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塵4x/圖)
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國家短缺藥品清單管理辦法(試行)》,提出制定國家短缺藥品清單,對清單中的藥品,允許生產企業在省級藥品集中採購平臺上自主報價、直接掛網,醫療機構自主採購,無企業掛網或沒有列入本省份集中採購目錄的,醫療機構可提出採購需求,線下搜尋藥品生產企業,直接議價採購。讓市場機制重新在短缺藥品供應中發揮主導作用,保證企業合理利潤,才能解決藥品短缺問題。
近年來,不斷有各種藥品出現短缺的情況。2011年,心臟手術用藥「魚精蛋白」全國性緊缺;2012年,治療心臟衰竭的搶救用藥「西地蘭注射液」短缺;2013年,治療甲亢的「他巴唑」斷貨;2015年,心外科用藥「地高辛片」「放線菌素D」斷供;2015年起,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巰嘌呤在各地陸續出現短缺,到2017年全國性斷供;2018年底,緩解有機磷中毒的首選藥氯解磷定、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藥去甲腎上腺素等急救用藥緊缺;2019年初,冠心病患者的「救命藥」硝酸甘油片短缺……
這些藥為什麼會緊缺、斷供呢?
此前曾有評論認為這是因為市場機制失靈。事實上正相反,正是因為市場機制無法充分發揮作用,才導致了這些救命藥的短缺。
這些短缺的藥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普遍價格不高。據北京晚報2016年報導,魚精蛋白供貨價只有十幾元,另一種治療甲亢的藥物甲巰咪唑每瓶僅為4.9元,巰嘌呤1塊錢一片。這是因為,這類藥物並不是生產工藝複雜、受專利保護的創新藥物,而是使用多年、早已過了專利保護期,而且工藝比較簡單,其市場是充分競爭的,生產廠家只能獲得平均利潤。而且這些藥物的需求量一般不大。如果人為壓低價格,廠家就可能出現虧損,不得不停產。
2017年曾經引起總理關注,要求特事特辦解決短缺問題的兒童白血病必需藥品巰嘌呤,一年全國才需要300萬片,每片售價大約1塊錢。全國一年的需求量,一家藥企用一條生產線,1天時間就生產完了,就算企業有一點毛利,但考慮到要開啟一條生產線,還有原料採購、產品銷售等一系列的活動都需要成本,整個流程下來,很有可能生產廠家不僅賺不到什麼錢,還是虧損的。再考慮到機會成本,生產企業停產這些藥物,在商業上是符合邏輯的。
在總理的關注下,2017年的巰嘌呤短缺問題經有關部門協調相關企業,在一天時間內就生產出了295萬片,解決了全國一年的需求。眼前的問題高效解決了。但是不可能每次出現藥品短缺,都通過總理批示來解決。
要降低醫療保險的支出,對於一些原研藥、創新藥,因為其受專利保護,利潤率比較高,可以通過集中採購、談判的方式壓低價格,降低廠家的利潤率,廠家考慮到以價換量,可以接受較低的價格,也不會出現虧損的問題。但是對於充分競爭的藥品來說,廠家本來就只能獲得平均利潤率,再壓低價格,廠家就沒有利潤,甚至會虧損,出現廠家停產、藥品短缺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處於類似處境的還有罕見病患者需要的「孤兒藥」,這些藥物,因為只能用於特定疾病的治療,而這些疾病的患病人數又非常少,藥物需求量也就很少,如果對藥物價格進行管制,導致企業不能盈利,那自然也沒有動力去研發、生產這些藥物。這也是為什麼治療罕見病的藥物通常都很貴的原因,因為患者人數太少,如果單價不能高,連成本都不能覆蓋,那就沒有企業願意研發相應的藥物了。
要降低病人的負擔,或醫保的負擔,是不可能通過讓藥品廠家不賺錢的方式實現的。只有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讓生產廠家能夠獲得合理的利潤,才能保證藥品穩定、長期有質量保證的供應。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