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書論」有心纏紙筆與唐代書法的韻失法立

2021-01-11 藝術菁華

日本正倉院所藏唐代毛筆

有心纏紙筆從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人們對於硬毫筆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在唐代發展到了極致,因唐太宗獨善王羲之,唐初的書法風尚接續東晉南朝之姿媚妍麗而整飭以法度,然法立而韻失,這也反映在了制筆方法上,據《新唐書》記載「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歲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為筆材。」可見唐代官方所用毛筆純為兔毫之硬毫。

唐代毛筆內部結構

現在在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有十七支唐代毛筆,通過對這些唐筆的分析可知,其所用筆毫皆為兔毫、鹿毫等硬毫,筆毫有的多至五層,筆頭製作規範,除最外一層,其餘筆毫大部分皆被麻紙一層層的緊縛包裹,露出部分很短,使得本來就堅挺的硬筆毫變的更為勁健,這種短鋒筆的極致就是唐人經常提及的雞距筆,唐詩人白居易《雞距筆賦》曰:「足之健兮有雞足,毛之勁兮有兔毛」,「不名雞距,無以表入木之功」,雞距筆其實已經有些類似於現代所用的硬筆了。

唐代陸柬之書法

有心纏紙硬毫筆適合於楷書與行書的書寫,唐代楷書最盛,這應是原因之一,但這種筆的缺點是纏紙太多,筆管往往較粗,且筆毫提按不方便,書者書寫時的狀態不能如實地傳遞於筆端,所以不便於書寫草書,而在寫行書時,如筆心之毫太突出,在起筆下按時不能一步到位,往往會留下一個小尖。

唐代毛筆筆頭

唐代的有心纏紙筆將毛筆的短硬發展到了極致,正合於「唐法」講求法度的特徵,但在對書法藝術的充分表現上則有所欠缺,故唐末柳公權在評價朋友寄給他的毛筆時說「出鋒太短,傷於勁硬」,筆管大而筆毫粗等等,如此種種似皆是針對有心纏紙筆而發。

