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塔爾寺搖轉經筒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超脫 只為觀瞻和寄託

2020-12-05 拾光箋影

那一年,我來到了塔爾寺,轉遍了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

不為膜拜只為寄託

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對佛教所推崇的理念還是篤定堅信的,一切順其自然,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從青海湖來到了西寧,若不去塔爾寺瞻觀,豈不憾我終生矣!

塔爾寺,這個聞名遐邇的藏傳佛教大寺廟,位於青海西寧的湟中蓮花山坳中,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也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塔爾寺究竟是先有塔後有寺我至今仍不清晰。有人說塔爾寺也叫塔兒寺,塔爾寺在藏語中為袞本賢巴林,其意思就是十萬隻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當然,對這個說法我依然還是一知半解。

據說,這座歷史悠久的寺廟是為了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而建立於此的。後經歷朝歷代的逐漸擴建,才形成於今這樣的規模。

這裡曾是大師的誕生地,這裡也曾流傳過美麗動人的佛教故事。據說當年宗喀巴大師的母親, 十分想念遠在西藏求學的兒子。於是便將一縷白髮託人捎帶至西藏。

由於宗喀巴大師忙於學業,無暇顧及家人。於是便給他的母親捎回一封信,信中道到若能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在家鄉修建一座佛塔, 就如同相見一樣。

傳說此信函是用大師之鼻血所繪其畫像,以及獅子吼佛像。大師母親接信後,便依信中所囑,用當年埋藏宗喀巴胎衣處長出的一株菩提樹,連同印製的10萬張獅子吼佛像一起,建成一座小塔,該塔就是塔爾寺的前身。

都說塔爾寺也即塔兒寺,先有塔而後有寺。正是由於大師的母親和當地的僧人共同在此修建了第一座寺廟,於是後人陸續在這此擴建,方有了入今的塔爾寺之規模。

塔爾寺不僅僅是藏傳佛教勝地,同時,在歷史上這裡也是當地的藏人最高學府。來這裡學習深造的人們不僅可以虔誠膜拜佛學,而且還可以在這裡學習酥油花,壁畫,堆繡等塔爾寺傳統工藝

八寶如意塔,呈一字排開,造型雄渾壯觀,塔座端莊高大,塔身潔白高雅,各塔身的南面都鑲有佛龕,每一個佛龕裡面的梵文,都記載著許多美麗動人的佛教故事。

遊客們只要到了塔爾寺,都會來到八寶如意塔瞻觀,當人們面對著這座歷史悠久的八寶如意塔時,都會肅然起敬,都會自然而然的浮想聯翩而心曠神怡矣!

看著這些虔誠的僧人準備開始講學堂念佛經,不由心中陡然起敬。其實我們人類都會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無外乎都是自由和幸福,以及為美好的生活所憧憬,所嚮往。

想到這裡,雪域高原那曾經的傳唱似乎又在我的耳際迴蕩

一個人在雪中彈琴

一個人在天邊知音

我獨自在須彌山巔

遙望那萬裡煙雲

天邊傳來了遠古的呼喚

原來是塔爾寺轉經筒的祈言

不為超度,惟有虔誠

只為寄託和膜拜

大經堂的鐘聲,酥油花的芬芳

禪經朗朗

千裡飄香

八寶如意塔的輝煌

見證了宗喀巴的滄桑

青海湖的聖水啊

你早已融入了黃河與長江

日月山的陽光

倒淌河的清泉

沐浴著菩提

溫暖了人們的心房

千秋膜拜

一生虔誠

塔爾寺的佛光喲

依然還在千秋輝煌

原創作者/拾光箋影

生活難免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熱衷自駕遠行,從北國草原到南疆山川,從東南沿海到雪域高原,穿越過大漠戈壁,高山叢林;行攝了草原風光和都市風情。每次遠行不僅可盡覽途中的壯美風光,亦能抓拍人文風情,追夢徵程樂趣,憧憬那一簾又一簾的美麗,放飛隨性心靈。 —— 桑塵過客

