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黃公塘村:小紅薯成就扶貧大產業

2020-12-15 今日永州

今日永州訊(通訊員 溫小林)「在揭牌儀式上,通過現場籤約和網絡預售,1個多小時接到了3035件紅薯粉購買訂單,由於打造了種、加、銷全產業鏈,今年紅薯產值可超200萬元,小紅薯成就了百萬大產業。」近日,新田縣驥村鎮黃公塘村扶貧車間正式揭牌開工,市委宣傳部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周秋平興奮地介紹。

黃公塘村過去無集體收入,群眾無合適的產業發展項目。為引導村民致富,壯大集體經濟,在市委宣傳部駐村扶貧隊幫助下,該村2019年10月,成立了夫人山富硒農產品深加工專業合作社,引種了幾十畝山東濟薯,但紅薯豐產後,訂單老闆只收購不大不小的紅薯,大的小的和挖爛的紅薯不予收購。看著堆積成山銷不出去的10多萬斤剩餘紅薯,幹部群眾愁眉不展,心灰意冷。如何實現增產又增收,周秋平及時與村幹部一起研究,決定購進一套紅薯加工設備,將銷不出去的紅薯加工成紅薯粉。

說幹就幹。他們當即在村裡找到了會加工紅薯粉絲的師傅,連夜從雙峰縣購回了一套紅薯粉絲加工設備,及時安裝調試開始加工,經過幾天努力,不僅將賣剩的大薯小薯挖爛的紅薯全部加工成了紅薯粉絲,還收購了未籤訂單農戶的全部「濟薯」,讓村集體和村民們都獲得了可觀收入。

良好的效益激發了廣大村民種植紅薯的積極性,鎮政府、駐村扶貧工作隊、村兩委因勢利導,一邊引導合作社把「濟薯」種植面積增加到了400畝,一邊籌措資金,落實地基,籌建紅薯深加工車間,經過9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從省市相關部門和單位爭取資金100餘萬元,將村裡一座1100平方米的廢棄烤菸房改造成了就業扶貧車間,建起了可冷藏鮮薯20萬公斤,同時加工紅薯粉絲、紅薯片、紅薯幹的大型加工廠。

據村負責人介紹,從過去單獨賣鮮紅薯到深加工成紅薯粉、紅薯片、紅薯幹,附加值增加了幾倍甚至十幾倍。僅紅薯一項,今年可使村集體收入增加近30萬元,加上其它產業收入,村集體收入可達40萬元以上,村民戶平年增收5000元以上,90個貧困勞力就業不出村,輕鬆脫貧。

