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活看點:霍慶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柳青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是極少數掌握楊柳青年畫「勾、刻、印、繪、裱」五道工序的年畫匠人。
冬日暖陽潑灑進「玉成號」畫社,照得桌上五顏六色的顏料豐潤起來,四面牆上,密密匝匝各式裱好的楊柳青年畫仿佛蓄足了能量,迎接新年。「玉成號」畫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見上圖,本報記者朱虹攝)戴著眼鏡,手拿畫筆,微微駝背,正在為年畫上的娃娃「開眼」。
只見他的畫筆慢慢描畫著娃娃的眼線,畫出根根睫毛,最後描摹眼睛的內輪廓,筆鋒平緩,描到眼角處猛地一收筆,娃娃的大眼睛頓時活了起來。「仔細看這一牆的年畫,無論你坐在哪裡,娃娃的眼睛都是看著你的——這就是楊柳青年畫絕的地方。」霍慶有笑著說。
楊柳青木版年畫,以產地天津西青區楊柳青鎮而得名,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楊柳青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清代光緒前達到鼎盛。2006年,楊柳青年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7年,霍慶有成了首批非遺楊柳青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楊柳青年畫工藝複雜,總體說包括『勾、刻、印、繪、裱』五道工序,需要多人配合完成。」霍慶有說。如今,霍慶有是極少數掌握全部五道工序的年畫匠人。
「勾」是年畫製作的開始。霍慶有拿出一張宣紙,鋪在桌上,開始作畫。「傳說楊柳青年畫由落魄的畫師首創,在勾線環節吸取了工筆、寫意畫法的精華,線條圓滿流暢。」只見他寥寥數筆,一個童顏佛身、戲姿武架的娃娃已躍然紙上,再以幾筆勾出蓮花和鯉魚。霍慶有說,「勾畫需要用毛筆勾出場景,用筆穩中求細,需要一筆完成,不能斷線。如果勾畫得不好,後面就無法刻版了。」
勾線後,進入「刻」的階段。刻版用的是木紋緊湊的杜梨木,有韌性、線條不易斷。霍慶有將一塊杜梨木兩面拋光,勾好線的宣紙反貼其上,用水浸透,再用手搓去紙,勾畫的圖案便印在木板上。刻版的案几上,劃線刀、鏤空刀、寬刀、馬蹄刀……各種刻版刀具一字排開。霍慶有按照勾好線的圖案,不時更換刀具,時而用錘子敲打,木屑翻飛。刻版是個體力活,要戳刀立刻、刀法流暢,全靠胸有成竹的果斷與日積月累的勤學苦練……月輝日曦,霍慶有都在刻刀與木板的琢與磨中度過,沉浸忘我。
刻好版,印好墨,用「搪子」把畫刷平,這時的作品叫「畫坯子」。刷好的畫坯子,要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晾曬一年以上,才能進入彩繪。手工彩繪是楊柳青年畫獨有的後期製作,霍慶有說,「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
晾好的畫坯子要粘在像門一樣形狀的木板上,叫「上門子」,一間畫室裡,幾十個門子一字排開,畫師一手拿顏料碗,一手拿畫筆,逐一上色。手工上色能讓楊柳青年畫乾淨細膩、豔而不俗,然而卻最費工夫,一幅畫要上色幾十甚至上百次。上色後,霍慶有拿起筆,給上好色的年畫娃娃開眼,不疾不徐,一筆畫出,絕無塗抹,最絕的是最後一筆,仿佛用上了渾身氣力,一甩,眼睛活了。
彩繪完成的年畫被從門子上揭下來,就可以貼到牆上了。霍慶有說,「現在人們買年畫,很多是為了收藏或者贈送,因此還增加了『裱』這個新的步驟。」
在楊柳青年畫的鼎盛時期,這座千年古鎮上「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當年再窮的人家,過年都要貼上年畫,年味就有了。」霍慶有感慨道,「如今畫年畫的年輕人不好找嘍,我也快畫不動了,不知道這份手藝還能傳到什麼時候。」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2日 09 版)(責編:馮人綦、曹昆)
我國植被生態質量呈改善趨勢 由國家氣象中心等單位編制的《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發布。結果顯示:從2000年到2017年,三江源地區、北京密雲水庫、雄安新區、呼倫湖區域、額濟納綠洲、貴州和廣西石漠化區、柴達木盆地、扎龍溼地等都出現了植被恢復、水體面積擴大等生態質量改善趨勢,生態保護建設成效顯著。【詳細】
怎麼避免「每逢佳節胖三斤」?6家專業機構給建議 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開始購置年貨,餐桌消費是繞不開的話題,但如何避免「每逢佳節胖三斤」?近日,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等6家專業機構聯合發布「慧選營養,健康過節——2018春節食品消費建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