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三號總指揮遲軍:數萬參與者都是「北鬥人」

2020-12-22 新京報

人物簡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北鬥三號衛星總指揮。2004年,37歲時就被任命為通信衛星型號的總指揮,之後接著擔任鑫諾三號通信衛星等項目總指揮。2009年起,被任命為北鬥三號這一重大型號的總指揮。至今,一共管理過27顆衛星的研製。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匠心暖心】

收官發射之前,遲軍也想像過,圓滿成功之後得有多高興啊。但發射之後要變軌,變軌之後要測試,全部完成後,那股勁兒已經過去了。「一個階段擔心一個階段的問題」。在日常的高壓狀態中,他就像一臺永動機,完全放鬆的狀態,也許從來沒有過。

想像中的興奮感始終沒有到來。

任務已經成功2個多月了,遲軍面對來訪的記者,回憶這段時間的心態,也覺得有些奇怪。

今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歷經2年半左右,中國以最快速度密集發射30顆北鬥三號衛星,建成世界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比原計劃還節省了半年。

遲軍作為北鬥三號衛星總指揮,已經掌舵這個團隊11年,現在終於可以鬆一口氣。

自打2009年上任總指揮,他幾乎沒停止過運轉。度過了緊張的技術攻關,就進入更緊張的組網發射,如今又馬不停蹄開始下一代北鬥四號的論證,任務總是一環接一環,沒有喘息。

北鬥三號系統是一個龐大的衛星星座,每一顆衛星都由十幾萬個元器件組成,它們一刻不停地運轉。打造這個系統的人,仿佛也在地面上構成一個龐大的機器,在研製、發射和應用的各個階段,每個人都在不停運轉。

遲軍是這臺機器上的一個元器件。

疫情中的收官發射

似乎沒有什麼能讓遲軍停下來,新冠也不行。

今年春節剛過,新冠肺炎疫情正處於上升期,遲軍與一批同事成為「逆行者」,趕赴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定在上半年發射,遲軍作為發射試驗隊隊長,提出了個目標:發射任務和抗擊疫情「雙勝利」。

出乎意料的是,三月、四月,中國航天遭遇兩次發射失利,其中一次就在西昌,就是即將發射北鬥三號的長三甲系列火箭。隨即,北鬥三號試驗隊也開展起了質量大整頓,全面複查火箭和衛星的質量。

這是遲軍在整個組網過程中壓力最大的時候,北鬥三號收官任務與長三甲系列火箭失利後首次復飛重疊,航天系統內的目光都盯著他們。一開始,聚焦的目光讓遲軍壓力很大,但是到後來,「越查越有信心」,細緻到每一個焊接點是不是可靠,風險被一再排查。

常年在這樣的壓力狀態中,遲軍已經沒有大悲大喜,他有意識地讓自己保持清醒和冷靜。因為過度緊張會影響正常思維,曾經就有人出現過因為緊張而操作失誤的情況。作為總指揮,他也是穩定軍心的主心骨,不能用情緒影響別人。

到了6月,直到官宣衛星發射時間之後,又經歷了一次推遲。衛星等啊等,終於在6月23日發射升空。

北鬥三號2年半組網之旅極為平順,這是最波折的一次發射,在最後關頭增添了一些故事。

信號一秒都不能中斷

有些事情我們已經習以為常。比如任何時候打開電視機,都能看到節目,哪怕是無聊的廣告;或者開車的時候可以一直依靠導航,從起點準確送到終點。

我們幾乎不會想像,如果有一天電視突然沒了信號,整個黑屏,或者定位我們位置的箭頭從地圖上消失,會是什麼場景。

電視和導航的信號,依靠的都是天上的衛星。在製造和維護這些衛星的人看來,衛星遇到故障,可能是分分鐘的事。

十幾萬個元器件中的某一個關鍵部分停止了運行,太空垃圾突然擊中衛星,太空環境中的某些高輻射微粒侵入星體,都可能讓衛星停止服務。同一時間,地面上整個國家甚至半球的某項服務陷入停擺。

