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佛寺—塔爾寺

2020-12-19 上沙沃論壇

文:上沙沃

圖:來源網絡

塔爾寺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佛寺。塔爾寺又名塔兒寺。是先有塔,而後有寺,故名塔爾寺。地處青海西寧市湟中區,創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塔爾寺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藏傳佛教格魯派聖地。塔爾寺因為是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所以在全國3600多座格魯派寺院中名聲顯赫。與甘肅夏河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並成為格魯派六大叢林!

塔爾寺的由來,還得從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俗稱喇嘛教)創始人宗喀巴說起。相傳宗喀巴於1357年藏曆10月10日誕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故人們尊稱他"宗喀巴"。宗喀巴從小聰明過人,3歲進夏宗寺受近事戒。7歲入夏瓊寺受沙彌戒,在此隨高僧端智仁青學經9年,16歲離開夏瓊寺徒步赴衛藏學法,後來到後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訪高僧名師,刻苦研習法學,29歲在雅隆地區南傑拉康寺受比丘戒。34歲時對佛教密乘教典、灌頂諸法均有很深的造詣,併到處去講經講法,在佛教界乃至社會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他於1401年和1406年分別撰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奠定了他創立格魯派的理論思想基礎。他一生中的著作達170多卷。

宗喀巴離家赴藏一心學法多年,其母香薩阿切思兒心切,讓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髮,意在告訴他老母已白髮蒼蒼,希望他回來一晤。宗喀巴為佛教事業決意不返,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畫成的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並在信中寫到:"若能在我出生地點用10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見面一樣。"1379年,其母與眾信徒按宗喀巴的意願,用石片砌成一座蓮聚塔,這便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漢式佛殿,稱彌勒殿。由於先有塔,爾後才有寺,安多地區的漢族群眾便將二者合稱為塔爾寺。

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600餘畝,寺院建築分布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布局嚴謹,雄壯巍峨,氣勢恢宏,從山溝一直延續到山坡上,屬藏漢合式的建築群。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

殿內佛像造型生動優美,超然神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藏有大量鎏金銅佛像、銅佛像、金銀燈、金書藏經、木刻板藏經、法器、靈首塔、御賜匾額、壁畫、堆繡等文物。其中壁畫與堆繡、酥油花被譽為塔爾寺三絕。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為經變、時輪、佛等。堆繡是用各色綢緞、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繡成佛、菩薩、天王、羅漢、尊者、花卉、鳥獸等圖案。每年舉行的 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遊人如潮。

一曲頌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夜,古城西寧燈火通明,元宵燈會現場遊人如織,佛教聖地塔爾寺人山人海,酥油花展盛況空前,一派喜氣洋洋、歡樂祥和景象。這是一場萬人矚目的盛會,農曆正月十五是塔爾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供燈法會,寺內法號長鳴、人山人海,數萬信眾和海內外遊客齊聚共賞絢麗酥油花。夜幕降臨,眾僧列隊、朗誦經文,信教群眾扶老攜幼、摩肩接踵,排著長隊依次觀瞻祈福,祈求一年吉祥如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環顧四周,發現自己已經身處層巒疊翠、秒如八瓣蓮花的蓮花山之花蕊當中。塔爾寺四周群山環抱,狀似八瓣蓮花,殿宇僧舍,規模宏大,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巧奪天工的雄偉建築,恢宏壯觀,氣勢磅礴,體現了藏漢文化交匯融合的特色和風格。

在這雪域佛國的聖境中不但擁有如意八塔之守護、護法神殿之神秘、祈壽殿之花香、大經堂之靜謐、大金瓦殿之花香、菩提大銀塔之莊嚴、九間殿之徑深、酥油花館之奇幻外,更誕生了第二佛陀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相傳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之化身降凡人間,在大師誕生時,其母剪斷臍帶滴血處長出了一棵菩提樹。在公元1379年以這棵菩提樹、大師自畫像、十萬獅子吼佛像為塔藏修築了一座佛塔,後來大修士仁欽宗哲堅贊於1560年在旁邊修築了一座佛堂。因為先有塔後有寺,故有塔爾寺之美名流傳於世!

