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適用於微生物單細胞RNA測序的方法

2020-12-19 科學網

研究揭示適用於微生物單細胞RNA測序的方法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47:27

美國華盛頓大學Georg Seelig研究團隊利用split-pool條形碼技術對微生物進行了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研發了microSPLiT,這是一種適用於革蘭氏陰性和革蘭氏陽性細菌的高通量scRNA-seq方法,可以解決異質轉錄問題。研究人員利用microSPLiT檢測了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25,000多個枯草芽孢桿菌細胞,繪製了其代謝和生活方式變化的圖集。

研究還揭示了與已知但罕見狀態(如適應性和原噬菌體誘導)相關的詳細基因表達譜,並鑑定了新的和未知基因表達狀態,包括細胞亞群中小生境代謝途徑的異質激活。MicroSPLiT為細菌群落中基因表達的高通量分析鋪平了道路,否則無法對細菌進行單細胞分析(例如天然微生物群)。

研究人員表示,scRNA-seq已成為揭示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重要工具,但當前的測序方法並不適用於細菌。

附:英文原文

Title: Microbial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by split-pool barcoding

Author: Anna Kuchina, Leandra M. Brettner, Luana Paleologu, Charles M. Roco, Alexander B. Rosenberg, Alberto Carignano, Ryan Kibler, Matthew Hirano, R. William DePaolo, Georg Seelig

Issue&Volume: 2020/12/17

Abstract: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scRNA-seq)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tool for characterizing gene expression in eukaryotes but current methods are incompatible with bacteria. Here, we introduce microSPLiT, a high-throughput scRNA-seq method for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that can resolve heterogeneous transcriptional states. We applied microSPLiT to >25,000 Bacillus subtilis cells sample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creating an atlas of changes in metabolism and lifestyle. We retrieved detailed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associated with known, but rare, states such as competence and prophage induction, and also identified novel and unexpected gene expression states including the heterogeneous activation of a niche metabolic pathway in a subpopulation of cells. MicroSPLiT paves the way to high-throughput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otherwise not amenable to single-cell analysis such as natural microbiota.

