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心理|專家如是說 焦慮是人的一種本能

2020-12-17 新華社新媒體

在疫情期間和日常生活中,以及在任何對自身有危險的情況下,存在焦慮、恐懼的情緒反應都是正常反應,是人類的生存本能,是自我保護的一種能力。

要允許這種情緒存在,接納並以積極的心態和方法去對待。適當的焦慮可以提高警覺,保護自己。

當焦慮的情緒來襲,我們教你兩步法,可以讓自己從焦慮的思維狀態中解離出來。

第一步,覺察自己當下的想法,可以寫下來做記錄。

第二步,認清想法後問自己這些想法是否有用,能否幫到自己。每天為自己留出至少20分鐘放鬆的時間,做運動、聽音樂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公共場所,人們會自覺保持1到1.5米的安全距離。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做好防控疫情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一些專業的心理熱線向公眾提供更加便利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熱線,讓心理服務的社會化程度得到極大的普及。

因為熱線,遠在千裡之外的你我仿佛就在一米開外的地方溫暖陪伴。

《一米心理》希望通過權威心理專家從專業的角度解讀心理與情緒,助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及時補充心理正能量。

編 導:高涵 邱浩

終 審:李麗洋 宋曉麗

編 輯:郭大可 樊浩宇

監 制:張宋紅 侯曉敏

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出品

相關焦點

  • 當疫情下的焦慮和驚恐「來襲」:一群心理專家怎麼給來訪者心理疏導?
    一場席捲全中國的疫情,也讓很多人陷入心理危機。「一些人出現急性的應急障礙,有些甚至會出現短暫的精神病性障礙,還有些人會產生抑鬱,另外一些人則會以軀體化來表現,比如突然出現腹瀉或者疼痛,沒有發熱他也會覺得身體很燙,然後還可能會出現強迫行為,比如藥物、酒精過量之類的。這些症狀,都可能是一些創傷應激後的反應。」
  •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如何與焦慮相處
    01 與生存本能和諧共處在書中,作者列舉了15個建議,幫助你與生存本能和諧共處。第一,擺脫對現代技術的依賴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裡所指的現代科技就是網際網路和智能硬體。電子郵件、微信、網上衝浪等現代技術推高了我們的焦慮水平,並使其維持在我們難以承受的水平。
  • 中國成人失眠伴抑鬱焦慮診治專家共識——心理及藥物治療
    為此,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及神經心理與行為神經病學學組共同組織相關專家撰寫了《中國成人失眠伴抑鬱焦慮診治專家共識》,著重闡述了中國成人失眠、抑鬱、焦慮的概念、診斷和治療,以期能為臨床實際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以下節選心理及藥物治療部分,共識全文見文末文獻索引。
  • 心理專家說丨疫情防控期間,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為此,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的專家進行了解讀。No.1 對疫情信息特別關注,越關注越害怕,但不關注又不放心,心裡特別矛盾,怎麼辦?這屬於正常反應,除了你有,相信其他很多人也有。建議你減少關注頻率和時長,篩選信息來源。
  • 「你為什麼焦慮」|被本能控制的成年人,其實還不如一個小孩
    導語你有過焦慮的感覺嗎?你曾經是不是認為自己很焦慮?現在人生活節奏快,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產生焦慮和無能為力感覺。開心、憤怒、傷心等情緒,這些都是在外界作用下產生的,也是我們的本能。很多人都認為這沒有錯啊,人不就應該有七情六慾嗎?
  • 心理揭秘:人為什麼會產生焦慮情緒?3招讓你把焦慮轉化成動力!
    結果發現,連一半都沒有實現,於是就陷入到焦慮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每天處於一種恐慌、擔憂、不安的心理狀態,想要走出來,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心理學上曾有這樣一個觀點:焦慮是一種和恐懼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態,雖然一定程度的焦慮時正常生活的構成部分,但當它出現得過於頻繁、劇烈或者變得難以掌控的時候,就會變成心理障礙。那如何才能走出焦慮情緒?在《如何才能不焦慮》這本書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 心理學:焦慮心理的9種防禦機制,你正在用的是哪一種?
    簡單實用心理學,用一種新視角解讀你和你的生活你有沒有試過拼命地想要忘記,一件已經發生了的事情?你有沒有試過因為擔心面試不過關,而拒絕向心儀的公司投出簡歷?你有沒有試過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長得比自己帥的男生都是花心大蘿蔔……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看來,這些行為,其實都是焦慮心理引發的防禦機制。什麼?
  • 心理壓力大,緊張不安,非常焦慮,怎麼辦?
    隨著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等心理社會應激因素的增加,焦慮症已日益成為人們面臨的重要心理衛生問題。 有學者報告說,各種焦慮障礙約佔整個人群的2%-5%,每1000人約有13.7%患有或曾患有焦慮症。 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為您普及關於焦慮症的知識。
  • 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在社交焦慮輕微的情境下,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害羞的同義詞,輕微社交焦慮可能在建立社會關係時是適應的。但是,如果焦慮持續且過度,社交焦慮就會干擾人們的日常功能,並導致明顯的痛苦,那麼這些人之後可能會被診斷為精神障礙,如社交恐懼症(SAD)或更慢性、更普遍的迴避型人格障礙。社交焦慮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與低受教育水平和職業素養、顯著的社會認知損害和人際損害以及嚴重的精神和醫學共病有關。
