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車廠壓力大,零部件企業各尋出路

2021-01-10 第一財經

車市寒冬仍在持續,整車企業所承受的壓力,部分轉嫁給產業鏈上的零部件企業。

10月29日,華域汽車公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報,該報告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華域汽車的營業收入約為1055.96億元,同比下降11.1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稱「淨利潤」)則為49.27億元,同比減少22.58%。

對此,長江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提出,雖然華域汽車的表現略好於行業預期,但由於受到第三季度國內行業產量,以及其主要客戶上汽集團產量下降的影響,對於零部件公司的波及較大,且行業自身的恢復速度仍不及預期,使眾多零部件企業為此承壓。

華域汽車的境況是一個縮影。第一財經記者整理逾十家零部件企業財報時發現,大多數零部件企業「涼意不減」。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強認為,未來隨著汽車行業自身的變革速度加快,拼量時代向拼質時代的轉移,勢必將導致部分中低端零部件企業的淘汰。

根據蓋世汽車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0萬家左右的汽車零部件及相關產業鏈企業,其中銷售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為1.3萬家,小、零、散的「遊擊隊」式企業仍在我國零部件行業佔據大半江山。

業績普降

目前,除了寧德時代、寧波華翔及岱美股份少數企業以外,其餘零部件企業均呈現出前三季度利潤同比下滑的趨勢,而幅度上少則個位數,多的更是達到近九成。

東安動力、德賽西威等零部件企業的前三季度淨利潤下滑幅度也超過50%。

針對虧損原因,多家企業在季報中不約而同提及乘用車銷量下滑及行業競爭激烈,目前的行業形勢對於利潤率產生負面影響。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本土零部件企業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前九個月,零部件企業承壓前所未有的嚴重,一方面受到補貼退坡等影響,整車廠的成本增高,自然會將部分成本壓力轉嫁至零部件企業;另一方面國家在「國六」等環保政策方面的技術要求加強,使一些不具有技術儲備的零部件企業的壓力也在增加。

而即便是一些外資零部件巨頭,情況也不容樂觀。今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採埃孚、電裝、大陸集團、法雷奧、奧託立夫等主流海外零部件企業的營收及淨利潤均呈現「雙下滑」。

此外,即便是站在電動化「風口」的電池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全球三大動力電池企業之一LG化學公布的財報顯示,第三季度LG化學營業利潤為3803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3.04億元),同比下降37%,淨利潤為1372億韓元,同比下滑60.4%,而該公司1~9月期間的電池銷售額為5.869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55.58億元),距離LG化學提出將在2019年全球銷售1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5.85億元)的目標還有距離。

張強表示,無論是國際巨頭,傳統零部件企業,還是本土企業、新型企業,均呈現利潤下滑,要想從根源上改變零部件企業的狀況,還需要車市整體回暖。

中關村新型電池聯盟秘書長於清教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零部件企業與整車廠無論是從生產,還是從利益鏈均緊密相連,且絕大多數零部件企業均為B端企業,因此整車銷售未能有明顯突破的背景下,短期內行業仍將處於調整期。

壓力加大

此前,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一直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根據中汽協的調研數據,即便是車市開始出現寒冬的2018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仍突破4萬億元大關,增速達到7.1%,遠超出同期汽車銷售增幅。

但隨著車市寒流持續,零部件企業壓力在不斷增大。繼服務於20餘家主機廠的國威科技倒下之後,杭州一家為東風裕隆和眾泰汽車生產車身鈑金件的汽車零部件公司也被曝陷入經營停頓狀態。

第一財經記者在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上查詢到,2018年至今,汽車配件行業涉及破產的案件多達188起,其中破產、解散的輪胎企業就多達25家。

「零部件企業一直高度依賴於整車企業,很多零部件企業更是僅依靠一兩家車企生存,但如今許多企業自身面臨生死考驗,且回款的難度逐年提高,未來圍繞整零關係間的糾紛及訴訟戰也將愈加頻繁。」上述零部件負責人預測。