DOI: 10.1126/science.aba5257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2/16/science.aba5257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22:22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Ulrika Marklund
  • 新技術助力單細胞RNA測序數據聚類分析
    新技術助力單細胞RNA測序數據聚類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6 14:35:34 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Mara K. N.
  • 研究表明大腦中的幹細胞如何分裂,從而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由博士生薩拉·博特和博士後巴普蒂斯特·賈格爾和格雷戈·皮爾茲領導的研究人員,運用最先進的顯微鏡技術和基因分析(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對幹細胞及其子代細胞的形成進行了分析。這使他們能夠觀察到,特定的幹細胞群體在幾個月內是活躍的,並且可以反覆分裂。這在早期的研究中已經被懷疑,但這是第一次有直接的證據。
  • 利用單細胞鏈測序和長讀取實現全階段人基因組組裝
    利用單細胞鏈測序和長讀取實現全階段人基因組組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07:05 德國杜塞道夫海因裡希·海涅大學Tobias Marschall和美國華盛頓大學Evan E.
  • 單細胞測序揭開「作物遺傳分析和產量基因挖掘」新篇章
    該研究成果將單細胞測序在農作物研究上的應用推向了新的高度。該成果以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of developing maize ears facilitates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ait candidate gene discovery為題發表在Developmental Cell上。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精彩集錦】第三屆基因測序大會視頻回放出爐
    為加強基因測序學術和技術交流,2020年5月14日~5月15日,儀器信息網舉辦了「第三屆基因測序網絡大會」。大會一共邀請到14位國內測序領域頂級專家以及8位企業技術研發專家,參會人數破千人,創歷史新高。本次基因測序大會為期2天,開設「新技術與新方法」、「醫療健康」、 「單細胞測序」和「農業基因組學」4個分會場。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
  • 聚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Mission Bio獲C輪7千萬美元
    Mission Bio平臺的工作流程該公司稱,其方法能夠並行分析數萬個單細胞,比NGS測序技術靈敏50倍提高至可檢測癌症中1%的稀有細胞,還能監測癌症治療期間的突變共生。這對於小細胞癌的篩查有很大幫助。
  • 顧名夏組揭示心內膜內皮細胞在左心室發育不良綜合症中的全新作用
    目前對於HLHS的發病機理尚未明確,故而一直未能研究出更為有效的治療手段。既往研究表明,HLHS發病與多基因突變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根據血流動力學對於心臟的發育影響,HLHS的左心發育不良還被認為是由二尖瓣閉鎖導致血液無法流入心腔,從而無法促進心肌發育、增殖、以及成熟。因此瓣膜結構和功能異常在HLHS的發病過程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人細胞毒性T細胞單細胞代謝譜的揭示
    人細胞毒性T細胞單細胞代謝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14:30 美國史丹福大學Sean C. Bendall小組揭示了人細胞毒性T細胞的單細胞代謝譜。
  •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新的治療策略 2020-06-06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nopore宏基因組測序揭示汙水處理過程中可移動抗生素抗性基因組
    圖1 抗生素抗性基因遺傳背景解析2.MGEs和宿主溯源揭示ARGs的傳播和持續存在在這項研究中觀察到了顯著的抗性組流動,因此對MGEs相關的為了驗證基於Nanopore測序的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準確性,對混合進水的多耐藥培養物進行了Illumina宏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Illumina測序分類結果在優勢種水平上與Nanopore測序獲得的基本一致。同時,使用宏基因組測序和16S rRNA(V4和V6區)的分類鑑定結果在科(family)水平上觀察到的結果基本一致。
  • 人才強校 | 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
    本網訊 5月26日,我校生物學院於政權教授課題組在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發表題為「The Msi1-mTOR pathway drives the pathogenesis of mammary and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的研究成果
  • 《科學》:張峰團隊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異常
    此項研究應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組合系統——Perturb-Seq,成功在多個小鼠胚胎中敲除35個自閉症譜系障礙(ASDs這種方法可以識別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網絡,以此揭示ASD相關基因的新功能。 CRISPR-Cas技術與單細胞RNA測序的聯合 組織是複雜多樣的,包含多種細胞類型。細胞內有成千上萬的基因與人類疾病相關,而這些基因的破壞可能會影響組織中任何一個甚至所有的細胞。
  • 《核酸研究》:高質量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及分析平臺
    近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Research)》在線發表了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團隊關於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的文章。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缺點是只能用於短期的發酵研究,因為培養物內 pH 和營養物水平變化很快直接導致菌群的改變,導致該模型對腸道環境的模擬效果不理想[1]。而且,由於死亡的細菌不能及時從發酵系統中清理出去,如果採用分子生態學的檢測手段,如螢光定量 PCR 或 FISH 等方法無法區別死亡細菌還是活細菌,所以該模型不適用於使用16S rRNA 的分子生態學實驗手段來測定菌群的變化,使用範圍有比較大的局限性。
  • 新的研究,揭示了他繪畫中的微小生命世界
    但新的研究,揭示了他繪畫的另一個複雜程度——在他的作品中,隱藏著「看不見的」微小生命世界。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有助於為藝術品建立微生物群落「目錄」。每一塊碎片,都有足夠獨特的微生物集合;研究人員可以在以後,純粹通過對其微觀生物學的研究,來重新鑑定它。
  • 研究發現,地球上存在喜歡吃隕石的微生物
    這不僅是人類的真理,也是包括微生物在內的其他生命形式的真理。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宣布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至少有一種地球細菌喜歡外星食物:隕石。這些微生物似乎更喜歡太空巖石,而不是地球上常見的巖石。 這一有趣的同行評議結果於2019年12月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科學報告上。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5:34:28 美國史丹福大學Lacramioara Bintu和Michael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