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張明傑:日本謀華:明治維新的再認識

2021-01-19 星耀知你心

2018年是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百五十周年。旅日學者張明傑致力於近代日本涉華學術資料的收集和研究,他通過大量歷史文獻資料的梳理試圖說明,若將明治維新置於東亞史乃至世界史範疇重新加以審視考察,則會有不同以往的新的認識。明治維新的擴張本質,曾深刻影響的中國的命運,也值得我們當下重新思考。

日本謀華:明治維新的再認識

文|張明傑

(《讀書》2018年4期新刊)

為紀念明治維新一百周年,今年日本各地展開紀念活動。圖為在鹿兒島出水麓歷史館中,西鄉隆盛火山灰像與製作者吉野弘(來源:asahichinese-j.com)

明治維新對日本近代化推進的貢獻毋庸多言,作為近代出發點的明治維新,對近代日本國家形成的意義,不管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故大凡談明治維新之作,均不乏「近代化」這一字眼,儼然明治維新=日本近代化。但是,明治維新不獨為日本一國近代化的問題,若將其置於東亞乃至世界史中重新加以審視考察,則有不同認識或結果。僅從中日關係史角度來看,我們就不得不正視其對中國帶來的巨大衝擊,尤其是其擴張本質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命運。

資料圖:致遠艦官兵合影(左四站立者為鄧世昌)

百年前清朝慘敗的甲午戰爭,只是一個結果。這種結局未必是偶然,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明治維新後日本謀華的必然結果。筆者涉足近代中日關係史研究,接觸到大量有關文獻資料後,這一認識越發強烈。

這次戰爭,大國何以敗北?腐敗無能的清廷自然不能推卸其責,但日本對華蓄謀之久、偵察之詳、方略之遠、策劃之精,亦不能等閒視之。從明治改元開始,到甲午開戰,短短二十幾年時間,日本便早已形成舉國體制,自上而下,以各種形式開展對華諜報活動和實地調查,收集了大量情報及資料,其對中國兵要地誌等的熟悉程度,恐不亞於中國有關方面,甚至超過了一般中國士人。在日本人眼裡,當時的中國猶如一個被推上解剖臺的裸體巨人。

甲午戰前,日本對華偵察是多方位、多層面的,涉及領域也極為廣泛,從軍事地理、社會政情、商貿經濟,到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風俗人情等,應有盡有,其中軍事方面尤為突出,說明日本早已將中國作為其假想敵國。偵探組織或實施者也是多種多樣,既有軍方、政府組織,又有各種團體、民間組織或個人。軍方尤以參謀組織為代表,自一八七三年始,即定期向中國大陸及香港派遣軍事間諜,從事各種偵探調查。同時,開展對華測繪及兵要地誌編纂等活動。團體及民間組織以東京地學協會、東西兩本願寺、東亞同文會、興亞會、玄洋社、漢口樂善堂、日清貿易研究所等最為著稱,個人方面則以早期大陸浪人為主。這些團體、組織或個人,有的互相關聯或交織,同時又與政府及軍方相配合,構成了對華偵探調查的廣域諜報網。這方面的調查活動及其文獻資料,不勝枚舉。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即現覬覦中國之心。早在一八七二年八月,池上四郎少佐、武市熊吉大尉及外務省官員彭城中平三人,即奉命秘密潛入東北地區,從事偵探活動。為掩蓋軍人身份,兩名軍官暫被委任為外務官員。三人先航渡上海,然後經芝罘,於九月二十八日抵營口。其後,改名換姓,喬裝行商,自營口至奉天府、海城、蓋平、牛莊等地,對遼東半島及其周邊地區的地理兵備、政情風俗等進行偵察,直到翌年春夏期間,才先後返回日本。其中的池上四郎還準備留下來,以上海為據點繼續偵察,後因故被召回。回國後,他們即向政府提交了《滿洲視察復命書》(載《西南記傳》上卷)。此乃目前所知近代最早的對華偵探報告。報告中,其所到之地的地形、人口、官府建制、道路交通、兵備,甚至日常生活等均有記述,尤其對遼河結冰與解凍的時期、狀態等有細緻的觀察記錄,可謂出於軍事目的的偵察報告。