大愚書法作品

大愚書法作品

註:本文根據大愚觀點整理

「大愚書論」書法中的神、韻、氣、形

「大愚書論」從筆隨意轉到神遊造化,書法中的筆意

相關焦點

  • 「大愚書論」舉例說明隸變的兩種主要形式
    一、筆順的簡化圖1圖2所謂筆順的簡化就是在書寫過程中儘量減少用筆的停頓,或將相連的多個筆畫順勢連成一筆,從而加快書寫速度。以上兩張圖片皆出自正處於隸變過程中的睡虎地秦簡,圖1的「夫」字,已經從大篆的六筆簡化為五筆,如果進一步將中間的撇捺並為一橫,上面的一撇貫通,五筆簡為四筆,到底變成了現在的「夫」字,此種變化就是通過改變書寫的筆順,合併筆畫,從而加快書寫速度,但字體所佔空間變化不大。
  • 「大愚書論」戰國毛筆的形制特點及其對書體的影響
    戰國毛筆的最大特點是形制小巧,因為作為書寫工具的毛筆要受限於書寫材料的尺寸,從現在出土的竹簡可知,有的竹簡寬度僅0.5 cm左右,如果毛筆筆頭過大,顯然是無法在狹窄的竹簡上順利書寫的,所以此時的毛筆筆毫細長,筆桿較細,長沙左家公山的毛筆筆桿直徑僅0.4cm,故其執筆方法也與現在不同,應為以拇指與食指、中指捏持,這與當時流行的執簡而書的書寫方式也是相匹配的。
  • 「大愚書論」恢弘大氣,漢隸形成過程中的破圓立方
    #書法江陵鳳凰山漢簡長沙走馬樓漢簡我們看西漢早期江陵鳳凰山漢簡上的文字就會發現,在「之」、「上」等字中,裡面都會有一橫有意寫的很長,這種長橫起到了兩個作用,一是作為一個字的主筆,保持了整個字體的平衡。二是這種長橫直接衝破了秦隸典型的圓弧形外輪廓,促使字體從圓形向方形演變。
  • 書法中的「臨摹」(上)臨和摹的認識
    書法學習中,臨摹是所有書家基本上都繞不開的坎。或者說也是體會書之法度的唯一方法。「臨摹」一詞在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有具體敘述:「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這裡帶過一下,古人的字帖,無非兩種「墨跡本」、「拓本」,而其中的又有很多門道,這裡以後會專門寫相關內容文章。古人如何運用字帖摹寫?一本來說,都是把薄宣紙覆蓋其上,用毛筆沿字帖邊緣勾出輪廓,這種方法稱為「雙鉤法」。另一種是沿字的筆畫中線勾出字的骨架,這種稱為「單鉤法」。
  • 「藝惠藏」家裡掛什麼字畫好,徐朝江小楷書法古樸秀逸,法度嚴謹
    其次,用筆乾淨利落,起筆、收筆果敢,行筆自然,比較嫻熟地掌握了一套小楷技法原理。雖為小楷,但行筆無飄浮、病弱之弊,倒是能力透紙背。再是,小中見大,善為小楷者,當小中見大也。這個「大」,當然是指大氣勢、大境界。
  • 走字底「辶」怎麼寫?這3個方法讓書法入木三分
    走字底「辶」是由古漢語中「辵」字演變而來,意思是走走停停,常與行程、運動等詞彙有關。根據現代漢語字典統計,帶有走字底「辶」偏旁部首的漢字多達218個,由此可見走字底「辶」在漢字書寫中是較為常見的。但是很多初學者認為要真正寫好走字底並不容易,有時候一幅作品常常會因為走字底而成為敗筆,那麼走字底「辶」究竟該怎麼寫?今天,我們就從這3個方法入手,來談談如何寫好走字底,如何讓自己的書法作品入木三分!一,認識筆畫構成很多初學者認為走字底「辶」是一個2畫的偏旁部首,是由「一點」和「3加一捺」組合而成。甚至很多人在實際書寫過程中也將它寫成「3加一捺」。
  • 這幾位得道高僧書法,功夫了得
    歷史上書法功夫了得的高僧不勝枚舉,隋之智永,退筆冢立,千字文成;唐代懷素,一代風騷,醉成狂草;宋元二代,書僧多有:圜悟克勤、虛堂智愚、清拙正澄、了庵清欲;明之擔當、憨山、破山明等;直至清代:八大山人、弘仁、髨殘,又有石濤異軍突起;近代弘一,諸藝詣高;虛雲和尚,書藝壽德,登峰造極。今天給大家帶來16位歷代高僧書法欣賞,不一樣的書法意蘊,不一樣的心靈境界。
  • 「藝術欣賞」黎樂|澤時如雨——董俊高書法欣賞
    董俊高書畫藝術欣賞書法是創造性的,只有我們漢字才有的方塊,又是最具抽象性的造型藝術。它本身藉助語言符號,傳達文字信息,卻具有藝術品格,即使徹底擺脫了象形的文字,仍有無聲之音,無形之相的審美價值。他的書風,沒有奇崛崚嶒的意氣揮灑,雖然他深諳武學之道的運氣與發力;他的用筆,亦少見枯筆裂柴或縈絲纏連,即使他也曾在各種風格的碑帖中沉醉浸淫。沒有陷於個人性情的恣肆,而是有法有度,直追古人風貌。
  • 書法有法:法有無定式,度才是準則。淺析「法度」的形成和發展
    唐代「幹祿字書」書法是由實用而發展到藝術,至少在唐代以前還是以實用記事為主,唐代的「幹祿字」即為典型的例證。影響所及,「法度」已從以前作為書理的體現,變為時下把握某家體式的具體「筆法」、「結法」,於是在唐代楷書盛行期,就有了具體的形象書法,如歐陽詢的「歐體」,顏真卿的「顏體」,經過逐步發展,慢慢書寫就不見晉唐某家法度,而嚴謹的唐法就成為一種標準,越來越成為掌握書事、判斷書之高下美醜的標準了,這種標準甚至影響到現在。
  • 16位高僧書法欣賞:筆下虛空、心性光明
    歷史上書法功夫了得的高僧不勝枚舉:隋之智永,退筆冢立,千字文成;唐代懷素,一代風騷,醉成狂草;宋元二代,書僧多有:圜悟克勤、虛堂智愚、清拙正澄、了庵清欲;明之擔當、憨山、破山明等;直至清代:八大山人、弘仁、髨殘,又有石濤異軍突起;近代弘一,諸藝詣高;虛雲和尚,書藝壽德,登峰造極。
  • 書法界傳來喜訊,一幅唐代草書在敦煌問世,其價值無法估量
