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2020-12-25 經濟網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

——貴港市產業扶貧工作掠影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貴港市積極探索、創造性開展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謀劃,摸索並創新推廣五大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實現了扶貧產業持續提升、帶貧成效逐步凸顯、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推行政府主導引領發展模式,促進產業集群集約發展。通過政府對產業扶貧的規劃和統籌,做好頂層設計,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風險可控」的原則,通過土地流轉,實行統一流轉,統一實施,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不斷創新、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和聯結機制。通過招商引資、「雁歸工程」等途徑,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參與扶貧產業項目建設,採取貧困戶自種、村民合作社帶動、公司訂單收購等多種方式助力脫貧攻堅戰。如桂平市在重點抓好澳洲堅果、低產八角林改造、麻筍、西山茶、蛋雞、稻蝦養殖、牛蛙養殖,實施「七個萬」特色產業大行動。以「公司+基地+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方式,全市「5+2」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8.28%,帶動貧困戶28228戶。

創新龍頭企業輻射帶動模式,形成產業扶貧輻射效應。堅持圍繞產業特性和優勢延伸產業鏈、整合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每年優選一批帶動能力強、組織化程度高、市場前景好的市場主體,優先指導其進行示範創建,爭取項目扶持資金,持久培育壯大。生豬龍頭廣西漢世偉食品有限公司在覃塘區打造華南地區生豬養殖基地,覆蓋覃塘區45個貧困村和9760戶貧困戶,解決610人就業問題。貴港市港豐農牧有限公司與港北區3個深度貧困村共建和運營瑤山雞養殖基地。目前養殖規模達40000多羽,2019年總收入約37萬元,輻射帶動23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574.5元。貴港市通達米業有限公司,2019年發動發動農戶種植富硒水稻4000畝,帶動14個村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4.2萬元,帶動貧困戶200多戶,帶動貧困戶增收1000多元。貴港市港豐農牧有限公司與深度貧困村共建和運營瑤山雞養殖基地,輻射帶動23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574.5元。

創新產業基地覆蓋帶動模式,實現雙贏扶貧新模式。深挖農業資源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產業示範基地,以點帶線成面覆蓋全市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全市360個貧困村共培育639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產業基地(園),帶動20096戶貧困戶。其中264個產業基地(園),帶動9223戶貧困戶。同時依託貴港市獨特的富硒資源優勢,創建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134個,總面積10.79萬畝,覆蓋優質稻、茶葉、蔬菜、中藥材、特色水果、雞、魚等產業,帶動了3000多戶1.5萬多貧困人口發展富硒產業,貧困戶戶均增收達到4000多元;積極探索「一鄉一業」、「一村一基地」模式,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帶動發展,如平南縣79個產業基地共帶動6839戶貧困戶、港南區發展特色種植產業(火龍果、柑桔)4萬多畝,貧困戶產業覆蓋率達到95%以上。

創新飛地抱團聯創發展模式,破解產業發展老難題。指導當地相鄰鄉鎮間採取飛地抱團,強強聯合的發展思路,整合相關貧困村開展飛地抱團聯創發展,共同打造特色農業種養基地。如港南區八塘街道、橋圩鎮和新塘鎮總共整合37個村打造白鴿養殖基地,為每個村集體經濟帶來3-7萬元的收入,共帶動2326戶貧困戶發展。

