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式」扶貧,「繡」出群眾好生活

2020-12-22 光明網新聞中心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繡花式」扶貧,「繡」出群眾好生活

——甘肅省定西市精準施策全力推進脫貧攻堅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光明日報通訊員 朱紅霞

  摘要

  「苦瘠甲於天下」的甘肅省定西市,所轄7個縣區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市探索建立「三建四聯三帶」黨建模式,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建立「四方聯合」菜單化培訓機制,提高貧困群眾致富能力;創新精神扶貧模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持續健全產業扶貧體系,拓寬群眾的收入渠道;聚焦深度貧困,做實「一戶一策」,堅持政策向扶貧傾斜、資金向扶貧聚集、項目向扶貧靠攏,舉全市之力紮實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取得顯著成效。

  關鍵詞:黨建引領 東西部扶貧協作 菜單化培訓 精神扶貧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時專程來到定西市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實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多年來,定西市黨員幹部群眾牢記囑託,奮發有為,如今引洮工程福澤旱塬,安全放心的洮河水早已流進了千千萬萬家庭,滋潤著定西百姓的好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省定西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底線任務,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強基礎、興產業、抓黨建促脫貧。如今,「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致富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保障等方面取得歷史性成效。據統計,定西全市貧困人口由2013年年底的84.24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4.16萬人,累計減貧80.0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7%下降到1.58%;982個貧困村脫貧退出,退出比例達89.2%;安定區、隴西縣、臨洮縣、漳縣、渭源縣5個縣區實現整體脫貧摘帽。

  1、「三建四聯三帶」: 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在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花坪村扶貧車間,村黨支部書記陳貞翰說:「扶貧車間採用『黨建+企業+車間+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村委會把閒置的辦公用房作為固定資產入股車間,騰達實業有限公司投入設備,提供原材料,派出專業指導老師,車間吸納附近貧困戶婦女加工服裝掙錢。」

圖為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馬鈴薯基地。資料圖片

  負責產品檢驗、驗收的貧困戶祁秀花,是扶貧車間的一名工人。前幾年,她在城郊附近的馬鈴薯育苗基地打工,不小心滑倒摔傷了腰,重活便不能做了。

  「正愁沒處掙錢,村裡就開辦了扶貧車間,我馬上就來上班了。」祁秀花喜滋滋地說:「從家裡到車間僅10分鐘,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就攢下了。」

  「留住媽,拴住娃,扶貧車間掙錢花。」和祁秀花一樣,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陸續回到村裡,過起了家門口掙錢的幸福生活。

  「扶貧車間吸引青壯年勞動力回流,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也為鄉村振興孕育了希望。」陳貞翰說。把扶貧車間建在貧困戶家門口,讓貧困勞動力出了車間進田間,顧家、掙錢、務農「三不誤」,也破解了一些制約鄉村發展的難題。

  據了解,為摘掉「窮帽子」,拔掉「窮根子」,定西市按照「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思路,積極探索推行「三建四聯三帶」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模式。

  在縣區農發公司、鄉鎮分公司、村級專業合作社建立「三級」功能型產業黨組織,實現「產業發展到哪裡、黨的組織建到哪裡、黨的工作開展到哪裡」;堅持先富帶後富、強村帶弱村,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大力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營、項目聯管、黨群聯培的「四聯」模式,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強帶弱、抱團發展;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行黨支部帶企業進村、黨員帶群眾進社、群眾帶土地進園的「三帶」模式,推動建設脫貧攻堅產業園。

  「三建四聯三帶」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模式,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群眾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把基層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攻堅動力。

  在黨旗引領下,定西市產業扶貧一路凱歌。

  按照「主導產業保收入、新興產業拓渠道、勞務就業促增收」的思路,定西市創新推進「551」產業扶貧模式,累計投入41.44億元扶持培育牛、羊、菜、果、藥、薯、種業7大特色產業和食用菌、小雜糧、花卉等區域性特色產業,形成了「7+X」產業覆蓋體系。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行農村「三變」改革,累計引進培育龍頭企業290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2398個,發展種養大戶74983戶,帶動貧困人口80多萬人,因地制宜開發農業保險險種,最大限度保障貧困群眾「旱澇保收」,全市有勞動能力和產業發展意願的貧困家庭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所有貧困村都有了集體經濟收入。