應該指出的是,明治之初,日本對現實中國的了解還很有限,在「徵韓論」甚囂塵上之時,日本對與朝鮮接壤的中國東北地區的山川地理等尚屬陌生。儘管一直以來兩國被視為「同文同種」,步入近代,又同為歐美列強的炮艦叩開國門,但是,在此之前的數百年,日本人的中國知識與信息,基本上停留在以儒學經典為主的傳統學問層面,多屬紙上談兵的知識體系。加之,江戶二百餘年的海禁與鎖國,人員出海長期斷絕,故清末中國的實況並不怎麼為日本人所知。這一點從江戶末期刊行的有關中國概況的書籍,如《清俗紀聞》《唐土名山圖會》《唐土名勝圖會》等,俱可得到證實。

中川忠英《清俗紀聞》(來源:auction.artron.ne)

明治新政府成立後,一方面,在外交領域試圖修改與歐美列強籤訂的不平等條約,而另一方面,又為歐美列強闖入中國並獲得諸多權益所刺激,急於在東亞及南洋地區擴張。雖然日本對沙俄帝國的南下防範不怠,但其擴張的矛頭卻直指當時尚有朝鮮等屬邦的大清帝國。明治政府深知,對外擴張的第一步,首先要解決琉球、臺灣、朝鮮等近鄰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得不與清政府交涉,但當時兩國又無正式外交關係。可以說,正是基於對外擴張的國策,日本急需與清政府建立外交關係。於是,明治新政府於一八七〇年九月,派遣年輕的外交官柳原前光等赴華,交涉建交事宜。儘管當時主事的李鴻章以「大信不約」予以婉轉回絕,但經柳原再三懇求,最終答應次年再遣使磋商。後兩國代表於一八七一年九月,在天津籤訂《日清修好條規》及通商章程,約定互設使領館,準許彼此商民來往貿易等。該條約於兩年後在北京換文生效。這正好遂了日本急於涉足中國的心願。日本不僅先於中國在對方首都設立公使館,而且很快在福州、香港、廈門等地開設領事館,加上原有的上海領事館,迅速果斷地構築起便於對華偵察的情報據點。歷史證明,自從這一貌似平等的「友好條約」籤訂之日起,中日關係便步入了完全由日本主導的非友好歷史時期。一八七四年入侵臺灣,一八七九年改琉球為衝繩縣,一八八四年參與朝鮮甲申事變並與中國駐軍衝突,一八九四年甲午開戰……自入侵臺灣後,幾乎每隔十年左右,日本便向中國挑起事端或發動戰爭。可見,「友好條約」揭開的豈是友好之頁?明明是令人痛心的悲慘篇章!

在「殖產興業」「富國強兵」口號下,明治政府推行的所謂明治維新,具體到對華關係上,則是「謀華」二字。軍事上要徵服一個國家,除依靠和強化自身軍事力量之外,還需要掌握對方國的兵備地理等情報。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一支精明強幹的諜報隊伍,同時又不可或缺儘可能翔實的兵要地誌、地圖等。回顧近代日本謀華史,日本早期所做的正是這一點。

早在一八七一年四月,日本政府就從原薩摩等舊藩以及陸海軍中,選派福島九成、兒玉利國、吉田清貫、池田道輝、田中綱常、成富清風、水野遵、小牧昌業等,以留學生名義赴北京學習。其目的是培養一批精通漢語、熟悉中國實況的諜報或外交人才。一八七二年後,日本以琉球漁民在臺灣遭難為由,叫囂攻佔臺灣時,上述所謂留學生大多奉命奔赴臺灣及南方省區,從事偵探活動,為日軍入侵臺灣做出了貢獻。後來,福島九成、兒玉利國、池田道輝等均成為陸海軍諜報機構中的骨幹,成富清風、水野遵等進入外務省等政府機關,活躍於對華交涉的第一線。