韓系汽車材料企業LGHausys的工程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其所在的公司同時為整車企業及零部件商提供材料,尤其是進入了2019年以來,整車廠的壓力層層下壓,轉嫁給不同級別的供應商,壓力變得更大。「雖然從維護客戶的層面,每年零部件企業會降低一定的成本,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車企要求將降低一定的成本寫到合同中,少則5%,多則15%甚至更多。我們因為同時為多家供貨,自身還能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但對於許多中小型配件企業,競爭更加慘烈。」

韓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中國)聯合會會長樸英奎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早期許多韓系零部件企業跟隨現代、起亞等本土車企來到中國市場,但從兩三年前開始,只依靠一家車企很難維持企業正常運營,因此目前許多企業正在尋求與中國車企的合作,進而實現銷售及風險多元化管理。

如何突圍

不過,也有一些企業業績逆勢增長,以寧德時代為例,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收為328.56億元,同比增長71.7%;淨利潤為34.64億元,同比增長45.65%。

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優勝劣汰加劇,得益於我國的對外開放及國家對於產業鏈的支持,使我國的頭部零部件企業得到鍛鍊,並對於發展產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張強認為,中國零部件企業應該「以變應變」,在研發及國際化層面下功夫,以此實現結構性的優化,並保證在持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能夠與外資零部件企業展開競爭。

豐田汽車、日本電裝等日系汽車產業鏈企業,均處在日企研發投資額的前沿,其中日本電裝的研發支出在營收所佔比重達到9.5%。博世等國際頭部零部件企業的研發投入平均值也超過6%~7%。雖然寧德時代的研發投入比超過6%,但目前國內大多數零部件企業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重不足5%。

有一些零部件企業通過海外併購、開拓銷售渠道等形式向海外市場進軍。寧德時代在2019年通過產能增大、通過收購海外企業、與跨國車企合作等方式,謀求在海外市場的機遇。國際動力電池市場調研機構SNEResearch顯示,寧德時代在今年8月全球市場的動力電池裝機量為2.4Gwh,相較去年同期上漲49.4%。對此,SNEResearch認為,搭載寧德時代的中國國產汽車銷量增加,同時寧德時代自身也在向商用車、海外市場進行擴張,這也使其在中國市場出現調整的情況下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應對。

師建華建議,一方面,本土零部件企業應該將自身放到全球企業的定位,並提高對於自身的要求;另一方面,本土品牌企業也可以適當給予一些自主零部件企業機會,以實現本土全套產業鏈的升級。