  2、東西部扶貧協作:攜手攻克貧困堡壘

  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的包裝車間,剛做好的「椒香川丸子」香氣撲鼻,工人牟永強、蒲愛蓮熟練地將一袋袋丸子裝箱打包。

  「椒香川丸子」是該公司針對北方市場研製的新產品,用到的土豆澱粉就來自牟永強的家鄉定西市隴西縣。

  2017年,福建連江與甘肅隴西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與隴西凱龍澱粉公司「牽手」。牟永強、蒲愛蓮等30多名隴西籍務工人員來到百洋公司工作,月工資約4000元。

  「百洋公司與隴西凱龍澱粉公司籤訂了500噸土豆澱粉購銷協議。」隴西凱龍澱粉公司相關負責人何濤說,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更多定西人到福州掙票子,更讓一大批定西土特農產品熱銷福州市場,其中定西土豆澱粉在百洋公司生產的福州魚丸、牛肉丸等中高端產品中的應用已佔七成以上。

  在福州,不僅定西土豆澱粉賣得好,其他農特產品銷路也不錯。位於長樂區的漳縣農特館裡,來自定西漳縣的蜂蜜、沙棘飲品、中藥材等名優土特產琳琅滿目;在福州市的永輝超市、康佰家醫藥門店,在印象連江·大玩家等網購平臺上,定西產的當歸、黃芪、黨參等持續熱賣……「定西—福州」間火爆的線上、線下交易,使定西農特產品到榕供銷渠道更加暢通。

  通過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等模式,促進定西農特產品進福州,助力更多貧困戶脫貧,這只是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一個縮影。

  福州市對定西市7個縣區、119個鄉鎮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福州市524個村(居)委會、企業、社會組織幫扶定西市637個貧困村,佔全市1101個貧困村的57.86%,學校結對137對、醫院結對51對。

  3年來,福州與定西圍繞生態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協作內容,密切銜接溝通,形成了協同配合、分工負責的網格化對接推進機制,最大限度釋放了協作成效。在生態扶貧方面,雙方協作在定西實施了1.1萬畝生態林工程,試驗示範巨菌草種植1.2萬畝。在產業合作方面,引進40家福州企業入駐定西參與產業開發,援建扶貧車間178個,幫助實施了一大批種養業、服務業、加工業、村集體經濟、光伏發電等項目。

  同時,福州市所屬7個縣(市、區),還在當地打造建設了農特產品展銷「一中心十二館」,使定西300多種農特產品直銷福州,銷售總額達3.03億元。在勞務扶貧方面,福州市累計招錄定西278名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5932人(次)貧困勞動力在福州企事業單位就業。

  2016年以來,福州市縣兩級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6.7億元,引導社會各界捐贈資金及捐物折款2.41億元,幫助定西實施各類項目468個,受益貧困人口39.06萬人(次)。

  跨越時間和山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已將定西人民的福祉與福州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3、「四方聯合」菜單化培訓:致富有了好手藝

  「過日子哪能老靠低保?我日子好了,就該主動退出,讓更需要的人享受黨的好政策。」2019年初,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香泉村低保戶馬永澤給村委會寫了一份申請書,要求退出低保。這在當地,可是一件新鮮事。

  是大女兒的一場大病,讓馬永澤家陷入了貧困。而「一戶一策」的精準幫扶措施,讓馬永澤重新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幫扶幹部一次次上門出點子,幫我化解了一樁樁難事。」一年1.3萬元低保金,吃飯不成問題;健康扶貧大大減輕看病負擔;2017年國慶節政府送來了9隻「扶貧羊」,2018年開春產了6隻小羊羔,種的10多畝牧草當年光賣飼草就收入近萬元……馬永澤掰著手指給記者一筆筆算帳。

