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2020-12-17 慶陽文旅

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顏六色的香包繡品香味四溢。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慶陽香包」被當地百姓稱為「荷包」「耍活」「絀絀」,是一種集造型、色彩、氣味為一體的民間藝術,不僅包括香包,包括其他各類刺繡品。慶陽香包知名度較高,形態各異、種類豐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不僅是傳統節日的重要配飾,也是富有特色的旅遊產品。

走進扶貧車間,牆上掛著各種各樣的香包,讓人目不暇接,貨架上擺滿了做好的枕頭,中藥材的香味撲面而來。刺繡女工圍坐在一張大桌前,一邊熟練地繡著各種圖案,一邊時不時地與指導老師交流。

一針一線繡出「詩和遠方」,靈巧雙手帶來幸福生活。開邊鎮開邊村的王旭霞今年47歲,是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她在扶貧車間利用空閒時間幹活,每個月有400元到500元的收入。她家在2017年實現脫貧。

王旭霞表示,她家距離扶貧車間走路只需要10多分鐘,經過兩次免費培訓,現在已經可以做一些手工枕頭等繡品。同時,她把家裡的8畝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有2500元的收入。她說,現在很知足,每個月的收入可以滿足自己的日常需要,而且經過培訓,自己可以熟練地做繡品,有了一技之長。

據介紹,像王旭霞一樣的貧困戶在扶貧車間共有26人,每年都有2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發出了《關於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出《關於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等。甘肅省也出臺了一系列推動「非遺+扶貧」的政策措施,落實一系列研培計劃,培養「非遺+扶貧」帶頭人,幫助他們提高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和水平、設計創作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慶陽,很多百姓受益於這些扶持政策,積極參與慶陽香包設計、生產和銷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的創辦者任豔豔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任豔豔創辦了慶陽妙麗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經營刺繡、編織等手工藝品的加工、批發、零售以及技術技能培訓為主要業務。任豔豔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先後在鎮原縣4個鄉鎮創辦了4個包括100名婦女以上的巾幗扶貧生產車間,在全縣16個鄉鎮舉辦了近50期的民間手工藝品婦女扶貧技能培訓班,先後培訓婦女2000人,企業現有兼職刺繡女工348人、專職女工36人,帶動了鎮原縣3000餘名貧困戶及低收入家庭婦女創業、增收。

任豔豔表示,學習刺繡是因為從小受到奶奶和母親薰陶,在小學三年級做的手工作業受到老師表揚,給自己帶來很大鼓勵。後來,她在北京服裝學院學習了服裝設計,又重新回到家鄉創辦了公司。

在積極創新和創業增收上,任豔豔帶領自己的團隊,先後研發了小孩中藥五毒老虎枕,梅、蘭、竹、菊中藥保健脊椎枕,杏花手鍊,中藥保健蓮花坐墊,防疫香包,平安葫蘆等10餘種新產品,產品銷到上海、臺灣、廣州、天津、北京、深圳等地,還出口歐洲等,近年來年均銷售額達300萬元以上。慶陽妙麗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年被甘肅省婦女聯合會命名為「全省巾幗脫貧示範基地」,2019年3月,被甘肅省婦女聯合會評為「隴原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任豔豔表示,作為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傳承人,她立志要把這門古老的刺繡技藝傳承下去,不讓非遺傳承斷檔。現在,國家大力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她打算在香包製作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學習借鑑現代時尚的設計理念和手法,爭取吸引更多人關注這項非遺技藝,設計出讓遊客喜歡的文創產品。

