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英制巡洋坦克家族的最後成員,彗星坦克的綜合作戰能力如何?

2020-12-19 騰訊網

其實,在英國巡洋坦克家族中,還有一位極其特殊的成員,它作為英制坦克火炮系統的革新坦克,並沒有實質參加二戰歐洲戰場的坦克集群以及步坦協同的作戰任務。有人說,它就是一款吸取戰爭科技,面向現代化裝甲作戰的主戰型坦克,它就是英制彗星中型巡洋坦克!

二戰中期,英軍裝甲部隊裝備的最為新銳的十字軍坦克乃至克倫威爾坦克,除在了機動能力佔據先天優勢外(注意:英制坦克的機械系統大多借鑑蘇制克裡斯蒂坦克,所以,英制坦克對峙德制坦克,更可以當做蘇制坦克對峙德制坦克,克倫威爾坦克就是典型的英制T-34),英制坦克的防護裝甲、火炮(注意:擊毀一輛虎式坦克,至少需要三輛克倫威爾和一輛螢火蟲坦克作為戰鬥小組)都不是德制坦克的對手。

二戰時期的坦克

所以,英軍急需一款火力強,裝甲厚的快速巡洋坦克來穩定英軍國產化裝甲部隊的作戰平衡能力。

早在1943年,英國利蘭工業公司便收到英軍參謀部關於研製新型巡洋坦克的軍事訂單。最後,利蘭公司決定將克倫威爾坦克作為技術基礎,進行火炮埠和裝甲防護埠的系統升級,從而縮短研製新型坦克的周期,加快坦克的列裝服役程度。(注意:彗星坦克原型車在1944年初完成實驗,批量化的彗星坦克在年底便進入英軍裝甲部隊。由此可見,彗星坦克的研、產周期比普通坦克快1倍以上)

當然,由於彗星坦克的基礎技術全部來自克倫威爾坦克,所以說,彗星坦克就是一輛不折不扣的克倫威爾改進型坦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彗星坦克的火力絕對是所有英制坦克裡面的佼佼者。並且,彗星坦克也是英制巡洋坦克家族裡唯一可以與德制黑豹坦克進行「1V1」對戰的中型坦克。

彗星坦克(博物館圖片)

不過,當彗星坦克正式進入服役周期後,歐洲戰場的戰事已趨近停滯了。彗星坦克的實戰能力並沒有在二戰的裝甲集群對戰中得到檢驗(注意:彗星坦克的主要戰場軌跡集中在盟軍強渡萊茵河,但是,充其量算是運輸梯隊,主戰型坦克還是以美制謝爾曼坦克為主),以至於彗星坦克的服役周期延長至50年代。同時,利蘭公司還將彗星坦克打造為外貿坦克,彗星坦克(外貿)改版的服役壽命甚至達到20-30年!

當然,許多朋友會有疑問,既然彗星坦克是英制巡洋坦克的家族的最後成員(注意:其實,自克倫威爾坦克或者是彗星坦克生產後,英國參謀部便撤銷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限制令,新型坦克都列為主戰級別坦克),英軍裝甲兵對於它的作戰能力有何見解呢?基於克倫威爾的彗星坦克在火力和裝甲層面究竟得到了怎樣的優化?或者說,彗星坦克和德制黑豹、虎式坦克單獨抗衡的勝率有多大?

彗星坦克(模型)

今天,我將系統講解彗星坦克的火力、裝甲以及英制坦克引以驕傲的機動能力,從而在更大程度上還原彗星坦克的真實作戰能力!