遲軍的壓力就來自於這裡——他太了解系統的運行。

他1990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進入航天五院工作。經歷過技術和管理崗位的雙重歷練,2004年起,37歲時就被任命為通信衛星型號的總指揮,之後接著擔任鑫諾三號通信衛星等三顆衛星的總指揮。

2009年,北鬥三號衛星立項,他被任命為這一重大型號的總指揮,至今已經11年。他一共親自管了27顆衛星的研製。

研製鑫諾三號衛星的時候,遲軍切身體會到衛星研製壓力之大。鑫諾三號用於廣播電視信號傳輸,他看電視的時候想,要是這顆衛星在天上出了問題,千家萬戶的電視可就黑屏了,心裡壓力陡增。

「那時候我深深體會到,不管什麼類型的衛星,包括商業衛星和民用衛星,要求並不比科學探測的太空飛行器要求低,因為它服務的是所有公眾,問題會暴露在所有人眼中。」到了北鬥三號研製時,這種體會更深。

衛星導航系統的用途不僅是字面意思上的導航指路,它的用處幾乎無處不在。因為導航系統提供了時間基準和高精度位置,時間和位置幾乎是所有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

比如說,在東北廣袤的農田裡,現在播種機和收割機上安裝了北鬥終端,提前規劃好路徑,就自動開起來工作,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大提高。金融行業裡,交易時間需要無比精確,如果與外國銀行的時間差了零點零零幾秒,都會造成巨大損失。以前只能依靠國外衛星系統提供這種精確授時,現在北鬥三號實現了。

每個行業如何應用,需要行業內的部門、企業發揮想像力,研發相應的終端和軟體。遲軍舉例說,已經有企業研發老年人定位終端,家人能在app上實時看到老年人的位置,防止健忘的老人走失。

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北鬥三號衛星系統持續穩定地提供免費信號,一秒都不能中斷。

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前,遲軍與同事們在火箭前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參與者遍布全國,至少數萬人

北鬥三號研製團隊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為核心,輻射全國各類配套單位。

從2009年立項開始,遲軍就調研遍了全國最領先的各類元器件企業,時常有讓他吃驚的時候:原來國內企業已經如此優秀。「我覺得特別自豪,10年、20年前要想幹這事兒可能都不太現實,但這幾年國家基礎工業突飛猛進,有了大的環境和基礎,北鬥才有可能幹成,要不然就是天方夜譚。」

特別是在一些長期未突破的領域,最近一些年相繼取得進展。

比如一種用於北鬥衛星的大功率微波開關,一直是一個難題。北鬥三號立項後,航天科技集團九院一家研究所主動找上門,說他們已經攻關了很多年,遲軍和同事看了產品,發現基礎能力非常出色。經過繼續研發和試驗,最終成功替代了國外產品。

北鬥三號團隊對產品的考核比國外還要嚴格。這種微波開關在衛星的一生中也許只能用到幾次,但每個產品都歷經百萬次地面試驗,次次過關。

還有一些民營企業,在一些技術上也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這些成果,讓遲軍覺得,北鬥三號核心器件實現全面國產化這事兒能行。

起初,研發資金還沒到位,一些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就自掏腰包,按照北鬥三號的要求研發元器件。「如果用這些人和時間去做別的項目,他們會賺得更多,但他們覺得國家任務是最重要的。」這些企業和研發人員讓遲軍感動。

不同於甲方和乙方的關係,北鬥三號核心團隊將這些供貨商都看成隊伍的一部分。供貨商出現難題時,他們一起想辦法。有段時間,航天科技集團九院大功率微波開關研發遇到問題,因為單位離得近,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吃過晚飯就直接去到對方單位,一起查找原因。