早早來到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門,山門很大氣,是藏漢建築風格的合成,下面是四四方方平平的藏式建築,上面是歇山飛簷鬥拱的漢式屋頂,金色寶瓶,綠色琉璃瓦,彩繪鬥拱,赭紅色邊瑪牆,紅色牆面,色彩鮮豔,對比強烈。站在山門的撫攔前,可以看到山門外人山人海般的遊客正在湧入寺院。進了山門就是寺前廣場,廣場上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入寺過門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如來八塔,是讚頌釋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寶塔。分別為:聚蓮塔、菩提塔、多門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諍塔、勝利塔、涅盤塔, 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青磚砌面,四面是磚雕花卉和雲紋角;白色圓型塔身,內有小龕,裝經文;尖頂是圓錐螺紋形剎杆,有珠寶頂飾。這八塔由東向西象徵佛祖從誕生、成佛、講經、降魔、超度、息諍、祝壽、涅磐的八功德、八圓滿。八塔一字連貫排列,氣宇軒昂,莊嚴神聖。

隨著客流進入山門對面的小金瓦殿,小金瓦殿因與塔爾寺核心建築大金瓦殿有著同樣的金色歇山頂且形制略小於大金瓦殿而得名。這個殿供奉著護法神,因此又名為護法神殿,是座兩層樓的建築。大殿神龕中供奉的是各種護法神像,它們護佑著寺廟的安寧。二樓迴廊中陳設著許多熊、狼、牛、猴等野獸的標本,寓意世間各類走獸均可皈依佛法,象徵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徵服。

來到小金瓦殿!就能看到寺院三絕之一的壁畫,壁畫用它豐富鮮豔的色彩、多姿的形象、高超嫻熟的畫技、別具一格的畫面;在牆壁、布面、木板上動情的訴說著古老的傳說。在經過處理的潔白的牆上,打上底色繪製圖案,最後上一層清漆的這種壁畫叫壁面畫。

壁畫的巧妙不僅僅是風格精湛古樸、線條細膩明快、人物形象生動、畫面流暢舒展,而是它豐富鮮豔的色彩!這以天然礦物質再配以動物的膽汁調合而成的顏料,很輕易的欺騙了我們的眼睛又無意間隱瞞了壁畫的年齡。雖是一抹色彩卻承受著400餘年的風雨變遷,滄海桑田。絲毫看不透歲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跡,勝似一位出水芙蓉的少女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小金瓦殿旁有一座祈壽殿,這是一座小庭院,為兩層重簷歇山頂建築,柱頭梁枋都飾以飛禽、走獸、花卉、文紋,院牆飾琉璃磚雕。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十六羅漢和四大金剛等塑像。院內菩提樹濃蔭蔽日。路過印經院,是寺院裡面負責印經的地方,這也是一個獨立的院落。

沿著觀光大道往裡走,繞過幾道小巷子,就到了大金瓦殿,這是塔爾寺最主要也最古老的建築。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漢語的意思為金瓦,故稱為大金瓦殿。

大金瓦殿是以銀塔為中心建造的三層重簷歇山式的廟堂,形成了磚塔包著菩提樹、銀塔包著磚塔、廟堂包著銀塔的大金瓦殿格局。由塔而成寺,先塔後寺,這就是塔爾寺的來歷。

綠牆金瓦,燦爛輝煌。大金瓦殿是該寺的主建築,其建築面積為450平方米,初建於公元1560年,後於公元1711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簷歇山式金頂,後來又在簷口上下裝飾了鍍金雲頭、滴水蓮瓣。

