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日本推理,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名偵探柯南系列,事實上,《獄門島》才是日本推理小說界的大哥大,它代表著日本的傳統本格推理終於超越了歐美推理,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因此橫溝正史被譽為日本本格派推理的宗師,就連在西方,也稱他為「密室推理之王」。
在橫溝正史之前,日本推理小說還是以變格推理為主,重視氛圍的塑造,但地位和影響力遠不如歐美推理小說,橫溝正史這個天才式人物的橫空出世,讓日本本格推理小說後來居上,甚至於碾壓歐美,雄霸全球。而他最著名對後世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就是《獄門島》。
《獄門島》講的是神探金田一耕助從二戰戰場回來,在回來船上他的朋友鬼頭千萬太染病將死,在臨終前囑託他替自己回一趟老家獄門島,因為一旦自己回不去的話,三個妹妹就會被殺掉。金田一依鬼頭千萬太所託,來到了獄門島,試圖挽救面臨生命危險的三姐妹。但在他見到容顏美麗,舉止怪異的三姐妹之後,仍然無法阻止事態的發生,三姐妹接連死於非命。最終,根據兇手留下的線索,金田一破解了謎題:三姐妹之死,竟然是由她們的爺爺鬼頭嘉右衛設計安排的。
《獄門島》情節緊湊環環相扣,通篇透著日式的陰鬱和詭異氣氛,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又害怕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這種重視氣氛的渲染,將推理元素與日本獨特的風土人情高度融合的做法,是橫溝正史的天才式發揮,是將日本傳統本格推理與歐美推理的完美結合。橫溝正史畢其一生都在為日本推理文學努力,並且於推理小說中大量運用寫實手法,把日本社會的人情風俗縮影於小說之中,令推理小說更加迷幻而吸引人。
1、橫溝正史,日本「本格推理」復興第一人,吸納歐美推理小說長處,傳承日本本格推理傳統
橫溝正史是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能有此成就呢?這還要從他的個人經歷說起,橫溝正史1924年畢業於大阪藥專。跟魯迅一樣,他是學醫出身的,但一直比較愛好推理,剛進入學校的第一年就在《新青年》上發表了處女作,這間接促成了他後來棄醫從文,並於1927年就任《新青年》主編。這個新青年雜誌跟陳獨秀的《新青年》沒什麼關係,它就是一本推理文學的專業雜誌。橫溝正史接編以後,大量吸收了現代主義思想,介紹海外作品,注入歐美現代文學思潮,讓《新青年》成為日本最前衛的雜誌。同時這本雜誌還發表本國的創作,正是這本雜誌,孕育了日系本土推理,成為了戰前日本推理文學的主要陣地。
後來橫溝正史又陸續接任《文藝俱樂部》《偵探小說》主編,可以說,正是有了他潛心研究歐美小說的豐厚積累,才有了戰後日本「本格推理」的復興。
30歲後,他辭去編務,想要專心寫作,但上天好像有意要考驗他:因為患了肺結核他不得不推遲計劃,靜養了3年之後才重新步入文壇。他在二戰前創作了《鬼火》《倉庫》《蠟人》等具有耽美主義色彩的小說,但二戰時,日本政府一度禁止推理小說的刊行,因此他的作品沒有機會獲得關注,反響平平。
1946年,他推出了《本陣殺人事件》《蝴蝶殺人事件》兩部本格推理小說,迅速獲得了驚人的市場反響,改變了日本戰前變格推理小說為主流的趨勢,大大提升了日本推理小說的水準,同時也為橫溝正史成為日本本格推理界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基礎。《本陣殺人事件》也是金田一耕助作為名偵探的人物形象首次亮相。
再之後他推出了金田一耕助系列的《獄門島》,這本書可以說是橫溝正史的最高峰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竟然把傳統的本格式推理以日本的方式去處理,而把各種典型的推理小說要素濃縮在推理小說內,融入了日本特有的人情風俗,讓它具有濃鬱的日本風格,最重要的是,他還大量運用了寫實手法,從而在讀者群體中引發了廣泛的共鳴,讓推理小說市場變得前所未有地火爆。
2、《獄門島》的迷幻之美,橫溝正史對傳統本格推理的處理是日本式的
傳統的本格推理推崇邏輯至上,以推理解謎為主,不注重氛圍的塑造,也不注重寫實,而以驚險離奇的情節與耐人尋味的詭計為主,通過邏輯推理展開情節,常有密室殺人或孤島殺人為主。