一八七三年初,政府又派遣陸軍少佐樺山資紀、福島禮助、黑岡勇之助等潛入臺灣以及鎮江、漢口等開港城市進行秘密偵探。赴華交涉外交事宜的柳原前光,在上海等地停留期間,就曾得到不少相關匯報。如樺山少佐與鹿島縣士黑岡「行鳳凰山見清國兵營」(柳原前光日記《輒志》一八七三年三月十一日),兩人「今夜發船行鎮江地方」(同上三月二十四日),「池上、武市、彭城從牛莊書狀來」(同上四月三日)等。

樺山資紀(1837—1922),19世紀70年代赴華偵探活躍分子,甲午戰爭時已升任海軍軍令部部長(本文作者供圖)

遺憾的是,日本政府派遣的密探報告以及軍方從事的對華諜報活動,因屬機密,除個別以探險報告或紀行方式發表之外,公開刊行的資料極少。原始文獻大多已遭人為銷毀,致使今日無從獲知其下落。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政府在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同時,下令銷毀所有重要機密文件或資料。據說當時,僅大本營陸軍部、參謀本部、陸軍省等陸軍中樞機關所在地的東京市谷臺上一帶,自八月十四日下午至十六日晚,因焚燒機密文件或資料,一直火光沖天,濃煙滾滾(見原剛《陸海軍文書的焚毀與殘存》,《日本歷史》第五九八號)。殘餘的部分資料,包括當時的一些手繪地圖等,「二戰」後為美軍所扣押並運往美國,現藏美國國會圖書館。相關研究可參見小林茂著《外邦圖——帝國日本的亞洲地圖》等。不過,通過《東亞先覺志士記傳》(黑龍會編)、《對支回顧錄》(對支功勞者傳記編纂會編)、《陸地測量部沿革志》(同測量部編)、《參謀本部歷史草案》(參謀本部編)之類的間接文獻,以及不少遊記、報告等資料,亦不難窺知甲午戰前軍方的涉華諜報活動。

《對支回顧錄》和《東亞先覺志士記傳》中有很多日本涉華調查人員的「偵探」事跡(本文作者供圖)

日本軍方有組織地開展對華諜報活動,始於一八七三年,負責機關主要是參謀組織。該組織起始於一八七一年兵部省內設置的陸軍參謀局,其羽翼下的「間諜隊」主要負責測量調查、地圖繪製等,這也是後來在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從事秘密測繪的陸地測量部之前身。

一八七二年後,兵部省分為陸軍省和海軍省,陸軍參謀組織改為第六局,局長為鳥尾小彌太少佐。他將探察和研究中國軍事作為要務,並於一八七三年十一月,派遣美代清元中尉為首的八名將校或下士,以留學名義進入北京。這是軍方正式派往中國的首批諜報將校,俗稱「清國派遣將校」。這些人以學習語言為幌子,實際從事實地偵察、情報收集等活動。從通過鳥尾局長下達的「甲、乙、丙號」訓令中亦可知,他們分別被賦予不同的偵察任務,其中甲號以政體民情、財稅商法、語言風俗等為主,乙號以陸海軍備等為主,丙號以兵要地理等為主,所定偵察內容極為詳細周到。多次赴華從事外交活動的柳原前光的日記中,就有不少相關記錄。

一八七四年,又派遣了以大原裡賢大尉為首的第二批將校,共七人。或許應當時日本攻臺灣之需,第二批派遣將校主要分駐於福州、鎮江、廣東等南部地區。伴隨著日軍攻佔臺灣,及其後中日戰端一觸即發的局勢,不少將校一年左右即返回,但也有先後滯留多年者,甚至有島弘毅、大原裡賢這樣先後駐紮十年以上的老牌間諜。這些人除收集和刺探所駐城市或地區的情報外,還冒險潛入各地偵察,如島弘毅的舊滿洲踏查(有《滿洲紀行》二卷)、長瀨兼正的甘肅地區探察、向鬱的長江流域地理調查、大原裡賢的川陝地區潛行(有《陝川經歷記》)等。當時中國大地,幾乎到處都有這類諜報人員的身影。他們所表現出的「出生入死」精神及諜報活動等,在前述《對支回顧錄》和《東亞先覺志士記傳》中均有部分涉及,《乘楂日記》(衣笠豪谷手稿)等遊記中也有大原裡賢等軍人的相關記錄。只要稍瀏覽一下這些資料,就不免有觸目驚心之感。

