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2020-12-16 待曉兒

《雁門太守行》雖然在中學課本中有所選錄,但對其的解讀過於淺顯,雖符合中學生對於古典詩歌的認知,但其真正的內涵價值遠不止如此。

李賀的這首詩不僅反映了其詩歌的特色,還代表著盛唐、中唐到晚唐時期的詩風流變,體現的是當時文人的精神面貌。

《雁門太守行》:四個場景的跳躍敘事

《雁門太守行》這首詩歌延續了李賀一貫的風格,採用的是一種跳躍式的寫法,每一聯之間的關係都有些斷層,但在內裡卻有相關性,仿佛各種畫面拼接在一起,組成一組用以敘事的圖集一般。

首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一句講述的是敵軍圍城的壓抑狀態,前半部分寫氣氛,後半部分寫景象。一時間戰場上的緊張氛圍就此凸顯,大戰一觸即發。

頷聯: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這一聯沒有承接首聯去寫戰爭的激烈程度,而是直接描述了戰後場景,沒有勝敗,雙方休戰。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雙方在打掃戰場。

霜天之中,時不時響起的角聲,為激戰之後的時間裡更顯悽涼,而入夜之後,城下土壤依舊呈「紫色」,更是彰顯了這場戰爭的慘烈。

土壤呈紫色,這是因為人血過多地浸染所致,比如長城就有一個別稱,名為「紫塞」。

頸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這又是一重跳躍,前面寫敵軍壓境,這句寫自身反擊。

在絕境之中,城中戰士依然在尋覓戰機,沒有憑險據守,而是主動出城進攻,趁著敵軍疲憊之時,前去劫營拔寨。

這一句有「易水」這一意象所形成的悲壯,也有其自身烘託出的緊張氣氛,又一場大戰在即。

尾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一聯在內容上和其他聯沒有承繼關係,脫離對戰爭的具體描述,而是直寫戰士們的精神面貌。

即使在絕境之中,依然英勇作戰,不惜戰死,也要報答君恩。

這是全詩的升華部分,將一場戰爭背後所反映出的家國情懷彰顯了出來。

可以看到,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和他其他的作品一樣,本身並不連貫,甚至轉承都有些艱澀,但組合在一起卻能形成一種獨特的觀感,有點像如今影視藝術當中「蒙太奇」的手法。

而它所選取的角度也比較特別,寫戰爭卻不直接寫戰鬥的過程,而是以環境來烘託;寫軍事行動卻不寫結果,只將畫面定格在一瞬間的狀態。

這種技法所描寫的其實並不是某一場特定的戰役,而是為了寫出戰爭狀態下的氛圍。

用具體的圖像、實物等來寫虛無的觀感,這是李賀一貫的手法,像《李憑箜篌引》用各種神話寫聲音,《夢天》中以虛幻景物寫滄桑變化等等。

這種手法的應用有著化無形為有形的力量,不像後世李煜、李清照寫愁用「春水」、「舴艋舟」來表現,這是另一種方式,通過讀者對於文字的感受來刻畫氛圍。

知人論世:李賀的詩歌在詩壇上有特殊的地位

李賀是一個神童,少有文名,在當時非常著名。七歲的時候寫的詩歌就讓韓愈這樣的文壇大家稱讚不已,十五歲時便名滿京華。

這樣的經歷也讓李賀有著遠大的志向,但可惜的是,並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那麼,一般情況下,天才遭遇如此境況,詩歌中自然就會充滿了「懷才不遇」的憤懣,李賀也不例外,他的詩歌中這樣的情緒是主流。

李賀出身於沒落的王室分支,名義上是皇親國戚,但實際上並不能為他帶來多大的幫助。

但是這樣的身份能讓他與一位古人產生些許的共鳴,那就是曹植。

曹植身為曹丕的兄弟,雖然有文才,一直想要為國建功,多次上表請求能有這樣的機會,但不知道是真的因為奪嫡爭儲的往事,還是其才華之停留在文學之上,曹植一生也沒有得到重用。

李賀身為沒落的李唐皇室,雖然和曹植處境不同,但結果是相似的,所以李賀也曾經用這樣的類比來表達自身的訴求:

蛾鬟醉眼拜諸宗,為謁皇孫請曹植。

其實李賀的詩歌和曹植真的非常像,無論是其中辛酸的經歷,還是內蘊的精氣神。

就像這首《雁門太守行》,肅殺、慘烈的戰場之中,猶有報國的情懷在,和曹植即使深受猜忌也想建功立業的心情是很接近的。

這種特殊的環境就使得李賀在文學史上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

其作品中時不時流露出豪情壯志,這有盛唐的風韻;而其作品中對於社會環境的批判,又有著中唐時期固有的色彩。

身為李唐皇室,雖然不能因身份而享受特殊的照顧,但面對藩鎮割據、宦官亂政等等景象,心中自然還是有不滿的悽涼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李賀詩中既有盛唐的氣韻,又有中唐的批評。