  • 當焦慮出現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即使是平常人不會過分在意的事,也同樣令他們感到焦慮不已。並且焦慮症患者很難去控制這種情緒,會嚴重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種焦慮是一種保護性的反應,也稱為生理性焦慮。如果焦慮的嚴重程度與客觀事件或是處境明顯不相符,抑或是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就成了病理性焦慮,即我們常說的焦慮症。
  • 如何擺脫「焦慮」等負面情緒
    焦慮本身就是一種情緒,一種意識形態。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煩躁的時候,情緒來時,我們機械性的拿起手機刷段子,看視頻,妄圖轉移注意力,可結果呢?飲一碗芬芳四溢的心靈雞湯,一謝溫侯。帶來得只有短暫的舒爽。網上說可能是腦梗,於是他內心開始恐懼,而為了緩解恐懼,大腦開始通過不睡覺來抓住安全感。失眠是為了緩解恐懼恐懼是害怕對周圍事物失去控制。當恐懼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就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影響。一個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的人,也是許多疾病最喜歡隱藏的地方。「人最怕的就是想不開,十種病有七八種都是愁出來的。這是郭德綱自傳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 【心理健康】6個簡單的心理小技巧,輕鬆克服焦慮緊張情緒
    很多人都會因為生活中的各種事而感到緊張焦慮,這種緊張焦慮的狀態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和我們的身心健康。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緊張焦慮情緒。焦慮是指一種內心不安或恐懼,是預期即將面臨不良處境的一種緊張情緒。
  • 人性二元論—求知慾和本能
    而對於生存欲望和繁衍欲望我們可以與生存的本能和繁衍的本能相對應,我們的本能會激發出我們身體的各種反應以及心理狀態,而這些狀態大多數是產生一種焦慮、煩躁、痛苦的感覺,於是這種感覺就會激發我們的欲望。欲望是人體處於一種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不平衡的狀態,而要滿足欲望就是要在生理上或者心理上達到一種平衡狀態,達到平衡狀態以後人的心理或者生理的緊張和侷促會得到緩解,譬如飢餓感、寒冷感、寂寞感、睏倦感、勞累感等等就會消除。
  • 人性二元論—欲望和本能的區別和聯繫
    如果是,哪人的欲望就不僅僅是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了,人們對生的渴望,對財富的渴望,這些都是一種需求,一種滿足,可以說是欲望;而厭惡之心,雖然是一種心理活動,但它不是欲望,因為無論在心理學還是在哲學理,欲望都被描述成一種對自身滿足而產生的一種需求。
  • 人性二元論——求知慾是人的一種本能嗎?
    從廣義上的知識的定義,知識就像無理數一樣是無窮無盡的,這部分知識可以說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而我們平常所說的知識是狹義上的知識,這部分知識是我們人類已知的部分。知識就是一種信息的集合,這些信息描述了一種客觀的存在,而這些信息已經被人捕捉到並經過一定的驗證,也被人類普遍的認可。
  • 面對死亡焦慮,歐文亞隆這樣說!
    直視驕陽讓人眼睛受傷,而直視死亡,會讓人心生恐懼,懼怕未來。歐文.亞隆用「驕陽」一詞來指代不可避免的「死亡」,他從自己幾十年的從醫經驗中,選取適合死亡話題的案例,引領讀者共同面對必經的死亡,面對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對死亡的恐懼。
  • 大愛小家·心理護航|孩子復學不焦慮,「心理充電」有秘訣!
    因為疫情打亂了原來的學習節奏,復學後不但提不起精神,還越發焦慮,生活作息紊亂。專家支招學生篇運動。中等強度的運動不但能增強我們的體質,改善我們的情緒,還能增強我們的大腦功能。正念冥想。可以有效幫助我們緩解焦慮情緒,放鬆心情,同時長期的訓練可以提高我們的專注力,增加我們的心理調節能力。傾訴。有煩惱的時候找朋友家人傾訴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可以宣洩我們的情緒,讓我們感到被支持。身心放鬆。
  • 恐怖片為什麼讓人慾罷不能?深層解析其心理動因
    維基百科上對這一類型片的定義為:恐怖電影是「一種氣氛陰森、題材恐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並立意使觀眾毛骨悚然的影片 」, 或以令人感到恐懼的元素作為影片主要的組成成分 。01刺激與滿足有心理學大師說過,「人都有一種追尋刺激的特殊心態,而恐怖片正好滿足了這一心理。」
  • 遇到第二喜歡的人,忠誠是一種本能
    一段戀愛談久了就會發現兩個人似乎有著越來越多的矛盾,他不再耐心地哄你,看著你流淚甚至無動於衷;你不再對他如開始般溫柔,言語中帶著苛責否認。但是真正讓你們分開,誰也離不開誰,任何一方都不忍說再見。當你遇到了另一個陽光溫暖的他,你或許有片刻的心動,喜歡他談吐不凡,喜歡他乾淨清爽。
  • 疫情防控發布會 | 心理專家支招:一二三四五六七 抗擊疫情勿焦慮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表示,在疫情階段,適當焦慮有好處,這樣有助於大家在心理上有高度的防範,採取很好的措施,但是不能過度。如果說焦慮或者是恐慌過度的話,就需要注意了。謝斌簡單概括了「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個數字:   一是保持和疫情之前基本一致的節奏;   二是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外,如果沒有特殊工作要處理的話,建議保持兩件比較需要專注、集中記憶力的事情;   三是每天要保持適當運動,每次時間最好不少於30分鐘;   四是每天接受與疫情相關的這些信息的總量,不超過我們接受信息總量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