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2020-12-16 騰訊網

原子是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單位,不同的元素正是不同結構的原子,這些不同的原子形成的組合構成了不同的物質分子,我們所見的這個世界便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那麼作為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構成的原子,到底是什麼樣呢?

自從1803年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首先提出原子概念之後,人類無時無刻不想一睹它的芳容,然而原子實在太小,人類還無法深入的原子級別的微觀世界中去看看它的樣子,因此200多年以來,科學家們對原子的真實樣貌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如行星原子模型,原子云等等。

不過,2020年6月3日,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它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宇宙:革命性的顯微鏡技術首次看到單個原子》,這是人類首次看到了單個的原子,也是冷凍電鏡技術又一次革命性的發現(註:之前也有報導稱某些科學家團隊發現過某些原子級別的現象,但多被認為不夠清晰)。

原子有多小,可能大多數朋友都沒有真切的概念,只是感覺它很小,比常見的塵埃還要小一些,實際上原子小到超乎想像,在我們出汗時從身上滴下的一滴汗水中,就含有大約5億億個原子,在如此之小的幅度內,想看到原子的樣子,當然是極其困難的。

但是隨著電子檢測和圖像處理技術的突破,近年來電子冷凍顯微鏡已經可以對蛋白質結構更高精細度的圖像分析。今年5月底,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兩個實驗室用冷凍電子顯微鏡獲得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原子級別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如下圖:

德國該項目研究的生物化學家和電子顯微鏡學家Stark研究小組,通過不斷地改進觀測設備,得到了去鐵蛋白質的1.25×10 米結構,而英國團隊獲得的1.2×10 米結構也是非常完整,這種設備和技術已經可以分辨出蛋白質和周圍水分子中的單個氫原子。

人類首次觀測到單個原子的樣貌意義重大,不亞於去年人類首次觀測到黑洞,甚至意義要更重大一些,因為黑洞離我們畢竟十分遙遠,和我們的生活以及科技研究方向上沒什麼直接關係,但是原子方面的研究卻關係重大,因為我們的世界乃至我們每個人就是原子構成的,很多前沿和尖端科學的研究都需要認真了解原子的脾性,窺探原子世界的秘密才能有更大的進展。

參考資料:

