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新聞網11月6日訊(通訊員 肖霜)「300畝薯尖,每畝產量8000斤左右,每斤2元,在這上班每天還能領到150元左右的工資,年底還能根據合作社收益進行股份分紅……」望著綠油油的薯尖,淥口區朱亭鎮龍鳳村村民譚根深喜形於色。
「以前,像我這樣的貧困戶,想都不敢想能當上股東。」在株洲市淥口區朱亭鎮龍鳳村的新益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譚根深感慨萬千。現在的譚根深具備了多重身份,既是淥口區新益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股東,又是合作社的員工。
譚根深的蛻變,源自於他的不認命,源自於幫扶後盾單位因地制宜的幫扶模式。
譚根深今年44歲,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症,多次微創手術,勞動力不強。2015年,譚根深家因病致貧,一家5口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父親譚伯橋,因病去世,這個打擊對譚根深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無法接受父親離開的現實,變得一蹶不振。家庭的羈絆,就像一把束縛他人生的枷鎖。
為了幫助譚根深轉變消極思想,激發內生動力,淥口區農業農村局幫扶工作隊和幫扶幹部多次登門,苦口婆心地向譚根深宣講產業扶貧等政策。在區農業農村局幫扶責任人和駐村工作隊的出謀劃策和牽線搭橋下,聯繫了龍鳳村產業幫扶基地——淥口區新益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股東會上,譚根深入股3萬元,成為合作社中的一員,憑著孤注一擲的決心開始發展產業。
與此同時,譚根深還承包了近8畝的水塘養魚、15畝水田種植優質水稻,散養了30隻雞、50隻鴨等。這些增收渠道在譚根深的產業發展之路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8年,根據貧困戶生產獎補辦法,譚根深享受了貧困戶生產獎補3000元;2019年,根據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安排了時任蔬菜辦主任的農藝師李建河擔任他的技術指導員,上門開展技術指導和政策宣傳;2020年,省級龍頭企業株洲明揚農業科技股份公司為扶持合作社,鼓勵貧困戶增收,在合作社發放工資的基礎上每人增加20元一天;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農產品的銷售出現了空前的低迷,為降低疫情影響,鼓勵譚根深樹立信心,區農業農村局向其發放了3000元的疫情補助。同時,鼓勵他學習直播帶貨,銷售自己合作社的產品。
據了解,近年來,淥口區著力開展產業扶貧,創新扶貧扶志方式方法,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注入鮮活動力。截至目前,全區3197戶9107名貧困戶,其中有產業發展能力和產業發展意願貧困戶1095戶3777人,通過直接幫扶、委託幫扶、生產獎補等模式,實現全區貧困戶、邊緣戶享受產業幫扶率100%。
通過政策支持、龍頭帶動、自主發展產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並結合當地實際發展產業,譚根深正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遠。
【來源:株洲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