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靈鎮紅砂村:創新利益聯結機制 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2020-12-05 秀山發布

秀山網訊 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役中,鍾靈鎮紅砂村立足該村實際,因地制宜,通過不斷創新、完善「7+2+1」的利益聯結機制,做實做好銀花、茶葉和蜂蜜三大特色產業文章,助力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開展培訓。

11月19日上午,鍾靈鎮紅砂村便民服務中心會議室一派熱鬧景象。縣農業農村委邀請的農業專家,正在給紅砂村村民培訓講解銀花種植技術。

為充分調動村民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從建立專業合作社之初,村裡便定製了一個「7+2+1」的利益聯結機制,由專業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保底收購、產業加工和產品銷售,村民只需要進行管護。也正是如此,紅砂村在短短三年內發展到約1200餘畝的銀花種植面積,預計年產值約360萬元。

管護銀花。

「從2017年開始種植銀花,目前已經發展到1200畝,預計明年每畝能夠實現收入3000餘元。其中10%歸村集體,20%歸合作社,70%歸種植農戶。」紅砂村村主任劉昌榮告訴記者。

除了銀花外,作為該村又一支柱產業的茶葉能夠快速發展到450多畝,也得益於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同時,由於該村丘陵地貌以及土壤肥沃、氣候溼潤的特點,為該村的茶葉種植提供了有力條件。目前該村茶葉種植以中端綠茶為主,每畝產出茶葉300餘斤,全年產值150萬元。

管護茶葉。

接下來,紅砂村將進一步整合涉農資金和農戶土地入股形式,做好產業發展,推動產業融合,建立起完善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從而調動廣大農戶在產業發展中的積極性,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戶的合作共贏和共同增收,從而更好的助推紅砂村的發展以及群眾增收致富。

(全媒體記者 田坤 肖竣峰)