進入大金瓦殿,正面的這幅匾額上書「梵教法幢」四個大字,聽說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筆欽賜。塔前有大型酥油燈、各式法器和供品,周圍的牆壁上滿滿的都是小佛龕。由於塔身被懸掛梁柱之間哈達、經幡、繡花帷幕層層環繞包裹,從正面幾乎看不到銀塔。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並鑲嵌各種珠寶,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塔上有一龕,內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梁枋上布滿了帷、幡、繡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琅滿目。整個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當盛大的宗教節日時,僧人們要在這裡用酥油燃起成千盞燈,誦經祈禱,濃厚的宗教氣氛會達到頂點。

殿裡光線昏暗,千百盞酥油燈閃爍著淡紅的火焰,焰苗投下斑駁的影子,恍惚迷離,幻若夢境。酥油味,經書味,供香味、粉脂味混雜在一起,渾濁、迷離、神秘,仿佛我們就置身於另外一個世界。

在大金瓦殿後,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據說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每角由彩珠點綴,塔身綴滿了珍珠,塔上有一龕,內供奉著宗喀巴大師金身:他左手拿著一本經書,右手拿一把寶劍。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梁枋上布滿了帷、幡、繡佛、圍帳。殿內到處懸掛著精美的藏毯和唐卡(壁畫),置身其中象進入一座珍寶館,琳琅滿目,流光溢彩,美侖美奐。據史載:清康熙三十三年建「雍和宮」起,歷朝的皇帝入宮後都指派一個太監去做喇嘛,叫「替僧 」,每月吟誦幾遍藏經,以此體現清朝皇帝對宗喀巴創建「善規派」功績的肯定。

在塔爾寺流傳著最神奇的說法:在塔內由宗喀巴肚臍滴血而生的那棵菩提樹,現在仍然還在生長,殿外的百年菩提便是它古老枝丫的衍生,這樣的說辭,更給古寺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的確,在殿牆外院子裡,有一株生長了四百餘年的菩提樹,樹幹粗壯,樹冠龐大,樹皮粗糙,連裸露的樹根都是盤根交錯在一起,似乎在傾訴著這寺院久遠綿長的滄桑歷史。裸露在地面的菩提根,乾癟得令人心疼,它用自己殘存的力量撐起一片婆娑和蒼翠。它和大金瓦殿裡誦經的喇嘛和跪拜的信徒一樣,姿態肅穆,內心虔誠,年年站在這裡,守護著這一方聖潔和安寧。

殿外門廊間整齊地擺放著巨大的經筒,黃銅製成的經筒,不斷被人轉動,發出「咣啷啷」,「咣啷啷」的聲響。在藏民眼裡,轉經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轉經筒上印有六字真言,梵文讀音為:嗡嘛呢叭咪哞。都說經筒裡裝滿了經書和經文,轉一次經筒就等於誦讀了一遍經文,就等於接受了一次佛祖的親吻和撫摸,不管你有多麼深重的罪孽,都可以通過轉動經筒藉以救贖,使心靈抵達澄澈明淨的境界。所以,凡轉動經筒的信徒都是手轉經輪,口誦筒上真言,心想佛訓,他們堅信轉經會減輕所有的痛苦與不幸,可以解脫自己的輪迴之苦。

塔爾寺建築中規模最大的要數大經堂了。大經堂是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築。其建築面積近2000平米,是擁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經堂,初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堂內設有佛團墊,可供千餘喇嘛集體打坐誦經。內部陳設非常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和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琳琅滿目;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掛佛、刺繡佛;梁簷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彩畫細膩生動。殿內大柱都由龍鳳彩雲的藏毯包裹,五彩繽紛,富麗堂皇。屋面裝有銅製鎏金的金鹿法輪以及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鍾等,整個大經堂更顯得絢麗多彩,金碧輝煌,威嚴豪華。

大經堂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這是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築。屋頂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製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鍾等,金碧輝煌,絢麗多彩。

