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樂隊的絕不碰古典?《魔戒》裡的史詩音樂,就出自一位搖滾樂手

2020-12-17 後來之聲
加拿大電影配樂家霍華德·肖

在流行音樂的發源地美國,有一所聞名遐邇的現代音樂學院——伯克利音樂學院。

眾所周知,這裡是爵士樂和搖滾樂的天堂,但也曾培養出兩位好萊塢著名電影配樂家:一位是《阿甘正傳》和《復仇者聯盟》的配樂者阿蘭·史維斯查,另一位則是本文的主角——因《魔戒》配樂而譽滿全球的加拿大人霍華德·肖(Howard Shore)。

事實上,他們在進入伯克利音樂學院時,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名電影配樂家。

從搖滾樂走向大銀幕

從伯克利畢業後不久,霍華德·肖和許多同學一樣,開啟了自己的樂隊生涯。他加入一支名叫「燈塔」的搖滾樂隊。幾年後,他轉入電視行業,開始為一些電視節目做音樂指導。

人們很難將肖的早期經歷與他後來的電影音樂創作生涯聯繫起來。直到1978年,肖的事業軌跡迎來了一次重大轉折。

機緣巧合下,他為一部加拿大小成本影片《瞬死的愛人》(I Miss You,Hugs and Kisses)創作了配樂。這次看似不起眼的經歷,卻引起了他的加拿大同鄉、導演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的注意。

早年的大衛·柯南伯格

有趣的是,肖從小就認識柯南伯格,兩人曾經是鄰居,青少年時期的肖經常看見比他大幾歲的柯南伯格整天騎著摩託車、扛著攝像機到處拍片子。如今再次相見,自然是一拍即合,於是,這對加拿大同鄉便以《奪命怪胎》(The Brood)開啟了漫長的合作之旅。

隨後的二十幾年裡,除了《死亡地帶》以外,他為柯南伯格的所有影片創作了配樂,包括《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1983)、《變蠅人》(The Fly,1986)、《死去的孿生子》(Dead Ringers,1988)、《裸體午餐》(Naked Lunch,1991)、《蝴蝶君》(Mr. Butterfly,1993)、《欲望號快車》(Crash,1996)、《感官遊戲》(eXistenZ,1999)、《蜘蛛》(Spider,2002)、《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2005)和《巨塔殺機》(Eastern Promises,2007)。

柯南伯格是國際影壇著名的驚悚片導演,他的每部作品幾乎都離不開對恐懼和欲望的訴說,肖的配樂風格也深受其影響。進入電影行業的最初幾年,他創作了大量的驚悚片配樂,這種風格類型也一直伴隨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

《巨塔殺機》劇照

對此,美國媒體曾這樣評價道:

為低成本的驚悚片配樂,往往很難分清幻想與現實的邊界。這些影片通常都會為藝術家們提供許多複雜的自由權,尤其是作曲家。在某一段時間裡,肖習慣於沉浸在一種試驗性的氛圍中,刻意嘗試不同的作曲技術。在傳統管弦樂裡,他經常融合進特定時代的曲式風格和世界音樂、電子音樂甚至模擬音效。這位作曲家常常有一種本能的創作壓力,總是能夠得出非常有吸引力的結論,然後用先進的手法去處理那些柯南伯格的電影。

不過,驚悚片配樂終究顯得過於小眾。許多配樂名家在以小成本驚悚片配樂出道後,大多轉型為動作片、劇情片和商業大片配樂,以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但霍華德·肖卻完全憑藉驚悚片配樂逐漸走向了主流世界。

《沉默的羔羊》:難以超越的經典

1991年,導演喬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將肖帶進了另一個世界,與柯南伯格式的犀利與張狂不同,《沉默的羔羊》顯得「樸實」與「溫順」了不少。本片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對恐怖氣氛的營造更加符合主流審美。肖也嘗試了一種全新的配樂語言,藉由這部電影開始為更多人所熟知。

