給的過程中也存在難度,因此降低價格也不能實現市場出清,比如鋼鐵,石油等長周期、重投資的行業,即使發生大幅度降價,其供給也很難短期降低下來。
貨幣學派的隱含條件及其理論錯誤
貨幣學派也存在因隱含假設而致錯的情況,貨幣學派反對凱恩斯的財政投資,認為只要增發貨幣就可以解決經濟危機,這個理論的成立,其實也隱含著一個假設條件,那就是央行的貨幣只要發出來,就可以非常順利的進入實體經濟。
但現實完全相反,貨幣流入實體經濟是需要以金融機構為中間渠道的, 貨幣超發時,往往貨幣利率非常低,這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反而無法獲利,金融機構會全面萎縮,沒有金融機構做中介,貨幣反而無法進入實體經濟。因此貨幣學派理論要想成立所依賴的隱含條件「貨幣可以直接進入實體經濟」,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因此貨幣學派的經濟危機拯救理論從根本上也是錯誤的。本次經濟危機的實踐就充分證明了這點,美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後,美國各大銀行全面陷入虧損,美國金融反而萎縮了,金融業佔服務業的比重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美國「股權投資募集資金總額」等核心金融指標都被中國超越,超發的貨幣大部分進入了二級市場形成資本泡沫,以及外溢到了利率較高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對美國經濟復甦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總之,我們檢驗一個理論是否正確,不僅要看他的邏輯是否自洽以及假設條件是否符合現實,更要看這個理論中是否包含違背現實的隱含假設,如果包含,這種理論也是錯誤的。我就是發現了一般均衡和貨幣理論中的隱含假設條件的錯誤,從而對這兩種理論提出質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