彗星坦克的火炮系統

首先,英軍為應對大規模的裝甲群和登陸作戰,必須讓坦克擁有更大穿甲能力的主炮,從而應對裝甲防護效力得到提高的德制四號中型坦克,以及黑豹和虎式坦克。所以,坦克炮便是彗星坦克的重要革新部位。

於是,彗星坦克就裝備了一門77毫米的QQF 77 MkII型坦克炮,基準備彈量為60發(注意:彗星坦克的基礎型-克倫威爾坦克裝備的是75毫米的磅炮,兩者火炮擁有2毫米的口徑差異,打擊威力自然不相同),並且支持發射初速更快,穿甲距離更長的被冒穿甲彈(注意:克倫威爾坦克裝備的普通穿甲彈,很難正面擊穿德制四號乃至黑豹坦克)和爆破榴彈。

彗星坦克(可見火炮和前機槍)

雖然說,彗星坦克的77毫米坦克炮採用的是和17磅炮相同口徑的彈丸(注意:炮管卻是HV75型高初速坦克炮,炮彈爆破威力小於傳統的17磅炮。同樣可以發射17磅炮的彈丸,但是穿甲威力偏小),但是,彗星坦克專用炮彈的彈殼(優質的彈殼可以增加火炮內部的膛壓,從而使炮彈擁有更大的發射初速,提高它的整體打擊效力)卻又來自普通的QF高初速火炮,整個火炮系統類似一門「組裝貨」。

簡單來說,彗星坦克的火炮是17磅炮和QF初速炮的結合體。雖然說,整個火炮系統的穿甲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其炮彈也是需要進行單獨補給和生產的。這裡也就說明一個問題,利蘭公司生產的彗星坦克沒有適用於巡洋坦克的通用穿甲彈和榴彈,單獨的生產和裝備反而會加重軍械彈藥補給的壓力。(注意:無法準備通用的穿甲炮彈大大制約了彗星坦克的實戰距離,從而無法進行有效的機動裝甲集群作戰)

同時,我們也將德制黑豹坦克和虎式坦克的火炮參數和彗星坦克進行仔細對比,從而更加形象地突出彗星坦克的實戰優化表現。

虎式坦克

德制黑豹坦克(G型)

主武器:1門75毫米Kwk 42L/70型坦克炮

副武器:3挺7.92毫米MG34型機槍

德制虎式坦克

主武器:1門88毫米KwK36 L56型坦克炮

副武器:3挺7.92毫米MG34型機槍(後期)

當然,單純從火炮口徑來說,彗星坦克的77毫米坦克炮略優於黑豹坦克的75毫米坦克炮,但是依然不是虎式的對手。換言之,作為二戰後期臨時生產的坦克,彗星坦克實際上只是平衡英軍國產化坦克的裝備數量和抗打擊效力,它並不是以突破豹式、虎式乃至四號坦克為核心,而是作為交替的裝甲軍事單位鞏固盟軍的戍衛地區,從而從更大程度上保障盟軍對於歐洲戰場的主動控制權。

彗星坦克(歷史圖片)

這裡有必要提一下,按照英國利蘭公司的實驗數據,彗星坦克憑藉裝備的77毫米坦克炮可以在500米的距離內,擊穿109毫米的鋼製裝甲防護層(注意:二戰時期的坦克裝甲普遍以鋼為主,特別是高速鋼作為坦克主裝甲,可以大大增加坦克的防護效力)。

由此可見,彗星坦克確實提升了整個英制巡洋坦克的火炮打擊效力。(注意:如果彗星坦克依然採用17磅炮作為主炮,在相同的實驗距離內,17磅炮的穿透距離比HV75型初速炮高40毫米)

彗星坦克的裝甲防護系統

首先,作為在(西歐和北非)平原地帶進行裝甲作戰的坦克,抗飽和攻擊能力自然是提升坦克戰場活動和生命周期的重要指標。一般情況下,坦克的正面裝甲厚度都會優於側面和後面裝甲,以至於大部分坦克在進行集群作戰中,通常會將正面裝甲作為地方火力可以捕捉的攻擊點,從而保障裝甲集群側後方的安全。

彗星坦克(展覽複製品)