相關焦點

  • 四招求自足 重卡企業建核心零部件體系
    如今,中國重汽已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駕駛室、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關鍵零部件總成全套配套體系的企業。 ●  集團內供    這種模式中的整車企業往往隸屬於某一集團,整車企業在體系中沒有絕對的主導權,比較典型的就是陝汽,上汽依維柯紅巖也可歸入此類。
  • 零部件告急!歐美亞企業「停工潮」波及國內汽車業
    疫情之下,全球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3月26日,大眾汽車發布聲明,繼整車關閉之後,其所屬零部件工廠也全面停工,復工時間初步定在4月中旬,具體還將根據疫情的發展態勢再確定。而英特爾馬來西亞封測廠佔全球五成產能,通富微電是AMD最大封測服務商。與此同時,中國在馬來西亞的海外零部件工廠也受到了波及。當前,馬來西亞的空中貨運基本停運,國外船隻禁止停靠,即使有晶片,運輸也成了難題。零部件面臨的難題日益增多。
  • 這個項目填補青島整車總部企業空白
    當日,隨著北京汽車製造廠(青島)有限公司、五菱柳機、韓國藍星動力科技三方企業代表正式籤約,作為北京汽車製造廠(青島)有限公司整車製造總部基地產業園項目之一的70萬臺增程式發動機項目在青島萊西開工建設,將打造成為青島市規模最大的發動機生產企業。
  • 普華永道汽車行業諮詢主管合伙人海威: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未來...
    但是從我們的調研對象來看,全球前100家供應商企業中沒有看到這樣的跡象。另一方面我們也確實看到另外一種跡象,這些領先企業越來越多地在考慮能不能少一點外購,把更多核心的供應商做整合,把外部採購變成內部採購。 就全球整車而言,2018年有一個下降,但在2019年有一個小反彈,所以2019年全球整車市場是穩步上升的,在這麼一個前景預期下,零部件企業緊跟著整車的節奏。
  • 整車開發流程概述
    《HMI設計路書》專輯首篇文章從整車開發流程為起點,逐步深入至HMI設計開發。01開發項目分類為了控制車輛開發項目,各家整車廠都自己的開發流程模型(例如通用的GVDP、大眾的PEP、沃爾沃的VPDS、捷豹路虎的PCS等等)。雖然各整車廠的開發流程不同,但其背後存在著業內公認的通用開發模式。
  • 又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倒下
    現在14家主機廠已經匯集國威,想移轉模具出來,但工人不讓,汽車行業的危機或許在這裡被引爆。其實公司每天都有新成立的,自然也有資金鍊斷裂的而破產的。就拿那些造車新勢力而言,不也是天天在找錢,或是在找錢的路上嗎?按理說,一家零部件供應商破產的消息引不起什麼軒然大波。
  • 汽車與零部件行業:產業價值鏈重構 盈利與估值將共振
    整車行業企穩向上綜合考慮歷年行業月度銷量環比增速及月度銷量在一年中比重等數據,預計2021年乘用車行業銷量同比增長11%左右。關註明年有重要新車上市的公司,整理明年上市新車,吉利、上汽大眾、長安等新車值得重點關注。通過歷史發展不同階段分析,整車廠盈利彈性在乘用車銷量復甦階段較大,預計部分整車公司明年將迎來較大盈利彈性。
  • 【9月25日|線上】整車及汽車零部件的EMC檢測
    隨著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現有的汽車整車及車載電子設備越來越複雜,其工作的頻段越來越高,涉及的技術種類更加繁雜,對於EMC測試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比以往更多。本次在線研討會邀請了專注於EMC測試領域的東昇電磁兼容技術(深圳)有限公司(JS TOYO)和是德科技(Keysight)的資深技術專家針對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的現有測試需求和解決方案進行深入探討和解析,幫助業界工程師大幅度縮短在EMC測量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加速合格產品面市。
  •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深度報告:解析非電池零部件最強阿爾法
    上升零部件Tier 1,集成化發展促進良性循環。隨著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需求的興起,本土Tier 2企業獲得了進階的機會,陸續通過整車廠一級供應商認證。發展集成技術則有助於提升訂單價值量,實現從供應零部件到參與整車設計、同步開發的轉變。作為核心Tier 1接近客戶,更可以獲得信息、資金、銷量等優勢,形成良性循環。
  • 研華科技--為零部件標上「綠碼」,奠定汽車品質基石
    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幾乎所有汽車企業的2020年都充滿挑戰,特別是汽車生產端承受著巨大壓力。如今,在支持政策強有力的推動和汽車企業的加倍努力下,中國汽車產業開始邁向全面復工復產的階段。如今《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在我國已實施數年,汽車召回活動已成為常態,不僅保護了消費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也促使汽車各相關生產單位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
  • 進可攻 退可守 專利何以成為零部件企業的矛與盾
    在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下,零部件企業的專利布局規劃開始涉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領域,且參與度逐漸增強。未來,智慧財產權的競爭將推動汽車產業的變革。因此,相比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在加強專利布局的同時,更應重視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讓專利成為企業的「矛」與「盾」。