相關焦點

  • 轉山轉水轉佛塔,琺瑯首飾的驚鴻一瞥
    看到一款有轉經筒概念的手鐲,轉山轉水轉佛塔,沒來由的便定了這篇命題文,又不想將主題和領域走偏,仍是關注珠寶首飾本身,彼有些神神嘮嘮。如同撥浪鼓一樣的手持轉經筒在虔誠的信徒手中有規律的轉運,一輪一輪的韻律中,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禱。
  • 轉山轉水轉經輪,望著雪山聽著真言,神奇的西藏是如何的令人嚮往
    趁詩酒年華,以夢為馬,才能不負韶華。人活一世,不應該僅限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世界這麼大,真的應該出去看一看,約上三五好友,背上行囊,就可以開啟一段神聖的朝聖之路,所以西藏一行,你值得擁有。這個純潔的聖地,無垠的天際,浩瀚的星空,讓你震撼的落日與星空,讓你忘掉來之前身上的疲憊,讓你放下難以釋懷的人和事,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這片最接近天堂的聖水,仿佛就是一個給世人洗掉雜念與汙穢的「三生池」。而冬天時的納木錯,鑲嵌在茫茫草原和唐古拉山白雪皚皚之中,一片白淨的冰面的更是美得動人心魄。
  • 轉山的魅力,岡仁波齊神山、梅裡雪山……,你還在等什麼
    近些年隨著旅遊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走向了高原,走向了西藏,隨之也開始迷戀那裡的絕美景觀以及藏傳佛教和信仰。轉山轉水轉佛塔,去多了藏區的人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當地人轉了起來。轉山也是如此,慢慢地內地遊客也流行開來了。喜歡藏區、愛上西藏,愛上轉山。
  • 西藏岡仁波齊轉山後,再上5200米珠峰大本營,會是什麼體驗?
    於是我決定將這些記憶碎片梳理一遍,記錄下來,便寫下了我首次西藏之行的第一篇作文——《走進西藏阿里,到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轉山轉湖轉佛塔(進藏篇)》。此次西藏之行到這篇為止,總共寫了八篇,每一篇都不算長文,也就二、三千字左右,但卻用了兩個多月時間。
  • 轉山轉水轉紅塵,在川西見慣了美人美景,還偶遇一場藏族婚禮
    反正下午,同行小哥的air2在墨石公園就差那麼一丟丟就被一架穿越機給幹下來了,就是視頻裡美女身旁突然掠過的那隻「大蚊子」。不過,雖然成功避免了撞機,但最後還是難逃和我一樣的炸機命運,我倆都炸了,虧慘,哈哈。
  • 佛教:轉繞佛塔,可以除業障、得妙色,功德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見到佛塔馬上就摘帽合掌,這樣可以具足很多的功德。佛塔代表了佛陀的法身,是佛的意所依,所以轉繞佛塔有殊勝功德,依此就能滅除種種罪業。佛經中有很多有關佛塔功德的教證,如《律藏》中說:「任何智者以淨心,向此佛塔邁一步,上品純金一千兩,供塔之德不可比。」意思是,如果有人以清淨心僅僅向佛塔的方向走一步,這個功德也遠遠超過以千兩純金供養佛塔的功德。
  • 「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佛寺—塔爾寺
    宗喀巴為佛教事業決意不返,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畫成的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並在信中寫到:"若能在我出生地點用10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見面一樣。"1379年,其母與眾信徒按宗喀巴的意願,用石片砌成一座蓮聚塔,這便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漢式佛殿,稱彌勒殿。由於先有塔,爾後才有寺,安多地區的漢族群眾便將二者合稱為塔爾寺。
  • 山不轉水轉的智慧如水?
    一切智慧都源於寂定,這裡的智慧是指根本性體智,也叫本源智慧;而智慧當作用於無明處而生起自我妙用,指的是善巧方便的智慧,屬於後得智;體現的是變通能力,即山不轉水轉;所以智慧如水。由於固有的思維心,遇到障礙不會轉彎,這也屬於執著心的範疇;也就是,習慣性的、固有的自我思維意識,而不是僅僅理解為在某一方面的強烈痴迷;其實執著心就是主流的意識心,其作用點在透不過的事相,凡是產生自我知見時,必然生起「排他心」,以「我知我見」為主,這就是執著心;也就不可能顯發性體本源智慧。
  • 人生就是一條朝聖之路—2020岡仁波齊轉山
    無論知道還是不知道,我相信我們都在往同一個方向去。所謂朝聖,不只是轉一座聖山,一片聖湖,似乎更在於發現心中那一份不打折的真誠和愛,活得越來越平凡、簡單、如實......(請將屏幕橫放)在藏區,一個佛教徒一生最大的心願莫過於轉山、轉湖去岡仁波齊朝聖他們認為:圍繞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
  • 人生若只如初見 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有美好的結局
    人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記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所有的愛情都有結局,但結局有喜有悲,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回報。理解的人,會為你的一番行動感激流淚,遇到不懂得珍惜的人只是一廂情願。