他不滿於時局的混亂,想要整頓乾坤。

而更為有價值的是,盛唐和中唐的特色又都帶有那麼一點頹唐的情緒,這是晚唐時期的風格。

《雁門太守行》中,戰爭本來就是慘烈的,即使有將士報國的豪情,但戰場上的悽涼也得到了很形象的渲染,對於敵人的憤恨和己方將士的英勇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的。

然而,這樣的境況裡,並沒有像盛唐時期那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而是「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慘烈,實際上是一種頹唐。

以死報國固然壯烈,但因報國便不得不死,這才是一種絕望的情緒。

這種頹唐的情緒在晚唐時期很常見,李賀是這種風格的先行者。

所以,李賀的成就不僅僅在於詩歌的「鬼才」,更是因為其在詩壇上特殊的地位,連接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紐帶。

杜甫對後世的影響為何會超過李白?主要原因在於外部環境的不同

相關焦點

  • 唐詩鑑賞:李賀·雁門太守行
    胡婷婷唱古文:李賀 · 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 李賀 ·七言樂府 李賀·雁門太守行(邵佰俊) 開課啦(雁門太守行) 小帆課堂:雁門太守行 1 散譯
  • 閱讀鑑賞李賀《雁門太守行》
    李賀,中唐到晚唐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只活了27歲。有「詩鬼」之稱。因為詩的風格與眾不同,被人們以他的字長吉而稱為「長吉體」。今天鑑賞李賀的佳作《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據史書記載,李賀曾帶此詩拜謁韓愈,韓愈讀後大加讚賞。這首詩好在哪裡呢?「雁門太守行」是樂府題目,作者寫的不是真的雁門關太守,而且當時平定藩鎮叛亂的朝庭將領。李賀用濃墨重彩的筆調,描寫了平叛將領殺敵報國的戰鬥場面以及將士誓死報效朝廷的赤膽忠心。
  • 「詩鬼」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詩風詭異,色彩濃烈,鏗鏘有力
    李賀是唐代詩人中一個名副其實的「另類」,其實詩人們中的另類太多了,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正是因為這種與眾不同,才能令他們脫穎而出。但是李賀又是這些另類中的「另類」,因為他是一個自帶「限制級」的詩人,他的詩風詭異奇特透著一種瘮人的陰森之感,儼然是一種恐怖派大唐詩人。
  • 有家長建議李賀《雁門太守行》移出課本,只因最後7個字,有理嗎
    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首《雁門太守行》,近日就有家長和我討論,他認為因為這首詩最後7個字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孩子們了。家長在顧慮什麼?其實說到底,他是認為這最後7個字體現的是愚忠。我們先來讀一讀李賀這首詩,看看家長們說得有沒有道理?《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 【每日一首古詩詞】雁門太守行
    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一詩裡,通過濃豔的色彩刻畫了邊塞秋景和當時的戰爭畫面。 李賀的詩詞色彩濃鬱豔麗,像這首《雁門太守行》中有黑色、金色、紫色、紅色,相互交織在一起,為我們刻畫了一幅悲壯的秋日邊塞圖。
  • 早讀14:高考背誦:《觀刈麥》《錢塘湖春行》《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李賀)①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助記] 首聯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②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助記] 頷聯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情境默寫】1.李賀《雁門太守行》中,描寫孤城被圍,將士鬥志昂揚堅守城池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因最後7字,有家長建議《雁門太守行》從課本刪除,有道理嗎?
    除此之外,還有家長建議刪除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這是怎麼回事呢?李賀作為唐代著名詩人,憑藉其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創作才華寫出了很多絕唱,被後人譽為「鬼才」,並且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雁門太守行》正是李賀所作的詩中最為出名的一首,他運用了樂府古題寫出了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用濃豔斑駁的色彩描繪了戰爭的悲烈場面,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所以《雁門太守行》也被收錄進了初中課本中,成為了中學生學習背誦的對象。
  • 古詩鑑賞與寫作:讀《雁門太守行》學寫作
    若是可以,去照耀的第一個人一定是有「詩鬼」之稱的李賀。他和王勃一樣,天妒英才,慧極而早傷,死時僅27歲。人稱「太白有仙才,長吉有鬼才」;又說長吉的詩於色彩運用上,就好像是百家的錦繡衣裳繡在一起一樣,五光十色……被他吸引,就是這首《雁門太守行》。試以此為例,學習詩人側面描寫的方法。
  • 李賀最有氣勢的一首詩,開篇第一句就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李賀是屬於那種天才詩人,少年時代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而且他只活了二十六歲,但是留下的作品,卻是驚豔了整個大唐詩壇,其中一些經典的詩句,更是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後世無數的詩人還引用過,例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男兒何不帶吳鉤
