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子經歷了十年寒窗之苦,一朝金榜題名,心中雖然歡喜,但也有一絲擔心。唐代科舉制度中即使中了進士,也不一定可以入仕,還要經過吏部的再次選拔,而其中可以順利通過的才真的是佼佼者。
比如白居易、元稹就算比較幸運,中了進士就很快入仕,蘇軾與黃庭堅也是出類拔萃,都曾被朝廷委以重任。但他們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後來各自經歷了很多波折。
黃山谷也是如此,雖然暮年時淡泊名利,但是他剛入仕時對工作卻極其投入。下面分享黃庭堅的一首七律,起首就引人入勝,最後兩句更意味深長。
初至葉縣
北宋:黃庭堅
白鶴去尋王子晉,真龍得慕沈諸梁。
千年往事如飛鳥,一日傾愁對夕陽。
遺老能名唐郡邑,斷碑猶是晉文章。
浮雲不作苞桑計,只有荒山意緒長。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也是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江西詩派提倡「奪胎換骨」,甚至主張詩句無一處無來歷。黃庭堅的詩作就有這樣的特點,他經常在詩句字穿插用典,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但知道來歷後,也頗有意趣。
山谷22歲就進士及第,此後便順利入仕,他第一次上任就擔任汝州葉縣的縣尉。雖然只是一個九品芝麻官,但是由於他是初次辦差,依然感到誠惶誠恐。這首詩就抒寫了他初至葉縣的感受,讀來饒有興趣。
葉縣在現在的河南平頂山,詩人初到此地,人地兩生,自然就先要了解民風民俗,做好上任前的準備工作。他一邊查閱資料,一邊也找了當地的百姓打聽了一下。
首聯就引用了兩個古代故事,也與葉縣有關。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太子,從小喜歡道家學說,卻對功名利祿毫無興趣,反而覺得這些都是一種約束。傳說他後來乘鶴升天,再後來又轉世做了葉縣縣令。
沈諸梁,即成語葉公好龍中的主人公。他曾被楚昭王封到葉縣為尹,為當地的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作者巧妙地採用擬人手法,並含蓄地說,仙鶴要去尋找王子晉,真龍也很敬仰這位葉公,可謂詩味雋永。
黃山谷真是煞費苦心,他認真調查,終於找到了與葉縣有關的兩位賢人。接下來詩人抒寫感慨,時光荏苒,千年往事也不過就如飛鳥划過天空,眨眼間便消失殆盡。
詩人一邊懷念先賢,一邊也在夕陽下犯愁,古人的成就有目共睹,如今自己是否有能力治理葉縣?
山谷為何有如此顧慮?難道當真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其實縣尉不過就是一個小吏,有必要如此謹慎嗎?
詩人沒有直接回答,頸聯轉而描寫一些事實。百姓們如數家珍的葉縣遺老,都是唐朝很有名望的郡邑長官。那些晉代遺留的石碑,也都鐫刻著讚美此地賢人的文章。
可見山谷初到葉縣時,確實希望小試身手,所以他不僅細心觀察、多方調查,而且還希望成為一位被百姓們信任和愛戴的縣尉。
最後詩人還是顧慮重重,詩人自比無根的浮雲,風吹四散,無法如桑樹那樣有牢固的根基。面對那些逐漸荒蕪的土地,心中卻有無盡的思緒。
縱覽黃庭堅的這首七律,用典自然、修辭得當,更抒發了他剛入仕途的感受。作品發端就採用大家熟悉的仙鶴、真龍,不僅感覺新穎生動,而且更容易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頷聯的飛鳥、夕陽,卻切換自如,作者仿佛一位高超的攝影師。
頸聯弔古懷今,更引發最後的感慨。「苞桑計、意緒長」,也讓讀者感受到詩人肩負的責任、以及對未來的隱憂。年輕的詩人滿腔熱忱,對工作也有兢兢業業,後來雖有升遷,但山谷最後的結局也是令人唏噓,似乎也應驗了自己當初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