後來,在原定交貨時限的最後一天,經過夜以繼日的攻關,研究所的所長親自抱著微波開關產品趕來交付,沒有耽誤一天研發進度。

在南京,一家配套研發行波管的企業,在一次大功率試驗中,幾臺產品全部燒毀。為了查找原因,團隊裡有女孩兒推遲了婚期,有準爸爸沒法見證孩子出生。

「這些都讓我特別感動,也建立了非常信任的關係。」遲軍說,說起北鬥三號團隊,他想的不只是五院的研發團隊,而是所有參與的人。這些參與者遍布全國,至少數萬人。

所有「捷徑」都堵死了

北鬥三號的組網必須越快越好。戰線拉得太長,衛星相當於白白浪費了壽命。比方說,如果5年建成,到組網成功正式開通時,首批衛星只剩一半壽命。

因此,北鬥三號開啟了我國航天史無前例的密集組網。

這一過程,也大大推動了我國衛星設計製造能力的提升。遲軍說,北鬥三號借鑑了其他工業行業的流水線方式,形成組批生產模式。

最多時,廠房裡同時有12顆衛星在總裝測試。同時,由於應用了自動化測試系統,人力被解放,12顆衛星只需不到10名工作人員與機器配合,就能在廠房裡流暢運行。

更多現代化的手段進入北鬥三號研製中,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衛星生產模式。流水線、自動化、遠程協作、柔性製造……原來很多被認為不適合衛星這種精密產品的手段,被定製化地引入衛星製造中。

「如果未來再有這種大批量的任務,一定會用這種模式,北鬥三號探索出來了這條路。」遲軍說。

從2009年北鬥三號立項起,一個目標就確立了:所有的部件和元器件全部國產,不能受制於人。遲軍說,很多年中,中國航天發展一直擺脫不了進口。北鬥選擇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不能因為國外某個公司限制出口,就止步不前。

從一開始,所有「捷徑」就被堵死了。

比如困擾中國航天界很多年的行波管。這是衛星上用來放大信號的關鍵部件,北鬥三號之前一直從國外採購。北鬥三號項目中專門就行波管開展攻關,在2015年北鬥三號試驗星發射前,具備了上天飛行的條件。此時,正好遇到國外供貨商針對北鬥三號限制出口,遲軍當時態度堅決,說:那就退貨吧。

如今,北鬥三號實現星上設備級產品百分之百國產。遲軍說,並不是為了追求這個數字,有些國外非核心的配套產品便宜好用,合作基礎也很好,北鬥也會採用。「還是要融入國際市場,北鬥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北鬥三號這個史無前例的系統建設,給未來留下來的寶貴財產,遲軍認為,是一大批國產化技術和航天級水平的供貨商。

很多北鬥三號配套單位是首次參與航天任務。天上用的產品與地面產品差別巨大,由於風險因素更多,且無法維修,一出廠就必須萬無一失。傳統航天企業探索出一套寶貴的航天質量管理經驗,航天人的任務,就是將這套方法延伸到配套的供貨商中去。

現在,有些為北鬥三號配套的企業,產品已經開始出口。遲軍認為,這就是北鬥三號項目的一大貢獻:推著全國「宇航基礎工業」向前進了一步。

這是最讓他自豪的一點。

遲軍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受訪者供圖

終點也是起點

最近三年,遲軍差不多一半的時間都待在西昌。

這裡成了他最熟悉不過的地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大涼山的山坳裡,雖然已經使用了快40年,發射了100多枚火箭,但仍維持最樸素的面貌。除了發射場的發射工位、測試廠房、住宿區之外,幾乎沒有其他設施,離最近的市區有超過半小時車程。

如果工作之餘還有一點空閒時間,他就拿來鍛鍊身體。山裡空氣好,他也需要通過鍛鍊應對高強度的工作。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北鬥三號科研團隊,因為面臨的困難多、戰線長,人稱「北鬥鐵軍」。

鐵軍也有柔情的時刻。2014年前後,北鬥三號工程處於試驗衛星發射攻關階段,正是核心技術攻關最艱難的時期。有些試驗持續時間長,離不開人。遲軍有兩年的除夕夜,都是在單位過的。當時有的同事沒有被安排到任務,也帶著孩子來到單位,吃簡單的集體年夜飯,跟同事站在一起。