相關焦點

  • 新田:小紅薯成就黃公塘村百萬大產業
    「今天揭牌儀式,通過現場籤約和網絡預售,1個多小時接到了3035件紅薯粉購買訂單,由於打造了種、加、銷全產業鏈,今年紅薯產值可超200萬元,小紅薯成就了百萬大產業。」9月18日,新田縣驥村鎮黃公塘村扶貧車間正式揭牌開工,市委宣傳部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周秋平興奮地介紹。
  • 新田:小木耳帶動脫貧大產業
    近年來,新田縣把產業扶貧擺在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突出位置,制定下發了《新田縣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安排專項產業扶貧資金,並成功引進「湖南遠鴻菌業」落戶新圩鎮長富村,建成一期投資1.2億元,佔地面積130畝的食用菌產業園,並於2018年投產,配套建設了恆溫智能大棚23個和年生產能力5000萬棒菌包流水線三條。
  • 茶添新香扶貧路——「精準扶貧十佳企業」新田茶業
    隨著精準扶貧的推進,田海作為一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也油然而生,開始致力於慈善事業。他利用公司銷售網絡和平臺為廣大茶農銷售茶葉,為茶農增產增收,帶領他們脫貧致富的同時,利用公司資源,為茶農提供資金、技術和物資方面的援助,並積極為弱勢群體捐款捐物。
  • 新田縣委書記唐軍帶隊到重慶市考察招商
    紅網時刻6月5日訊(新田站記者 鄧提茂)6月2日至3日,新田縣委書記唐軍率領考察組到重慶市考察招商,重點考察豬八戒網、光大證券重慶分公司、特斯聯科技、京東方光電,對接洽談文旅產業、電商扶貧開發、專項債券發行和物聯網建設等領域招商項目。
  • 新田:雪裡蕻成農民「脫貧致富菜」
    筆者在新田縣驥村鎮黃公塘村和胡家村的種植基地看到,專供醃菜用的雪裡蕻長勢十分喜人,猶如一片綠油油的「海洋」。菜農們正在菜地裡收割雪裡蕻,並進行打包裝車,一派繁忙的景象。而在萬家鵝業廠區的百噸窖池中,工人們正在忙著醃製剛剛採收回來的雪裡蕻,也是忙得不亦樂乎。醃製雪裡蕻的方法是利用窖藏恆溫發酵,直到醃菜醃製成成品,啟封衝洗,包裝運往各大城市銷售。實現了季節農產品工業化、規模化。
  • 南有新田丨奮勇爭先 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落實落地
    特別是5月22日永州市委常委會(擴大)脫貧攻堅現場調研專題推進會在新田召開後,進一步提振了全縣上下決戰脫貧攻堅的信心和幹勁。通過嚴格程序,靶向識別,新田縣確保扶貧對象精準,同時在提升思想認識、堅持示範帶動、轉變工作作風、確保工作實效上下功夫,為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奠定了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作風保障和工作基礎。
  • 縣區|新田新隆鎮:黨員勇當防疫扶貧「扛旗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2月28日訊(通訊員何新瑞 向贇 趙灶秀)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新田新隆鎮黨委,號召全鎮855名黨員,人人勇當「扛旗手」,築起抗擊疫情的銅牆鐵壁。為做好就業扶貧,該鎮黨員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先後組織6批貧困勞動力,專車接送到縣企業園區進行應聘崗位「點對點」對接務工40餘人,向廣東、深圳等地企業輸出用工人員3200餘人,確保貧困勞動力能夠就上業、就穩業、就好業。
  • 南有新田 醉了心田——湖南第九屆新聞攝影研修班學員作品選登
    文: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尚文 李梓延 通訊員 劉曉燕 黃葵 鍾偉鋒革命老區新田縣,地處湘南腹地,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新田人民憑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贏得了一代偉人毛澤東「南有新田」的高度讚譽。
  • 「小水果」成就扶貧大產業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該鎮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發展核桃、柑橘柚、梨等乾鮮果近4萬畝,產值1億元,乾鮮果成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路上,助農增收、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開心果、致富果。發展水果助民富「今天給7個客戶摘了400多斤,單價2元,收入接近1000元。」11月4日,溫暖的陽光照射在紅綠相間的柑橘園中,金燦燦的一片,田世林正在果園中忙碌著。
  • 【千企幫千村】內丘崗底村:小蘋果成就扶貧大產業
    當時的蘋果還不叫「富崗蘋果」,雖然品相不好,但看到村裡握有蘋果種植這一把「好牌」,退伍兵出身、擔任村「一把手」的楊雙牛就想做大蘋果產業,建起河北省第一家蘋果小鎮,並成立村辦企業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村民和公司形成共同命運體,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同心合力發展蘋果產業。2019年,崗底村人均收入達到4.5萬元,成了太行山靠綠水青山起家的富裕村。
  • 「產業扶貧」小薯尖、大產業
    為了幫助譚根深轉變消極思想,激發內生動力,淥口區農業農村局幫扶工作隊和幫扶幹部多次登門,苦口婆心地向譚根深宣講產業扶貧等政策。在區農業農村局幫扶責任人和駐村工作隊的出謀劃策和牽線搭橋下,聯繫了龍鳳村產業幫扶基地——淥口區新益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股東會上,譚根深入股3萬元,成為合作社中的一員,憑著孤注一擲的決心開始發展產業。
  • 方大集團北方重工:產業扶貧的領路人