相關焦點

  • 慶陽人白淑方:香包上繡出新生活
    白淑方:香包上繡出新生活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劉華東 通訊員 盤小美春日的董志塬,萬物勃發,處處湧動著幹事創業的熱潮。年幼時,每逢端午,母親和村裡的婦女都會製作傳統香包,給孩子們佩戴,白淑方就在一旁邊看邊學。從12歲開始,她就拿起針線,獨自繡起了香包,起初照著圖樣學著繡,後來自己開始設計、創作。經過多年的耳濡目染和自我摸索,她不僅能製作各類精美香包、鞋墊、枕頭等,還學會了抽絲、染線、縫紉等技能。
  • 慶陽歷史文化簡述
    慶陽市地處隴東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生存,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慶陽的先民們已能熟練地燒製造型優美、工藝繁複、藝術價值極高的彩陶,展示了高度的智慧和精巧的技藝。上古時期,這裡是黃帝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殷商末期,周先祖公劉在此教民稼穡,辛苦勞作,開了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先河。《詩經》中的《大雅·公劉》《大雅·生民》《豳風·七月》等對此均有生動的記載和描述。
  • 「繡」出美好生活 貴州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開進杭城
    「繡」出美好生活 貴州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開進杭城發布時間:2020-10-14 08:48:04日前,一場以「黔貨出山 消費扶貧」為主題的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在杭州市臨安區舉辦,讓不少市民及遊客近距離感受苗繡的華彩之美和領略中國優秀苗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價值與魅力。
  • 麗江普米族繡娘李壽蘭:巧手「繡出」好生活
    在這裡,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生活。 沒想到越繡越喜歡,刺繡給了我希望,讓我有了生活的底氣,作品賣出了好價錢,生活也越過越好。」李壽蘭臉上自然流露出自信而燦爛的笑靨。出生於麗江市玉龍縣九河鄉金普村一戶普普通通普米族農家的李壽蘭,是麗江玉龍白沙錦繡藝術院的一名繡娘。
  • 結婚14年,為陪丈夫抗癌,她用一針一線繡出病毒擴散圖
    星空刺繡一針一線,造就抽象的神秘維度。日積月累,絕美的星空銀河就此誕生。 時而繡夢幻銀河 時而也會結合中國古山水,繡出一些朦朧意境中的層巒疊嶂。
  • 四大名繡——一針一線,穿梭萬年光景,化腐朽為傳奇
    刺繡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中國的刺繡工藝在秦漢時期便已達到較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國四大名繡是中國刺繡的突出代表。
  • 布藝香包,曾經的民間手工藝品,學會了親手做一個,送喜歡的人
    香包從狹義講,是指裡面填充丁香、雄黃、艾葉末、冰片、霍香、蒼朮等具有芳香除溼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表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它形狀象包,填充物又有香味,故稱香包。香包從廣義講,既包括實體型香包,又包括沒有填裝料的各類刺繡工藝品。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
  • 【中國的脫貧智慧】下足「繡花」功夫 繡出幸福生活
    下足「繡花」功夫 繡出幸福生活——記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縣北堡鄉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永剛楊永剛是呼和浩特春華水務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駐清水河縣北堡鄉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三年前,他自願報名,掛職擔任清水河縣北堡鄉黨委副書記和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 會拿針就能繡,插畫風刺繡教程,簡簡單單繡出可可愛愛的小漫畫
    縫衣服的針法就能讓你享盡刺繡的樂趣,原來再忙都可以這樣繡! 衣服有時候破了或某個部位脫線了,我們都會儘量自己穿上針線去修補縫合,而用得最多的就是平針法,跳著針法一針一線縫到最後或為了加固會邊跳針再往返一針形成輪廓繡的一種針法再縫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
    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
  • 保護傳承「青繡」 助力脫貧攻堅
    青海各族刺繡藝人用靈巧的手指創造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30萬各民族刺繡藝人用一針一線繡出了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  「青繡」是展示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綠色發展、民族文化的窗口,更帶動了廣大農牧民脫貧增收。在「青繡」的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青繡」代表性傳承人和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展現了「青繡」的風採和魅力。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世代中國人一直深信,只有一針一線,才能獨一無二。細小的繡花針在絲綢上遊走,呈出一片錦繡。一件繡品,從穿針到引線,從針腳到線尾,從開始到結束,打磨的不是時間,不是功夫,而是心性。用了心的繡品,一針一線,都能看出匠人的心意。
  • 當花草遇上刺繡,只要用簡單的針法,就可在繡繃上開出花草世界
    春天到的時候,蝴蝶紛飛,百花盛開,樹梢上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山坡上長滿了絢麗多姿的花草,而我們的刺繡手藝人又怎能錯過這樣的美景呢?今天為大家分享以花草為主題的刺繡。花草刺繡一詞,可是給大家分享過很多期了,但是感覺每次都可以發現更得喜悅和收穫,每次煩躁的時候看看這些充滿生命和美麗的花朵,心情都不自覺的舒悅呢~其實,只要一針一線我們就可將花草描繪出來並製作成一個個漂亮的圖畫。
  • 江蘇泗陽農家女五年間繡出七米《清明上河圖》
    據她自己介紹,學生時代的她,就對繪畫藝術、特別是刺繡藝術感興趣,夢想有一天能有自己的繡圖作品。2015年3月,她看到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追求高品位文化生活,便作出一個重大決定,花1680元買回一幅7米長的繡布,繡制《清明上河圖》。
  • 陝西寶雞最火的夜市,地攤經濟豐富百姓生活,還有傳說中的孟婆湯
    端午節馬上到了,賣香包的攤位很多,以前的香包都是有手藝的人一針一線手工縫製的,裡面包的香料,現在的香包大部分是機器加工的,不過看起來看不錯。無論是地攤經濟還是傳統的實體商業,兒童是商家追逐的主要「目標」之一,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錢是不會吝嗇的,吃喝玩樂一樣都不能少。
  • 浙江出商業人才的地方,台州傳奇女子林霞,把臺繡從非遺做成品牌
    走的再多,也會有驚奇發現,在台州發現了臺繡。這次一行人來到的是浙江台州,其中也有女生的存在,我們就來欣賞了女裝品牌臺繡,臺繡是浙江臺繡服裝有限公司的女裝品牌。臺繡是中國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藝術且所刺繡出來的圖案很精緻,且時尚和藝術的載體並存。臺繡作為浙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中國民間獨有的刺繡。也是早期中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