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位於東京西北部長野縣的佐九穗町,大日向小學被日本耶拿教育協會正式認證為「耶拿計劃」Jenaplan學校(原文 Jenaplan-Schule,以下簡稱耶拿教育。詳見文末附)。它是在日本設立的第一所耶拿教育理念下的小學,如無意外,將在2022年開設中學。同年廣島縣福山市也計劃成立耶拿教育理念的公立學校。未來耶拿教育理念也可能會成為涓涓細流,一點一滴地變革日本傳統教育形式。
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合校廢校的進程,近年來日本小學數量正在快速縮減。佐久保町的人口在過去10年減少了近2000人,在2019年只有11萬人。日本各地紛紛出現以新的教育方案振興區域教育的做法,從而增加該區域的人口和活力。佐久保町選擇的是耶拿教育,大日向小學就是在2012年被關閉的「舊佐久東小學」原址上重建的。
當大日向小學第一年招生時,預計只能招到30名左右學生,最後卻令人激動地收到了70多份申請。現在學校80%的孩子是從其他縣來的移民。隨著新生來到該校學習,許多老師、工作人員以及學生的家人也搬到了這裡,遷入大約400人,給這個小鎮帶來了新的生機。
耶拿教育在日本:大日向小學的一天
耶拿教育(Jenaplan)是產生於德國的一種教育改革方案,在荷蘭發展出了200多所學校。大日向小學校長的桑原正幸在2012年夏天與教育界夥伴一起拜訪荷蘭的時候初接觸了耶拿教育,很受觸動,沒想到自己因緣巧合成了日本的首位耶拿學校的校長。我們在大日向小學觀察一天,來看看它如何將耶拿教育在日本落地。
耶拿教育的關鍵詞
不同年級一起學習的「家庭小組」
自主學習方法的「板塊時間」
跨學科課程的「世界探索」
在「圍圈對話」中強調民主對話
「對話」、「遊戲」、「學習」和「分享」的四個活動節奏。
大日向小學的一天以圍圈對話開始(opening circle),學生們圍坐一圈可以看到彼此的面孔,在圈子中談論周末發生的事情和班上的事件等等。在一天結束時,學生也將圍成一個圈,回顧和分享這一天的所學內容,稱為「評估圈」(evaluation circle),檢驗當天目標的完成度等。
板塊學習時間(block hour)-遵循自己的進度學習
學科學習的時間稱為板塊時間。小組負責人(老師)以一周為基本單元,設置每個科目的基礎和基礎學習任務以及「世界探索課程」的必要內容。
遊戲時間-在田野中觀花
學校裡有一片鮮花盛開的田野,這一天,孩子們走到田野中,野餐、捉青蛙、嘗花蜜,一路上忙得不亦樂乎。享受自然環境,並不一定要在特別的時間去很遠的地方,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實現。在大日向小學,「玩耍」時間很重要。有些遊戲可以自由選擇,而另一些則是由小組負責人(老師)事先規劃好的。活動身體、畫畫、唱歌等,都讓學生的學校生活更有節奏感。
遊戲是孩子少數會主動去做的事之一,也是孩子最初探索世界的方式。通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人和人之間如何互動,也可以快速吸收知識。
板塊學習時間,工作完成後度過有意義的時光
回到學校後,再次進入板塊學習時間。結束要完成的任務後,孩子會讀一本書、畫畫,或者選任何一個想要為自己做的事情。教室中還放置了各種益智玩具,供學生們隨意取用。
期待已久的午餐時間
學校中的大日向食堂,同時作為咖啡館向整個附近社區開放。午餐和午休時間大約1小時,孩子們可以自選時間去進餐和休息。
世界探索(world orientation)與活動(所學的內容的發表)
世界探索課程被稱為「耶拿教育的核心」,也是日常學習的重要部分。同樣在踐行耶拿教育的臺灣學者吳緯中說,世界探索課程的核心問題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如何建立起對世界的想像?」對每個孩子來說,自己就像是無垠知識同心圓中的原點,由自身到家庭、社區、城市、國家、世界,依序向外擴展,靠著親身經驗的體會,積累對世界的理解。
這次,低年級的孩子們討論的主題是「人的尊嚴」。討論的主題圍繞一本圖畫書,講述一個男孩買了一個機器人並將其作為自己替身的故事,「什麼是假的?」「現在這個活著的自我是什麼?」小組內孩子們互相交換著意見,重新詢問人的生活和存在。作為個人作品,每個人最終會把自己的思考畫在自己創作的插圖上。