大經堂由藏式稜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牆壁上都布滿了佛龕,有彌勒佛像,有觀音,還有一尊鎦金像,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塔爾寺又一絕堆繡。堆繡分為兩種:平面堆繡和立體堆繡。平面堆繡:是繪畫與刺繡的巧妙結合。它既有繪畫的色彩之鮮豔,又有刺繡的細膩之精巧,可以說將兩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融合為了一件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寶。立體堆繡是浮雕與刺繡的完美結合,既有浮雕的立體質感又有刺繡的細膩之巧,可謂粗狂中顯細膩,平凡中見絕妙的藝術奇葩!這堆繡之絕——絕於巧!

九間殿中間的佛像是佛祖釋迦牟尼,兩廂列侍的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這裡還有文殊殿,供奉著文殊菩薩像,左右的協侍分別為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殿中的幾尊佛像面部線條豐滿優美,在莊嚴中透出靈秀,是塔爾寺塑像藝術中的精品。

彌勒殿內供著彌勒佛像,這裡的彌勒佛形象與漢傳佛教的彌勒佛有很大的不同。

「社火院」九間殿前這個規模頗大的院子稱為「社火院」,除了平時被寺中僧人用作「辯經」場所之外,每逢塔爾寺的重要宗教節日,還在這裡跳大型宗教舞蹈。

在殿的四周,布幔圍住的部分是藏傳佛教中形態各異的護法金剛,正中的塑像是鍍金的,為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戴的黃色桃形帽,是黃教的標誌。

小花寺又名長壽佛殿,是為七世達速喇嘛念長壽經而建的,故名長壽佛殿。它已形成一個小型院落。正面為硫璃磚牆突出的小門,玲瓏別致。院內種有菩提樹,樹葉茂盛,濃蔭蔽日,清潔優雅。殿內塑有釋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層層重疊,佛龕背景,雕木繪金。手工雕飾精湛細緻,是塔爾寺木刻藝術的結晶所在。其外形為二層代簷廊重簷歇山頂、屋頂四角翹起,鬥拱精巧明快,猶如一幅優美的木雕畫圖。

步入酥油花館。酥油花將雕塑藝術推向極致的酥油花雄踞「三絕」之首的寶座。關於酥油花的起源有個動聽的傳說。在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大昭寺發祈願法會的一天夜裡做了個怪夢,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變為鮮花。夢醒後為了再現美妙的夢境,立即組織藝僧用酥油塑造了各種花卉樹木,還有珍寶連同酥油燈一同供奉佛前。

酥油花的原料是從20斤犛牛牛奶或羊奶中反覆攪拌後才能提煉出一斤黃白色的油脂。它的特性是:光滑細膩、可塑性極強,經過僧人靈巧之手虔誠之心的酥油仿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只用手指、指甲、小木棍這些極為簡單的工具的靈巧之手卻給予了酥油花之身形,而將雙手插入冰水之中直到麻木的虔誠之心更賜予了酥油花之靈魂!

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佛國藝術的精華!蓓蕾初綻的酥油花芬芳馥鬱。我們仿佛可以聞到那沁人肺腑、淡雅清新的花香。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仿佛聽見它們在竊竊私語,從他們多情的眼神中仿佛可以讀懂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雄偉壯麗、氣宇軒昂的亭臺樓閣,我們仿佛與佛國淨土只有舉步之遙,酥油花的絕妙讓所有語言都失去了形容它的資格,這就是佛國的藝術、藝術的佛國!如果靈巧的雙手、虔誠的心讓佛國藝術絕於色、絕於巧、絕於真的話!那麼樂觀的信念、善良的心也一定會讓您的人生絕於善、絕於美、絕於愛!酥油花之絕——絕於真!

