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政策覆蓋98%貧困戶 建30萬個產業基地

2020-12-19 海峽網

本報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鬱靜嫻)「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在16日舉辦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介紹了產業扶貧進展成效。

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加大對產業扶貧的投入,用於產業發展的比例超過40%。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生產的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6800多億元。

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

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貧困勞動力在本縣內鄉村企業、扶貧車間務工的超過1300萬人,佔務工總人數近一半。在產業扶貧的有力支撐下,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長30.2%。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條件顯著改善。扶貧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進入貧困地區提供了載體,也加快推動了交通、物流等配套設施建設。據統計,貧困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1億畝、農產品初加工設施4.3萬座,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44萬家,發展農民合作社71.9萬家,創建各類扶貧產業園2100多個,組建4100多個產業技術專家組,招募4000多名特聘農技員,產業發展保障更加有力、後勁明顯增強。

「通過產業扶貧,不僅形成了一系列產業聯農帶貧的有效模式,還激發了貧困群眾不等不靠、自強不息、用勤勞雙手改變生活的精神狀態。」劉煥鑫說。依託訂單生產、土地流轉、生產託管、就地務工、股份合作、資產租賃等方式,72%的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關係。70%以上的貧困戶接受了生產指導和技術培訓,累計培養各類產業致富帶頭人90多萬人。

貧困地區大多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發展特色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起步晚,同質化往往體現在賣『原字號』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能夠有效促進農產品的轉化增值,拓寬市場空間。」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說。

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舉辦20餘場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幫助700多個貧困縣銷售農產品500多億元。目前,貧困縣登記農產品地理標誌800多個、認證綠色和有機農產品1.1萬個,比2012年增長4倍多,市場競爭力、影響力明顯提升。雲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謝暉介紹,近年來,雲南積極打好「綠色食品」牌,全省有機茶的認證面積、認證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綠色食品產業實現貧困縣全覆蓋。

