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作為新海誠引入國內的第二部電影。總體的故事結構和上一部《你的名字》差不多,都是因為一個事情(流星,下雨)相遇之後經歷一段快樂的時光跟著分開再相聚的劇情。
但《天氣之子》這部作品上映以來,也受到很大的爭議,原因是因為一些劇情和人物的舉動和大眾的認知不符。那麼到底這部動漫怎麼樣呢?
《天氣之子》講述的是一個離家出走的少年邂逅一個會控制天氣的少女的故事。故事中的東京連綿的陰雨,少年來到東京的生活同樣並不順遂,與陽菜的邂逅,則改變了他暗淡的生活,但陽菜在使用超能力的同時,也要為之付出代價。故事的最後做了個「電車難題」,犧牲自己所愛的人,成全大部分人或者讓天氣一直這樣壞下去,拯救自己所愛的人。
男主的選擇也是電影最具爭議的話題,如果說選擇前者可以說是無私、顧全大局的英雄行為。但主角不是「英雄」也不是所謂的「救世主」。而是一個普通人,一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普通人。,他們都只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而在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他們感受最多的不是溫暖,而是東京這座城的冷漠,陽菜出於自己的善良選擇犧牲,帆高自然也可以為了最為寶貴的人選擇拯救,《天氣之子》不是一部英雄電影,也不存在「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的鋼鐵俠,新海誠正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不流於世俗的結局,讓世人看到在自己眼中什麼才是純粹的愛。
關於獻祭,在片中老爺爺說東京在200年前原本是海洋。現在拼命下雨,只是恢復他原本的樣子罷了,老人口中也得知「歷代天氣巫女的結局都不怎麼好」(巫女獻祭讓我想到了《零》系列),或許不去獻祭才是順應自然的感覺,去獻祭反而逆天而行。在電影結尾的最後大叔(須賀圭介)說的「你有改變到世界嗎?沒有,體制不會因為個人而改變。」似乎也在表明新海誠的觀點。
《天氣之子》新海誠的角度是偏重年輕世代的,因為他看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地方,但如果把大人或上一代看作是得到利益的一代,也不盡公平(新海誠應也不是這樣的想法,就像故事中的警察並非壞人),只是各世代為了生存,必須一起找到共存的方法。而這方法在劇中,即是須賀圭介代表著大人的思考要轉變,要能理解年輕世代的想法,但同樣的年輕世代也不要把自己看待得過於自我,要互相給空間,而在這空間的共存,就是愛的分享和依存。
總得來說,雖然這部《天氣之子》可能在風評上沒有《你的名字》那麼好,但是其中卻帶入了很多新海誠對現實問題的一些思考,反抗了東方集體主義的「小我為大我犧牲」,我最喜歡新海誠導演的一點就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會有新的大膽的嘗試,每部作品都在改變和突破自我,無論這種改變是否是成功的,也期待新海誠的更多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