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多少都會留意到這樣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歷史劇當中,不同歷史時期所上演的戲碼,朝臣的穿著打扮風俗習慣各有千秋,但都各有特色。
大家或許都有留意到前段時間上映的《清平樂》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趙禎,頭上的帽子上左右兩端就有那麼兩條長長的「耳朵」?當時大家是否反問過或是疑問過,兩邊這麼長的「耳朵」到底是誰發明的?生活當中是否真的方便?又是否像流傳那樣,是趙匡胤為了在朝堂上的威嚴臨時想出的防止大臣交頭接耳所為?
說起宋朝官員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的話題,往往就會聽到這樣一種說法。話說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和兄弟們聯手篡了前朝後,建立宋朝並黃袍加身榮登大寶。但開國大將們,一時間還沒有緩過神,上朝時總是小聲私語。
雖然趙匡胤十分生氣,但礙於朝上官員都是開國元老,不便因此事勃然大怒轟動朝堂,於是為了防止此問題再次出現,趙匡胤心生一計,將所有官員官帽上加了兩條長長的「耳朵」。這樣就可以讓所有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既防止了官員交頭接耳,又保住了大家的顏面。
但這種說法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首先,通過古代歷史記錄可知,對於歷代皇帝而言,皇帝是擁有絕對的統治地位的。不要說朝堂上說悄悄話。就算是說錯一句話,更甚至一個字都會遭到刑法的處置,甚至殃及家人九族。其次,如果只是為了防止大家說悄悄話,就連自己都帶上了長有「長耳朵」的官帽,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
所以這種說法確實是無稽之談。
那麼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上為什麼會存在兩根耳朵呢?
《雲麓漫鈔》中記載: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多者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是翹上二折返於下,或是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
但其實在唐朝末期的時候,這種「長耳帽」就已經出現,只不過是到了宋朝時期又將其進行了新的研究和整理,幞頭,也就是我們說的帶有耳朵的帽子。此帽共有四根帶子,前面兩根,後面兩根,前端主要用來維持原有髮型及固定住頭的前部,後端主要也是為了固定其頭部。
隨著時間的推移,「長耳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幞頭文化在樣式、需求、禮教的變化中不斷升華,到了唐朝中期,為了能讓自己的官帽顯得更加美觀,上檔次,一些人便又想出了新的辦法,將其「帶有耳朵的帽子」材質變成了更加「堅硬」的材質。摒棄了之前的下垂式的「長耳朵」。
隨著時間的流逝,「長耳朵帽子」不僅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完善和發展。最終在宋朝的時代大潮中,成為了最流行的一個款式。官員上朝的帽子,也就成為了被千古流傳的「長耳帽」。所以宋朝帽子的長耳朵,是隨著時代的大潮發展而來,不是坊間流傳的宮廷小秘密,也不是超出世俗的小眼光。純粹只是為了美的更好展現,也是為了一代王朝的端莊呈現。
我們一直有去研究和發現,如果一件裝飾或是一種文化,能夠形成一種潮流的話。那麼她所展現的魅力,將會無休止的被擴大,甚至發展成為一種誇張的存在,亦或是發展成為大家不認識的模樣。也可能改變其發展的路徑,就好像21世紀初的葬愛家族,亦或是當年的「殺馬特」一樣。
無論是什麼樣的文化、風俗,我們都可以從中了解當時的文化特徵,宋朝崇尚程朱理學,因此都以簡單樸素為主,就像其設計的「帶有兩個耳朵的帽子」一樣,簡單而不花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