在陸軍參謀局組派赴華將校的同時,海軍方面也曾多次派出自己的將校深入中國大陸及臺灣,從事諜報活動,曾根俊虎即其中之代表。自一八七三年起,曾根多次潛入中國,或隨使臣收集情報,或單獨籌集軍需物資,或深入沿海甚至內陸僻壤,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成為當時極為活躍的情報能手。回國後,還向天皇進獻《清國近世亂志》(自著)和《諸炮臺圖》。若翻閱其撰寫的《清國漫遊志》(一八七四)和《北中國紀行》(一八七五),會對其在華的諜報活動深感吃驚。

曾根俊虎的《北中國紀行 清國漫遊志》中選用的當年偵探調查時手繪的特地兵營或炮臺圖(本文作者供圖)

曾根俊虎《北中國紀行 清國漫遊志》(中華書局,2007)

就在第二批將校即將派出的一八七四年二月,陸軍第六局重又恢復參謀局之稱,而且其業務和權限都有所擴大。尤其是地圖、地誌及測量等部門力量得以充實,並很快編刊了《清國渤海地方圖》《清國北京圖》《陸軍上海圖》《亞細亞東部輿地圖》等,為其後的諜報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其中有的地圖就是在派遣將校入手的海外地圖基礎上編輯而成的。

一八七五年初,日本駐華公使館開始常駐武官,軍方的將校派遣制度也隨之調整,即參謀組織決定武官人選,武官上任後,統領和協調在華諜報工作。首任武官為福原和勝大佐,隨行者有古川宣譽中尉、下村修介下士等。同時還有幾名派遣歸來的將校再度赴任。武官制度設立後,北京的日本公使館就成了諜報指揮中心,以福原大佐為中心,駐華將校及其僱用的密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諜報網,由此捕捉到的情報信息被源源不斷地送往日本有關方面。

為構築這一情報網,軍方動用了大量人力與物力資源。有資料顯示,一八七六年由北京至陝西、四川,再沿長江航抵上海,並用漢文撰寫了《棧雲峽雨日記》的竹添進一郎,在上海曾接到指令,加入福原和勝大佐的諜報行列。

竹添井井《棧雲峽雨日記》書影(本文作者供圖)

竹添之所以成為物色對象,恐與他溫文爾雅的儒學者氣質、能文善詩的漢學家本領不無關係,因為這樣更容易進入中國士大夫的交際圈。後來,竹添與李鴻章、俞樾等的密切交往,也說明了這一點。因屬軍事秘密,故竹添於上海的活動鮮為人知。不過,從這一事例,也可看出軍方開展對華諜報活動時,在人力資源運用方面的策略。

一八七八年末,陸軍參謀本部設立,陸軍卿山縣有朋親自出任本部長,下屬的管西局主要負責對華諜報活動,局長為曾任常駐德國使館武官的桂太郎。

山縣有朋(1838—1922),曾任參謀本部第一任部長,甲午戰爭時為陸軍大將(本文作者供圖)

