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1月數據顯示,CPI同比下降0.5%,較上月回落1個百分點;PPI同比下降1.5%,降幅較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市場有分析認為這兩個指標同時為負,表明形成了「雙通縮」局面,尤其是非食品CPI十餘年來首次降至負區間,進而認為國內通縮壓力加大。
今年的CPI、PPI均受到疫情的影響而使得相關指標意義有所減弱。比如受去年同期高基數影響,豬肉價格同比從上月的-2.8%大幅降至-12.5%,影響CPI同比下降約0.6個百分點,今年生豬價格以及雞蛋、雞肉等價格受供給充裕影響,11月食品價格環比-2.4%、同比-2%,但核心CPI同比漲幅為0.5%,持平上月。受到疫情影響,非食品CPI同比自2009年以來首次降至負區間,非食品價格環比-0.1%,同比降至-0.1%。疫情對旅遊的影響持續存在,飛機票、旅遊、賓館住宿價格相比去年全年持續承壓。
11月PPI環比上漲0.5%、同比降幅收窄至-1.5%。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帶動PPI同比低位回升,11月工業品價格大幅上漲,國際原油價格、PPI出廠價格指數上行拉動PPI低位回升。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價格上漲的有24個,比上月增加12個。主要行業中,有色和黑色冶煉加工、油氣開採、石油煤炭加工、化學製造等環比均有回升。一些國際資本利用流動性充裕的環境、中國旺盛需求以及發達國家推廣疫苗推動經濟復甦的預期,在大宗商品領域投機推高了價格。此外,一些相關行業供應鏈緊張也在客觀上起到了價格助推的作用。
在11月CPI、PPI同時為負的情況下,央行公布11月金融數據和社會融資數據顯示,1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43萬億元,同比多增456億元;當月社融增量2.1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億元,M2增速10.7%,M1增速10%。經過一年增加近30%的槓桿率,但CPI、PPI仍然承壓於負增長的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傳導方面的問題。
一部分流動性轉入了地產領域。中原地產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2月7日,我國已有11個城市賣地破千億,超過30個城市賣地超過500億,刷新歷史紀錄。今年前11月,50城賣地收入3.67萬億元,同比增20.8%,收入和增幅均刷新歷史紀錄。1-10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16556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住宅投資86298億元,增長7.0%。此外,相關機構發布的《2020年11月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報告顯示,其監測的全國288個地級以上城市房價變動趨勢指數已經連續8個月保持上漲態勢。
按照一直以來的發展軌跡,地產價格會堅定地緩慢上升,並傳導至租賃費用,讓城市商業服務部門承擔的成本逐漸提高,從而推動服務價格上漲。與此同時,商業銷售部門夾在較高的租金費用以及消費者價格承受力較小的矛盾之間,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一些上遊過剩的供應商進行價格戰,影響部分商品價格上漲。這種壓力會影響製造業轉型升級,相關產業可能面臨價格競爭帶來的挑戰。
但是,相當多不像製造業那樣具有供給彈性的農產品與服務等,會跟隨著地產價格與勞動力成本上漲而上漲。這些領域與基本民生服務有關,目前政府通過改革採購方式解決了醫藥價格的虛高。但是,更多的資本湧入服務領域,比如住房租賃金融化、飲食零售等服務證券化等等。
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等東亞地區經濟體,人口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存在著高昂的房價以及由高房租帶來的較高生活成本,廉價的製造業產品,以及低生育率等問題。在這種環境裡,現行的CPI的參考意義已經被弱化。這種現象似乎與政府干預以及資本缺乏抑制有關。
當前,一定規模的流動性注入與所謂「雙通縮」指數顯示了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和現實之間還存在著一定差異,而且這是持續發生的現象。流動性、土地銷售與地方債務、地產投資與房價上漲,人均收入、消費的增速在放緩,但城市土地和房價上漲則可能繼續增加人們的債務率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能力,進而可能加大貧富差距,這一切應該得到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