西部山坡上有座「吉祥行宮」,是歷代達賴喇嘛和班禪大師來塔爾寺駐錫的寢宮。有宮牆、五華門、牌坊等。吉祥行宮前有一系列的觀景臺,在觀光臺上可以俯瞰整個蓮花山坳和塔爾寺。

塔爾寺是藏區非常有名的寺廟,但是最吸引人的當數一年一度的曬大佛或曬大唐卡,又名"展佛節"。"展佛"即請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從保護的角度,防黴變和蟲咬,更重要的是寺廟僧人和信教群眾對佛祖朝拜供養的一種特殊方式。佛像實際是一種特製的大唐卡,它是一種捲軸畫中極其稀少的珍品。

曬大佛,在每年農曆四,六月兩次法會時舉行,意思是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磐和彌勒出世及宗喀巴誕生,涅磐;通過曬佛讓信徒們瞻仰佛像,沐浴佛恩,並防佛像遭蛀。

塔爾寺有"獅子吼","釋迦牟尼","宗喀巴","金剛薩捶"四種巨大的堆繡佛像,每次只曬一種,在寺院山坡上展曬。曬佛儀式非常隆重,觀眾極多,蔚為壯觀。

"曬大佛"當日清晨天不亮,塔爾寺的喇嘛們就要集中,做"曬大佛"前的各種準備,然後抬著巨大的佛像,沒著寺旁的山路,往山頂上走,然後將巨大的佛像(大唐卡),從山坡下一直鋪放至山腳,這時巨大的佛像就展現在來參觀的成千上萬名群眾面前,"曬大佛"也達到了最高潮。

"曬大佛"結束後,在塔爾寺內的廣場上就要舉行跳神,喇嘛們帶上各種的假面,跳起了各種宗教舞蹈。在跳神的同時,喇嘛還要念經祈禱,演藏戲,這是寺廟一年一度表演宗教藝術的舞臺,是人神聯歡的盛會。塔爾寺曬大佛時,吸引了非常多的遊客來參觀,包括一些外國喇嘛和友人前來助興。

塔爾寺以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和悠久的歷史,使廣大佛門弟子心弛神往,虔誠參拜。同時以其濃重而神秘的宗教色彩,豐富而珍貴的藝術收藏,輝煌而奇特的宗教建築,極大地吸引著國內外遊客來此遊覽觀光。

在塔爾寺內,時時可以聞到撲鼻而來的酥油氣息,處處可以看到磕長頭的虔誠朝拜者。在一些殿堂前,廊簷下,隨處可見鋪設在沿牆地面上的木板,每位朝拜者在木板上佔用約半米寬、兩米長的地方。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每人的面前鋪著一幅毯子或棉被,手上和膝蓋上戴著各種材質的手套、護膝等護具,十分虔誠地完成著每一個動作。儘管周圍有許多遊客,但他們如入無人之境,不敷衍不扭捏,一心一意在朝拜神聖。有些木板已經被朝拜者磨出了許多凹痕。

那朝拜者口中念誦「啊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雙手合十,舉過頭頂,後移至胸前,然後彎腰雙膝跪下,雙手著地,進而全身匍匐在地,雙手向前伸直,額頭輕叩地面,從而完成了一個叩長頭的循環。朝拜信眾虔誠之至,辛苦之至,令人感嘆,宗教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強大。

佛緣無性、萬物有靈,塔爾寺信仰的靈魂若是留戀於大金瓦殿、則會讓無數信徒僧侶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塔爾寺的藝術靈魂若是遊走於佛國藝術,更會讓世人麻木的心靈為之震撼—因為世人驚嘆他們為「三絕」!用顏料盒畫筆那無形的文字書寫著歷史滄桑的壁畫是一絕,用刺繡與繪畫那無聲的對白演繹著民族智慧的堆繡也是一絕,用酥油和虔誠那無我的融合感悟著靈魂升華的酥油花更是一絕!