《沉默的羔羊》劇照

國內著名音效後期合成師房喆楠曾在《不沉默的音符與沉默的羔羊》一文中這樣寫道:「整部配樂充斥著壓抑的悲愁,幾乎沒有一個旋律清晰、能夠哼唱的主題,就像女主人公斯塔林那不願喚起的記憶。儘管大多數的樂段聽起來紛繁蕪雜,卻處處散發著暗色調的光彩……讓平實的畫面變得耐人尋味,滲透出逼人的戲劇張力。」

值得注意的是,肖在創作過程中運用了一種十分獨特的手法來加強音樂表現力。對此,房喆楠寫道:

他通過計算機器材收錄了大量的、種類不同的鯨魚在深水中的鳴叫聲,然後把聲音速度放慢。在後期製作時混錄到配樂之中。不時地穿插浮現,樂聲高揚,鯨叫也隨之上升,樂聲轉微,鯨叫聲也悠然婉轉,在原本就很難解讀的音樂中烘託出更深層次的聲音幻境。挖空心思地蠶食觀眾的心理防線,抽絲剝繭之下,人類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就徹底宣告復活。

這種極富想像力的音效探索讓人不禁想起拉羅·施夫林,不過,施夫林更喜歡將科技音效單獨抽離出來營造氛圍,音效與音樂往往是分離的。而肖在該作中的嘗試則更加令人稱讚,他模糊了音效與音樂本身的界限,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後期處理使二者完美融合,達到了一種嶄新的表達效果。

《沉默的羔羊》劇照

沉默,對於電影音樂而言至關重要,尤其對於驚悚片而言,音樂在何時起,何時終,走停間的巧妙轉化,都是烘託影片氣氛的關鍵因素。在漢尼拔逃脫的那場戲裡,肖巧妙地將內斂含蓄的哥德堡變奏曲、激烈交鋒的弦樂聲部以及步步逼近的定音鼓點融合在一起,交替行進。隨後,音樂又巧妙地隱遁起來,短暫的沉默讓音樂的重現充滿了震懾人心的效果。

毫無疑問,《沉默的羔羊》不同於那些通過怪異音響來引起觀眾緊張情緒的配樂風格,而是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細緻入微地挖掘人物的心理狀態,使得這部配樂成為自赫爾曼以後,心理驚悚片配樂中難得一見的典範之作。

《沉默的羔羊》之後,霍華德·肖繼續在驚悚片裡打轉。這些作品大多帶有陰暗壓抑的氣質,也正因為如此,在很多人眼裡,這位配樂家依然缺少「巨匠風採」。

世紀之交的那幾年,除了繼續與柯南伯格合作以外,他接手的著名驚悚片配樂還包括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七宗罪》(Seven)、《戰慄空間》(Panic Room),以及《入侵腦細胞》(The Cell)等等。

《費城故事》劇照

儘管好萊塢的商業電影對於配樂風格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但美國媒體卻評價說:「他的配樂裡始終伴隨著明顯的自由感。」在循規蹈矩的電影工業體系裡,肖依舊能夠譜寫出富有獨創性的樂章。

儘管驚悚片配樂是他最重要的創作領域,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依舊創作過一些風格迥異的作品。比如《窈窕奶爸》(Mrs. Doubtfire)、《費城故事》(Philadelphia)、《貓狗大戰》(Cats & Dogs)以及蒂姆·波頓的《艾德·伍德》等等。

《魔戒》:史詩配樂的巔峰

進入21世紀後,霍華德·肖迎來了也許是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機遇:為魔幻巨作《魔戒》擔綱配樂。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開拍之初,影迷們推測該片很有可能將由約翰·威廉士或者詹姆斯·霍納這樣的大腕來掌管音樂。但彼得·傑克遜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肖。

沒有人知道傑克遜為什麼會看上這個常年在小成本驚悚片裡打轉的加拿大人,從過往的創作經歷來看,《魔戒》完全不是肖所擅長的題材風格。只要稍微留意柯南伯格的電影便會發現,在那些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怪誕陰森的故事情節中,肖的音樂只是充當著若隱若現的背景而已。相比之下,《魔戒》裡的音樂分量更重,並且承擔著完全不同的功能。這要求肖必須創作出更為飽滿而富有力量的配樂。