在尤為重視朝鮮與中國情報的桂太郎上任後,對華諜報體製得以進一步確立和完善,赴華將校派遣及偵探活動更為組織化、規模化和具體化。尤其強化了對華兵制、軍備及地理地誌等情報的調查、收集與編制。一八七九年派遣十二名將校,分別駐屯於北京、天津、牛莊、漢口、上海、廣州、廈門等要地,為便於監督和指揮,京、滬各設一名管理將校。同時,為培養軍用翻譯或教員,又選派十四名語言留學生進入北京。自此以後,所派將校或留學生的職責及分工更為詳細,就連每年偵探旅行的次數和日數都有明確規定,還要求偵探時留意繪製地圖等。同年,管西局長桂太郎也親自赴華偵察,後與福島安正中尉等,根據派遣將校的實地報告,起草了《鄰邦兵備略》,提交山縣有朋本部長,後由其呈報給天皇。至此,日本已初步掌握了中國的兵備狀況。在此基礎上,日本政府則著手實施針對中國的軍備擴張。一八八二年九月,右大臣巖倉具視向閣僚提出「為對付中國,應將擴張海軍作為急務」的建議書。同年十二月,政府向陸海軍下達軍備擴張令,即翌年開始,大幅度增加陸海軍費,尤其是海軍費增額三百萬。緊接著於一八八三年末,修改徵兵令,延長兵役期,強化全民皆兵的舉國體制。

桂太郎(1848—1913),當年負責中國情報的參謀本部局長,甲午戰爭時出任第三師團團長(本文作者供圖)

自參謀本部成立後的一八七九至一八八七年,派遣或常駐中國的將校每年都在十人以上,多時甚至達十七八名。駐留據點除上述地方之外,還有芝罘、寧波、福州、鎮江、香港等。這一時期可以說是以實戰準備為前提的諜報盛期,也是早期對華偵探調查目標的基本完成期。北從沙俄及朝鮮沿海區域,南到福建、臺灣及廣東、香港,尤其是其間的重鎮要塞和海灣港口等,都被調查得一清二楚,甚至一旦作戰,大連灣、金州灣及威海衛等港灣,哪兒更適於作為登陸地點等戰略問題,都有專人詳盡考察。同時期的派遣將校所進行的大規模的偵探旅行,如梶山鼎介少佐的鴨綠江一代(有《鴨綠江紀行》),鈴木信少尉的遼東半島,慄棲亮少尉的遼東半島及渤海沿岸,福島安正中尉的舊滿蒙地區及山東各地(有《多倫諾爾紀行》等),倉辻靖次郎中尉的舊滿洲腹地及山東沿海,小川又次少佐及益滿邦介少尉的內陸地區,花坂円少尉的華北腹地,酒匂景信大尉的冀、魯、蘇省區,木村宣明少尉的大運河區域,小田新太郎大尉的川鄂省區,小澤豁郎少尉的福州等中法戰區,田中謙介少尉的廈門、福州及其周邊地區,島村幹雄少尉的兩廣及香港地區等,也只是諜報活動中的一部分。赴華之前,這些將校大多接受過測量或繪圖訓練,在偵探期間,攜帶羅盤儀、三角尺等簡易工具,通過目測或步測,繪製了一些旅行圖或要地簡圖。近年,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了許多日方繪製的中國軍事地圖,其中不少是上述派遣將校的手繪原圖。另外,據《鄰邦兵備略》可知,當時包括清軍重要軍事機關神機營沿革在內的軍事機密等,都為日軍所掌握。對日本來說,當時的中國幾乎無機密可言。

參謀本部於一八八五年改編,負責對華諜報工作的管西局改組為第二局,小川又次大佐接替桂太郎任局長。

小川又次(1848—1909),曾起草《清國徵討策案》,甲午戰爭時晉升為陸軍少將(本文作者供圖)

其後,隨著軍事戰略的南移,以及經費調整等原因,由參謀本部直接派遣的將校開始逐年遞減。但這只是人員的調整而已,軍方在華的諜報活動本身並未減弱,反而更加隱秘、更為持久了。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一八八六年初,派往中國的荒尾精中尉,利用岸田吟香經營的樂善堂,糾集一些在華浪人等,組成強有力的諜報組織,後發展為日清貿易研究所等,成為在華培養諜報人員的搖籃。因此,可以說,一八八八年以後,軍方的對華諜報活動進入一個以商業為掩護的新階段。其諜報體制更為鞏固,活動更為隱秘,調查更為完善。

