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神話般的人物,一段傳奇般的經歷。
11歲考入黃埔海校,兩次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 經歷了北洋、民國、人民海軍長達七十一年的海軍生涯。抗戰勝利後曾因率「重慶」號巡洋艦起義而震驚中外。 新中國成立後,他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六十二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了北海艦隊、海軍副司令員等要職。
蔚藍色的大海,激蕩著大海之子鄧兆祥寬廣的胸懷。
1903年4月1日,鄧兆祥出生於廣東高要縣(今肇慶市)。他的父親是當地稅務局的一個小職員,母親則在家操持家務。在鄧家十二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七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家境立刻陷入了困窘。但母親一心想讓自小就聰明的鄧兆祥出人頭地,於是,省吃儉用,將他送進學堂。
鄧兆祥11歲時,家裡再也無法供他讀書,在廣州警察廳當廳長的一位同村族人鄧瑤光幫了大忙,他鼓勵鄧兆祥報考黃埔軍校海軍學校。這是一所專門為培養海軍人才創建的公費學校。由於各國海軍都要到當時世界上海軍最先進的英國去學習,所以英語成為必修課,黃埔海校的入學考試必考英語。於是,鄧瑤光就幫助鄧兆祥「惡補」英語,並作為保薦人,將鄧兆祥送去投考。鄧兆祥順利通過了英語、國語、數學等考試。這樣,十一歲的鄧兆祥便成了中國黃埔海軍學校第十六期學員中年齡最小的學生,從此開始了他的海軍生涯。
五年後,鄧兆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送入上海吳淞高級海校學習。本來在這裡要學習三年,但由於辦學經費匱缺,他在那裡只學了一年,學校就停辦了,鄧兆祥被安排到了煙臺海軍學校。一年後,他又來到南京水雷槍炮學校學習。 先後十年,鄧兆祥精通了航海、兵器、觀通、水文、氣象等多種知識與專業,成為當時北洋海軍為數不多的基層業務骨幹。鄧兆祥通過海軍艦艇實習,逐步被提升為部門長、副艦長、艦長等。原北洋海軍轉為民國海軍後,鄧兆祥成了國民黨第一代海軍軍官。
1929年,國民政府選派優秀海軍軍官去英國學習,這是辛亥革命後中國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
這期的留學生中共有八名軍官,十二名見習生(即士兵)。當時鄧兆祥是駐廣東的第四艦隊「飛鷹」艦少校副艦長,這個艦隊有兩名人選,鄧是其中之一。可是當他到海軍部報到時得知,留學生的名額被「有背景」的人佔了,海軍部的人問他是否願意以見習生的身份前往。求學心切的鄧兆祥連想也沒想,就自願由留學生成了見習生。這年,二十六歲的鄧兆祥已經有了未婚妻,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遠涉重洋去了英國。
在英國,他們先是進入格林尼治海軍學校,專修海軍指揮專業。全部課程結束後,經過嚴格考試篩選,鄧兆祥作為該校最優秀的四名學生之一被英國皇家海軍學院錄取。這裡是培養海軍高級指揮人才的搖籃,它的文憑通行全世界。
在英國五年的留學生活中,鄧兆祥幾乎將全部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學習上。他成了英國的「海軍通」,但也成了英國的「都市盲」。然而,他卻以一個中國年輕軍人的堅韌意志,攻下了這個全世界海軍頂級高等學府的所有課程,他的學習成績和刻苦精神傳遍全校。鄧兆祥在一向藐視中國的英國人面前爭了一口氣,給中國爭得了榮譽。上世紀90年代,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到英國皇家海軍學院訪問,該校介紹情況時曾經自豪地說:「我們學院不僅是英國海軍的最高學府,為英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還曾為中國培養了一位出色的海軍人才――鄧兆祥!」
1934年4月,鄧兆祥畢業從英國乘船回國。當他看到上海外灘的群樓時,思念祖國、想念親人的心情,像黃浦江的江水一樣在奔騰。然而,輪船靠岸時,他看到的卻是插著太陽旗的日本軍艦在黃浦江橫衝直撞,耀武揚威。他心中的一團火在燃燒。
