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微分法解常見函數的積分方法

2020-12-12 科技藝術生活

在求一個函數的不定積分時,其實我們是在解決,已知函數的導數,求函數原型的問題。

而無論採用何種方法,理應是求得的結果,相同或者是恆等的。

那麼,總結一下,在面對函數的不定積分時,如何求得呢?思路應該是按下步驟。

1. 公式法,常見的一元函數,或基本初等函數它的導數確定,也最常用,因此有公式。

2. 恆等變換之後,用公式法。那些一眼看,不在公式中的函數,但卻可以通過變形從而可以套用公式的函數。

3. 配項後用公式法。某些函數呢,湊成公式還缺某常數項,那配齊後再套公式。

4. 湊微分法,複合函數或因數分解為和式,再分別積分,正好能被積出的。

5. 湊微分法,當函數呈現為複合函數時,而複合函數又呈現簡單的公式法特性時,先湊成微分形式,後正好能用公式法解的函數。

6. 湊微分法,需要通過各種變換,才能按上述5種方法解的函數。

7. 第二換元法,第一換元法(湊微分法)無法解,或者挺麻煩時採用反函數積分的方法。

例:以下為一些常見的模型

題外話,

有一天,師傅告訴徒弟按他說的去幹活,徒弟照著做了,事情做的非常漂亮,然而,這個活該怎麼幹,師傅怎麼就知道結果,師傅是咋計算的,師傅並沒有說,原因是,這個過程很複雜,很麻煩,甚至講也講不清,說也說不明白,徒弟也聽不懂,那怎麼辦?乾脆告訴結果,讓徒弟去照做就是了。後來徒弟積累了大量的東西,那叫經驗。因為弟子愚鈍,師傅並沒有告訴方法。

後來有一天,徒弟突然開竅,根據經驗,推測計算方法,可行麼?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徒弟已經具備了師傅教導他方法的水平了,於是師傅告訴了他。

其實這個時候,無論師傅告不告訴他方法,他也會自己推出,這個過程叫,逆向分析。

同樣的,不定積分,正是核心方法,它不知道函數原型,但知道函數原型的導數,這個過程,我們理解為逆推,當然了,推出的結果有無數個,我們再驗證一下,求出唯一解,這個過程就算是真正的求出了函數原型了。