從資料來看,彗星坦克的裝甲層全部採用全焊接結構,它的車體正面裝甲為76毫米,而炮塔(擁有兩道鑄造外殼裝甲防護)正面裝甲為111毫米,綜合防護裝甲帶維持在25-111毫米(注意:和前代最大裝甲76毫米的克倫威爾坦克相比較,彗星坦克的防護水平位居英制巡洋坦克家族第一)。

由此來看,彗星坦克可以承受的最大穿甲威力(注意:在保證有生戰鬥力的同時)維持在65毫米以內。不過,虎式坦克卻能夠在1000米距離內便會破壞彗星坦克的正面裝甲,兩者的防護差異也直接決定兩款坦克並不適合進行單獨的裝甲作戰。所以說,即使彗星坦克在二戰後期大量裝備英軍,也只能組成多個戰鬥小組和單輛虎式坦克進行機動攻擊(注意:在實際裝備過程中,彗星坦克多是以步坦協同作戰形式參加萊茵河戰鬥)。

彗星坦克(遊戲畫面)

同時,虎式坦克的炮塔和車體正面裝甲都達到100毫米,而虎式H型的最大裝甲厚度達到185毫米,這就使彗星坦克最先進的被帽穿甲彈也無法擊穿虎式的正面裝甲。(注意:即使是蘇制T-34搭配的M3型75毫米坦克主炮也無法在正常距離內擊穿虎式的側後乃至正面裝甲。所以說,基於克倫威爾改版的彗星坦克更無法在可視距離內擊毀虎式坦克,並且草率地攻擊大型裝甲目標,反而會造成己方有生力量的削弱)

不過,一旦除開虎式坦克的作戰序列,彗星巡洋坦克似乎就是整個盟軍內部最為新銳的裝甲單位(注意:在二戰歐洲戰場,英屬盟軍等裝甲部隊普遍以美制「謝爾曼」坦克作為打擊核心)。特別是面對豹式坦克(注意:豹式坦克炮塔正面裝甲為100毫米,車體正面裝甲為80毫米),兩者的防護裝甲以及火炮打擊效力都相差無幾。

彗星坦克(可見厚重的正面裝甲)

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彗星坦克自然會成為制約豹式坦克的主要裝甲單位,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減輕盟軍步兵梯隊受攻擊的威力。在我看來,防護裝甲一直都是影響坦克攻防力量的重要技術基礎。但是,一輛過分注重防護裝甲的坦克(例如虎式)在擴大生命周期的同時,卻會由此丟失進行機動作戰的戰時越野以及其他戰術能力。所以說,均衡發展坦克的武器配比和裝甲維度都是維繫現代化坦克作戰的重要技術形式。

彗星坦克的動力系統

其實,機動能力一直都是英制巡洋坦克的優勢,從十字軍的42公裡/小時到克倫威爾的51公裡/小時,再到彗星巡洋坦克的50公裡/小時。(注意:所有坦克的時速均為實驗標準數據,彗星巡洋坦克時速降低的主要原因便是坦克重量的增大)

彗星坦克裝備了一款羅&羅梅林V12型汽油引擎(注意:這款汽油引擎和克倫威爾坦克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彗星坦克的主要革新點集中在火炮和裝甲。在引擎不變的情況下,坦克的時速自然降低,這也說明建造坦克絕對不能單一指標發展化),雖然說引擎依然可以提供600以上馬力。

戰場上的彗星坦克

但是,和克倫威爾坦克相比較,由於坦克整體重量的增加,最大速度降至61公裡/小時,單次續航最大裡程為250公裡(注意:虎式坦克的最大行程也不過160公裡,這也就造成虎式坦克的作戰區域遠小於彗星坦克,彗星坦克完全可以憑藉高速機動效力進行移動射擊,從而給虎式坦克或者是豹式坦克造成持續的裝甲傷害)

簡單來講,以彗星坦克的32噸重量和克倫威爾坦克的28噸重量為基準,在重量增加的情況下,彗星坦克的馬力值從22馬力/噸降至18馬力/噸,以至於減緩了彗星坦克的機動效力。換言之,彗星坦克在裝甲以及其他技術埠(注意:增加了克倫威爾坦克不具備的託帶輪,從而提升了履帶的平緩能力,也有利於增強坦克的避震系統)的重量增加,嚴重影響了坦克的自重均速,以至於在實際越野機動作戰中運行狀態不佳。