佛說:「五百年的善緣,方修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您與我如同緣分天空中的蒲公英一般短暫的相聚後,您將會揚起您遠行的風帆,去那屬於您遠方孕育您光輝的未來。」看!燦爛的夕陽已經染紅了天邊的雲朵。在歷經數百年煙雨風霜的洗禮後,塔爾寺恰如一朵美與善的蓮花,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接壤的邊緣、在宗喀的中間地帶、在眾多心靈的深處靜靜綻開。

「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雪域高原上飄逸的誦經聲,雄渾而又空靈,像是洗滌又像是喚醒。伴隨著沉重鐘聲,離開了塔爾寺,身後的聲響仿佛是她在遠遠的送行。再見了,神秘而富有傳奇故事的塔爾寺,內心沉痛的文明。於是我們不妨也轉上一次經輪,獻上一條哈達,雙手合十祈禱,為昨天今天和明天。

相關焦點

  • 來塔爾寺搖轉經筒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超脫 只為觀瞻和寄託
    從青海湖來到了西寧,若不去塔爾寺瞻觀,豈不憾我終生矣!塔爾寺,這個聞名遐邇的藏傳佛教大寺廟,位於青海西寧的湟中蓮花山坳中,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也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 長頭為何要磕十萬個,需要多長時間能磕夠十萬呢
    這個疑惑在遊覽青海塔爾寺中找到了答案。塔爾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是青海省藏傳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兒寺,得名於寺中大金瓦殿內紀念宗喀巴的大銀塔,先有塔而後有寺,故名塔爾寺。
  • 遊記:莊嚴而神聖的塔爾寺
    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裡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走進「塔爾寺」,首先看到塔爾寺的標誌性建築——八寶如意塔,位於寺前廣場。
  • 不用請講解也能玩轉塔爾寺!史上最強攻略!速度收藏(上)……
    宗喀巴與塔爾寺的關係宗喀巴與塔爾寺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他的誕生地。傳說他出生之時,臍帶血滴落在土地上,受其佛血的滋潤,長出一顆參天大樹,枝幹上長有十萬片帶有獅子吼佛像的樹葉,這也是塔爾寺藏語的來源(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 巡禮青海:感受「藝術殿堂」:塔爾寺
    塔爾寺,無論之前是之前在網上看到的各種圖文介紹,還是從朋友口中聽到的故事,我都對這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心馳神往。無奈抵達塔爾寺的那天,小雨轉陰,霧氣蒙蒙。沒有了藍天白雲的塔爾寺,多少有些壓抑,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懷著敬畏和虔誠走進了這座殿堂。
  • 哈密瓜遊記,環西北沿線自駕第4站,塔爾寺
    這種塔普遍見於藏傳佛教廟宇的進門部位,通常內部是空的,裝進成千上萬個小小的泥佛像,但是塔爾寺的這八個塔內埋著該寺歷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常來這裡繞塔參拜,虔誠有加,當你看到如此虔誠的信徒,你會感到一種莊重和無形的力量來自這靜置的建築中。
  • 塔爾寺三絕指的是什麼?
    塔爾寺三絕指的是什麼?塔爾寺藝術三絕為酥油花,堆繡,壁畫尤其值得一看。酥油花,是塔爾寺的第「三絕」之一。酥油花的素材一各種佛像、人物、花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宗教故事、人間天上生活及神話故事為主。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之一,也是塔爾寺的第「二絕」。它是用各種色彩豔麗的綢緞剪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然後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使畫面立體感強,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堆繡作品懸掛在大經堂內,大經堂是喇嘛們學經、講經、辯經的地方,懸掛的堆繡作品使經堂充滿著藝術氣息。
