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
此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2.5埃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該結構是目前報導的最高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動力驅動」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其重塑的結構基礎,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光明日報-光明網
此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2.5埃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該結構是目前報導的最高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動力驅動」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其重塑的結構基礎,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
-
Nature:揭秘RNA結構多樣性在HIV-1 RNA剪接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2020年5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Determination of RNA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its role in HIV-1 RNA splic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確定了RNA的結構多樣性及其在HIV
-
中科院趙方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環形RNA定量和剪接...
環形RNA是一類在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具有特殊環狀結構的非編碼RNA分子。已有文獻表明,在生物體內,環形RNA有著miRNA海綿,RBP海綿以及翻譯短肽等多項功能,在許多生物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大部分環形RNA來源於蛋白編碼基因的外顯子區域。在pre-mRNA剪接的過程中,除典型的內含子剪接事件外,還可能會發生5』端到3』端的反向剪接事件,從而形成環形RNA。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分子間的碰撞共振
來源:人民日報近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和趙博教授帶領的團隊首次成功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與分子三體系統之間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見於理論探討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質,解決了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領域10餘年來懸而未決的一個難題,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
Science:發現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ATP結合和水解觸發Prp2中的域間移動,從而推動前體mRNA朝其3'端單向逐步轉移。這些保守的機制解釋了剪接體重塑與前體mRNA剪接的耦合。據介紹,由保守的ATP酶/解璇酶(包括Prp2)執行的剪接體重塑可以實現前體mRNA的剪接。但是,ATP酶/解璇酶功能的結構基礎仍然知之甚少。
-
環狀RNA:非編碼RNA中的一顆明星
1.miRNA的種類miRNA表達水平很低,一度認為是由剪接體介導的剪切錯誤的副產物,或是介導內含子套索結構降解逃逸。因此,極少關注miRNA,且不認為在生物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前,幾乎無新miRNA被發現,miRNA起源研究進展極小。
-
科學家:章魚或來自外星,可能不是地球「本地魚」!
但是,真正有趣的是,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這種章魚可能並不真的是地球本土的魚,所以我們必須理解為什麼科學家懷疑章魚是起源於地球以外的生物。我們要先研究章魚的基本形態。說到章魚,除了好吃的以外,肯定會想到它柔軟黏膩的感覺,所以章魚是標準的軟體動物,除了自己的小嘴,全身沒有硬硬的地方。它們有三個心臟,其中兩個專門為腮供血,另一個是為全身供血。
-
為何科學家偏偏對這幾種原子情有獨鍾?
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原子是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單位,不同的元素正是不同結構的原子,這些不同的原子形成的組合構成了不同的物質分子,我們所見的這個世界便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那麼作為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構成的原子,到底是什麼樣呢?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物理學家用量子糾纏製造了空前精確的時鐘,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突破
沒有什麼比原子種計時更精確了。但即使是振動的原子核,也受到量子力學定律所施加的不確定性的限制。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推動時鐘超越這個模糊的邊界。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這可能是分子級電晶體的關鍵一步
8 月 15 日,《自然》(Nature)雜質今天刊登了一項重大科學突破: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和 IBM 的團隊一起,首次製造出了由 18 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形純碳分子,而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成功」,曾有無數團隊嘗試後放棄了。▲用原子力顯微鏡製作的 碳-18 分子的 3D 圖像.
-
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問世有望促進新冠肺炎療法的...
一種刺突蛋白模型。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創建了首個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研究人員稱,科學家們可利用最新模型,針對新冠肺炎防治方法開展富有創新性的模擬研究,從而促進療法和疫苗的研發進度。來自韓國國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理海大學的研究人員攜手開發了最新模型。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物理化學B雜誌》。
-
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鴨動物模型,降低肝腺病毒複製能力
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新治療慢性B肝策略,即肽核酸(PNAs)和小分子非編碼RNA(包括小幹擾RNA)一類新的寡核苷酸。這項研究發現是由加彭利伯維爾醫學院細胞和分子遺傳學生物學系等研究人員發表在2020年12月21日的Pharmaceuticals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bioRxiv:科學家構建出了首個COVID-19開源全原子模型
2020年6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SARS-CoV-2是誘發COVID-19的主要原因,刺突蛋白或S蛋白會促進病毒進入到宿主細胞內;日前,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國立首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首個全長S蛋白的開源全原子模型,相關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S蛋白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內扮演著關鍵角色
-
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誤差不超1/10秒
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誤差不超1/10秒 2020-12-21 08:14:59 來源:科技日報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