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街頭:堂吉柯德和僕人桑丘的青銅塑像
騎士是歐洲特有的文化特質,但不是騎上了白馬的士兵,就是「騎士」。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東方的衛隊被歐洲人稱為 「騎兵」(cavalryman),而歐洲人卻自稱為「騎士」(knight)?騎士是舉世皆存的一個兵種嗎?中世紀的騎士生活有什麼特點呢?
一、騎士的基本概念
騎士的稱號一直十分響亮。這是因為有很多以騎士為原型的歐洲中世紀史詩和近現代小說。其中,最著名的要屬塞萬提斯的《唐吉柯德》了。我們經常聽聞騎士的鼎鼎大名,卻不了解騎士究竟一種怎樣的稱呼。難道,在中世紀,騎上馬的戰士就是騎士嗎?今天騎著馬的歐洲士兵,難不成也可以稱為「騎士」?
從表面上看,騎士只是留存在人們記憶中的歐洲中世紀軍人。但實際上,在當時生活著數以萬計的歐洲封建莊園主和軍事貴族們,他們中的某一些人往往也自稱騎士。騎士身份的複雜,還體現在它從制度層面延展到了精神層面上。「騎士精神」作為一種延續至今的歐洲中世紀特殊產物,仍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如尊重婦女的紳士風度、講求榮譽的行事風格等。
倫敦紳士運動會
二、騎士的成長與培養
若要成為一名騎士,首先要經過繁複的訓練。騎士並非從出生開始便具有騎士的資格和品德。中世紀的歐洲,世俗貴族們都希望自己能夠結婚生子,並選擇男性繼承人來承擔自己的財富和頭銜。
那些享有天生優待的騎士寶寶們出生後的一件大事便是接受洗禮。洗禮一般會在教堂舉行,並且由教區內最富盛名的主教來主持。中世紀的「小騎士」們樂於通過玩板球、毽球和蹺蹺板、踩高蹺等來訓練自己的體能。家長們也會注重培養孩子的文化修養,如聖詩、拉丁文、象棋、擲骰子等比較文雅的課程,也被廣泛接受。
其樂融融的中世紀家庭
不過也有一些境遇不好的「小騎士」。史詩《羅蘭之歌》中就為我們敘述了這樣的故事。羅蘭的母親被放逐到匈牙利後,無力按傳統的方式培養自己的孩子,「她只能用冰冷的河水為羅蘭在河中洗澡,而嬰兒所吃所飲的也是山間的果兒和林間的獵物」 。羅蘭在這種極端險惡的氛圍中反倒培養出了堅忍不拔的騎士精神,並最終成為一名鐵血男兒,為母親復了仇。
從14歲到正式封為騎士之前的青年們,被稱為「扈從」。他們往往會在青年時期遠離家鄉,住在比父母更有勢力的貴族家中繼續學習各種軍事技能和高雅的生活方式。雖說接納扈從會產生一筆不小的花費,但扈從們也並不是領主家純粹的「消費者」。每天早晨,扈從們都要早早起床,到馬廄照料主人的馬匹。主人在日常就餐的過程中,扈從還要站在每位貴族和婦人後面行「輔助禮」,隨時幫助傳遞食品、切肉和倒酒。
國王狩獵圖:身旁有騎士扈從為伴
扈從在領主家接受的軍事訓練也十分嚴格。在戰鬥訓練之前,他們通常要為老騎士們擦亮他們的武器、盾牌和鎧甲,還要在騎士身邊為他們牽牢戰馬。一旦看到敵人露面,扈從們還要依據戰鬥的危險性和適用性為騎士選擇並遞上相應的武器。
接受過授劍儀式的扈從,才能被正式視為騎士。12世紀時,授劍儀式的基本規則便被確定了下來。在比較重要的宗教節日或是重大事件的紀念日,通過鍛鍊的扈從們常常在城堡中、教堂前或王宮內接受封建主或高級神職人員的冊封。這些冊封行為通常包含彌撒、禱告等宗教活動。準備受封的騎士要在前一天晚上沐浴,以表莊重和謹慎。在冊封時,授劍人一般會拿著質地精良的寶劍向騎士的肩膀敲打幾下。這意味著該騎士的「身體足夠強壯、意志足夠堅定、精神足夠強大」。
神聖的騎士冊封儀式
三、騎士的日常生活和尊重婦女的觀念
成為一名騎士的浪漫之處就在於:騎士的日常生活同乏味的農人生活不一樣,是處處都充滿著機遇與挑戰的。騎士不需要從事粗魯的農耕生產,而是經常同獵鷹和獵犬一道,在森林中伏擊動物;或是參與驚險刺激的決鬥比賽,在刀劍碰撞中獲取榮譽;抑或駐馬停靠在客棧和城堡下,向自己心愛的貴婦人獻上留戀的目光。
騎士出徵之前與心愛的女人道別
中世紀歐洲騎士守則中尊重婦女、追求純真愛情的理想延續到現代社會中,由此才產生了所謂「紳士風度」。放眼整個世界,要說婦女最受尊重的地方,非歐洲莫屬。在中世紀的東方,婦女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男人的「附屬品」。近代以來女性主義、平權運動等思潮、社會運動能在歐洲興起,和這種「騎士精神」的遺存是有一定關係的。
四、騎士的責任與義務
中世紀歐洲的教會和封建主是最強大的兩種力量。由於教會並不提倡在世上「動刀兵」,於是騎士的軍事行為一開始是受到修道院和教堂的抵制的。我們印象中的騎士更像是一種活躍在戰場上的職業軍人,但騎士的軍事生活僅僅是他們作為「自然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凡是因獲得騎士稱號而在領主那裡獲得封地的人,務必要為冊封者盡到他力所能及的兵役義務。平時每年要為領主服兵役不少於40天,但在戰爭年代,兵役可能更長(領主付現金或糧食予以補貼)。作為附庸的騎士,除了在沙場上徵戰,平時還有義務負責城堡和莊園的治安。
在和平年代裡,擁有騎士較多的大封建主還會主持一種地區性的比賽。隸屬於不同領主的騎士,在莊園裡薈萃一堂,他們通常手持帶著「鈍頭」的長槍對戰,有時還會騎上戰馬。在互相衝撞的過程中,對方因受衝擊而倒地,那麼自己就能在挑戰中成為優勝者。
騎士的對決並不需要殺死對手,而是為獲得榮譽
文史君說
騎士們看似自由勇武的光鮮外表下,暗藏了不得不聽命於別人的某種「委屈」。中世紀最著名的十字軍東徵,便是騎士們為響應教皇號召而進行的一次規模巨大的戰爭行動。騎士們從小被培養的「服從意識」,為他們帶來了比軍人還要強烈的責任感。大部分品德高尚的騎士,是情願為主人去死的。騎士們所倡導的扶弱濟貧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還促進了歐洲社會救濟制度的成型。騎士制度之光輝,是活在經濟社會裡的現代人很難去想像的。
參考文獻
侯樹棟(譯):《騎士時代》,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版。
埃德加·普雷斯蒂奇(編):《騎士制度》,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