相關焦點

  • 瓜州縣「四駕齊驅」拓寬群眾增收路
    今年以來,瓜州縣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認真貫徹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四不摘」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促進群眾實現多渠道增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堅持園區示範帶動,打造富民增收合力。
  • 貴州大力實施國儲林項目帶動群眾增收
    為國儲良材 為民謀福祉貴州大力實施國儲林項目帶動群眾增收不沿海不沿邊,深處西南山區的貴州,是「兩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先天條件,決定了貴州林業肩負著生態建設和助力百姓脫貧的時代使命。
  • 廖興號:發展海棠產業 助力群眾增收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如何圍繞現有的海棠產業資源做文章、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成了我們駐村工作組亟須解決的問題。通過走訪摸排、舉行座談會,充分聽取黨員幹部、村民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的意見建議,大家一致同意推行「支部+」模式,圍繞海棠產業做文章,譜寫「三色海棠」美篇(圍繞「紅海棠美篇」推進組織建設、圍繞「綠海棠美篇」加強社會治理、圍繞「金海棠美篇」拓寬發展渠道)。
  • 寧洱縣:特色產業拓寬群眾致富之路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緊緊圍繞貧困群眾持續增收這一主線,積極探索實施多元發展、立體推進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做優做強特色產業,實現了「四個一」產業精準到戶,拓寬農民持續增收致富路徑,提高脫貧發展質量,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 用「多元化發展」方式確立產業扶貧方向。
  • 貴州女企業家、女致富帶頭人助力脫貧攻堅
    在張義瓊的帶領下,「藍色產業」越做越大,村民鼓起了荷包,增強了致富自信,全縣各族手工藝婦女實現就業260餘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帶動群眾種植藍靛3萬多畝,創收1.5億元,5460戶農戶增收。 企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體,是助力脫貧攻堅的強大支撐,女企業家、女致富帶頭人更是創業致富的模範。
  • 巾幗助力 「小香薯」增收致富
    巾幗助力 「小香薯」增收致富 2020-09-18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濱海新區助力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壯大產業
    如今的俄合拉村記者 杜瀟揚 攝■ 在產業合作中,新區充分挖掘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實施了「扶貧車間」「致富帶頭人」「旅遊標杆示範村」等80個精準扶貧項目,帶動萬餘名貧困人口穩定就業、持續增收■ 截至目前,新區為合作市引入企業
  • 重慶合川:生態養魚造綠水青山 利益聯結助脫貧攻堅
    製作投食網箱記者從重慶市合川區錢塘鎮獲悉,該鎮抓住上級扶持試點機遇,利用扶貧資金髮展生態魚養殖項目,嚴格資金使用和管理,將發展成果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貧困村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要儘快帶領村民實現脫貧增收,首先要發展集體經濟!」鑑於郭堰村境內的河水灣水庫面積達8.4公頃,大家一致同意,抓住上級扶持試點機遇,利用該資金實施生態魚養殖項目,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緊緊圍繞市場經濟實現脫貧增收。投放餌料說幹就幹!房懷偉迅速組織人手,從市場上購買回魚苗、餌料和生物製劑,開始項目的實施。
  • 山西陽城紅薯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山西陽城紅薯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2020-06-29 0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黃平白及,讓群眾增收致富的「大引擎」
    近幾年,黃平縣搶抓國家大健康生態項目發展機遇,以建設現代高效大健康產業為著力點,積極優調農業產業結構,通過招商引資,黃平成功引進了多家實力強、科技水平高的優質企業,並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白及藥材種植產業,使貧困群眾從白及產業發展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加速器」 「大引擎」。
  • 廣安區「羊二代」為群眾帶來致富新希望
    據介紹,首批的20頭羊崽將被無償贈予給當地的10戶貧困戶,幫助他們增收致富。日常養殖湖羊的技術員黃純明就像跟自己孩子分別一樣,依依不捨地跟領養人叨叨。據介紹,對貧困戶飼養的湖羊,技術人員會進行技術方面的指導,貧困戶飼養的湖羊,將被當地政府以市場價進行保底回購,預計每戶養殖戶將從中增收3000元以上。其實,白馬鄉湖羊扶貧基地是南潯在廣安幫扶建設的首批4個湖羊養殖基地之一。目前,我區已有100餘個村集體參與「湖羊致富」工程,70餘個幸福農場啟動建設。
  • 王國泉深入一線調研農牧產業農企利益聯結髮展模式
    王國泉深入一線調研農牧產業農企利益聯結髮展模式 2020-05-22 2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思南縣鸚鵡溪鎮:脫貧致富產業興 群眾戰貧有決心
    為了全面小康的偉大勝利,鸚鵡溪鎮聚焦「關鍵對象」,推動產業布局更加優化、資金籌措快速便捷、利益聯結落地落實、就近就業增加收入,以衝鋒的姿態啃下脫貧攻堅最後的「硬骨頭」。  利益聯結 解決「分」的問題  發展產業的目標是帶領群眾穩定脫貧、增收創收。鸚鵡溪鎮通過合理制定利益聯結機制,優化村集體經濟、貧困群眾、企業利益分配,著力破解集體經濟破零難、群眾增收難、企業發展慢等問題。
  • 聚力打好穩定增收攻堅戰 - 青海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文巴村憑藉特殊的地理優勢,讓村民們走向了鄉村旅遊的致富道路。搭建「黑帳篷」、體驗遊、生態遊、演藝表演……文巴村的致富模式在於讓更多貧困人口參與其中,不僅如此,收購出售手工製品、牛羊肉、酸奶等特色農產品,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貧困村穩定退出。 培育和發展產業是增加村集體經濟,穩定脫貧的根本保障。
  • 平遠:南藥梅片產業引領山區群眾脫貧增收、耕山致富
    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南藥梅片產業,引領山區群眾脫貧增收、耕山致富,打造了梅州南藥經濟一張靚麗「名片」。今春,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下,我縣計劃新種南藥梅片樹3萬畝。
  • 清鎮市:打造「非遺工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學員在黑砂陶製作工坊實操在帶動村民走向小康生活的進程中,清鎮非遺人充分利用工坊資源舉辦非遺製作技藝培訓班,著力幫助殘疾人、低保戶等真正掌握一門技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非遺工坊以培訓幫扶的方式從源頭上幫助困難群眾解決職業技能和勞動就業問題,「造血」與「輸血」並舉,既讓困難群眾掌握了職業技能,又幫助他們順利實現了就業增收,有效激發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目前,清鎮市已掛牌非遺工坊共有5家。
  • 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決戰決勝走基層 總攻之勢大採訪】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 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近年來,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 黑山羊成了致富「領頭羊」
    豐木山村地處礦石山,四面環山,常年缺水,受自然地理條件制約,全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經濟發展緩慢,農村經濟結構單一,群眾收入較低,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8月5日,筆者來到豐木山村黑山羊特色養殖基地。時值正午,天氣悶熱,黑山羊正在羊圈裡休憩,一聽到聲響,全都蹦躂起來。
  • 會澤五星:無筋豆助民增收採摘忙
    附近務工的群眾在忙著採摘、包裝、稱重、上車,豆地裡一派繁忙的景象。正在豆地裡幫忙採收的石龍羅家村村民張加香,今年初中剛畢業,假期裡和她媽媽一起到地裡幫忙,她忙著邊採摘邊介紹說:「今天早上七點鐘就到地裡幫忙採摘了,老闆按照每斤8角付給人工費用,一天下來,估計能掙200餘元。」
  •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工作掠影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貴港市積極探索、創造性開展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謀劃,摸索並創新推廣五大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實現了扶貧產業持續提升、帶貧成效逐步凸顯、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