典型的日本風情
《獄門島》是典型的孤島殺人:故事發生在獄門島,與外界幾乎隔絕,它具備本格推理的典型元素:離奇的命案,連環殺人,一個又一個的謎底留待人去解決,兇手一開始就嚴密地計劃好了,就連神探也無法阻止命案的發生。
但他對傳統本格進行了突破式的處理,使之具備了強烈的社會和時代色彩,獄門島的背景,就是在戰後的日本,真實地折射出了當時日本社會的面貌。不同於經典偵探小說的套路「簡短粗略地介紹一下背景,好能使讀者儘快進入將要發生的事態所形成的氛圍中」,橫溝正史非常重視開局,他非常善於藉助可怕的傳說,巧妙地營造出奇詭陰鬱的氣氛,以讓讀者感覺一下子「掉進了故事裡」。
《獄門島》的故事開端就是這樣:在瀨戶內海中,有一座叫「獄門島」的花崗巖小島,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一種說法:島上居民全是海盜與流放到這兒的殺人罪犯的後裔,一下子就給整個故事蒙上了一層恐怖的氣息。
3、《獄門島》融寫實與推理於一體,橫溝正史突破性地運用了寫實手法
我們來看看獄門島主角金田一耕助這個主角的形象,他跟其他的神探不太一樣,他的個人經歷、穿著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似乎是二戰後日本無數普通的從戰場回來的老兵中的一員。
①這人大約二十五六歲,皮膚白皙,身材比中等略矮一些,相貌平凡,身穿碎白點花紋的羽織及和服,細條紋長褲。羽織及和服都皺巴巴的,松垮的長褲下,一雙藍色鞋襪已嚴重磨破,腳指頭像要穿出鞋面一樣,木屐的後跟也快磨平了,帽子變形…總之,和當時的年輕人比起來,顯得既不修邊幅也無精打採。②有相當濃重的口音,還有點口吃,似東北或北海道一帶的人。③19歲自故鄉的中學畢業後,懷著豪情壯志來到東京,考入某私立大學,寄宿於神田一帶,不到一年時間,他覺得日本的大學教育很無聊,就獨自前往美國,然而在美國也找不到好工作,只好邊打工邊洗盤子邊四處流浪。
金田一耕助的穿著是非常傳統的,常年累月穿和服,著木屐,此外,他的行為也跟日本的破落武士——「浪人」很相似,沒有定性,一直居無定所,四處流浪。為什麼呢?一方面或許是他的職業原因,而另一方面,究其根本,必定是他的天性如此。
從橫溝正史賦予金田一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從封建愚昧中驚醒,開始瘋狂的向西方先進模式學習,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教育得到普及,出國留學的日本人大大增加。《獄門島》故事的背景,就是金田一自二戰海外戰場撤退回來了,就這一點,日本有很多普通人有相似的經歷,因此看來很有真實感和代入感。
其次,與同時代的推理小說家江戶川亂步和高木彬光塑造的名偵探形象相比,金田一耕助更具備平民色彩,讓普通人看來感到親切:他有口吃,遇到破案關鍵處或興奮口吃會加劇,他不修邊幅甚至有點邋遢,頭髮亂糟糟的像個鳥窩一樣,在思考案件找不到頭緒時,就使勁猛撓頭,搞得頭皮屑如雪花一樣滿天飛。
在塑造金田一耕助時,橫溝正史讓他更像一個普通人,他並不是無所不能的,他也有害怕和恐懼的時候,當三姐妹相繼死去時,他雖然能預感到大事不妙,卻也無力阻止,最終還是辜負了朋友臨終的託付。
4、以《獄門島》為主,橫溝正史日本式推理小說裡的日本風土人情
①橫溝正史善於用典,在本格推理中融入大量具有象徵意義的元素,透著濃重的和風氣息:《獄門島》中三個女孩之死竟然與三個俳句有關:花子之死是「黃鶯倒吊啼初音」,她被和服帶子勒死後倒吊在梅樹枝上;雪枝之死是「頭盔壓頂蟲嘶鳴」,她被勒斃後被放在了吊鐘底下;月代之死則是「與女一家荻和月」,她被發現時,身著豔麗的和服死在祈禱所裡,身上撒了殷紅的荻花。
三具年輕貌美的女屍,三個場景猶如日本浮世繪一般豔麗而詩意,詭異中竟然透著一絲古典的唯美,對於死亡現場這麼有創意的處理,如此詩意而富有文學之美的謀殺,大概也只有在橫溝正史的筆下才能見到了。
單就俳句本身而言,意境是十分優美的,「頭盔壓頂蟲嘶鳴」「與女一家荻和月」出自日本俳句高人松尾芭蕉的詩集《奧之細道》,由此也可以看出橫溝正史深厚的文學功底。
而雪枝之死又暗合了道成寺的故事:一個女子愛上了和尚安珍,在追逐和尚的過程中化成了一條大蛇,和尚跑到寺院,躲在鍾裡不出來,大蛇找不到他,氣得捲起大鐘燃燒,把和尚燒死在裡面,400年後,大蛇的冤魂化成一個妖豔舞女,執意在寺裡跳舞,舞女跳著跳著,跑到鍾裡化成原型,和尚們集體念經才鎮住她。