  • 塔爾寺不僅僅是一座佛教寺院,它應該被你知道!
    記得當時出發前,生活工作一團糟,身心疲累到極點,就一門心思要來一次心靈淨化之旅,即便是上火車後還波折不斷,可到了目的地塔爾寺後,下車那一瞬間就被治癒,那種神奇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還是不自覺的嘴角上揚,下圖是去過塔爾寺後,晚上發的朋友圈內容。
  • 每日一佛|八十八佛之 三十七:南無獅子吼自在力王佛!​
    八十八佛之三十七:南無獅子吼自在力王佛 八十八佛之三十七:南無獅子吼自在力王佛! 獅子吼自在力王佛!
  • 《貓和老鼠》國王的「獅子吼」很強悍?這些角色和道具可以正面剛
    在某些玩法地圖裡,湯姆的主人國王喜歡在臥室裡一直睡覺,一旦被貓或者老鼠驚醒後就會大發雷霆,超強的聲波產生的威力簡直就是武林中失傳已久的「獅子吼」,不管是貓玩家還是鼠玩家沒有及時應對都會直接被震暈,貓玩家稍微好點,但是鼠玩家就慘了,不僅暈眩時間比貓長,生命也會因此降低不少,所以本期戲蟲就專門針對這個情況和大家分享一下:國王的「獅子吼」很強悍?這些角色和道具可以正面剛。
  • 《與藝術沾邊·630》虎嘯龍吟獅子吼
    虛極子按:紋身的幹不過燙頭的,老虎幹不過獅子。 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提槍就能上戰場,捉筆便能寫文章——君子就應該這樣能文能武。出身武士的狩野家族用手中的畫筆替代了刀槍,為歷代統治者在畫紙上描繪打下來的天下。
  • 獅子一吼眾獸伏,金剛一杵群峰碎
    當為獅子吼,佛法無南北。「獅子吼」這裡指修持佛性。《涅槃經》說:「獅子一吼眾獸伏,金剛一杵群峰碎……」佛>佛經中常用獅子吼,來比喻佛祖講經時聲震乾坤的情景。
  • 四格漫畫:黑暗獅子吼 遠離顛倒夢想
    這似乎又合乎佛教的恐怖相真義,又可理解為一種獅子吼,從而讓我們更加天真和純淨……《心經》告誡我們遠離顛倒夢想,正視非理性恐懼和黑暗想法,《Deep Dark Fears》小漫畫系列也有這麼點意思,且直面
  • 為佛祖報仇還有犯色戒風險,為何青毛獅子被騸,金毛吼卻沒事?
    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子來到烏雞國,偽裝成道人,等和國王混熟後,把他推進井裡,淹了三年,以報主人被浸三天的大仇;同時,觀音菩薩的坐騎金毛吼也沒閒著,在朱紫國都城附近落草為妖,抓走了國王最鍾愛的金聖宮娘娘,致使朱紫國王一病不起,躺了三年。這兩個坐騎真是豔福不淺,一個取代了國王,三宮六院任他放縱;一個抓走了皇后娘娘,朝夕相處想幹嘛幹嘛。我們能想到的佛祖當然也想得到,色戒可是佛門大戒呀。
  • 佛門大電影《獅子吼》首映倒計時:八大寺院參與攝製,近300名僧人...
    1941年,巨贊法師在他們的支持下創辦了《獅子吼》月刊,宣傳抗日救國和進步思想。他還經常參加愛國詩社「灕江雅集」的活動,並為《大公報》、《救亡日報》撰文。他愛國愛教的高尚品德深受李濟深等讚揚,曾被當地譽為「新佛教的領袖」。
  • 中國不產獅子,為什麼獅文化如此盛行?
    東漢章帝元年(公元87年),月氏國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獅子,據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獅子,第二年,安息國又向漢朝進貢了一頭獅子。《東觀漢記》中描述說:「正黃,有髯 ,尾端茸毛大如鬥。」晉代郭璞《穆天子傳》:「狻猊即獅子,出西域。」獅子最初來到中國時,人們就被其驚嘆於其威猛兇悍的外形。但是,人們只能將其作為一種奇獸異獸來看待,多次被列為不受歡迎的貢品。
  • 青海塔爾寺舉行時輪金剛灌頂大法會 (1/8)
    青海塔爾寺舉行時輪金剛灌頂大法會 (1/8)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