鄧兆祥被分配到上海國民黨海軍水魚雷營當營長。魚雷艦是攻擊型戰艦,可是,上海淞滬抗戰的時候,由於蔣介石執行「不抵抗」政策,根本不想和日本海軍作戰,拒絕增援,致使上海淪陷,鄧兆祥滿腔的報國熱情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更令他氣憤的是,國民黨為討好日本人,竟然自己打開艙底,讓江水湧進,使好端端的幾百艘軍艦自沉波濤。眼看著這一切,鄧兆祥難壓怒火,認清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是什麼貨色。
1940年9月,鄧兆祥被調到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部任中校參謀。1942年又來到貴州的桐梓馬尾海軍學校任訓育主任。這所學校原在福建馬尾港,曾經培養出甲午海戰英雄鄧世昌等。在這裡,鄧兆祥向學生們講授海軍史和中國海軍屈辱的發展經歷,講新一代海軍的責任,他說:「在甲午海戰中,日本人將俘獲我國的『鎮遠』、『靖遠』號軍艦,拉回日本本土,陳列在所謂的戰績館中,向國人炫耀,是可忍孰不可忍!」他親筆寫下了「雪甲午恥」四個大字,懸掛在圖書館大樓上,並與學生拍照留念,要大家不忘民族的恥與恨,不忘中國人的血與仇。作為早年加入國民黨的黨員,鄧兆祥與右派勢力有著本質的不同,他從血與火的民族戰爭中,積累的是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迸發的是滿腔的報國熱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處在挾戰勝國的餘威、走富國強兵之路的大好時機。恰逢同盟國在分配剩餘戰爭物資時,有一艘英國軍艦要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海軍。為了接收和學會操縱該艦,國民政府從青年學生中挑選了一批人,組成了「學員兵總隊」。
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參謀周憲章是鄧兆祥留英時的同學,他就提名推薦了鄧兆祥作為接收英艦的艦長人選。這樣,鄧兆祥被任命為赴英接艦學員兵總隊第一大隊的大隊長。但由於鄧沒有在大型軍艦上擔任艦長的經歷,於是,1945年9月被任命為日本遺留的「長治」號中校艦長。八個月後,鄧兆祥率領學員兵赴英國接收贈送的軍艦。這艘曾經是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旗艦的巡洋艦,原名叫「奧路勒」,後被蔣介石改名「重慶號」,任命鄧兆祥為該艦的上校艦長。為接受和使用好「重慶號」,鄧兆祥他們在英國一待就是兩年多,進行了各種作戰技術和遠程航行的訓練。
1948年5月26日,「重慶號」巡洋艦從英國樸次茅斯港起航回國,8月14日經香港、上海等地駛至南京下關碼頭。
蔣介石有了這艘現代化的「重慶號」,立刻就像被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海軍司令桂永清也誇下海口:「即使損失了全部的艦艇,共軍衝破了所有的內河防線,本人也將率『重慶號』在長江上下繼續作戰!」
1948年10月初,鄧兆祥奉命率領「重慶號」北上,加入遼瀋戰役的戰團。當艦艇駛到錦州附近的葫蘆島港,蔣介石還親自登上了「重慶號」,部署東北戰事。
此時,林彪指揮的第四野戰軍正在圍困錦州城。毛澤東指示林彪,錦州是我必取、敵必攻的戰略要地,拿下錦州,就可以割斷華北和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對東北敵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蔣介石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派出了最精銳的廖耀湘兵團來解救錦州。
10月10日拂曉,海軍司令桂永清坐鎮「重慶號」,指揮艦上射程達五十裡的主炮和六門火炮,向堅守在塔山的我第四縱隊展開攻擊。這種艦炮威力很大,如果打得準,一發炮彈就可以炸翻一個排的防禦陣地。但是,鄧兆祥厭惡內戰,就藉口軍艦吃水深,不肯靠近塔山海岸。由於在艦上看不到目標,只能通過地圖間接射擊,桂永清感到效果不佳,又怕誤傷攻打塔山的「國軍」,於是「重慶號」在盲目轟擊五天後,撤出了戰鬥。
塔山阻擊戰以我軍的勝利告終,東北野戰軍四縱三個團被授予「英雄團」榮譽稱號。而桂永清和鄧兆祥率領的「重慶號」則無功而返,回到上海。當這艘巡洋艦駛入碼頭的時候,黃浦江最好的碼頭,最好的錨位,卻都給美國兵艦佔據了,他們只能在偏遠的角落棲身。「重慶號」上這些以「老大」自居的國民黨海軍官兵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打擊。鄧兆祥當時就想,美國幫助老蔣打中國人,但國民黨在他們心目中如同草芥;而解放軍卻勢如破竹,這樣下去,蔣介石發動內戰有什麼好的前途呢?