不過,和裝甲防護厚重的德制豹式(戰場機動速度僅為24公裡/小時)和虎式坦克(戰場機動速度為21公裡/小時)相比較,彗星巡洋坦克完全可以憑藉快速的機動能力,完成對敵方目標的縱深包圍並同步展開攻擊。正如前文所說,坦克的正面裝甲往往會優於側後裝甲,所以說,機動效力越大的巡洋坦克完全可以繞至重型裝甲坦克的側後方,並在敵方坦克炮塔或者車體的轉動區間內,率先重創敵方坦克,從而掌控部分裝甲戰場。

彗星坦克(畫像)

同時,彗星坦克的電力驅動炮塔(注意:驅動速度為15度/秒)也值得提一下。首先,前代克倫威爾坦克的驅動炮塔採用液壓式,這種驅動形式的好處在於不用耗費坦克引擎內部的能量,但是卻加大了駕乘人員的作戰壓力。

所以,英國工程師便在彗星坦克內部安裝了一臺發電機,以部分坦克引擎能量帶動發電機運轉,從而給驅動炮塔提供了必要的電力資源。並且在戰鬥情況下(注意:在戰鬥情況下,為保障坦克的機動運轉最大效力,發電機便普遍停止工作。或者說,驅動炮塔的發電機產生故障),炮塔還可以轉為人工操作的液壓形式。

綜上所述,英制巡洋坦克一直遵循機動效力優先發展化的標準。正是由於機動能力的提升,才能讓脫胎於克倫威爾技術基礎的彗星坦克,在短時間內完成裝甲和火炮埠的革新並列裝英軍裝甲部隊(注意:唯一列裝彗星坦克的裝甲部隊便是11裝甲師,但隨後又換裝為謝爾曼坦克),從而成功進入德國軍事戍衛腹地。

百人隊長主戰坦克

反思

其實,從彗星坦克的革新技術層面看,電力驅動炮塔的形式便成為現代各大主戰坦克的發展主流。換言之,以英制彗星坦克為技術轉折點,大部分主戰型坦克儼然進行著從機械化過渡到電氣化的裝備升級。

同時,對於英軍裝甲部隊而言,直到百人隊長主戰型坦克進行規模化裝備前,彗星坦克一直佔據英軍裝甲部隊的核心地位!

