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倉院所藏唐代毛筆
有心纏紙筆從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人們對於硬毫筆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在唐代發展到了極致,因唐太宗獨善王羲之,唐初的書法風尚接續東晉南朝之姿媚妍麗而整飭以法度,然法立而韻失,這也反映在了制筆方法上,據《新唐書》記載「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歲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為筆材。」可見唐代官方所用毛筆純為兔毫之硬毫。
唐代毛筆內部結構
現在在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有十七支唐代毛筆,通過對這些唐筆的分析可知,其所用筆毫皆為兔毫、鹿毫等硬毫,筆毫有的多至五層,筆頭製作規範,除最外一層,其餘筆毫大部分皆被麻紙一層層的緊縛包裹,露出部分很短,使得本來就堅挺的硬筆毫變的更為勁健,這種短鋒筆的極致就是唐人經常提及的雞距筆,唐詩人白居易《雞距筆賦》曰:「足之健兮有雞足,毛之勁兮有兔毛」,「不名雞距,無以表入木之功」,雞距筆其實已經有些類似於現代所用的硬筆了。
唐代陸柬之書法
有心纏紙硬毫筆適合於楷書與行書的書寫,唐代楷書最盛,這應是原因之一,但這種筆的缺點是纏紙太多,筆管往往較粗,且筆毫提按不方便,書者書寫時的狀態不能如實地傳遞於筆端,所以不便於書寫草書,而在寫行書時,如筆心之毫太突出,在起筆下按時不能一步到位,往往會留下一個小尖。
唐代毛筆筆頭
唐代的有心纏紙筆將毛筆的短硬發展到了極致,正合於「唐法」講求法度的特徵,但在對書法藝術的充分表現上則有所欠缺,故唐末柳公權在評價朋友寄給他的毛筆時說「出鋒太短,傷於勁硬」,筆管大而筆毫粗等等,如此種種似皆是針對有心纏紙筆而發。
大愚書法作品
大愚書法作品
註:本文根據大愚觀點整理
「大愚書論」書法中的神、韻、氣、形
「大愚書論」從筆隨意轉到神遊造化,書法中的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