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個戰役,國民黨在遼瀋戰役中失敗後,越來越多的人對國民黨打內戰的前景產生了懷疑,對蔣介石的腐敗政府產生憎恨。尤其是「重慶號」上的水兵被拖欠了很長時間的軍餉,當局又強行把他們從英國帶回來的外幣兌換成幾成廢紙的「金圓券」,引起了水兵們極大的不滿。
「重慶號」上有一個槍炮下士兼圖書管理員,名叫畢重遠,是中共地下黨員。在他的秘密組織下,艦上成立了「重慶軍艦士兵解放委員會」,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把這艘軍艦拉到解放區去。1949年2月24日,「重慶號」被從高昌廟調至吳淞口拋錨待命,畢重遠和「重慶軍艦士兵解放委員會」從跡象判斷,可能會開到江陰阻擋解放軍渡江,於是他們在艦上雷達室開會果斷決定:2月25日1時30分在上海吳淞口起義,並且決定爭取艦長鄧兆祥參加行動。
▲「重慶號」在上海吳淞口易幟
他們首先切斷了通訊電源,佔領了兵器室拿到武器,關押了頑固分子;然後廣播《重慶軍艦起義告全體同學書》,並發動主機準備起錨。同時派王頤楨等三名代表,勸說鄧兆祥起義。其實此時鄧兆祥正在為自己受到國民黨的排擠生悶氣――連海軍常識都不懂的桂永清當上海軍司令後,把親信都安排在海軍的高級職位上,讓他們穿上了將軍服,利用軍艦走私貨物,為所欲為。鄧兆祥因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汙,因而招來忌恨。這樣,自己繼續留在國民黨海軍也不會有什麼發展前途。最近風聞,「重慶號」早已被編入海軍第二艦隊,準備駛入長江,用來阻擋解放軍渡江。而且,他的艦長位置也將被桂永清的親信取代。所以,當有人幫他分析形勢,勸他參加起義時,他考慮再三,最終答應了他們的要求,決定把「重慶號」開往解放區,擺脫國民黨的控制。鄧兆祥艦長在關鍵時刻調轉矛頭,使一些猶豫不決的人立刻堅定了立場,有的頑固分子眼見大勢已去,也不敢與他做對了。
鄧兆祥親自繪製了海圖,設計瞞過了國民黨海軍當局。2月25日5時45分,這艘七千噸的巡洋艦,載著五百七十四名水兵,在鄧兆祥一聲令下起航,趁曉色開出了吳淞口。為避免遭到解放軍的誤擊,「重慶號」艦桅上特意掛上了一面自製的白底紅五星旗。1949年2月26日早晨6時,經過二十五個小時的航行,「重慶號」巡洋艦順利抵達山東煙臺港。
這天早晨,一位早起的民兵突然發現煙臺港外迷濛的海面上出現一個龐然大物。他急忙報告了煙臺軍區值班室。軍區首長立即帶人趕到海邊,隨著海霧散去,一艘巨大的軍艦出現在眼前。經過聯絡,確認這就是那個聞名的國民黨最大的巡洋艦――「重慶號」!