相關焦點

  • 產業扶貧政策覆蓋98%貧困戶(權威發布)
    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貧困勞動力在本縣內鄉村企業、扶貧車間務工的超過1300萬人,佔務工總人數近一半。
  •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推行政府主導引領發展模式,促進產業集群集約發展。通過政府對產業扶貧的規劃和統籌,做好頂層設計,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風險可控」的原則,通過土地流轉,實行統一流轉,統一實施,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不斷創新、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和聯結機制。
  • 通許縣厲莊鄉:產業扶貧鼓起貧困戶「錢袋子」
    映象網訊(記者 崔學慶 實習生 王山峰)近幾年,通許縣厲莊鄉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關鍵,使產業扶貧挑起了脫貧攻堅的「大梁」,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廣大貧困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成長起來。
  • 給貧困村送去「陽光產業」——對青海光伏扶貧項目的調研
    核心閱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的光伏產業園區,是國內大型光伏發電基地之一,為當地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光伏扶貧項目的帶動下,青海省1622個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既增加了當地群眾收入,也形成了產業與生態良性循環。
  • 讓貧困戶端穩「飯碗」!長沙鋪排產業扶貧項目595個,新建就業扶貧...
    記者今日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唱好產業扶貧「重頭戲」,今年以來,長沙共鋪排產業扶貧項目595個,確保了有產業發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戶至少參與1個產業扶貧項目。貧困戶家門口就業,全市新建就業扶貧車間56家,增設1200多個公益性崗位,零就業貧困家庭實現動態清零。消費扶貧放大招,今年全市預計投放12000個消費扶貧智能櫃,已先行在天心區青園街道試點投放200臺。
  • 產業造血建機制 南海扶貧「見真章」(2)
    「大力發展扶貧長效產業,實現產業扶貧、資產扶貧。」裏水鎮駐村扶貧幹部李敏能透露,「預計今年6月底,在泗綸建設的100多畝蘭花種植基地就可完工,可提供100個就業崗位,貧困戶不僅可以就近務工,還可以享受每年2000元分紅」。
  • 產業花開富萬家
    菖蒲鄉黨委書記曾國輝說,在產業扶貧中,菖蒲鄉既注重發展長期受益的產業,又兼顧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項目,實現長短結合、以短養長。按照「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思路,菖蒲鄉建立黃田蔬菜、黃砂玉米、銅鑼獼猴桃、五豐辣椒、徐溪白蓮、菖蒲南瓜等8個百畝村級基地,全鄉柑橘面積穩定在2600多畝,百香果、南瓜、紅薯、養蜂等優勢產業初具規模,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0.8萬畝,農業產業扶貧基地覆蓋全部行政村,產業覆蓋率為100%。
  • 給貧困村送去「陽光產業」
    核心閱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的光伏產業園區,是國內大型光伏發電基地之一,為當地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光伏扶貧項目的帶動下,青海省1622個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既增加了當地群眾收入,也形成了產業與生態良性循環。
  • ——新鋼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小記
    為幫助新鋼定點扶貧村——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操場鄉上松村銷售韭菜花,新鋼黨群工作部的幾位幹部這2個月忙得不亦樂乎。不過,他們的心情可以用「累並快樂著」來形容,因為上松村的韭菜花項目在今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市1個多月就賣了2.3萬多斤。
  • 從貧困戶到投入百萬當「種糧大戶」 產業扶貧中的德陽「密碼」
    江賢俊說,從老師的授課中,他除了學到農業技術知識,更了解到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性。產業扶貧,在德陽創新走出多條路徑。是大農業企業催化的「種糧大戶」江賢俊,也可以是產業帶動就業的王小雲;是稻蝦共養基地土地流轉帶來的紅利,還可以是高坪鎮家庭農場創業園的創新實踐。當然,這裡還有更多的「密碼」。
  • ...產業支撐 政策兜底 電商扶貧 精神脫貧追尋脫貧攻堅的「民和...
    不僅如此,民和縣投資2.295億元,扶持42058名貧困人口發展到戶產業項目,並借力扶貧產業項目,因村因戶發展葡萄種植、奶牛養殖、牛羊肉加工、犛牛養殖、馬營陳醋、油用牡丹、飼草加工、中藥材種植、肉驢養殖等十大特色產業,貧困戶「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 「產業扶貧」小薯尖、大產業
    2015年,譚根深家因病致貧,一家5口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父親譚伯橋,因病去世,這個打擊對譚根深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無法接受父親離開的現實,變得一蹶不振。家庭的羈絆,就像一把束縛他人生的枷鎖。為了幫助譚根深轉變消極思想,激發內生動力,淥口區農業農村局幫扶工作隊和幫扶幹部多次登門,苦口婆心地向譚根深宣講產業扶貧等政策。
  • 看「中國天眼」周邊五村上演的產業扶貧英雄劇
    於是決定精準發力,定好新壩村的產業發展之「調」。新壩村發展刺梨產業  2016年,黃成香牽頭成立了平塘縣天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貧困戶利益分配機制,覆蓋全村所有貧困戶,通過「村支部+合作社+基地+精準扶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確定了生態土黑豬養殖加工、綠色蔬菜和刺梨種植、李子種植等特色產業。
  • 「跑步雞」、合作社……河北武邑產業扶貧築牢致富根基
    在武邑縣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每天都有幾場直播帶貨,所帶貨品基本都來自當地的貧困戶……  據了解,到2019年底,河北省武邑縣電商交易額達到59.42億元,連續三年位居河北省62個貧困縣之首。其中扶貧產品交易額12.6億元,帶動超過2000戶貧困戶和防貧戶穩定就業,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 農業農村部:我國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在產業扶貧的有力支撐下,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長30.2%。  劉煥鑫介紹,我國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至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許多貧困鄉村實現了特色產業「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湧現出涼山花椒、怒江草果、臨夏牛羊、南疆林果等一批享譽全國的特色品牌。
  • 安丘市新安街道:扶貧增收靠產業,提質增效有門路
    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新安街道累計實施光伏電站、扶貧大棚特色種植產業項目8個,培育出具有品牌特色的大櫻桃種植產業,累計產生項目收益94.5459萬元,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項目覆蓋,直接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個人年收益最高增加6673元,連續收益達10年以上。設置34個扶貧公益崗位,幫助貧困群眾增加就業機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戶家塬「三建三帶」興了產業 樂了百姓
    把黨支部建在產業園區,帶動產業發展;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把扶貧車間建在搬遷點上,帶動就地就業……圍繞脫貧攻堅,戶家塬鎮紮實推進的「三建三帶」工作,讓產業遍地開花,帶動群眾就近就業致富,帶領他們開啟走向小康的新生活。
  • 吳錫鋒率調研組到鎮遠縣開展產業扶貧調研
    13日至14日,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錫鋒率調研組到我縣湧溪鄉和青溪鎮開展農業產業扶貧調研並召開座談會。    6月13日至14日,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錫鋒率調研組到我縣湧溪鄉和青溪鎮開展農業產業扶貧調研並召開座談會。縣領導張以光、吳啟芬、楊勝朝相繼陪同調研。   13日下午,吳錫鋒一行深入湧溪鄉對肉兔養殖黨建扶貧示範基地、太子參種植示範基地、萬畝生態菸葉示範基地進行實地調研,聽取了該鄉產業扶貧工作的情況匯報。
  • 青岡探索實踐產業扶貧「2+N」方式
    東北網綏化12月16日訊(青委辦特約記者段洪偉)自脫貧攻堅以來,青岡縣以產業扶貧為主攻重點,探索實踐「2+N」方式,保障每戶貧困戶至少2項以上增收項目,最多達6個。今年,全縣產業扶貧收益資金實現1.03億元,帶動所有貧困戶戶均增收7458元、人均增收3105元。
  • 梧州市長洲區:創新扶貧機制促產業發展
    >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史秋蘭 編輯:黎鑫 廣西新聞網梧州12月5日訊(通訊員 史秋蘭)「再過幾天,我的菊花就可以採摘上市了,希望能有個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