大日向小學的「世界探索課」每年設置七個主題,根 據主題提出問題,並通過「經驗/發現/探索——演示——記錄/存儲——學習經驗確認」的流程來學習,力圖實現主題式跨學科學習。從「孩子們的問題」開始,將它們與日語、數學、科學、社會、工藝美術、音樂和家庭經濟學等所有學科單元聯繫起來,利用在課題研究中獲得的知識,與小組成員合作,從熟悉的事物開始,全面了解世界上實際發生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重視5個要點:學習來自於真實的生活;探究真實的問題;讓孩子自主尋找答案;以小組方式完成任務;讓孩子們展現所學。
大日向小學的三個原則
自主、共生、放眼世界
自主
學校對於自立的理解是以個人發展為出發點,遵循個性特點量身定製學習方式;學生對學習要有主人翁意識,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能學會深度思考,並以適合自己的速度選擇更好的行動。
大日向小學的班級是混齡班,學校共有3個班級70名學生,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組成的兩個班級,四至六年級組成一個班級。每個班級的班主任被稱為「班長」。老師遵循的原則是「你該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我不會主動幫你;但若你沒成功,我隨時在這裡陪伴,只要你求助,我一定會幫助你。」
學校每年進行兩次評估,稱為「我的發表」。每個孩子會在父母和小組負責人(包括他們選擇的該校一名教職人員)面前,回顧自己的半年學校生活,展示自己的成就,而不是對自己進行評分或排名。重要的不是與他人進行比較,而是每個人的自我評估、表達和溝通。
大日向小學的常規活動內容包括圍圈對話、上午的板塊學習(日語和數學等基礎知識)以及下午的世界探索課程(world orientation)等,老師將根據學生個人的進度來設置任務,整個過程讓孩子設計、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並按照目標完成任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計劃,使用適合自己的材料來獨立學習。除了少數的獨立作業外,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在團體間完成的。必要的時候老師會召集需要幫助的孩子補充指導。
按「對話,遊戲,工作(學習)和分享」而不是按學科劃分的時間表,每個人獨特的工作表(來源:日本初のイエナプランスクール認定校「大日向小學校」の1日に密著,https://hugkum.sho.jp/99812,攝影-中村力也
共生
在大日向小學「共生」是指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共同參與活動,接觸不同的人,學習如何與他人生活、合作;在與當地社區體驗傳統和文化,認識到勇於挑戰的重要性;利用佐久保町的自然資源,認識不同的生命和自然,學會與地球共存。
據有著30年教育工作經驗的校長桑原正幸先生說,混齡班裡的學生在學習和交流方面有其優勢:「有的孩子個子高,有的個子矮。學習方面也同樣,有些孩子擅長解決數學問題,有的則相反。儘管混齡班的大課可能很難對應每個人的發展程度,但是通過單獨設置任務,學生既可以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不斷挑戰,也有機會學習面對不擅長的事情,並按自己的進度安排學習。大孩子也會教小孩子怎麼做。前幾天,一年級學生模仿大一點的孩子,試著去跳過池塘但是失敗了,他自己就說:『沒關係,我長大了就可以了。』在混齡班裡,自然會產生這種關係。」
「圓圈對話」活動是耶拿教育的一個主要特徵。孩子們圍成一圈,討論如上課規則和當天發生的事件等等各種事情。耶拿教育鼓勵孩子說話,從座位安排、課程設計、教學策略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好好說話。耶拿教育認為對話是學生共同生活的基礎,也是認識世界、建立關係、自我反思、知識形塑的重要元素。但老師不會強迫任何人分享,而是激勵分享的意願,創造樂於分享的氛圍。有些孩子可能不參加對話就開始玩耍,但是老師不會大喊「安靜」。學校會引導孩子們思考:如何創建適合對話的環境,讓每個人都既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能傾聽他人的意見?