    魏晉時期能夠掌握書法筆法的人,往往是一些高門大姓,比如「王氏家族」「謝氏家族」等等。  這些筆法通過「王葆入關」傳給北朝之後,極大促進了北朝書法的發展,這當然也僅僅是在貴族之間傳播。到了唐代,「筆法」則一直靠著家族和師徒之間流傳,在拓片與印刷術並不普及的時代,筆法的傳承靠的是手把手傳授,所以一時間大師林立。
  • 蘇東坡的書法是如何「折筆」的?
    駕校考試,多有「S」形彎道,概因轉折處不好駕駛;英語閱讀,多在轉折處設置考點,亦因轉折處易出差錯。書法用筆也不例外,點畫的轉折之處,向來是書法的難點。因此,練好「折筆」對書法創作就顯得尤其重要。盧攜說:「蓋書非口傳手授而雲能知,未之見也。」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書、畫
    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收藏了來自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中國歷代書法館集中了中國各個時期的典型名作,系統地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軌跡。展廳採用了展框、自動感應的燈光照明。
  • 書法中的術語「下筆即走」和「下筆即轉」,是什麼意思?
    所謂「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右軍用筆,體現出一個「快」字。學習二王筆法的元人趙松雪能夠「日書萬言而精氣不衰」,可謂深得右軍閫奧。「右軍瀟灑更清真,落筆奔騰思入神」,王羲之書法,為什麼寫得快?這跟他的運筆時使用力量的方法有很大關係。
  • 100個專業書法術語,考考你對書法的認知度?
    28鉤 填書法術語。複製法書的一種方法。以較透明的紙蒙於法書上,先以細筆雙鉤,後用墨廓填,故稱。亦稱「雙鉤廓填」。南宋姜夔(續書譜)謂,「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71經生書書法術語。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經敬奉,佛經多以端正工穩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寫佛經的人被稱為」經生」,其字則你為「經生書」。這類手抄的經卷,在書法上亦有較高的水準,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已相當普及。
  • 舞蹈與書法的藝術相通性:啟功說黃庭堅拿筆為舞女寫字
    中國古代書法文獻中,把書法與舞相聯繫,並且書法家能從舞中受到啟發,唐代草書大家草聖張旭書法受到公孫大娘舞劍的啟發而大為長進的故事。以上三則文獻,都是寫中國書法史上草聖張旭的書法受公孫大娘劍舞的啟發而大為長進的著名故事,不僅張旭收到舞的啟發,唐代另一位與張旭齊名的草書大家懷素,在自述創作草書時的主體感覺如同《桑林舞》一樣(《桑林》,是商湯時的樂舞。)。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的「入門」
    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從有興趣開始的。書法藝術和其它的藝術種類不同,象鋼琴、提琴、古箏等樂器,有聲有韻,能調動人的情緒。書法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整天面對的就是筆墨紙硯,黑白線條,而且環境是靜謐的,這就需要耐得住寂寞。
  • 古代四藝為何偏偏是「琴棋書畫」?
    後來,隨著西方音樂傳入我國,為了與鋼琴相區分,遂將其改稱「古琴」,作為「四藝」之首。古琴是高雅的象徵,也是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因此琴也是友誼的象徵。圍棋圍棋古稱「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兩色棋子進行對弈,目前圍棋流行於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國家。四藝中的棋又可以指中國象棋,最早由六博棋演變而來,《楚辭招魂》中記載「菎蔽象棋,有六博兮」。
  • 千唐志齋:千餘品飽經滄桑的唐代墓誌 記錄下唐代書法演變歷史
    ,或坎坷曲折,或傳奇神秘,或平淡如水……清清冷冷中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唐人生活畫卷,以獨特的方式留下一部形神兼備的唐代書法演變史書。這些墓誌就像一部宏闊的石刻史書,使今人既能將其作為了解和補充歷史的實物證據,也能從中獲取有關唐代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 誰撥轉了盛唐書法(下)
    這些後期作品,氣息近似小王,實則不同,雖為行書,用筆全系楷法,落筆嚴謹,運筆緩中帶急,意如太極,書藝老到,日臻化境,如石濤所評:「隨筆一落,隨意一發,自成天蒙。處處通情,處處醒透,處處脫塵而生活。自脫天地牢籠之手,歸於自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