因為北鬥三號,遲軍缺席了家裡很多重要時刻,比如兒子的高考。

2017年上半年,遲軍去往發射中心準備北鬥三號的首次發射。兒子從小習慣了父親的工作節奏,很懂事地告訴他:「以國家任務為重,沒問題,放心!」

北鬥三號發射成功後,遲軍參與央視一檔節目錄製,主持人最後讓他說幾句話,他選擇向航天家屬說,向航天家屬表示感謝。雖然可能有人不太明白,但他相信航天家屬聽了一定懂。

北鬥三號任務完成後,回到北京,遲軍與試驗隊的同事們又在單位見面了。下一代北鬥四號導航衛星的論證又開始了。

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都在一刻不停地迭代發展。北鬥三號雖然剛建成,必須抓緊去研究更新的技術。當前,一些下一代關鍵技術攻關方向已經確定,如果不從現在起步,過幾年北鬥三號將落後於全球最新的系統。

地面上這臺機器仍在運轉,遲軍還是不能停下來。

【匠人心語】

你覺得在自己的成就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麼?

遲軍:應該就是北鬥系統建設這件事情了,我個人沒那麼多想法,如果這輩子能把這個系統建得特別好,就可以了,幹這一件事就足夠了。

你希望未來還取得怎樣的成就,對於未來有怎樣的期待?

遲軍: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對我來說是一個起點。我們的目標已經放在北鬥四號上,要把北鬥四號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導航系統。現在北鬥三號還不敢說是最好的,雖然有些性能指標是全球最佳,但其他導航系統也即將更新到下一代。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得加倍努力。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陳思 校對 劉越