《魔戒》劇照

為了更好地表現這部魔幻史詩巨片,肖大膽放棄了好萊塢配樂家慣用的創作模式,即按照電影畫面來創作音樂。而是以託爾金的原著小說為基礎來尋找靈感。他曾這樣解釋《魔戒》的音樂創作:

一直以來,我為《魔戒》系列創作的樂章,通常都會表現三四十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是託爾金的小說所反映出來的。託爾金用了40年的時間來寫《魔戒》,所以這個故事本身就有許多深層次的內容,而我只能花三年的時間用音樂來詮釋這一切,把這部作品的原始韻味忠實地反映出來。

在第一部《魔戒再現》中,肖為整個史詩系列奠定了音樂風格,他為片中的霍比特人創作了凱爾特風格的音樂主題,並且在一些需要強烈渲染的地方加入了神聖的唱詩班和龐大的歌劇風格。隨後的《雙塔奇兵》和《王者歸來》同樣延續了雄渾壯闊的氣勢,除了核心動機以外,至少有95%的樂段都是全新的素材。

《魔戒》三部曲的原聲音樂獲得了巨大成功,其經典程度已無須贅述。它將霍華德·肖的職業生涯推向了巔峰。後來他又與彼得·傑克遜合作了《金剛》和《霍比特人》三部曲,但已無法重現《魔戒》時代的輝煌。

《魔戒》海報

如果以獎項和影響力作為評價標準,肖無疑是大器晚成的配樂家,直到56歲時,才憑藉《魔戒》第一次斬獲奧斯卡金像獎。

《魔戒》之風剛過,肖又與另一名偉大的導演——馬丁·斯科塞斯開啟了合作歷程。後來,他陸續為斯科塞斯的《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飛行家》(The Aviator)、《無間行者》(The Departed)以及《雨果》(Hugo)操刀配樂。

除了《霍比特人》系列,以及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配樂,他在後《魔戒》時代留下的重要作品,至少還包括《虐童疑雲》(Doubt)和《暮光之城:月食》(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

《霍比特人》之後的這些年裡,肖的創作數量銳減,只為幾部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小眾劇情片創作過音樂。而除了《沉默的羔羊》等少數幾部作品之外,他最輝煌的創作生涯,幾乎完全獻給了柯南伯格、彼得·傑克遜和馬丁·斯科塞斯這三位傑出的導演。