《儀器信息網》6月8日文章《外國兩實驗室首次運用冷凍電鏡觀察到單個原子》

《雷鋒網》2月24日文章《重大發現!科學家首次捕獲單個原子:並觀察到原子間相互作用》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將原子放大,發現和宇宙極其相似,宇宙也許只是更大的原子?
    關於宇宙的起源,我們的科學界一直都有很多說法,科學家們各持己見,誰也不肯讓步。雖然說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被大部分科學家認可,但是這也僅僅只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猜想,沒有實際的證據,說實話我們也不可能有證據證明宇宙大爆炸真的存在,除非有人穿越到宇宙最起點的地方,把整個過程錄下來。
  • 宇宙秘密藏不住了,科學家將原子放大千萬倍後,發現了人類被禁錮?
    關於宇宙的起源,我們的科學界一直都有很多說法,科學家們各持己見,誰也不肯讓步。雖然說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被大部分科學家認可,但是這也僅僅只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猜想,沒有實際的證據,說實話我們也不可能有證據證明宇宙大爆炸真的存在,除非有人穿越到宇宙最起點的地方,把整個過程錄下來。
  • 科學家「拍攝」到了原子的真實結構,帶你走向微觀世界
    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然而,原子是這樣的微小:大約10^-8cm,約合人類頭髮絲的100多萬分之一。二、原子的觀測若想觀測到單個原子,只能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氫原子核及外圍電子能級譜線不過,最近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納米材料教授安德魯-霍爾比斯託夫,和德國烏爾姆大學研究助理曹可誠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藉助納米碳管的約束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拍到了有史以來第一張原子圖片,那是以化學鍵結合在一起的兩個錸原子圖片。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會看到什麼?科學家:有可能是宇宙!
    表達了人們對於真理的執著,而實際上也正是如此,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抱有類似的想法:如果能夠參透宇宙的本質,那麼即使是馬上死亡也是幸福的!根據科學家們對宇宙的定義,宇宙是一切空間、物質、能量的總稱,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進化中!通俗來講,宇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然而這只是人類對於宏觀宇宙的定義,真正的宇宙要複雜得多。宇宙從何而來?有沒有邊界?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這是一個讀者的問題,他談到他眼前經常出現一些小黑點,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具有特異功能,可以直接看到原子或者原子核。
  • 徵服原子—揭開原子的神秘面紗
    徵服原子-揭開原子的神秘面紗偉大的科學家費曼說:「假如只允許把人類的科學史壓縮成一句話,它就會是——一切東西都是由原子構成」。人類在探索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歷史長河中,充滿了智慧。(1)1803年,近代化學之父,英國科學家道爾頓(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道爾頓原子論」:一切物質都由原子構成,原子很小、呈圓球狀、不可再分……但由於受當時實驗條件限制,道爾頓無法用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1811年,義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有些物質也是由分子構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 為何科學家偏偏對這幾種原子情有獨鍾?
    在古代,人們是觀察太陽、月亮在天空中的運動來判斷時間的運行,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類測量時間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
  • 人類是由多少個原子組成?
    幾乎每個人體中的每個原子都是數十億年前由一顆恆星製造的。當恆星燃燒、爆炸並最終死亡時,它們創造了這些基本元素。從石頭、建築物到人類的一切事物中都會出現這些元素。
  • 德謨克利特:世界由原子和虛空構成,萬物皆從原子演化而來
    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人們的認識是從事物中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於人們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在倫理觀上,他強調幸福論,主張道德的標準就是快樂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等,但僅有殘篇傳世。
  • 人體由大量原子組成,這些原子從哪來?人逝世後原子又會去哪?
    原子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發揮著巨大作用,地球內幾乎所有事物都由原子構成,那麼,大量原子是從哪裡來的呢?說到原子,相信大家對它既熟悉又陌生,它廣泛存在於生活各處,但我們無法以肉眼看到它,也無法直接觸摸到它。從定義上來看,它是構成化學反應的最基本微粒,不可以再被分割。
  • 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人類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現在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通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
  • 原子結構模型:科學家的探索之旅
    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實心球模型的提出者。道爾頓歐內斯特·盧瑟福是湯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被稱為核物理之父,開拓了原子的軌道理論,特別是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
  • 原子可以永生,那麼由原子組成的生命能永生嗎?
    什麼是原子?原子是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原子構成一般物質的最小單位,稱為元素。有限的生命是人類發展史一直以來最大困擾,在我國古代多少的帝王將相為獲得永生無所不用其極,想盡辦法但都沒有得償所願。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通過分析這種輻射的特性,研究人員合成了一些圖片,說明了電子云是如何在固體晶格中的原子中分布,解析度為幾十皮米,也就是十億分之一毫米。這些實驗為一類新的,基於雷射的顯微鏡鋪平了道路。
  • 原子模型最短簡史
    在他老人家眼裡,原子大概就是水了。泰勒斯也是單身狗的鼻祖。年輕時,他老媽逼婚,他說,時辰未到。年老的時候,他老媽再逼婚,他說,時辰已過。科學兼哲學之祖度過了何其悲慘的一生!劉是德的老師,他們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無數原子從古以來就存在於虛空之中,既不能創生,也不能毀滅,它們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著構成萬物。原子的數目是無窮的,它們之間沒有性質的區別,只有形狀、體積和序列的不同。大概其是下圖這個樣子:這個德謨克可是不得了。
  • 宇宙難道真是一顆巨大的原子?若將普通原子放大一億倍又會如何?
    最近,本仙就聽說了一個有趣的理論,有科學家認為宏觀世界的盡頭就是微觀世界的起始,即宇宙就是原子!這個理論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宏觀和微觀是可以互相轉換的,這顛覆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超越了時空理論,甚至涉及到了維度的轉換。
  • 《宇宙:潛在的新世界》第二季開播,鈾原子和人類起源密不可分
    數十年後,愛因斯坦終於發現了似乎違反了自然界的所有規則和這些生存規則的量子世界。尼爾·德格拉斯·泰森走在時間的螺旋狀樓梯上,一邊走一邊解釋著量子時鐘的概念:在這個從不需要上發條的時鐘裡,時間將在下一個150億年只損失一秒鐘。
  • 人類是如何知道原子的存在的,它是如何構築了我們的物質世界?
    原子很小,真的非常小。你可能聽說過,大千世界都是由微小的原子構成的。你或許也知道,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它們。但原子確實存在,並與每樣事物發生相互作用,構築了我們的世界。
  • 中國有了最先進的「原子分子攝像機」
    要研究物質是如何變化、運動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過程「記錄」下來,能夠讓人們清楚地「看到」。今天,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原子層次,在這個微觀層面,需要探測的原子或分子數量可能非常少、存在時間也非常短,變化往往就發生在飛秒(10-15秒)、皮秒(10-12秒)之間。因此,要想知道物質在這個微觀層面是如何變化的,就需要更先進的「攝影機」。
  • 人類由原子構成,當肉體消失後,人身上的原子會去哪裡?
    審核-小文世間存在的物質都是由不同的原子組合而成的,人類的身體也是由原子組合構成的,只是這地球上組成人類身體的一系列原子組合的數量亦是我們想像不到的龐大,如此才成就了我們人類結構複雜的身體。既然我們的身體是由一系列原子組成的,原子也是在不斷地運動並變化著的。生命在循環,花草樹木都有可能枯木逢春,只有人類是一去不復返,生命的旅程只有一次。那當人類死去的時候,這些構成身體的原子又何去何從呢?當人類死去,大多數選擇安息的方式就是埋葬或者火葬,極少部分例外。我們分析這些原子的去向也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