日清貿易研究所畢業生照片,該研究所成了培養涉華偵探的搖籃(本文作者供圖)

另外,筆者一直認為,以《中國地誌》的編纂出版以及小川右次局長起草的《清國徵討案策》的出籠為標誌,至一八八七年末,軍方已基本完成早期對華偵探任務,並已做好對華開戰準備。如前所述,參謀本部設立後,一方面通過派遣將校實施對華偵探調查,另一方面則在收集資料和情報的基礎上,著手編纂兵要地誌等。通過多年努力,一八八七年十一月,《中國地誌》總體部得以出版問世。從其凡例及序言等可知,《中國地誌》早在一八八四年初已完成初稿,後經補充或校正,才遲遲於三年後出版。原計劃出版十六卷,即一至六卷為總體部,七至十五卷為各省部,最終的第十六卷為「滿洲部」和「蒙古部」。但真正出版的只有總體部、「滿洲部」(一八八九)和「蒙古部」(一八九三)三種。其餘各卷恐被視為機密,未準公開出版。從已出版的總體部內容來看,除參考《大清一統志》等中、西文文獻資料之外,還融入了上述派遣將校們的實地探察報告等。此書並非普通意義上的地誌,而是帶有明顯軍事色彩的兵要志書。而且,初稿完成於甲午開戰前十年。其編輯出版本身,說明軍方當時已基本掌握了中國兵要地誌等情報。

作為派遣將校之一員,小川又次曾在一八八〇年赴華從事過偵探活動,升任局長後的第二年,即一八八六年,再度到中國探察,回國後,根據自身觀察及所獲情報,再綜合其他實地報告等,起草了《清國徵討案策》(一八八七)。該方案由「趣旨書」和「攻擊策案」兩部分組成,前者力陳侵佔中國之必要,後者的「攻擊策案」分為「彼我形勢」「作戰計劃」和「善後處置」三篇。其中的「彼我形勢」又分九個項目,以詳細數字說明中國軍備、戰力等實況。尤其對清朝陸海軍力、設施等弱點,幾乎了如指掌。若對照七年後的甲午戰爭史實,其情報與分析之精確,實令人吃驚。分為十一項的「作戰計劃」更為詳盡,從登陸地點、師團配備、進軍路線,到物資輸送、主攻、掩護及後援等,應有盡有,並附有作戰計劃圖。其總體計劃為,將八個師團投入中國本土,主力六個師團由山海關至灤河間登陸,直搗北京,其他兩師團由上海經武昌攻佔宜昌。最後的「善後處置」是侵略中國後的對華處置方案或設想。

作為軍方的參謀本部,當時有這樣的構想和計劃,說明軍方已完全掌握了中國軍事情報,並已做好侵略準備。至於直到甲午戰爭之前,沒有對華開戰,或許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藉口或機會。

明治前期,在「中日提攜」等口號以及各種目的的興亞思潮泛濫的背後,軍方及政府對華採取的則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即有組織、有計劃的軍事偵探和戰爭準備,雖然這只是明治維新的一個側面,但它關乎其後的中日關係走向,關乎中國的命運。

