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睡眠專家和你聊一聊:如何不吃安眠藥踏踏實實睡個好覺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宅家的日子,睡得多動得少,生活作息變得不規律,再加上對疫情的無謂擔心,很多人的睡眠亂了套。
最近,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睡眠障礙診療中心線上線下門診,都迎來了睡眠障礙的就診高峰。睡不著、睡不醒、睡不好成為就診患者的主訴。
導致睡眠障礙的原因複雜多樣,只有找到背後的原因,制訂科學精準的治療方案,才能真正從根源上解決睡眠障礙問題。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自2011年成立睡眠障礙診療中心以來,經過9年發展,目前已有兩個病區,近160張床位,形成了一套科學規範的睡眠障礙評估手段和精準的診療流程。去年,該中心門診量已突破7萬人次。
杭州市七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陳致宇介紹,作為國內較早開設睡眠障礙診療科室的醫院,睡眠障礙診療中心目前有完善的睡眠和情緒的症狀學評估,有完備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對患者的睡眠障礙問題做更加全面的分析。
「把睡眠障礙問題細分,尋找睡眠障礙背後的原因,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療,最終目的,是讓患者不吃藥就能解決睡眠障礙問題。」陳致宇表示。
3月21日(本周六)是世界睡眠日,當天,杭州市七醫院將在浙江省網際網路醫院平臺進行線上義診活動。記者金晶通訊員徐康
失眠20多年伴有軀體症狀
55歲男子
每天靠2顆安眠藥勉強睡3個小時
杭州市七醫院副院長、睡眠障礙診療中心執行主任毛洪京主任醫師,每年要接診近萬名睡眠障礙患者。這其中,90%的患者,在他和團隊的科學規範治療下,只要規範執行醫囑,能夠擺脫藥物依賴,實現不吃安眠藥睡好覺。
這幾天,毛洪京主任一直記掛的一個老病人,55歲的韓先生(化名),通過網際網路醫院睡眠障礙門診複診,帶來了好消息,經過8個多月的治療,韓先生的睡眠評分已轉為輕度,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規範診療,韓先生就可以擺脫安眠藥,踏踏實實睡覺了。
毛主任第一次見到韓先生,是去年6月,當時,韓先生已被失眠折磨了20多年,每天需要吃兩顆安眠藥,才能勉強睡上3個小時。因為晚上睡不好,白天,韓先生總覺得疲勞,沒有精神,頭暈頭痛、便秘,還特別容易發脾氣,人也越來越瘦。
毛洪京主任給他做了睡眠評估,重度睡眠障礙。經過一系列評估,發現他沒有焦慮、抑鬱等症狀,也沒有呼吸暫停症候群,只是單純的重度睡眠障礙,毛主任給他制訂了藥物結合心理治療的方案。
治療進行到16周時,根據病情變化,毛主任逐漸開始給他減藥,到最近一次複診評估,韓先生的安眠藥用量減到了每天只要四分之一片。
「這個患者失眠了20多年,到我們這裡,遵醫囑治療,這很重要。經過我們的規範診療,再過一段時間,相信他就可以擺脫安眠藥,擁有自己的好睡眠了。」毛主任感慨道。
一天量七八次體溫有點咳嗽就東想西想
擔心疫情影響自己睡眠障礙復發
2月中下旬以來,前往杭州市七醫院睡眠障礙診療中心看睡眠障礙的患者多了起來,這其中,受到疫情影響,進而出現睡眠障礙問題的患者佔了就診人數的三人之一到一半左右。
上周日,杭州市七醫院睡眠障礙診療中心副主任餘正和副主任醫師半天的專家門診,看了65個病人,下班時間一拖再拖。
有個女病人林女士(化名),讓餘正和印象深刻。林女士(化名)是餘醫師的老病人,產後開始睡眠不好,失眠了30多年,嘗試過各種治療失眠的辦法,吃保健品、服用祖傳秘方、全省各地找偏方,失眠沒看好,反而越來越厲害,去年找到餘醫師治療睡眠障礙。
「這個患者失眠時間很長了,當時還出現了更年期症狀,潮熱、晚上睡覺有盜汗,還有焦慮情緒。針對她的情況,我給她用了一點安眠藥和抗焦慮藥物,同時嚴格進行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認知重構、放鬆訓練等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經過兩三個月的治療,輔助睡眠藥物逐漸減量,抗焦慮藥物也減少了。恢復得蠻不錯。」
好不容易睡眠慢慢在好轉,一場疫情,又把林女士的睡眠打回了原形。
疫情期間,林女士宅家裡時間長,開始賴床,運動少了,作息也不規律了。因為本身就是焦慮個性的人,當看著疫情信息撲面而來時,林女士開始緊張,草木皆兵。有點咳嗽就東想西想,一天要量七八次體溫,人變得焦慮,睡眠也跟著不好了。
「患者通過網際網路醫院找到我,很著急,問我她的睡眠障礙是不是要復發了,要不要加安眠藥的量,她很擔心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要推倒重來,能明顯感覺到她的焦慮情緒也加重了。」
針對林女士的問題,餘醫師先穩了穩她的情緒,讓她不要急著加藥,而是嚴格按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案來調整自己,在室內做些運動和放鬆訓練,同時調整作息規律,特別是睡眠限制時間要嚴格控制,不能賴床。
執行了一段時間,林女士的失眠問題控制住了,安眠藥和抗焦慮藥物都沒加量,睡眠在慢慢好轉中。
「本身因為睡眠障礙問題來就診過,經過我們規範的治療和訓練病情已經趨於穩定,但這次疫情發生後,病情又出現波動,近期來複診和諮詢的患者還是蠻多的。」餘正和說,這類病人,還是要注意規律的作息,多進行失眠認知行為訓練,有必要的話,短期服用一些改善睡眠的藥。
復工復產負責招工的主管失眠了
「因為疫情防控壓力,也有原本沒有睡眠障礙的人,出現了睡眠問題。」半個月前,餘正和接診了這樣一個患者。
王先生(化名)是一家公司的主管,公司員工200人。2月中下旬,公司開始為復工復產做準備,王先生就開始焦慮擔心,怎麼招工?員工招來了怎麼防控?