  馬永澤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讓他念對「養羊經」的,除了好政策,還有技術精準培訓。

  近年來,定西市積極推行黨政、基地、學員、部門「四方聯合」的菜單化培訓機制,變「要我學什麼」為「我要學什麼」,培訓需求上突出精準性,讓農民群眾真正通過培訓學了手藝,長了本事。

  「這種培訓模式根據貧困村的特色產業、貧困戶的增收方式分類施策,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生產一線指導授課,實實在在解決了貧困戶思路窄、門路少、手藝缺的問題。」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說。

  據了解,安定區已累計開展實用技術培訓7.55萬人次,並實施百萬噸薯、百萬畝草、百萬頭畜、百萬噸菜等「四個百萬」產業培育工程,通過「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扶貧產業園+貧困戶」等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

  「疫病防治、飼料搭配等各種知識,培訓課上啥都能學到。我還和當地一家養殖龍頭企業籤了合同,不懂的問題,只需一個電話,籤約企業的技術員就能上門服務。」馬永澤說。

  像馬永澤一樣,2019年安定區3.12萬貧困人口摘掉了「窮帽子」,全區貧困發生率降到0.48%。

  據了解,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市創新推行「一戶一策」精準化研判、具體化落實、動態化管理「三化」精準落實機制,有效落實了6.57萬戶未脫貧戶「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1000戶已脫貧戶「一戶一策」鞏固提高計劃,保障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4、創新精神扶貧模式:補齊貧困群眾「精神短板」

  宋國軍,曾是臨洮縣峽口鎮党家墩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肉牛養殖,他家2019年退出了貧困戶序列。「很多人幫扶我,讓我鼓起了致富的信心,一步步走出貧困。」宋國軍說。

  党家墩村黨支部書記劉學兵介紹,之前宋國軍在建築工地做瓦工,每天能掙200元,妻子在家務農、搞養殖,收入也不錯。2015年的一場車禍,造成宋國軍妻子肢體一級殘疾,失去勞動能力,極度憂慮的宋國軍又患上腰腿疼,無法再去工地務工,治病前前後後欠下親戚朋友十幾萬元。

  「十幾萬元的債,壓得我不敢見人,內心充滿焦慮,對脫貧沒有信心。」想起當時的情形,宋國軍還心有餘悸,「好在最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給了我希望。」

  為幫助宋國軍重新樹起脫貧致富的信心,駐党家墩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賀誠和村幹部一起給他講政策、找項目、謀出路。「宋國軍家養過牛,要致富還得靠發展肉牛養殖,只是缺資金,我們就替他謀劃養殖項目。」賀誠說。

  就這樣,2018年宋國軍依靠項目扶持養了3頭肉牛,還享受了政策性貸款,2019年增養5頭,今年他的目標是養20頭肉牛。

  眾人拾柴火焰高。峽口畜牧站的技術員湯強,還手把手地給宋國軍教授養殖技術。

  「湯強是個熱心腸,遇到困難,不管什麼時候,一個電話就來了。」宋國軍說,「有大家的幫助,我養牛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又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既重視物質扶貧,又重視精神扶貧,定西市大力創新精神扶貧模式。

  針對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進取精神不強、市場意識淡薄等問題,定西市以「扶志」「扶智」為核心,著眼補齊貧困群眾「精神短板」,制定《定西市建設新時代農民脫貧攻堅講習所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實施堡壘先鋒、思想武裝、文明創建、智力幫扶、技能提升、健康普及、文化建設、環境美化、關心關愛、模範帶動等「十大工程」,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修訂《定西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入戶解讀》,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教育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移風易俗,激發了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精神扶貧,使像宋國軍一樣的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脫貧之路也越走越寬廣。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07日 05版)

[ 責編:李伯璽 ]