艦載機作為航母的核心打擊力量,和陸基戰機相比,需具備哪些優勢

相關焦點

  • 二戰中的無畏護國公,英國的重型巡洋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
    而巡洋坦克則與之相反,速度快裝甲薄,仗著自己有優秀的坦克炮來進行反坦克作戰。這個劃分在當年都屬於思路清奇的那種,畢竟這在實際作戰中,很容易造成裝甲部隊之間的脫節和戰場應變能力問題,典型是屬於腦袋有坑的那種。這一問題在1939年曾得到英國陸軍的有識之士的重視,他們發現步兵坦克雖然火力和裝甲都不錯,但是它們速度太慢,在戰場上很難有主動與敵方裝甲部隊接戰的機會。
  • 傾斜裝甲效能更好,為何在二戰末期,彗星坦克卻裝配了垂直裝甲?
    可為何在二戰末期,英國於1944年9月正式列裝的A34彗星坦克,卻採用了大量的「垂直裝甲」設計呢?雖說其屬於當時英國坦克分類中的「巡洋坦克」,靈活機動和高移速才是強項。至於重火力以及重裝甲等方面,也會有諸如邱吉爾坦克這樣的「步兵坦克」作為彌補。
  • 英國維克斯MC77坦克,二戰後設計,可能是巡洋坦克最後的倔強
    維克斯MC77中型坦克,它也被稱為巡洋坦克,可能也是英國最後的巡洋坦克,在二戰結束後不久設計建造,當時的主要目的是出口到法國,因為法國在二戰期間表現不佳,裝甲設計出現了斷層,
  • 作為傳統的炮塔式坦克,M24霞飛輕型坦克的綜合作戰效力如何?
    虎式坦克從個人理解來說,M24霞飛坦克實際就是具有襲擾能力的快速反應坦克。它的基礎任務便是協同盟軍中型或者重型坦克進行跟蹤作戰以及協同部分第一梯隊的步兵集群進行跨區域機動作戰。從M24霞飛坦克參與萊茵河戰役來看,它便已經進入第一快速支援坦克的作戰序列。
  • 邱吉爾坦克:火力弱怎麼了?二戰坦克中的「輕坦」都沒我抗揍
    在二戰時期,為了滿足戰爭需求,各種型號、各種用途的坦克是一個接一個的被研發了出來。其中有綜合表現較差的,也不乏許多綜合表現較好的,但要我來說的話,還得加上一種「不務正業」的。難不成英國軍方本來就是想打造一款「輕型坦克」,結果一不小心超重了,變成了一款二戰坦克中最抗揍的輕型坦克?畢竟在二戰期間,諸如蘇聯「T70輕坦」這樣的輕型坦克,其車身裝甲的厚度一般也就30~40毫米左右,再厚就勢必會影響到整體的綜合性能表現,好比如移速、機動能力等等,反而得不償失。
  • 二戰綜合作戰能力最好的坦克:黑豹中型坦克
    至於近距離逼近黑豹以後,黑豹仍然有防禦能力的優勢。如果數輛黑豹有效協同作戰,T-34仍然會損失慘重,甚至全軍覆沒。1944年4月3日中午,3輛德軍黑豹坦克在波蘭走廊的華沙市郊外和7輛蘇聯的T-34交手,僅僅不到15分鐘,便將敵人全部擊毀,而自己只損失1輛坦克,而且那輛坦克的人員還都活著。
  • 99坦克家族詳解:99A可擊穿1米厚裝甲
    99坦克家族詳解:99A可擊穿1米厚裝甲 (12/12) "← →"翻頁
  • 二戰末期推出的百夫長坦克,如何成為英國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
    再往下就只有克倫威爾巡洋坦克、彗星巡洋坦克這些了,但它們大多出來的太晚,又沒什麼戰果可言,基本也就不算在內了。一句話,對於英國陸軍的現狀就是,英國陸軍很長時間沒有優秀的坦克,大家最為依仗的還是美國生產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北非遊騎兵」十字軍坦克
    在二戰中的北非戰場,巡洋坦克是英國裝甲部隊的主力坦克。巡洋坦克機動性能好,火力強大,在對抗德國北非軍團的戰鬥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湧現了多款著名坦克,其中就包括十字軍坦克。十字軍坦克速度高,懸掛系統優良,在戰場上提供了必要的火力支援,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在遊戲中,十字軍坦克也憑藉它強大的作戰能力,受到玩家們的喜愛。
  • 容易被錯認的克倫威爾坦克,裝甲和火力都不重要,速度決定了一切
    克倫威爾巡洋坦克算是二戰中英軍後期的主力坦克了,和當時的主流坦克相比,它的缺點還是挺明顯的,比如鉚接的車身,和垂直狀態的裝甲。作為一輛英國獨特的巡洋坦克,它既不是第一輛也不是最後一輛,論功績可能有人認為它還不如在北非馳騁的十字軍坦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克倫威爾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 英國反坦克炮和美國謝爾曼坦克的結合,如何誕生出獵虎殺手?