這位早年的搖滾樂手,最終成為了好萊塢殿堂級的配樂名家。

相關焦點

  • 爵士樂的命運:被搖滾樂毀掉還是轉型成古典音樂
    當然,在美國與英國——搖滾樂的主要中心和來源——以外的地方,爵士樂的年輕聽眾雖然可能屬於在社會上或是思想上秀異的一群同時也屬於高消費的階層,不過他們在實質上或是商業上都不容輕忽。正是因為這個理由讓不止一位美國的爵士樂手發現,在這幾十年間移民到歐洲對他們來說更為舒適自在。在法國、義大利、德國、巴西還有日本以及斯堪的那維亞以及商業上比較無關緊要的蘇聯和東歐,爵士樂依舊可以存活下來。
  • 音樂分類知多少——搖滾樂
    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裡,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脅性,儘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 魔戒和霍比特人,史詩級的兩大魔幻系列電影,都出自一人之手
    想看紐西蘭電影,順帶欣賞純淨天然的紐西蘭美景,這兩大史詩級的魔幻系列電影不容錯過!一個是大名鼎鼎響徹寰宇的「魔戒三部曲」:《指環王1:護戒使者》、《指環王2:雙塔奇兵》和《指環王3:國王歸來》。關於「魔戒三部曲」的主要看點,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一言以蔽之,影片幾乎逼真地還原了磅礴而史詩的中土世界。
  • 《魔戒》新譯本:三位譯者的一次冒險
    《魔戒》三部六卷,新的中文版有三位譯者,兩位來自臺灣,一位出自大陸。她們是因託爾金的作品在網上相遇,並彼此熟識多年的老友。從事文學與基督教神學翻譯的鄧嘉宛負責卷一至卷六的故事內文,熟悉民族史詩、傳說的臺灣作者杜蘊慈翻譯書中所有的詩歌,資深的託爾金迷石中歌(又名Ecthelion、噴泉)負責前言、楔子、附錄和全文的校訂。
  • 旋轉保齡吳狄,一個在動漫世界裡長不大的搖滾樂主唱
    1987年的時候我5歲,那時我家住在重慶的一個工廠裡,大人們都喜歡聽鄧麗君,我不喜歡。我小時候的性格比較孤僻,喜歡畫漫畫,就覺得動畫片裡的生活很美好。衛視中文臺也會介紹一些流行音樂,比如羅大佑的《戀曲1990》我就經常跟著唱。那時候還是霹靂舞的時代,《阿里巴巴》《路燈下的小姑娘》就是那時候的 DISCO 音樂。
  • 美國爵士樂&搖滾樂&流行音樂擇校指南,這些學校資源要好好收藏啦
    我們知道古典音樂的曲風,古典樸實、莊重、嚴謹,基本是按譜演繹的,只要大量的練習就行了。而爵士樂、搖滾樂、流行音樂是比古典音樂更靈活,自由即興是它的根基。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些專業也成為當今最時尚最火爆的音樂專業,有不少學生會選擇出國去深入學習這些專業。那麼美國有哪些學校在流行音樂方面是比較好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魔戒》有聲書上線,聽中洲世界的奇幻史詩
    近日,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奇幻史詩——世紀文景出品的《魔戒》三部曲有聲書正式登陸喜馬拉雅。作為國內首部《魔戒》中文有聲作品,有聲書採用託爾金基金會指定的文景譯本,由知名配音演員姜廣濤傾情演播,帶領聽眾走進這部奇幻史詩。
  • 永遠的指環王,永恆的精靈女王,永久古典優雅的凱特·布蘭切特
    託爾金所寫的《魔戒》三部曲英文版,雖然價格不菲,但我這個忠誠魔戒迷毫不猶豫就入手了。近期,原版《指環王·魔戒再現》電影視聽音樂又將於12月15日(上海場)、12月18日(北京場)震撼登陸國內!這部堪稱奧斯卡大滿貫作品將以恢弘的交響樂音樂會進行再度演繹,同時還有巨屏電影現場同步放映,又激起了我對當年端坐如泥塑一般,聚精會神看完魔戒電影的激情歲月的回憶。
  • 為什麼《魔戒》三部曲之後再也拍不出一部與之媲美的史詩級電影
    為什麼要說《魔戒》三部曲之後再也拍不出一部與之媲美的史詩級電影呢?這是因為這部三部曲是非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基本相當於影視界中的《教父》三部曲和《星球大戰》三部曲。在第三部之前從未給過獎項,直到第三部的時候才有了11個獎項,特別是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音樂和最佳原創歌曲!彼得·傑克遜是拍攝《魔戒》的最佳人選,幾乎可以說,他早期的整個電影生涯都是為《指環王》服務的。《魔戒》曾被影迷認為是不可能拍的電影!託爾金的系列小說在西方有很大的影響,很多人把它比作中國的《西遊記》。
  • 彈遍世界「七大奇蹟」的新古典音樂組合