隨著招工的推進,員工陸續到位,王先生又開始擔心,體溫有沒有好好測?戴口罩有沒有落實到位?天天想著這些事,每天晚上輾轉反側睡不著。就診的前一個星期,王先生已經發展到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白天沒精神,人越來越憔悴,擔心自己抵抗力下降,容易中招,王先生更加焦慮……
在門診,餘醫師給王先生做了失眠評分,屬於嚴重失眠,伴有一定程度焦慮。對於王先生的情況,餘醫師短期給他開了點安眠藥,之後重點是進行非藥物治療,教他失眠認知行為訓練,放鬆自己。
兩周後,王先生來複診,睡得安穩些了,碰到問題,也會按照醫生教的辦法進行放鬆。接下來,他可以逐漸減少藥物用量,堅持物理治療。
超長假期白天刷手機晚上追劇日夜顛倒
女白領復工後睡不著崩潰了
前段時間的超長假期,很多人的作息紊亂了。杭州的沈小姐(化名)是一名女白領,疫情防控期間,她嚴格執行宅家要求,把自己宅出了睡眠障礙。
白天捧著手機刷新聞,晚上玩遊戲,追電視劇,不到凌晨一兩點不睡覺,白天起床的時間越來越遲,日夜顛倒,作息紊亂。
隨著公司復工,沈小姐的問題來了。她每天晚上都睡不好,甚至整晚睜眼到天亮,白天上班恍恍惚惚,集中不了精神,連續多天,沈小姐幾乎要崩潰了。
經過餘醫師的評估,沈小姐焦慮程度不高,是單純因為晝夜節律顛倒,生物鐘紊亂引起的失眠,需要固定作息時間,一步步調整,短期用點輔助睡眠的藥。
兩周後來複診,沈小姐晚上的睡眠基本接近正常,再鞏固一下作息,就能恢復到之前正常的狀態了。
任何失眠要進行科學評估
心理認知行為治療是重要手段
在毛洪京主任看來,任何失眠,首先要進行科學的評估,然後針對評估結果進行認知行為訓練。
「如果一個星期有三天以上沒睡好,白天有頭痛頭暈、心慌胸悶、胃脹等軀體症狀,同時出現疲乏無力、緊張易怒等情況,持續一個月,要引起重視,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當然,如果你只是出現輕度失眠,或者因為宅家出現作息紊亂造成輕度失眠復發,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醫院平臺完成複診,接受認知行為治療。
而對於目前失眠群體兩個治療極端,濫用藥和過分恐懼用藥的問題,毛洪京提醒,目前,失眠的治療有規範的指南,成熟的診療技術,醫生對藥物的使用一定以遵循安全為前提,所以患者一定要相信專科醫生的專業判斷,接受科學正規的治療,而不是盲目服用各種保健品,對身體造成損傷。
3月21日(本周六)
杭州市七醫院
有網際網路醫院睡眠障礙義診活動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當天,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將在浙江省網際網路醫院平臺進行關於睡眠障礙的線上義診活動。
如果你深受睡眠障礙困擾,活動當天可通過支付寶搜索浙江省網際網路醫院平臺,進入頁面後搜索關注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選擇相應專家進行線上義診諮詢。
義診專家:
毛洪京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餘正和
杭州市七醫院睡眠障礙診療中心
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尹巖
杭州市七醫院睡眠障礙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
備註:圖文諮詢、在線複診不限量,電話諮詢僅限前5位。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