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廖興號,是白雲區沙文鎮對門山村駐村工作組組員。
對門山村位於沙文鎮政府東北面,全村總面積5.18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310畝、海棠種植面積1000餘畝,轄村民組5個,共234戶、891人,有黨員23名。過去,村集體無經營性收入,還因為信訪矛盾問題突出、海棠種植管理不善,導致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產業發展後勁不足。
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幫助對門山村配強支部班子,使班子的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大大增強了班子的組織力、戰鬥力和發展力,全面提升了全體黨員的凝聚力、行動力和服務力。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如何圍繞現有的海棠產業資源做文章、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成了我們駐村工作組亟須解決的問題。
通過走訪摸排、舉行座談會,充分聽取黨員幹部、村民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的意見建議,大家一致同意推行「支部+」模式,圍繞海棠產業做文章,譜寫「三色海棠」美篇(圍繞「紅海棠美篇」推進組織建設、圍繞「綠海棠美篇」加強社會治理、圍繞「金海棠美篇」拓寬發展渠道)。全村圍繞「三變」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發展海棠種植產業為主導,深化「黨支部+合作社+黨員+群眾」模式,打造集苗木種植、花果銷售、海棠果深加工、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項目,拓寬銷售渠道,最大化保障村集體、村民的利益,實現集體經濟增長、群眾致富。
同時,在社會民生方面,對門山村以農村環境整治為契機,美化人居環境,舉行寓教於樂的文藝表演,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治安巡邏,不斷完善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定期排查矛盾糾紛,加大調解工作力度;通過為群眾辦好事實事凝聚民心,切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發揮了密切聯繫群眾的紐帶作用——
協調區交運局將原白雲客車站至沙子哨客車站的公交車調整延伸到蒙臺、對門山一線,大大方便了群眾出行。
協調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政管理所為對門山村鍋底灘水庫壩區安裝80米防護欄。
協調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公園辦為對門山村海棠基地進行除草、修枝等。
走訪慰問殘疾人,協助村支兩委開展垃圾分類、肺結核預防等宣傳宣講活動,與村支兩委上門為70歲以上老人送老年乘車卡。
……
如今,對門山村生態環境良好、道路完善,信訪矛盾化解率達100%,群眾滿意度穩步提升。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梁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