    作為Neo-classical目前的代表性樂團之一,初衷是創造出能夠激勵人們的音樂和視頻,想將自己的音樂帶給這個世界。The Piano Guys改編的古典音樂融合自然、過渡流暢,MV拍攝優美大氣、富於想像力。The Piano Guys的前身是美國猶他州聖喬治的一家樂器店。
  • 樂夏科普時間:為什麼說這種音樂是「搖滾樂的爸爸」?
    樂迷圈裡似乎有條無形的鄙視鏈 有人認為是這樣:搖滾說唱民謠流行 有人覺得是這樣:搖滾民謠流行說唱 但不管怎樣,穩坐鄙視鏈頂層的搖滾樂 似乎都是最桀驁不遜的那個
  • 電影分享: 魔戒1-3全集
    魔戒1-3全集中哈比族人弗羅多·巴金斯從他的叔叔那裡比爾伯·巴金斯繼承了一個戒指,這是一個充滿魔力的戒指,它擁有奴役全世界的力量。可是邪惡的黑暗魔君索倫知道了這個消息。他集結無數的半獸人,準備以大軍奪取魔戒,並且徵服全世界。為了不讓魔戒落入索倫之手。弗羅多和他的朋友們決定摧毀魔戒,但是要摧毀魔戒,一定要將它投入原先鑄造它的烈焰中;那也就是位於索倫老巢的末日山脈。
  • 20首適合孩子的古典音樂,一起聽起來
    孩子的世界天真無邪 優美短小的古典音樂再合適不過 貝多芬《致愛麗絲》 這首作品傳說是貝多芬獻給一位叫特蕾澤的姑娘,採用迴旋曲式。
  • 昆汀的摯愛,滾石的偶像,搖滾樂的另一個名字是他
    於是二月的黑膠月推,希望帶給大家多一點快樂的分享,一起回到搖滾樂的開始,一起回到Chuck Berry踏著鴨子步搖翻貝多芬的音樂裡去。理論上講搖滾樂的起源當然可以一路回溯到教堂音樂以及紐奧良田地裡黑人們工作中隨意哼唱的小調,但就以樂隊形式演奏的當代搖滾樂來說,根源大概還是50年代從Chuck Berry開始了颳起的真正的搖滾風潮。Chuck Berry,1926年出生於美國,1955年出道並開始音樂創作。
  • 電影點評--《魔戒》
    進入熱兵器時代後,「密集衝鋒」的隊形也變得十分分散,坦克集群的推進更是在幾乎能夠在太空中看到的尺度上展開,而不可能再現長矛林立、螞蟻一般的衝鋒了。  在讀魔戒期間,我還讀了一部太平洋戰爭戰史。戰史就是這個樣子的:一仗接著一仗打下去,衝鋒、死亡……所以魔戒這樣的書,才有資格稱為「戰記」呀,豈是那些自稱為戰記的作品可比。
  • 重磅乾貨——古典音樂啟蒙分享
    海星媽媽說:孩童時期是人類習慣、性情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音樂啟蒙教育將成為其一生的興趣和愛好,讓他終生受益。 今天,海星媽媽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如何適合孩子的古典音樂,培養孩子的音樂天賦。
  • 時尚與抽象,是日本搖滾樂的「新文化運動」
    但對於已經進入2000年的新時代青年來說,搖滾樂的內涵還包括了外包裝。就好比喝二鍋頭要配花生米一樣,MV都流行起來了,唱的好聽也得打扮的好看才行。不過,我國的搖滾樂團裡的確沒有長得過分好看的搖滾樂手,都是實力派,從根兒裡就鄙視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
  • 重溫《魔戒》三部曲,指環王也是不完美的!
    法拉莫則是最讓人揪心的,他承受了父親過多的責難,為了中土世界放棄奪走魔戒而被父親當做炮灰。山姆是最讓人敬佩的,他作為主角弗羅多的摯友陪伴他走完整個旅程,在弗羅多受魔戒與咕嚕折磨時為他披荊斬棘。魔戒三部曲有一個特點,你連著看都不會膩,說起來第二部和第三部幾乎是一口氣看完的,一氣呵成。然後就突然想起了曾經有一個上午,早飯都沒吃一口氣看了三部異次元殺陣,結果是看的頭暈眼花,渾身難過。
  • 搖滾樂為什麼一定要燥?
    「飛」,是一種不受限的自在狀態,「椒」,則有著帶勁兒的感官體驗,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藝術搖滾樂隊,飛椒的音樂風格「任性」至極並且奢華,具有某種古典雕塑的極致感。飛翔的特雷門琴與電吉他,如同一劑猛藥,入口即化,五味陳雜。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倫敦:《魔戒》
    這有幾個原因:作為對一場史詩般探索歷程——「去而復返」(there and back again,回應了《霍比特人》的副標題)引人入勝的敘述;作為一本與書籍(以及手稿、故事和傳說)密切相關的書;作為二十世紀以來,乃至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小說,《魔戒》至今已有一億五千萬的銷量;作為一部誕生自一戰的創傷,完稿於二戰之後的作品;還有,在我個人來說,陪伴了我整個青春期的那些書裡面,它是眾書中我最寶貴的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