  • 語文老師一定要收藏,部編八年級語文《雁門太守行》知識點匯總
    八年級語文上冊古詩《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比較重要的詩歌,考試的時候常會出賞析題,小編整理了這一首詩易考的考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1.試描繪「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展現的畫面。6.李賀寫詩,總是藉助想像給事物塗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以這首詩為例作說明。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濃豔,它們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畫卷。
  • 李賀這首詩一開篇就是經典,通篇寫得很有氣勢,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中唐詩人李賀這一句詩被後世無數的詩人化用,但是從來沒有被人超越過,一位年輕的詩人,卻是能夠寫出如此經典的詩句,當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儘管唐朝從來都不缺少天才,但李賀身上的那種天才氣質無人能及。試想他一生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六歲,卻留下了無數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其中有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膾炙人口。
  • 詩詞大會康震談李賀「石破天驚逗秋雨」,董卿插句話彰顯自己實力
    在唐代詩壇,論想像力和浪漫,唯一能和李白相提並論的,大概就是李賀了。 只活了27年的李賀,就像一顆流星一樣,在5000年的文化星空裡,一划而過。但就是這輕輕的一閃,卻足夠耀眼。《全唐詩》記錄了2000多位有名有姓的詩人,只有李賀得到了「太白仙長,長吉鬼才」的讚譽。
  •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楊慎說王安石不懂詩妄評李賀
    前言前幾天看到一個關於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的問題: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分為哪四個部分,怎麼理解?《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樂府古題,南朝以及唐朝不少著名的詩人寫過《雁門太守行》。其中李賀的這一篇是名聲最大的作品。
  • 天若有情天亦老——「詩鬼」李賀:科舉考試是我一生的痛
    正是知道韓愈的品行和他在文化圈的地位,18歲左右的李賀便拿著自己剛出爐的詩作《雁門太守行》,前往洛陽拜謁韓愈。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精忠報國的一片赤誠,韓愈很是欣賞。但礙於李賀的父親去世,李賀必須守孝三年,才可參加科舉考試。服孝期滿後,韓愈立即給李賀寫信,讓他趕緊參加考試,以此光耀門楣。當年的初冬,李賀參加了由韓愈等人組織的河南府試,並一舉獲得成功,年底便進軍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 沙雕漫畫:這搞笑內涵你讀懂了麼?
    這是一組沙雕漫畫,需要閱讀者有一定的內涵累積,才能讀懂並會心一笑。如果你真的讀懂,則說明你的沙雕指數超越常人,哈哈哈哈哈~現在一起來發掘這沙雕漫畫的搞笑內涵吧~如果是一群貓咪白領,當會議上用雷射筆講解PPT,
  • 李賀16歲寫下一首詩,開篇7個字氣吞山河,最後兩句讓人落淚
    根據史書記載,李賀屬於皇室宗親,先祖李亮是李淵的叔叔。雖然家道中落,早已失去貴族的光環,與普通百姓沒多少區別,但李賀對自己高貴的血統非常自豪,每次寫自薦信的時候,都會加上「唐諸王孫李長吉」。另外,李賀的父親,與杜甫是表兄弟關係,也許是遠方親戚,但不管怎麼說,李賀應該叫杜甫一聲杜伯伯。
  • 李賀的「長吉體」,奇崛幽峭、穠麗悽豔,連杜牧都讚嘆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長吉體」是中唐詩人李賀的詩歌風格。李賀,字長吉。李賀屬於韓孟詩派但與同派其他詩人相比,李賀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長吉體具有一種奇崛幽峭、穠麗悽豔的浪漫主義特點。
  • 「詩鬼」李賀:我用嘔心瀝血的作筆記,追上了「詩仙」李白的高度
    如果說李白是真正的天才,那李賀就代表勤奮的極限。李賀身形瘦弱,每次出門都騎著一匹老馬,帶著一個書童。書童肩上背著一個囊袋,李賀只要有一絲靈感,都要寫成紙片放進囊袋。回到家 後,就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點點整理滿袋子的紙條,層層篩選而成詩章。
  • 只活了27年的唐朝詩人李賀為何被世人稱為「詩鬼」?
    李賀(790~816),字長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為後世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 古詩賞析第十首:李賀《馬詩》
    作者簡介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祖籍隴西。李賀是唐宗室遠支,其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李賀少年時就已才華橫溢且勤奮苦學,但有人忌妒他的才華就毀謗說他父親名晉肅,他應當避父諱不得參加進士科舉考試。韓愈曾為此作《諱辯》一文,駁斥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