相關焦點

  •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顏六色的香包繡品香味四溢。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 苗繡出山 繡出未來
    其中,廉江市確定為融水對口扶貧協作單位。從這一年起,廉江與融水重點向掛牌督戰村扶貧項目、農村危房改造、廉江·融水扶貧協作產業園、勞務協作等方面協作發力。 在安居方面,粵桂協作項目投入廣東財政幫扶資金3655.423萬元,用於補助特殊困難群眾實施危房改造,每戶最高可多得1.8萬元的補助資金。三年來,融水全縣共有2468戶10503人受益,住進了安全穩固的新房。
  • 隆回:繡花功夫「繡」出致富路
    11月19日,在隆回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思源小區一家便利店,店主陽黃貞高興地告訴筆者。陽黃貞老家在七江鎮南衝村,因自然條件差,缺技術缺資金,導致家庭貧困。去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進了城,丈夫也找到了工作,自己也當上了店老闆,從此走上致富路。近年來,該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足了繡花功夫,「繡」出了一條致富路。
  • 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
    中新社雲南玉溪9月24日電 題: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作者 劉大煒平靜寨子裡,傣家繡娘圍坐在一起刺繡,不需要畫稿,她們就可以在布料上繡出精美圖案。「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遊新平縣等地傣族的一種稱謂,有「傣灑」「傣卡」「傣雅」三個支系,因其服飾古樸典雅,特別是女子腰部那條繡有精美圖案的花腰帶而得名。「男人看田邊,女人看花邊」。新平縣花腰傣手工藝品開發協會副會長刀向梅介紹,「花腰傣」女孩六七歲就能舞針弄線,她自己是小學畢業後就跟母親學刺繡。
  • 「繡」出美好生活 貴州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開進杭城
    「繡」出美好生活 貴州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開進杭城發布時間:2020-10-14 08:48:04日前,一場以「黔貨出山 消費扶貧」為主題的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在杭州市臨安區舉辦,讓不少市民及遊客近距離感受苗繡的華彩之美和領略中國優秀苗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價值與魅力。
  • 「中國紀錄片十佳作品」——《繡》出你的美
    在李亞威導演的傾力製作下,攜手三都縣委和深圳燃氣,促成了《過端》《繡》等紀錄片的聯合攝製,集中向國內外展示了水族語言、經文、文字、曆法、習俗、服飾、馬尾繡及剪紙等特有的傳統文化。12月12日,在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活動上,《繡》獲得第26屆中國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
  • 巧手繡出新希望
    巧手繡出新希望——碧桂園「繡美東鄉」計劃初見成效東鄉刺繡是碧桂園幫扶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的三大產業之一,為此,碧桂園舉辦了「繡美東鄉」系列刺繡培訓班,提升婦女刺繡技能,培育發展具有民族元素的手工刺繡產業,同時聯動內外資源積極爭取產業訂單
  • 麗江普米族繡娘李壽蘭:巧手「繡出」好生活
    在這裡,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生活。 沒想到越繡越喜歡,刺繡給了我希望,讓我有了生活的底氣,作品賣出了好價錢,生活也越過越好。」李壽蘭臉上自然流露出自信而燦爛的笑靨。出生於麗江市玉龍縣九河鄉金普村一戶普普通通普米族農家的李壽蘭,是麗江玉龍白沙錦繡藝術院的一名繡娘。
  • 「非遺」文化助扶貧:少數民族婦女繡出多彩生活
    平繡、辮繡、結繡、纏繡、貼花、抽花、堆花……幾十種針法都難不倒他們。 羅永皓 攝栩栩如生的花草鳥獸、粼粼的水波紋、起伏的山脈紋、太陽星芒紋等圖樣,隨他們的巧手任意勾勒,沒有一種花樣是固定不變的。 羅永皓 攝秀山發展苗繡「非遺」產業,讓少數民族婦女可以盡情的秀山、秀水、繡日月,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 苗繡出深山 繡出新希望
    通過粵桂扶貧協作,邊遠山區苗族婦女來到縣城學習苗繡技法,開啟新的生活。走出深山的,除了她們,還有承載著苗族人民勤勞智慧結晶的苗繡。●撰文:陳思亮 劉穩 李廷睿 顧大煒困在大山深處的苗繡小女孩坐在火塘邊燒著柴火,家裡的成年女性圍繞她身邊,輕輕哼唱著苗歌,專注地繡著為小女孩參加趕坡會準備的盛服。「這幅我小時候生活的畫面,一直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為此,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駐村報導,與讀者一同走進那些村、走近那些人,一起傾聽華夏大地中華兒女脫貧攻堅的鏗鏘足音……——編者產業嬗變從固守薄田到拿起繡針,生活在指尖越變越美路好