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之際,回顧近代早期日本軍事謀華史,對於正確理解明治維新正負兩方面的遺產,尤其是重新認識明治維新之於中國,不無啟發和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讀書》新刊 | 張明傑:林熊光及其書畫鑑藏
    原創 張明傑 讀書雜誌編者按古代書畫能夠流傳下來,很大一部分依賴於歷代鑑藏家,此文介紹的林熊光就是其中一位。林熊光及其書畫鑑藏文 | 張明傑(《讀書》2020年3期新刊)在近現代中日書畫鑑藏史上,林熊光是一位不容忽視的人物,其古代中國書畫收藏不僅數量大、品種多,而且質量尤高。
  • 日本學者子安宣邦:明治維新的最終結果恰恰是戰爭
    日本對中國及亞洲太平洋發起的十五年戰爭,恰恰是反思明治維新與日本近代史時無法迴避的前提。以下文章選自5月25日子安宣邦的演講《 「日本近代化」再考》,演講出自北京大學5月25-26日舉辦的「黌門對話」專家主題論壇「傳統與變革:轉型期的東亞社會」。講座內容由李原榛、梁曉奕摘譯,新京報獨家發布。
  •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都是哪三個人?
    日本,我們的東方強鄰,他們近代的強大來源於 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及其快速的開展的工業革命。這次維新始於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自上而下」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作為「最聰明的學生」,日本快速學習歐美先進技術,推行工業化,生活方式歐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逐漸讓日本脫離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機,並在20世紀初迅速躋身世界列強之列。
  • 王陽明的學說,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動力嗎?
    中文知識界流行著許多「王陽明心學與日本維新」的美談。比如,有說法稱「陽明學乃明治維新原動力」,還有說法稱東鄉平八郎隨身帶有一塊印章,上刻「平生俯首拜陽明」。這些說法是真的嗎?陽明學真是明治維新的原動力嗎?
  •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日本佛教從「葬式」走向人間
    再介紹一個例子。今年元旦,我去一家寺院向該寺的住持拜年,茶敘間,他拿出一本書向我介紹,說他正在看這本書,看得很入神。我已記不起這本書的名字,但記憶中內容似乎是講明治維新運動給日本社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該書的出發點是反省這段歷史。這種從批判明治維新運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角度,反思明治維新歷史的現象,當然有其背景,不過,我覺得非常有趣,值得我們關注。
  • 明治維新之後,中日77年競爭以日本的失敗告終
    所以,現在很多日本文化都有唐朝的影子,比如古建築,傳統服飾等等。從白江口之戰開始,日本老實了大約一千年,在此期間,日本悉心學習中國文化,不敢再覬覦中國的利益。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到了明朝時期,日本的野心再次暴露,試圖通過入侵朝鮮半島,並以此為跳板鯨吞中國。當時日本的首領豐臣秀吉,甚至大言不慚地聲稱,吞併中國後,要把天皇遷到北京,他自己遷居寧波。
  • 彈丸之地的日本,為什麼通過明治維新,就可以打敗大清和俄國?
    明治維新前,日本處於的德川幕府統治下,情形與晚清差不多了多少。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也被列強打開了大門,成為了半殖民地。由於受到的打擊太大,日本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他們拿起武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在天皇取回了實權後,開始對全國上下實行改造,隨後便是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
  • 日本搞明治維新,天皇無實權,皇室和公卿貴族沒功勞,卻好處多多
    日本明治維新的目標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抵抗列強的侵略,與西方先進國家並存。從結果來看,明治維新是成功的,而且僅在明治天皇一代就達成了這一目標。 從當時日本的情況來看,明治維新的薩長土出身的元老們搞出來的,中心人物是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明治天皇搞明治維新也是身不由己,明治維新之功勞不在他身上。怎麼說呢?
  • 明治維新不過爾爾,為什麼日本能夠瞬間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由此說明日本武士雖然單兵戰鬥力強勁,但是一支軍隊的總體戰鬥力並不由單兵戰鬥力決定。打仗就是打後勤,日本的戰國名將們的後勤被朝明聯合水軍廢掉了,劍道九段吃不上飯也是輸。明治維新與226兵變徵韓論的出現離不開兩個因素,一個是日本武士社會的擴張傳統,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如何消化那些因為明治維新而失去地位的浪人武士。