此外,產生合作的一個必要前提是要讓孩子們懂得,獨立個體也需要相互協助。耶拿教育努力通過協助和被協助角色之間的交換,建立人和人相互聯繫的空間。為了實現這種「共生」,耶拿學校在空間設計上花了很多功夫,消除了兒童與教師之間的障礙,允許他們隨時交流互動。例如向任何人開放的教職員工作區,孩子們可以自由進出,裡面也提供了可以為圍坐起來討論的空間,可能看起來像Facebook或Google的辦公室。
教職工工作區
來源:https://fqmagazine.jp/86854/jena-plan-education/
教室和走廊之間的牆是玻璃的,以透明感聯通兩者空間;走廊上的椅子和架子可以根據不同人的需要隨意擺放。不僅是在學校內部,學校也向各種訪問者隨時開放,而不是鎖上大門確保安全。
耶拿學校的學校的教室都稱為「學校起居室」(school livingroom),意味著學校既是讓孩子學習的地方,也是自在、放鬆的空間。在這安全舒適的'起居室'裡 ,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可以圍成圈對話,可以在小組中工作,也可以自己安靜地學習。這裡沒有固定座位的教室,個人可以在與他人、團體和整體間移動著學習。
「為什麼要彼此協助?」「如何協助他人?」「如何給出真實的協助?」「怎樣才是好的協助?」通過提問、合作來尋找答案,這是孩子們在這段成長曆程中得到的最好禮物。
教室及圖書館
來源:https://fqmagazine.jp/86854/jena-plan-education/
創造理想社區,放眼世界
「放眼世界」旨在通過將諸如「對話、遊戲、工作(學習)和分享」之類的內容將學生自然地融入到學校,努力在學校中創建理想的社區。同時孩子們通過接觸現實事物,意識到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並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負責。
校長桑原正幸說:「我們經常使用『關係』一詞,很重視學生家長和當地居民在相互對話的過程中建立起合作關係,共同創建一所有趣的學校,讓孩子們感受到這是『他們自己的地盤』。我曾經在40多歲的時候退職進入研究生院,學習區域體育政策。例如,在農村組建一支專業運動隊會怎樣?在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地方開辦一所新學校,吸引移民來到這裡,對這個地方會有什麼影響?學校在很一直是所在地區的公共財產,希望這所學校將成為來該地區的移民的聚集地,使該地區煥發青春。」
學校開學當天,包括上小學的孩子的父母,當地居民以及來自荷蘭來的訪問團近300人參加了儀式。附近的當地居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如一年或一周的開始和結束,季節性節日、某些生日和周年紀念日等,和孩子們分享各種快樂和悲傷的事情;學校也積極參加當地人舉行的體育節和當地活動。
孩子們與居民的運動會
來源:https://turns.jp/36954
這種嘗試的體現之一還有大日向食堂,它向公眾開放,每天中午,當地人與孩子和父母可以一起享用午餐。大日向食堂基本上採用自助餐的形式。教師宅明健太說:「起初,有些孩子盛得太多吃不下,導致學校每天都有很多剩菜。後來通過與孩子們反覆討論,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選擇影響了全體的結果,剩菜增多和自己也有密切關係。如今剩菜就很少了。」
大日向食堂所使用的食材基本上來自當地的佐九穗町,也可為該地區帶來經濟利益和就業。大日向小學倡導的建校精神之一就是「共同生活」。孩子們周圍有教師,父母和當地人,學校是由人組成的。
學校不僅限於校園這個場所,還可以擴展到各種各樣的世界,並最終回到孩子的自身成長。在「世界探索」課程中,學生可以找到身邊的問題並共同行動,例如可以與當地人一起爬山,採訪當地人會做報紙,並與當地人一起想辦法復興當地的經濟等。學校在梅子成熟的時候,孩子們會和父母、村民一起採摘,收穫和包裝水果,在直銷處以「大日向小學」的品牌出售。
大日向食堂
來源:https://fqmagazine.jp/86854/jena-plan-education/
佐九穗町地區在2019年10月遭到了颱風造成的嚴重破壞,當時小學的體育館就成為臨時避難所。在停電和停水期間,桑原校長待在當地的消防隊中,與政府部門和水務局合作,逐步開展修復工作。校長說:「居住在損害較小地區的學生父母也自願清除了流入現場的泥土,並做了飯糰發給消防隊,主動地奉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對於這裡的局面來說,這既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卻也讓我有機會感受到了當地社區的力量。」
就這樣,生於斯,長於斯,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者「我」、「我們」、「世界」,不斷地學會在這個現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自己的社區、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個體。
自主、共生、放眼世界。大日向小學的出現為日本近年來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兒童在充分發揮自己特性的同時學習」,
「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在年齡和思維方式都不同的小組中協作,在互相幫助的同時成長」,
「負責任地參與決策,讓小組中的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根據自發的興趣自主地學習」,
「在與現實世界(自然界、所在地域的人之間)有所聯結的環境中學習」。
在大日向小學最深印象的就是小學校與當地社區的有效聯結,相信人與人之間互動中迸發出的活力會帶來孩子們未來成長的力量。
來源:LIFE教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