  • 【中國的脫貧智慧】下足「繡花」功夫 繡出幸福生活
    下足「繡花」功夫 繡出幸福生活——記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縣北堡鄉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永剛楊永剛是呼和浩特春華水務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駐清水河縣北堡鄉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三年前,他自願報名,掛職擔任清水河縣北堡鄉黨委副書記和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
    >路好,山村不再遙遠。觀念在變:短短兩三年,索卜溝村已有近百位婦女參與到盤繡製作中來,人均年增收達7000元以上。可不,一上午,記者走家串戶,幾乎家家都有婦女在舞針弄線,好不忙活!村頭,在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還蓋起了一座盤繡扶貧車間。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
  • 保護傳承「青繡」 助力脫貧攻堅
    青海各族刺繡藝人用靈巧的手指創造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30萬各民族刺繡藝人用一針一線繡出了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  「青繡」是展示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綠色發展、民族文化的窗口,更帶動了廣大農牧民脫貧增收。在「青繡」的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青繡」代表性傳承人和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展現了「青繡」的風採和魅力。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何旨亮妻子多年來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只要犯病就到處亂跑,找不到家,有幾次都是我開車去把她拉回來的 ,那時候他們一家人擠在一間破爛的房屋裡,何旨亮每天面對自己精神病妻子和4個還在上小學的子女,感到很絕望,對生活幾乎失去了信心,為了讓何旨亮走出困境,重拾生活信心,我經常到他家找他談心,並為其送去救助金,積極為他申請危房改造資金3.5萬元,幫助其拆除舊房,建立新房。
  • 「我的扶貧故事」掌好群眾的「就業直通車」丨晴隆縣人社局工作...
    肖衛兵動員群眾搬遷像楊玉澤這樣一開始不想搬遷的人還有很多,我就與人社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專班人員走村入戶積極宣講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通過召開院壩會、群眾會、向群眾發放宣傳資料、用手機拍攝安置點實景圖等方式向群眾講解搬遷後的好處,通過與他們交心談心、講政策、拉家常
  • ...事事為群眾想,帶著群眾一起幹丨大方縣安樂鄉扶貧工作站站長黃健
    扶貧工作我用心、用情,只是有些虧欠家人。記得一次我愛人生病住院,先是查出是什麼癌症之類的,都把我嚇壞了,一家人決定去重慶複查治療。可是,那段時間,我正在忙扶貧項目的報帳,為了儘快讓群眾拿到辣椒種植、生豬養殖、肉牛養殖直補,讓群眾真正享受到國家的政策紅利,我把愛人送到重慶後,找了護工幫助照顧,第二天便趕回來繼續加班。
  • 扶貧車間建村頭 群眾致富有盼頭
    安徽網安慶消息   走進望江縣餘埠村的扶貧車間內,就能看到縫紉機「噠噠「的轉動聲響個不停,工人們正在熟練地縫製手裡的布料,它們被加工成枕頭套、被套和床單,銷往全國各地。車間總面積4200平方米,分一、二、三期。由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引進當地紡織企業入駐,主要從事童裝加工和紡織品生產,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 當好群眾健康「守門人」——甘南州健康扶貧工作綜述
    近年來,甘南州把健康扶貧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的重要環節和關鍵舉措,按照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的要求,紮實推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醫技能力提升、貧困醫療救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著力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全力保障人民健康,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南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