  • 佛教佛塔的緣起和功德
    《妙法蓮華經》中寫道「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可見即便是童子聚沙成塔也能成佛道。其實無論是造塔、補塔,還是繞塔,都有很多功德。《右繞佛塔功德經》中也寫過「一切諸天龍,夜叉鬼神等,皆親近供養,斯由右繞塔」。不少佛教徒「見塔必繞」,以此來積累功德。我們常見的佛塔,有密簷式的登封北魏嵩嶽寺塔,有樓閣式的北宋松江方塔,還有有覆缽式的北京元代妙應寺塔。
  • 遊記:莊嚴而神聖的塔爾寺
    從清康熙以來,朝廷向塔爾寺多次賜贈,有匾額、法器、佛像、經卷、佛塔等。該寺的阿嘉、賽赤、拉科、色多、香薩、西納、卻西等活佛系統,清時被封為呼圖克圖或諾們汗。其中,阿嘉、賽赤、拉科為駐京呼圖克圖,有的還當過北京雍和宮和山西五臺山的掌印喇嘛。
  • 脫貧攻艱·四川報告③丨陳果:山不轉水轉
    這歌老兩口是聽到過的,這回聽起來,連調調都跟以前不一樣了:山不轉那水在轉水不轉那雲在轉雲不轉那風在轉風不轉那心也轉心不轉那風在轉風不轉那雲在轉雲不轉那水在轉兩個冤家如何實現和解,過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冤家成了親家,曾經反目的父女、母女重歸於好。黃安洪破冰之行後,楊璐回了一次娘家。時隔一年,女兒雖稍稍變黑了些,穿得也不似以往時尚,看起來卻是更健康、更本色、更像自己的女兒了,為娘的哪還有時間氣和怨,只顧著端茶遞水,心花怒放了。母親還是母親,卻不是一年前的母親了,楊璐心裡高興,談興也高:城裡套路深,不像古路村。
  • 轉山岡仁波齊會迷路嗎?量力而行比結伴而行更重要
    相傳雍仲苯教發源於此,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溼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轉山是祈福尋求平安消除罪孽的一種宗教活動,據說朝聖者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而在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去轉山的話,轉山一圈,可增加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平時轉山的十三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因此常年在此處轉山的國內外信徒不斷。
  • 巡禮青海:感受「藝術殿堂」:塔爾寺
    【P1】雖然天氣不好,但塔爾寺依然遊人如織,大大小小的經堂可謂人滿為患。大金瓦殿門口走過的僧人,讓這座寺廟在人群中有了一絲安寧與脫俗。【P2】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裡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 28句撩撥心事的古風句子:浮世萬千,一生為一人
    8、夜夜青山入夢來,夜夜是你,青山也是你。9、哪怕千秋萬載世人笑我痴心不改,年復一年我看遍滄海仍候君歸來。10、一束鮮花,二人呢喃;三盞紅酒,四目相對;捂嘴淺笑,六次回眸;七上八下,久久情緣;千種相思,萬般迷戀。
  • 大安法師:如何轉五濁為五清
    他不敢直下承擔。如勸勉他說:「若汝信願念佛,今生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一定會回答:「我不行,我業障太重。你們都能往生,我往生不了。」他就是這樣安於怯弱,不能奮飛。為此,淨土法門有一勝妙方便,能讓怯弱眾生從眾生濁中超脫出來,這個方便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你知道去岡仁波齊轉山該怎麼走嗎?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全民信教的西藏以及尼泊爾和印度等區域,信眾平生中非常大的希望就是去岡仁波齊轉山朝聖,他們覺得,纏繞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洗清平生罪孽,轉十二圈可免受地獄之苦,若在釋迦牟尼降生的馬年來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則可增長一輪十二倍的好事,相配於長年的十三圈。
  •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西藏,看一看瑪吉阿米的模樣,才懂何為不朽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的一曲情詩,再一次把拉薩現在人們眼前。他是雪域最大的王,也曾是世間最美的情郎。自從被人迎上布達拉宮,坐擁這皇權富貴以後,他的天地不再是從前的兒女情長,喁情話成為斷頭紅塵。他是萬丈光芒值得頂禮朝拜的尊榮之身。是轉世的活佛。是萬民仰仗和俯首稱臣的威嚴赫赫。
  • 視覺|去西藏「轉山」,不止有岡仁波齊
    一場「轉山」卻讓作者更近距離接觸到那裡的風土人情,那一場「轉山」也讓作者思緒飛揚。「轉山」是一種盛行於西藏等地區的宗教活動,表示宗教虔誠的一種方式,「轉山」的人步行甚至一路磕頭,圍著聖山,轉一圈或多圈。岡底斯山位於西藏中部,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作者探訪的是最高峰——冷布崗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