「『重慶號』起義了!」一道電波飛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澤東聞訊喜上眉梢,連連說:「好,好,太好了!」此時,國民黨在宜昌至上海間的長江防線上,部署了一百一十五個師約七十萬人的兵力,海防艦隊也成為解放軍渡江的勁敵,在這關鍵時刻,具有最大殺傷力的旗艦「重慶號」卻倒戈來到解放區,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鄧兆祥率「重慶號」投奔「共軍」,使幻想固守長江防線的蔣介石大吃一驚,他一方面將海軍司令桂永清撤職,令所有海軍艦隻一律不準出海;另一方面下令空軍要不惜一切代價炸沉「重慶號」,以免為解放軍所用。
起義當天下午,「重慶號」被國民黨一民航機發現。次日,便有國民黨飛機前來轟炸。考慮到安全問題,朱德總司令親自到艦上與鄧兆祥一起研究對策,決定將軍艦開往解放軍佔領的遼東葫蘆島港。3月3日,鄧兆祥指揮「重慶號」啟程。「重慶號」五個月前轟擊塔山的硝煙似乎還沒有散盡,但解放軍不計前嫌,派東北軍區參謀長伍修權親自到碼頭迎接。鄧兆祥對此感慨不已。
3月5日,鄧兆祥與艦上五百七十四名官兵,向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致電,表示參加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報效人民。
3月15日,經中央批准,東北軍區正式任命鄧兆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重慶號」巡洋艦艦長。而此時人民海軍還沒有成立,鄧已經被任命為人民海軍的艦長。這是我軍軍史上的一個有趣的現象。
3月16日,國民黨派飛機到葫蘆島偵察。從17日到19日,又派出七架B-29重型轟炸機對「重慶號」實施高空轟炸,艦上六名士兵犧牲。3月21日,「重慶號」被國民黨空軍的一枚航彈擊中艦尾,艦體受到嚴重損傷。此時「重慶號」燃油已耗盡,無法得到補給,只能在港口待著。為保護軍艦和港口的安全,經請示中央同意,鄧兆祥指揮水兵將主要機件油封,將艦上武器拆卸上岸後,打開艦艙底門,將「重慶號」自沉於葫蘆島港口。軍艦慢慢下沉,海水吞噬著艦體,鄧兆祥的心情無比沉重,這是他和數百名官兵在英國學習兩年多、歷時三個多月才開回來的啊!艦上官兵們仿佛失去了自己的家,許多官兵都抱頭痛哭。
正當官兵們心情沉重、士氣低落的時候,毛澤東、朱德發來了嘉勉電,給了他們極大安慰。
3月26日,中央派賀龍冒雨來到葫蘆島慰問「重慶號」全體官兵,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專門接見了鄧兆祥,對他說:「你是海軍的專家,建設人民海軍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你不要有什麼顧慮。我原來不也是國民黨的軍長嘛,只不過比你早過來幾天。朱老總、彭老總、劉伯承也都是在國民黨軍隊裡當過團長、旅長,現在正是他們指揮部隊打倒蔣介石。希望你能為人民海軍建設作出貢獻。」
賀龍說的每句話,都在鄧兆祥的心中產生了巨大反響,他說:「謝謝賀老總的信任和關心,我一定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人民海軍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之後,所有「重慶號」起義人員,一律安排到丹東海軍學校學習,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組織起義人員打撈「重慶號」,兩年後將其打撈出水。鄧兆祥回到艦上歡喜若狂。
▲鄧兆祥在青島創建新中國第一所海軍快艇學校
1949年9月30日,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閉幕那天,毛澤東接見了鄧兆祥、林遵等原國民黨海軍將領,徵求他們對人民海軍建設的意見。交談中,鄧兆祥表露出對昔日走錯了路而內疚之情,毛澤東把手臂猛地一揮,說:「我們看問題不要割斷歷史嘛!這是當時歷史條件造成的。現在你們走到革命路上來了,這很好嘛!要堅持下去。」此前,周恩來曾與鄧兆祥談話,鄧提出了一個讓過去一些舊海軍人員出來工作的名單,都得到落實。朱德也曾專門邀請鄧兆祥到中南海赴宴,朱老總頻頻敬酒使鄧兆祥從心裡感到溫暖。鄧兆祥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隨即與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參加了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心潮澎湃的鄧兆祥目睹了壯觀的歡慶場面。
人民海軍急需人才。1950年8月,鄧兆祥自告奮勇,在青島創建了新中國第一所海軍快艇學校,並擔任第一任校長。1955年3月,改任大連海軍學校的副校長,協助海軍司令員兼校長蕭勁光工作。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鄧兆祥和教員一起編教材,做教具,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海軍人才。第一批畢業生組成的快艇部隊,在解放大陳島、一江山島戰鬥中屢建奇功,受到毛澤東的讚揚。
1955年,鄧兆祥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並獲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6月,他從院校調到海軍青島基地,先後擔任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及北海艦隊副司令員等職。
1965年9月,62歲的鄧兆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81年12月,78歲的鄧兆祥從青島調到北京,任人民海軍副司令員。他盡職盡責,跑遍了北海、南海、東海、黃海的萬裏海疆,也曾登上西沙群島。
1985年,中央軍委批准鄧兆祥離休,長達七十餘年的海軍生涯,在世界海軍史上實屬罕見,在中國也唯此一人。
1998年8月6日,鄧兆祥去世,享年95五歲。遵照鄧老生前遺願,親人們將他的骨灰撒入了黃海海域。祖國的萬裡波濤,擁抱著這位大海之子的英靈,激蕩著他不平凡的傳奇人生。(綜合自《大海之子鄧兆祥》、國家記憶欄目《「重慶號」起義:駛向光明》)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