  • 事與願違,80億「警告」勞而無功,高通或將另尋出路?
    都知道,隨著晶片規則收緊,越來越多的企業受到了發展限制,其中包括我們國內企業,同時也不乏一些美國的晶片巨頭,影響的範圍相當之大,不管是英特爾、高通還是臺積電,其實都是受限制比較嚴重的企業。所以說此次規則的改變給整個半導體行業都帶來了一些改變。
  • 中內協乘動會王瑞平:動力總成電氣化轉型勢在必行,各企業不應各自...
    2020年12月10日,由國內行業最具影響力的整車廠、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零部件供應商60餘家相關單位共同提議、吉利汽車牽頭,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乘用車動力總成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寧波杭州灣召開。
  • 長華股份:專注緊固件和衝焊件產品 成為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長華股份是一家專注於汽車金屬零部件研發、生產、銷售的企業,具備較強的配套開發與生產製造能力。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形成了以緊固件、衝焊件為核心的兩大產品體系,並作為一級供應商向國內主要乘用車製造商供應汽車零部件產品。  公司上市後,將繼續秉承「長華品質、追求卓越;以人為本、持續改進」的質量方針。
  • 貝斯特:公司已成為上汽通用、濰柴動力等知名整車整機廠的主要供應...
    1.24億元,同比增長5.64%;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為3.07億元和6072萬元,兩個指標分別同比增長52.63%和36.43%;公司已經與蓋瑞特(Garrett)、康明斯(Cummins)、博馬科技(BMTS)、長春富奧石川島(FIT)、博格華納(BorgWarner)、皮爾博格(Pierburg)、寧波豐沃、上海菱重 (SMTC)、三菱重工(MHIET)等著名汽車渦輪增壓器和發動機相關製造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業務合作關係
  • 平湖圓了整車夢 這輛車,他們追了20年!
    「平湖汽車產業雖已成規模,但因為沒有整車龍頭企業帶動,還存在產業鏈條短、本地配套協作水平不高、研發能力不強等問題。」平湖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常務副主任沈葉娟說,本地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生產的是零件中的零件,直接供應整車企業的總成類產品較少。」這也是平湖孜孜以求、追尋「整車夢」的重要原因所在。「平湖希望通過整車項目來提升產業鏈層次。」劉皆安說。
  • 專訪坤泰卞國勝:保持產品研發投入,零部件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
    中國核心零部件的狀態,目前電氣化、智能化領域的需求,必然帶來核心零部件的需求,零部件才是汽車產業的基礎。對於當前中國自主核心零部件企業來說,中國遠遠落後於當前外資零部件企業和外資整車企業,2019年零部件百強榜排行前十的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我們走向智能化,核心零部件必不可少。 我一直從事汽車行業,不管是之前的主機廠還是現在的核心零部件企業,我都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 專訪坤泰卞國勝:保持產品研發投入,零部件產業基礎
    中國核心零部件的狀態,目前電氣化、智能化領域的需求,必然帶來核心零部件的需求,零部件才是汽車產業的基礎。對於當前中國自主核心零部件企業來說,中國遠遠落後於當前外資零部件企業和外資整車企業,2019年零部件百強榜排行前十的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我們走向智能化,核心零部件必不可少。我一直從事汽車行業,不管是之前的主機廠還是現在的核心零部件企業,我都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 微利時代,自主零部件企業的新增長點在哪?
    在國內零部件市場,國內外企業同臺競爭已是常態,而國外企業大多在技術上佔有一定優勢,再加上國內市場對汽車消費品質提升的需求,多種因素的「擠壓」,給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了較之以往更多的壓力和考驗。而與此同時,日韓動力電池企業也在努力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隨之而來的競爭壓力明顯。「即便大眾入股國軒高科,如果電池產品達不到大眾的要求,同樣不能被選用,這形成倒逼力量。」他說。「新四化」及自動駕駛技術的到來,使相關技術發展速度加快,是否有實力與國外供應商在同一市場競爭,成為國內零部件企業面臨的新課題。「目前,國內輔助自動駕駛(ADAS)的市場上,國外供應商佔據了較多市場份額。
  • 專訪||坤泰卞國勝:零部件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
    「目前我國電氣化、智能化領域的需求,必然帶來核心零部件的需求,零部件才是汽車產業的基礎。」他說,對於當前中國自主核心零部件企業來說,中國企業遠遠落後於當前外資零部件企業和外資整車企業,2019年零部件百強榜排行前十的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我們走向智能化,核心零部件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