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回顧:家有5歲女寶寶,性子特別拖拉磨蹭。起床要催,睡覺要催,刷牙也要催,收拾玩具也要催......而且很多小習慣也是因為拖沓導致的,喝水摸瓶子蓋,吃飯慢慢挑飯粒,不催的話能吃一個小時,我總受不了要餵她,這個習慣怎麼改過來?】
我相信很多4-6歲年齡階段的寶寶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那麼如何去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呢?
放開手,不包辦,鼓勵孩子試錯
很多孩子做事情拖沓的原因是因為父母急性子上來了,直接包辦了。比如諮詢的這位家長,覺得孩子吃飯太慢忍不住自己親手喂。
這就是孩子磨蹭拖沓的問題所在,孩子沒有辦法去熟練掌握技能,自然速度也就快不起來。
孩子從2歲開始就進入了技能學習期,刷牙、吃飯、穿衣、上廁所都需要時間慢慢去理解、掌握。
幫助小朋友提升速度的前提,是爸爸媽媽勇敢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同時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實現一點一點進度。
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能夠快速幫助孩子建立學習信心:
「今天寶寶自己能夠自己刷牙了,真棒!」
「媽媽看到你自己穿好了衣服,有進步哦!」
教會孩子,時間是什麼?
幼齡寶寶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5歲才開始慢慢理解早上、晚上的區別。
具體到分、秒、小時,他們需要父母有意識去引導。
父母可以教會孩子認識鐘錶,並可以按數字來樹立孩子的時間觀念。
比如設置好早上7點整鬧鐘,與孩子提前約定鬧鐘一響就必須起來,不可以賴床。
比如與孩子比賽1分鐘內收拾散亂的玩具,爸爸在邊上做裁判口讀「秒鐘」倒計時。
制定簡單的計劃表
為了幫助孩子加深時間概念,可以以家庭為單位,列出來爸爸做什麼、媽媽做什麼、孩子做什麼,與孩子一起制定簡單的每日計劃表(貼在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地方)。
要讓孩子明白做事情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教會他認識「先--然後--再」。
計劃表中父母和孩子可以相互提醒、互相監督,接受未完成的可能性,但是不建議與懲罰制度掛鈎。
引導孩子專註:一個時間段內只做一件事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一會想玩玩具,一會又想畫畫,他們往往專注於「當下」,而父母則看重「結果」。
我們可以與孩子約定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只做一件事情,引導孩子養成專心的好習慣。
比如約定起床後完成自己穿衣服,然後穿好以後再約定自己吃飯等。
家長以身作則
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寫過,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
很多時候做事拖沓的孩子,往往也有一個拖延症的父母。要想孩子有時間觀念,首先你是一個有時間觀念的父母。
「為什麼孩子喜歡玩手機,不愛看書?」是否你平時也很喜歡玩手機,很少看書?
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比不過「身教」這兩個字。父母懂得自律、自製,掌控時間,孩子自然就會心領神會,最終通過模仿與學習,成為和父母一樣有時間管理能力的人。
關注天權成長道,獲取更多兒童青少年行為習慣管理、思維習慣訓練,心智成長知識。
更多的疑問歡迎私聊或留下您的評論,我將一一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