堅持企業結對幫扶模式,為幫扶村產業發展出實招。牽線企業與貧困戶搭建結對幫扶,籤訂就業協議,保障貧困戶生活收入。如平南縣奶茶協會與東華鎮上灣村、丹竹鎮團結村等貧困村代表籤訂了結對幫扶協議,與思旺鎮花玲村淮山種植基地、大坡鎮杏村村百香果基地等基地籤訂了產業結對幫扶協議;引導貧困戶通過幫扶創業、引導就業、支持產業,實現早日致富脫貧。該縣平山鎮依託8家具有自營出口權的竹木芒編企業,實施「特色產業扶貧富民行動」,竹木芒編企業結對幫扶貧困戶,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其中企業結對幫扶貧困戶37戶,與企業籤訂就業協議貧困戶132戶,每戶每年創收1.9萬元左右。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自東方網企業宣傳資訊財經快訊,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河南:興五大特色產業 助469萬人脫貧
    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南省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持續推進產業扶貧,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河南省積極推動各地堅持短中長結合統籌謀劃扶貧產業,確保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中期能致富、長期可持續,重點扶持發展了五大特色產業。
  • 河南如何走出產業扶貧特色之路?
    重點發展農業、加工業、文旅、電商、光伏五大特色產業  積極推動各地堅持短中長結合統籌謀劃扶貧產業,確保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中期能致富、長期可持續,重點發展了五大特色產業。以洛寧縣為例,他們以「五金」為主的扶貧產業帶動全縣15419戶建檔立卡戶,建檔立卡戶收入從2016年的3660.2元增加到2020年的16705.77元,年均增幅71.2%。  產業扶貧如何使村集體經濟實現零的突破?
  • 南寧市橫縣:黨建促扶貧 產業激活力
    2015年以來榃汶村改變工作作風,制定了「強班子,建設施,做產業,促發展」的脫貧攻堅工作思路,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帶動村民致富,實現村集體經濟強勁發展。榃汶村狠抓項目,促農民增收增效。該村利用校椅茉莉小鎮的地方產業特色,藉助得天獨厚的交通便捷優勢,於2019年底建成茉莉花盆栽和蔬菜育苗扶貧示範園,並與橫縣豐裕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廣西橫縣莉妃花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公司+村民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產業。項目收益惠及78戶貧困戶和村集體。僅此一項每年給村民帶來流轉土地租金2萬多元,增加就業崗位30多個;2019年集體經濟分紅3萬元、2020年將突破8萬元。
  • 海關總署領導到盧氏縣調研產業發展工作
    5月23日,海關總署機關黨委政治思想工作辦公室處長王珀到盧氏縣文峪鄉調研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工作,縣委常委、副縣長薛愛玲陪同。王珀首先來到文峪鄉吳家溝村,看望慰問海關總署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詳細了解駐村工作、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飲水安全、教育扶貧等情況,鼓勵他們進一步創新扶貧舉措,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充分利用政策,推進產業扶貧,帶領群眾致富增收。
  • 思南縣鸚鵡溪鎮:脫貧致富產業興 群眾戰貧有決心
    在一些產業發展比較集中的村,鼓勵村「兩委」帶領村級組織興辦專業合作社,在建立村級信息網絡的基礎上,積極收集市場信息,參與市場競爭,賺取市場利潤,合作社提取相應的服務費用,既增加了群眾收入,又增加了集體收入。思南縣鸚鵡溪鎮發展的養雞產業。
  • 武都城關鎮:產業扶貧結碩果 群眾分紅笑開顏
    武都城關鎮:產業扶貧結碩果 群眾分紅笑開顏 20-12-15 16:46
  • 河北尚義縣打造零度以下經濟發展扶貧產業
    尚義縣委、縣政府打破全縣行政區域進行整體謀劃,結合各地資源特色和特色產業基礎將全縣14個鄉鎮劃分為精品瓜果、中藥材、有機蔬菜、亞麻種植加工、精品雜糧5條產業帶,產業統一布局,統籌推進;成立了縣、鄉、村三級扶農公司,設立土地流轉資金,對精品產業示範基地給予補貼,縣財政每年安排特色農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流轉期限長、流轉面積大、社會效益好、帶貧能力強的扶貧產業項目。
  • 廖興號:發展海棠產業 助力群眾增收
    過去,村集體無經營性收入,還因為信訪矛盾問題突出、海棠種植管理不善,導致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產業發展後勁不足。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幫助對門山村配強支部班子,使班子的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大大增強了班子的組織力、戰鬥力和發展力,全面提升了全體黨員的凝聚力、行動力和服務力。
  • 產業扶貧政策覆蓋98%貧困戶 建30萬個產業基地
    本報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鬱靜嫻)「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在16日舉辦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介紹了產業扶貧進展成效。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加大對產業扶貧的投入,用於產業發展的比例超過40%。
  • 霑益炎方:發展綠色經濟 打造大健康產業
    2019年,炎方鄉黨委、政府堅持走綠色產業發展道路,不斷找準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科學規劃產業布局,按照「東作農田西花園,南植『金豆』北果香」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一草一木三朵花,四片葉子兩個金疙瘩」綠色產業(一草:即中草藥,一木:即紅豆杉,三朵花:即萬壽菊、油菜花、鮮切花,四片葉子:即烤菸、銀杏、工業大麻、蔬菜,兩個金疙瘩:即馬鈴薯、土雞蛋),全鄉形成了以銀杏、紅豆杉、工業大麻、烤菸、山地牧業等特色產業與傳統產業交織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 青岡探索實踐產業扶貧「2+N」方式