    截至2020年10月底,北方重工援建的甘肅嘉鑫鋼結構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就業人數已達到125人,2020年9月員工人均應發工資達到4077元,北方重工用行動詮釋了產業扶貧,助力當地經濟發展的扶貧之路。  找項目:因地制宜尋找扶貧項目  為堅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貫徹落實甘肅省省政府和林鐸同志有關做好產業扶貧工作的要求,方大集團以產業扶貧的方式對口扶貧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深入東鄉縣推進產業扶貧的工作。
  • 高臺產業扶貧築牢致富根基
    高臺產業扶貧築牢致富根基  每日甘肅網11月12日高臺訊(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段海 張虎忠)高臺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全力培育壯大富民產業,不斷夯實群眾家底子,改善村面子,讓貧困漸行漸遠,幸福感越來越強
  • 為脫貧攻堅注入金融活水 光大銀行探索精準扶貧譜新篇
    在湖南,光大銀行長沙分行分別於2017年設立永州分行和新田支行、2018年設立婁底分行和新化支行、2019年設立湘西分行,實現了三個扶貧地區銀行機構的全覆蓋。在金融信貸扶貧實踐中,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提出了「貧困地區機構存貸比可以超過100%」的工作要求,為提高信貸支持力度,以信貸資源催生發展動力,截至11月末,光大銀行永州新田支行、婁底新化支行表內貸款餘額7.49億元,較年初新增2.48億元,重點支持了新化支行支持舊城改造,投放新化縣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資有限公司棚改貸款3億元、為新化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投放1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扶貧信用貸款,湘西分行還為吉首富華扶貧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發放
  • 藍山扶貧故事丨消費扶貧專館:小麵條大產業 線上銷售新路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富,則百姓富。近年來,永州市藍山縣按照「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和「四跟四走」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1234」模式,即完善扶貧產業規劃,促進貧困戶和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雙增長,健全貧困戶、村集體、企業三種模式,強化政策、資金、黨建、後勤四大保障,走出了一條發展產業促進穩定脫貧致富的特色路子。
  • 扶貧「小香薯」變身增收大產業
    省交通運輸廳建管處副處長、駐上饒市廣信區湖村鄉西龍崗村第一書記廖曉鋒最近開始填寫和整理貧困戶「幸福帳單」,看到農戶的一項項收入,他不禁感嘆:扶貧「小香薯」,甜入農戶心。該村也屬於典型的茗洋湖水庫水源保護地,全村80%以上的土地屬於生態公益林,可用耕地只有1000餘畝,產業發展基礎很薄弱。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在外務工,留在村裡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兒童,加上種植傳統農作物並不怎麼賺錢,村民缺乏增收手段。「一直以來,我們村除了政策性資金之外,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是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
  • 昌都市文化產業扶貧速寫
    類烏齊縣雅倉嘎赤派工藝有限責任公司的文化產業扶貧,只是昌都市眾多文化產業扶貧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昌都市文化局黨組書記德嘎旺姆介紹說,昌都市作為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長期以來都在思考如何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 光大銀行《扶貧助困十八載,勵精圖治拳拳心——光大銀行打出扶貧...
    長期以來,光大從生產線、品牌建設推廣、營銷等多方面幫助古丈茶產業發展,古丈茶產業已成為古丈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產業。」永州分行新田支行截至目前,在落實「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工作中,光大銀行已向貧困人口發放個人助業貸款30萬元,向扶貧企業發放產業扶貧貸款共計9350萬元,幫助33名貧困戶就業,帶動142名貧困人口增收。  金融產品創新:針對痛點推出助農系列產品。
  • 江海區大力發展葡萄產業 葡萄變成「扶貧果」
    近年來,江海區還把發展葡萄產業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發揮葡萄產業「區位獨特、市場成熟、效益較高」的優勢,探索出一條以貧困群眾抱團發展葡萄產業的脫貧致富路,實現了小葡萄「串」起脫貧大產業的江海扶貧新模式。
  • 廣元昭化:小果子撬動扶貧「大產業」
    2014年,塔子村將核桃產業作為富民鄉村產業之一,目前該村共種植核桃6000餘畝,其中2社種植800餘畝。與此同時,該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出「企業 專合社 農戶」等產業發展新模式,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農民增收效果也日益明顯。「塔子村的土壤和氣候適合種植核桃,但是以前都是我們自個小打小鬧,不懂管護技術,也沒有銷售門路,賣不出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