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顏六色的香包繡品香味四溢。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慶陽香包」被當地百姓稱為「荷包」「耍活」「絀絀」,是一種集造型、色彩、氣味為一體的民間藝術,不僅包括香包,包括其他各類刺繡品。慶陽香包知名度較高,形態各異、種類豐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不僅是傳統節日的重要配飾,也是富有特色的旅遊產品。
走進扶貧車間,牆上掛著各種各樣的香包,讓人目不暇接,貨架上擺滿了做好的枕頭,中藥材的香味撲面而來。刺繡女工圍坐在一張大桌前,一邊熟練地繡著各種圖案,一邊時不時地與指導老師交流。
一針一線繡出「詩和遠方」,靈巧雙手帶來幸福生活。開邊鎮開邊村的王旭霞今年47歲,是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她在扶貧車間利用空閒時間幹活,每個月有400元到500元的收入。她家在2017年實現脫貧。
王旭霞表示,她家距離扶貧車間走路只需要10多分鐘,經過兩次免費培訓,現在已經可以做一些手工枕頭等繡品。同時,她把家裡的8畝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有2500元的收入。她說,現在很知足,每個月的收入可以滿足自己的日常需要,而且經過培訓,自己可以熟練地做繡品,有了一技之長。
據介紹,像王旭霞一樣的貧困戶在扶貧車間共有26人,每年都有2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發出了《關於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出《關於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等。甘肅省也出臺了一系列推動「非遺+扶貧」的政策措施,落實一系列研培計劃,培養「非遺+扶貧」帶頭人,幫助他們提高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和水平、設計創作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慶陽,很多百姓受益於這些扶持政策,積極參與慶陽香包設計、生產和銷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的創辦者任豔豔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任豔豔創辦了慶陽妙麗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經營刺繡、編織等手工藝品的加工、批發、零售以及技術技能培訓為主要業務。任豔豔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先後在鎮原縣4個鄉鎮創辦了4個包括100名婦女以上的巾幗扶貧生產車間,在全縣16個鄉鎮舉辦了近50期的民間手工藝品婦女扶貧技能培訓班,先後培訓婦女2000人,企業現有兼職刺繡女工348人、專職女工36人,帶動了鎮原縣3000餘名貧困戶及低收入家庭婦女創業、增收。
任豔豔表示,學習刺繡是因為從小受到奶奶和母親薰陶,在小學三年級做的手工作業受到老師表揚,給自己帶來很大鼓勵。後來,她在北京服裝學院學習了服裝設計,又重新回到家鄉創辦了公司。
在積極創新和創業增收上,任豔豔帶領自己的團隊,先後研發了小孩中藥五毒老虎枕,梅、蘭、竹、菊中藥保健脊椎枕,杏花手鍊,中藥保健蓮花坐墊,防疫香包,平安葫蘆等10餘種新產品,產品銷到上海、臺灣、廣州、天津、北京、深圳等地,還出口歐洲等,近年來年均銷售額達300萬元以上。慶陽妙麗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年被甘肅省婦女聯合會命名為「全省巾幗脫貧示範基地」,2019年3月,被甘肅省婦女聯合會評為「隴原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任豔豔表示,作為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傳承人,她立志要把這門古老的刺繡技藝傳承下去,不讓非遺傳承斷檔。現在,國家大力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她打算在香包製作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學習借鑑現代時尚的設計理念和手法,爭取吸引更多人關注這項非遺技藝,設計出讓遊客喜歡的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