    利用涉農整合資金6.39億元,建設1處擴繁場和18處育肥場,每年可新增商品豬出欄能力25萬頭,採取資產租賃模式全部由鐵騎力士集團負責經營,年保底收益3195萬元,可持續帶動15年,總收益資金4.79億元。擴繁場、育肥場產權和收益全部量化到村,納入村級扶貧產業項目收益資金管理。通過生豬全產業鏈發展,帶動農戶(貧困戶)自繁自養,生豬出欄量達到64萬頭,反哺生豬產業發展。
  • 「繡花式」扶貧,「繡」出群眾好生活
    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市探索建立「三建四聯三帶」黨建模式,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建立「四方聯合」菜單化培訓機制,提高貧困群眾致富能力;創新精神扶貧模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持續健全產業扶貧體系,拓寬群眾的收入渠道;聚焦深度貧困,做實「一戶一策」,堅持政策向扶貧傾斜、資金向扶貧聚集、項目向扶貧靠攏,舉全市之力紮實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取得顯著成效。
  • 治沙生態產業扶貧 五大沙漠用上了庫布其模式
    精準扶貧 科技先行本報記者 馬愛平眼下,在庫布其沙區的阿木古龍億利有機農業基地,生長了5年的甘草已經開始採挖,為抗疫藥品生產儲備「彈藥」,同時為扶貧戶帶來新的一年的希望,目前已採挖超過100噸。2013年以來,億利帶著庫布其的技術、種質資源和先進產業模式先後走進了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甘肅騰格里沙漠、西藏和青海等省區推動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工作。
  • 化州文樓鎮甲隆村委會抓好扶貧產業發展
    茂名網訊 為切實把精準扶貧工作抓緊、抓實、抓好,近年來,文樓鎮甲隆村委會認真按照化州市、文樓鎮黨委政府有關產業扶貧文件精神,通過大戶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入股等形式吸納貧困戶參與項目建設,採取鎮、村、社合作經營管理模式,有效加強管理,及時轉型升級,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助力全鎮精準扶貧工作
  • 藍山扶貧故事丨消費扶貧專館:小麵條大產業 線上銷售新路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富,則百姓富。近年來,永州市藍山縣按照「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和「四跟四走」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1234」模式,即完善扶貧產業規劃,促進貧困戶和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雙增長,健全貧困戶、村集體、企業三種模式,強化政策、資金、黨建、後勤四大保障,走出了一條發展產業促進穩定脫貧致富的特色路子。
  • 新疆福海縣:產業扶貧增收入
    近年來,該企業不斷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加速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並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我在這裡已經工作1年多了,學到了面點製作技術,一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挺好的。」23日,正在流水線上忙碌地努爾巴哈提·納華說。 今年47歲的努爾巴哈提是福海縣闊克阿尕什鄉都孜根德村村民。她早年喪偶,自己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家裡缺少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日子過得十分清苦。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立起來 群眾富起來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蓮花村...
    同時,我按照 「農業要強、農村要美、農民要富」的要求,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工作抓實、抓細,充分利用好剩餘勞動力,實行產業發展和就業幫扶「兩條腿」走路的模式,帶動貧困戶200戶,發展關嶺牛及其配套產業;真正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 產業扶貧政策覆蓋98%貧困戶(權威發布)
    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加大對產業扶貧的投入,用於產業發展的比例超過40%。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生產的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6800多億元。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貧困勞動力在本縣內鄉村企業、扶貧車間務工的超過1300萬人,佔務工總人數近一半。
  • 伊利探索實踐精準扶貧模式用產業帶動「伊起小康」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伊利集團積極探索實踐「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推進脫貧攻堅。6月17日,「伊起小康」脫貧攻堅項目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進行了籤約,並同步啟動了敕勒川30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範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未來伊利將通過「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打造土默特左旗脫貧樣板,全面助力內蒙古脫貧攻堅和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 看「中國天眼」周邊五村上演的產業扶貧英雄劇
    推行「村支部+合作社+基地+精準扶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採用「統一品種、統一服務、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方式,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目前,全村每年出欄生豬超過1200多頭,帶動全村70戶24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養豬致富。  為擴大增收渠道,新壩村著力打造無患子、刺梨和李子種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