  • 為什麼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崛起?
    日本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倭國,在漫長的歷史當中,日本經常處於分裂狀態,整個國家無法從根本上實現統一。所以這造成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全面落後於中原地區。無論是經濟、文化、藝術、軍事甚至是身高都比不過中原人,可以說那段時間的日本被稱為蕞爾小邦,是非常合理的。
  • 日本古代史最終篇,從江戶時代到明治維新
    家裡面這邊清理得差不多了,以后豐臣秀吉就開始對外徵討剩下的幾個尚未臣服的少數諸侯,秀吉先後出兵進攻四國、九州等地降服了這些地方的勢力,到了1590年的時候,豐臣秀吉基本上統一了日本,在統一的期間,秀吉還積極地進行對朝廷的工作,因為他的出身很低,在階級森嚴的古代日本,他想要當上將軍是沒有可能的,秀吉也曾經像15代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昭表示,希望能收自己為義子讓他的身份合理化
  • 「黑船來航」開啟明治維新
    這是他自1867年登基並宣布進行明治維新之後,第一次向天下宣告,自己是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與中國似乎是同根同源的,日本使用的文字是從中國的漢字演化來的,日本的文化和社會習俗很多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日本也一直扮演著「中國的學生」這一角色。
  • 從《浪客劍心》看日本明治維新
    與原歷史相比,雖然漫改電影與原著的故事情節出入較大,但其歷史背景並未改變,依舊是以明治維新初期為背景來講述一些維新派的武士在幕府末期被政府不公對待的事情以及一些黑心企業家之間的明爭暗鬥。與原歷史相比,雖然漫改電影與原著的故事情節出入較大,但其歷史背景並未改變,依舊是以明治維新初期為背景來講述一些
  • 從兩起事件看,為何薩摩和長州能領導日本的明治維新
    文/寂寞的紅酒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一次著名變革,日本通過這次維新運動擺脫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入侵,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之一。領導這次運動的是薩摩和長州兩個藩鎮,倒幕運動就是這兩個強藩發動的,明治維新早期的領導者也多出自這兩藩。
  • 扶桑談·動漫與政治③|《銀魂》對「攘夷」與明治維新的反思
    日本動畫片《銀魂》是一部以幕末日本為舞臺的作品,其中融入了許多日本近代史的元素,如幕府內部圍繞將軍繼承權問題的對立、尊王攘夷派(簡稱「攘夷派」)與幕府之間的鬥爭等。因為《銀魂》並非歷史正劇,它對日本近代史的反映自然不會是臨摹性質的,更多的是選取一些在日本膾炙人口的歷史片段進行再創作。
  • 明治維新憑什麼成功?原來日本人早就試過洋務運動不行了
    或許是因為戰前的驕傲和戰後的痛楚對比過於鮮明,一百多年來,中國人都極為關注一個問題——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到底都幹了些什麼?在油鹽不進的封閉的亞洲儒學文化圈,這種吸收外界思想,相對寬鬆的思想禁錮的社會確實難得,但是這種狀態和歐洲的思想運動比肯定是小兒科,日本還是不可避免的落後於世界。明治維新下日本的選擇這樣一場革命聽上去氣勢磅礴,在日本明治時代的狂歌高呼:「從上層看來,稱為『明治』;從平民而看,則是『難治』。」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甲午戰爭對日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日本佔據了朝鮮,佔領了臺灣,得到兩億兩白銀的賠款,相當於政府年收入的2倍,使得日本財政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盈餘狀態,甚至國內的工業、教育各方面跟著受益;另一方面,甲午戰爭的勝利也說明了明治維新的巨大成功,宣告日本成為「列強」中的一員,獲得了與西方國家平起平坐的地位。
  •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
  • 日本明治維新:被瓦解的四個社會階級
    日本在12至19世紀七百年的時光中,日本幕府為了管理社會,精心打造了四個等級森嚴階級制度。在幕府設計的四個階級中,幕府把商人放在社會的最底層。而同時期的歐洲封建社會,農民或農奴是社會最底層。但是由於日本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對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性,只有武士階層的地位是高於農民和漁民,而農民和漁民又高於日本的工匠喝商販。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因此,英國在19世紀初把印度的鴉片輸入清朝,再把清朝的絲綢、茶葉等輸往英國。英國在此貿易關係大獲其利,但中華民族卻深受鴉片毒害,為此清政府於1839年派遣林則徐前往虎門銷毀鴉片,並且實施全面禁菸條例。日本明治天皇圖片:wikipedia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組建新的政府,並且發表了《五條御誓文》,開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