    一、螺旋上升的坦克優勢 事實上,二戰中的裝甲優勢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產物, 在戰爭之初,英軍和德國的裝甲力量相對持平,德國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在面對英國的十字軍巡洋坦克、瓦倫丁步兵坦克和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時,本質上講是勢均力敵的。
  • 英國最粗製濫造的武器,編號都沒有的瓦倫丁坦克,實戰效果如何?
    但是靠著一群手上連槍都不全,坦克也沒剩幾輛的陸軍官兵,英國人怎麼想都覺得是擋不住的。所以說如何在最短時間裡,快速恢復英軍裝甲部隊的力量,就成了一個首要問題。 好在維克斯公司這時候拿出了解決方案,此前他們拿英國的A9和A10巡洋坦克作為參考,設計出了一款被稱之為「瓦倫丁」的步兵坦克。
  • 二戰美國貝克4×4跳躍坦克,像蚱蜢一樣彈跳,一款折磨人的坦克
    二戰初期,美國藉助龐大的工業基礎展開了項目繁多的坦克研製計劃,在1941年時,考慮到航空運輸的要求,一種造型獨特的「跳躍坦克」開始研發,這就是可適用於大型運輸機空運的貝克「跳躍坦克」。貝克「跳躍坦克」有兩種基本模型,一種為4×4底盤,一種為8輪底盤,前者安裝M1式40毫米炮,後者計劃安裝更強的英制QF 17磅炮,今天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些貝克4×4「跳躍坦克」。雖然說它是坦克,其實它應該算是輪式裝甲車,前後軸距為3.48米,寬3米。
  • 最強軍需巡洋?長篇詳評「扎拉」,能否扛起炮巡巔峰?
    ,等等這話題應該發給隔壁坦克才對,我突然有了個想法)所以嘛,我特意找到自己的一位好「艦」友,和他進行了一次純潔的朋(p)友(y)交易,成功的拿到了一條成員武器技能各方面配置都和自己極為相似的一條扎拉,經過幾天的熟悉做成攻略獻給大家,同時也作為本人巡洋攻略的一個結尾吧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日本現代坦克探索之作六一式中型坦克
    隨著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的不斷更新,一些現代坦克逐漸加入到科技樹中。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輛坦克,便是R系坦克家族中的現代坦克的先驅。它被譽為「R系首款國產現代坦克」。它跟M48中型坦克很像,如果沒有名稱標識的話,在瞄準鏡裡面是比較困難把它和M48中型坦克區分開的。這款坦克就是日本在二戰後研製的首輛國產坦克-六一式中型坦克。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那麼四號中型坦克是如何從支援坦克,轉變為了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呢?一、四號開發記說起四號中型坦克的開發,其實就不得不提到當時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路線。雖然古德裡安號稱是德國裝甲戰之父,但實話實說就是古德裡安自己其實也沒見過幾次坦克。
  • 三號坦克反坦克,四號坦克搞支援,德國坦克設計是否失誤了?
    其研發生產的坦克除去訓練用的一號輕型坦克和偵察用的二號輕型坦克外,就是著手中型坦克的研發。而當時德國裝甲戰理論也不是那麼完美,就如同英國有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法國有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一樣,德國也有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並由此誕生了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那麼德國人的這種劃分是否正確呢?
  • 最新M1A2坦克瞄準中國99A?黑科技升級提高戰力
    我國作為全球陸戰第一,擁有全球最為龐大和精銳的裝甲力量,這其中最強大的武器就是99A坦克,這就令軍事實力世界第一的美國很不舒服了。如今美國陸軍最新的M1A2型主戰坦克瞄準我國99A,進行了大量升級,希望能在戰鬥力上追趕我國。
  • 謝爾曼坦克:對日軍作戰讓我找到了當虎式的感覺
    謝爾曼坦克的體型其實不小,車體長度為5.84米,比虎式的6.28米只短0.44米,車高甚至超過了虎式,但整體重量卻輕了20多噸(虎式56噸,謝爾曼30噸出頭),這個差距主要來自於兩者的裝甲防護方面。此外虎式的主炮威力遠遠強於謝爾曼,因此在實際戰鬥中,擁有重火力和厚甲的虎式坦克在面對謝爾曼坦克時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雙方的作戰交換比也比較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