相關焦點

  • 他們鑄就北鬥的不凡
    日前,本報記者走進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獨家採訪了北鬥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以及北鬥團隊裡的部分年輕人,聽他們講述不尋常的創新發展之路。汶川抗震救災一戰成名「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率先到達重災區的戰士們,通過北鬥衛星導航的用戶終端機,為災區發出了急救信號,給後續救援提供了寶貴依據。」
  • 北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獲「北鬥獎」
    北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李祖洪,上海司南衛星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工程師王永泉,在開幕式上獲頒「北鬥獎」。 為充分發揮年會學術評價作用,活躍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學術氛圍,推動北鬥應用科學發展,年會科學委員會特別設立「北鬥獎」,以及學術類、應用類、科普類、宣傳類等多項獎勵。 2020年是北鬥系統跨越發展之年。
  • 長徵五號、北鬥三號、直-20、飛豹等國之重器「兩總」摘下月桂獎
    長徵五號、北鬥三號、直-20、飛豹等國之重器「兩總」摘下月桂獎 2020-11-18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位參與北鬥建設的「老總」:讓北鬥成為閃亮的「國家名片」
    讓北鬥在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全面開花!李祖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一號衛星總指揮)作為北鬥團隊的代表,能見證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的歷史性時刻,我感到非常榮幸、無比激動!遲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總指揮)今天上午,作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者的代表,參加了全球服務的開通儀式,我感到無比光榮!北鬥全球系統提前完成建設,是以錢學森、孫家棟為代表的老一輩航天人科學規劃的結果,是新一代航天人奮勇拼搏的結果。
  • 北鬥三號開通儀式明日舉行,中國北鬥和美國GPS,哪個更先進?
    根據消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將於明日(7月31日)上午10時30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994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26年間,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共組織了44次北鬥發射任務,利用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後將4顆北鬥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鬥二號和北鬥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成功率100%。
  • 耕宇牧星,中國北鬥鑄就不凡
    2020年6月23日9點43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製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鬥三號團隊合影中國航天人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
  • 北鬥三號有多厲害?
    鍾芳蓉:走偶像的路,讓人去說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本期,少先隊活動課講了北鬥三號的故事。投資這家公司的人,也都損失慘重。人們反覆查證,都沒有答案。難道,扇貝被巫師施了魔咒?北鬥三號,可不信這個邪。它探查現場、搜集證據,發現了驚天真相!原來,有人偷偷捕撈了扇貝,還撒了謊!真是神了!大海浩瀚無垠,北鬥三號又遠在太空中,它是怎麼「破案」的?
  • 北鬥總設計師:北鬥三號核心器部件100%國產化
    北鬥總設計師:北鬥三號核心器部件100%國產化 2020-11-26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位北鬥權威專家是莆田人!
    昨天上午,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點火升空!星耀全球!至此55顆北鬥衛星環繞瓊宇正式宣告中國第一「巨星天團」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你可知道55顆北鬥「出道」的背後,有這些福建人!
  • 「北鬥三號」設計師裡有崇州人!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北鬥三號」是我國第一個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務空間基礎設施。這標誌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與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並肩,為全世界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 超級工程,中國北鬥!
    「『嚞(音「哲」zhé)星』發射成功,標誌著北鬥衛星全球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美收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陳忠貴說。「嚞星」,是五院對北鬥三號第30顆衛星的暱稱。它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也是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中的第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GEO衛星)。
  • 北鬥三號完成組網 企業「摩拳擦掌」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本報記者 6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這一好消息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北鬥三號完成組網,讓在地信小鎮從事智慧農業的極飛地理公司總經理遊春成非常高興。 「我們無人機的高精度釐米級定位就採用基於北鬥衛星系統,北鬥全球組網後將給企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推動極飛地理的全球業務布局。」遊春成說。
  • 北鬥三號成功發射,南信大為北鬥應用產品「體檢」
    北鬥三號成功發射,南信大為北鬥應用產品「體檢」 2020-06-23 1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北鬥三號 首次在運輸領域驗證應用
    作為國內主流北鬥廠商,海格通信在會上集中發布了國內首批支持北鬥三號雙模的晶片解決方案、模塊及「北鬥+5G」的智慧應用方案等技術成果。海格通信還與交通運輸部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率先配合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成功實現北鬥三號終端首次在交通運輸領域驗證應用,也為北鬥三號在交通領域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
  • 我國完成北鬥三號基本系統收官雙星發射
    11月19日2時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2、43顆北鬥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鬥三號系統第18、19顆組網衛星。
  • 助力北鬥三號在交通領域驗證應用
    會上,海格通信集中發布了支持北鬥三號RNSS/RDSS雙模的晶片解決方案、模塊及「北鬥+5G」的智慧應用方案等技術成果。同日,公司還與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簡稱「通信信息中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配合通信信息中心實現北鬥三號在交通運輸領域的驗證應用。雙方將進行全方位深度合作,並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
  • 軍媒詳解北鬥三號導航系統性能特點 比GPS和"格洛納斯"更穩定
    2018年11月19日2時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鬥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鬥三號系統第十八、十九顆組網衛星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北鬥是個什麼星?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北鬥是個什麼星?它是「浪漫之星」,北鬥七星自古就為人們指引方向;它是「創新之星」,有源定位和短報文通信是中國北鬥的創舉;它是「中國之星」,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導航衛星。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北鬥導航系統處於什麼水平?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 華為事件會在北鬥上演?北鬥三號總設計師:不會出現,坑已填平
    4年,30顆衛星,這就是中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20年6月23日,最後一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北鬥三號系統全部完成並正式開通。根據騰訊大數據顯示,現在我們的生活85%都是跟導航有關係,在2018的時候,每天的定位需求量已經突破了600億次,導航定位已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了。
  • 「北鬥」璀璨
    70多歲的人了,長年累月在外面跑,一進家門,孫家棟常常累得連話都不願多說。魏素萍心細,發現每次出差回來,老伴的雙腳都有些浮腫,肯定是走路走多了累的。此後,每次出差前她幫裝箱子時,都要帶一雙布鞋。回到車上,李鋼將布鞋交給孫家棟,說:「孫老,趕緊換上布鞋吧,否則,阿姨會『問罪』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