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中唐到晚唐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只活了27歲。有「詩鬼」之稱。因為詩的風格與眾不同,被人們以他的字長吉而稱為「長吉體」。
今天鑑賞李賀的佳作《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據史書記載,李賀曾帶此詩拜謁韓愈,韓愈讀後大加讚賞。這首詩好在哪裡呢?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題目,作者寫的不是真的雁門關太守,而且當時平定藩鎮叛亂的朝庭將領。
李賀用濃墨重彩的筆調,描寫了平叛將領殺敵報國的戰鬥場面以及將士誓死報效朝廷的赤膽忠心。
第一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強烈的對比撲面而來展示給讀者。有力地突出敵對雙方誓不兩立的局面。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戰即將到來。作者較好的抓住一些表象的東西來襯託戰爭前的緊張壓抑氣氛和軍人戰前的充分準備。敵人大規模進犯,人數眾多,如黑雲般壓過來。守軍呢?陣容整齊,甲冑宣明。做好了充分準備與敵人決一死戰。
接下來就是戰鬥了。作者又用象徵性的描述來寫殘酷的戰爭。號角吹動,不停的響徹天空。雙方短兵相接,在號角吹動中激烈廝殺。古代戰爭許多是在秋天進行的,這個傳統從周朝時期就有了。因此「角聲滿天秋色裡」,同時表明戰鬥持續在進行中。
雙方殺得血流成河,作者顯然看到過戰場的殘酷,大塊大塊的血跡在夕陽下如胭脂般鮮紅,而在寒冷的夜間凝結呈現出一片片紫色。這種凝重的氣氛襯託了戰場的悲壯。「塞上燕脂凝夜紫」。形象而悲壯的描繪,視覺衝擊效果躍然紙上。
然而戰鬥還在繼續。「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這是什麼?是戰鬥部隊再次集結,要繼續與敵人連續戰鬥。要向敵人發起進攻。連續作戰,考驗的是人的戰鬥意志。「半卷紅旗和霜重鼓寒」,表明要趁著夜色去偷襲敵人。霜重得連鼓都敲不響,可見天氣寒冷。
就是在這麼嚴酷的條件下,將士們仍然在戰鬥。為什麼?為報效朝廷。所以自然而然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過渡的邏輯十分合理與貼切。收尾一句達到作詩意境的高潮。
「黃金臺」是戰國時代,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將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重金招攬天下英雄。作者用這個典故,寫出將士們為報效朝廷而不惜獻身的決心。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對色彩的運用堪稱高手。黑雲,金鱗,胭脂色,紫色,紅旗,白霜,黃金,玉龍。構成了色彩斑斕的藝術畫面。給人以濃墨重彩的視覺衝擊。李賀敢於用這麼鮮明的色彩來創作,表現。可見其功力非常人所能及。
史載,李賀作詩非常講究精雕細琢,其母曾對他太醉心詩詞創作擔憂。謂其過於嘔心瀝血。
所以,這樣的好詩被當時的大學問家韓愈推崇備至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