相關焦點

  • 談論不定積分及其求法
    四、第一類換元積分法設f(u)具有原函數,u=φ(x)可導,則有換元公式:也叫做 湊微分法五、第二類換元積分法設 x=ψ(t)是單調的可導函數,並且 ψ'(t)≠0,又設f[ψ三種常見的換元公式(註:利用三角形理解去記)利用第二種換元積分法解出的常見的積分公式:六、分部積分法設函數u=u(x)及v=v(x)具有連續導數,則兩個函數乘積的導數公式為 (uv)'=u'v
  • 分析學的5大「步」:微積分到函數論、泛函分析、微分方程
    微積分最初關注的問題是計算面積、體積和弧長: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得「窮竭法」最接近於積分法,用於計算圓周率及面積、周長;1609年,克卜勒藉助某種積分方法,計算了行星運動第二定律中包含的面積,和酒桶的體積;1635
  • 從認知的角度分析有理函數不定積分為什麼難學?
    從認知的角度分析有理函數不定積分為什麼難學?有理函數的不定積分常常會被我們當作解決不定積分最終「模型」,其他的各類函數(除了原函數不是初等函數)都會通過各種變換將其轉換為有理函數來解決。一方面,有理函數的不定積分總是可以解出來的,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安全感」。畢竟有相當多的初等函數的原函數是無法用初等函數表示的,這意味著我們會遇到很多不會解不定積分的題目;另一方面有理函數的原函數應該是比較容易計算的,畢竟通過待定係數法把有理函數分解成部分分式的和幾乎應成為了「程序化」操作。
  • 我們用拉普拉斯變換求一個常見函數的積分
    本篇我們用拉普拉斯變換求積分,開闊下你的數學視野我們很容易發現如下被積函數是偶函數,所以它的積分是一個奇函數我們將上式改寫下得到:x趨於無窮大時:其中等式右側的積分叫做狄利克雷積分(Dirichlet integral),現在我們用拉普拉斯變換對上式積分進行推導,首先根據頻域導數與時域的關係這個正弦函數sint/t就變成了如下形式再次利用三角函數的的拉普拉斯變換得到:我們對上式兩邊積分得到:為了確定常數C,對上述的等式兩邊求極限
  • 詳解有理函數不定積分的通用解法
    有理函數不定積分的通用解法雖然複雜、不易理解,但幸運的是,在考試中基本不需要用到有理函數不定積分的通用解法。儘管如此,理解通用解法,對提升解題能力、理解能力都是有益無害。1. 什麼是有理函數不定積分?當被積函數的分子或分母均為自變量的n次多項式時,此時的不定積分為有理函數不定積分。下方左圖是有理函數不定積分的三個例子,下方右圖為非有理函數不定積分的例子。2.
  • 這麼變態的不定積分原來還可以這樣解
    在求不定積分有關題目中所謂的萬能公式法,就是通過三角替換,將三角函數轉化成有理函數,最後將有理函數再化成相應的幾個常見的不定積分形式,根據對應的公式即可求解。所謂的三角替換就是通過換元,將三角函數轉化為有理函數,而有理函數的含義就是通過多項式的加減乘除後得到的函數。
  • 「高中數學積分」定積分求陰影面積舉例1
    在中小學練習中,經常出現求陰影面積的問題,其中大多數容易入手,套用面積公式或經簡單割補拼接湊可得方法。但有少數題目題目難以用常規方法處理,如下圖題:本題看似簡單,經過分析發現,沒有現成公式,經過簡單的割補拼接湊也不能得到基本幾何圖形的有效組合,因為它要用到反三角或定積分計算。法一:如下圖建立坐標系,用定積分思想求解,具體過程略。
  • 2018年高數重點題型:變限積分函數求極限問題
    變限積分函數求極限問題是高等數學常考題型一,也是高等數學的重點和難點。考生在複習中要注意總結練習,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類題目該如何解。 2018高數複習重點題型:變限積分函數求極限問題
  • 求函數值域的若干方法
    求函數值域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配方法、隔離法、分離常數法、換元法、判別式法、反表示法、中間變量法。(1)觀察法:通過對函數解析式的簡單變形,利用熟知的基本函數的值域,或利用函數圖像的「最高點」和「最小值」觀察函數的值域範圍。
  • 對gamma函數的理解與證明
    歐拉找到了伽馬函數。(18世紀)上面的公式用於查找任意實值z的伽馬函數值。假設你要計算Γ(4.8)。如何解上面的積分?你能計算Γ(4.8)嗎?也許可以用分部積分法?嘗試一下,如果你找到了一個有趣的方法,請告訴我!對於我(以及到目前為止的許多其他人)來說,沒有一種快速簡便的方法可以手動計算分數的伽馬函數。(如果你對手工解決有興趣,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好吧,那就不用分析了。你能實現這個從0到∞的積分嗎?
  • 三分鐘學會LOOKUP函數的三種常見操作
    之前我們系統地分享了VLOOKUP函數的使用方法,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它的同胞兄弟LOOKUP函數。工作中,我們最常用的是VLOOKUP函數,很少有人問津LOOKUP,真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LOOKUP函數的三種常見用法。
  • 函數和x軸圍成的面積與定積分
    本文咱不談定積分的定義,那太麻煩,按規定分割,最大值趨於0,求和,真複雜。我們先講講微元法,小細節莫深究!我們以f(x)=x^2為例,算這個曲線在區間(0,1)上與x軸圍成的面積。那麼我們先取一個小小的區間[t,t+dt]這個區間長度是dt很小以致於這個區間上的函數值,全部都是f(t),那這個區間完全就可以看成常函數啊,那這個面積很簡單底dt高f(t),面積為f(t)dt,要求(0,1)上的面積自然t的範圍是0到1,列出如下表達式:就是傳說中的積分啊!!!
  • 數學分析第八章《不定積分》備考指南
    問君能有幾多愁,不定積分不會求!這是整個第八章比較慘澹的基調!弱弱問君,什麼叫不定積分?結合上述兩個定義不難看出,不定積分實際是求導的逆運算,即求被積分函數的原函數。截止到目前,同學們對計算應該有個明確地認識,計算不僅僅拘泥於中小學的關於數的加減乘除運算,還包括求極限,導數,不定積分,定積分,反常積分,數項級數的和,冪級數的和函數,重積分,線面積分,行列式,逆矩陣,特徵值,特徵向量,Jordan標準型等等各種高檔次的運算!所有這些運算中,最能考察一個人的計算能力,非不定積分莫屬!
  • 一:求函數值域的方法
    解:∵√X≥O∴(√X)-2≥-2∴值域為[-2,+∞]2、數形結合法(適用於選擇題、填空題)*常用技巧例:求f(x)=sinx在[π/4,3π/4]上的值域。(通過畫正弦函數圖像來求解)3、配方法4、分離常數法 例:求函數f(x)=(2x+3)/(x+1)的值域解:f(x)=(2x+3)/(x+1)=[2(x+1)+1
  • 高中數學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和複合函數的學霸筆記都記了什麼
    拿有關數列的1000題目來說,若數列是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是很薄弱的知識點,那麼可以通過摘抄的形式,把有關數列的題型做過一輪,不懂的題目看詳細答案如何解,不明白之處詢問老師同學,再把它抄到筆記上。當數列的題型做到或者抄到一定程度後,比如抄了660道題,會發現許許多多的題目的解題方法和技巧自己在潛移默化中已經了解清楚。
  • 辦公常見WORD表格簡單函數計算,兩種方法均可實現,職場不求人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辦公常見WORD表格簡單函數計算,兩種方法均可實現,職場不求人。大家請看範例圖片,下圖為WORD表格內的學生語文數學英語成績表,我們要求得各個學生的總分。很簡答, 點擊第一個總分單元格在【布局】中-【公式】輸入函數=SUM(LEFT),函數中SUM是求和,LEFT是指求和左側數據。
  • DNF7月夏日酷爽積分商城開啟 盤點常見刷積分方法
    DNF7月夏日酷爽積分商城開啟 盤點常見刷積分方法 發布時間:2020-07-18 10:47 來源:dnf助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