②三個女孩的死亡原因也是「日本式」的,鬼頭嘉右衛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孫女們呢?因為他不希望自己的孫女們繼承財產,如果說自己的兩個親生孫子都死在了戰場上,那他寧願是自己的養孫繼承家業,哪怕他們並沒有血緣關係,因此吩咐瞭然和尚、幸庵醫生和荒木村長按照俳句設計殺人詭計,最終導致了自己一手帶大的三個孫女在如花似玉的年齡相繼慘死。
由此可見,雖然當時日本已經實行了明治維新,但在古老的封建家族,傳統的日本農村,封建觀念還是陰魂不散的,鬼頭嘉右衛門作為爺爺,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家族的傳承,竟然親手設計並害死了自己的三個親孫女,如此人性泯滅讓人不由地後背一涼。
在傳統的日本封建社會,嘉右衛門死後,鬼頭家的繼承順位是這樣的:千萬太、雪月花三姐妹、阿一、旱苗,在嘉右衛門看來,三個孫女都「不像話」,最合適的繼承人是他的親孫子千萬太,但如果千萬太不幸死了(後來也的確是這樣),那麼繼承權就落入了雪月花三姐妹手裡,如果讓她們繼承了鬼頭本家,那麼本家的衰落幾乎是必然的,甚至敵對的鬼頭分家還能通過鵜飼來操控和破壞本家,這是嘉右衛門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為了讓阿一(養孫)順利繼承,他必須除去三姐妹。
③老和尚在村裡像土皇帝一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在日本的封建社會,和尚的地位是很高的,和尚不但可以吃肉喝酒,還能娶妻生子,很多和尚還是富二代,神社甚至可以像公司資產一樣,由父親傳給兒子。在日本歷史上,曾經還有皇室公主嫁給和尚的,據說這個和尚比公主的年齡還要大15歲。和尚在社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佛教是在公元6世紀,自中國傳入日本的,自那以後就不斷興盛,最終被定為國教,統治者甚至將「篤信三寶」寫入國法,後來一位有新思想的和尚——親鸞和尚公開娶妻生子,一開始被判死刑後來改為流放,誰料他在二婚時,竟娶了幕府大臣的女兒,從妻族那兒獲得了庇護,而親鸞和尚更是因為自身的影響力,被尊稱為「日本聖人」,親身創立了淨土真宗並將之發揚光大,最後逐漸成為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也就從那時開始,和尚可以率性而活,不遵戒律。
④書中多次出現屏風,這是體現傳統日本美學生活的典型家具,也是嘉右衛門附庸風雅的體現。金田剛到獄門島時,美麗的旱苗就是跪在屏風前迎接他的,最後金田一發現隱藏三姐妹被殺線索的三具俳句,也是寫在屏風上的。
屏風並非日本本土產物,而是在白鳳時代(645年大化元年到710年年間,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代)從中國傳入的,是用來擋風和遮擋視線的一種家具,同時也是擁有者彰顯權威的象徵,所以屏風都會有繪畫或者各種華麗的裝飾,甚至於專門衍生出日本屏風畫這門藝術,早期的日本屏風畫受唐朝的影響比較大,甚至有專門以唐畫為模本的中國風情或人物的唐繪。
⑤整本書體現出日本獨特的寂美文化,即把死亡作為他們最高的美學追求。我們來看《獄門島》的結局:鬼頭家的男丁都死了,女孩兒們也被殺了,殺人者大和尚死了,其他的殺人者瘋了,他們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就像面對時代的大潮,沒落封建大家族無論如何掙扎,他們的好日子還是終結了,如日落西山一般難以扭轉。故事最後還剩下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早苗守望家族,就像是黑暗裡搖曳的一支微弱燭光,透出一種絕望之美。
從以上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看到,《獄門島》不僅僅是橫溝正史對於傳統本格推理的創新和升華,更是日本社會人情風俗的寫實縮影,通過它,我們可以感受到濃鬱的暗黑的日式和風,就好像是在欣賞一座浮世繪風格的日式古董屏風,也是從橫溝正史開始,推理開始有了靈魂,變得有血有肉起來,它不僅僅是一個解謎的過程,還可以是一門融合了日本獨特的人情風俗和文化元素的藝術,時代的寫實縮影,他也成為了日本本格推理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開啟了屬於日本推理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