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上「第一神品」《草書千字文》,永遠禁止出國(境)展出

2020-12-22 騰訊網

宋徽宗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草書千字文》是他40歲而作,也是他書法最為爐火純青時候創作的。

此卷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為紙本,縱31.5釐米,橫1172釐米,為描金雲龍,長3丈,無一接縫,紙面雲龍紋生動規整,留有唐人遺韻。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正如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在《庚子銷夏錄》中對趙佶書法的評價:

「徽宗幹文,書法懷素。」當代書畫鑑定專家楊仁愷先生云:「此卷草書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騰猿過樹,逸虯得水;有的或連或絕,如花亂飛;有的若枯松之臥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有的如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卷後落款是宣和王寅年,正值趙佶當年四十歲。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為什麼說宋徽宗這卷《草書千字文》被譽為書法史上的「第一神品」呢?一是,宋徽宗寫這幅作品用的紙是描金雲龍宣紙,在宋代造紙技術落後的情況下,能夠造出10米多長的宣紙是不可想像的;二是,宣紙上的龍紋細線,歷經上千年而不褪色,在整個書法史沒有能與它媲美的;三是,趙佶使用的筆與墨等器物之精,在宋代可以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宋徽宗雖然職業是個皇帝,但他卻醉心於書畫,將書畫藝術錘鍊到了極致,可謂是宋代書法第一人,同時規定宋徽宗這卷《草書千字文》永遠禁止出境展覽。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這卷《草書千字文》,從宋朝宣和年間開始收藏於金昌明內府,然後轉入南宋權相賈似道的明晉府,項元汴,再後來被清朝的清梁清標等諸家遞藏。

1945年8月17日,溥儀攜數箱珍貴書畫,其中就包括宋徽宗這卷《草書千字文》,準備逃往日本,在途經遼寧瀋陽時被解放軍及蘇聯紅軍截獲。到了1950年,劫後餘生的這卷《草書幹字文》和其它一批清宮散佚的書畫,收藏在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至今。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公元1122年,宋徽宗趙佶書寫的這卷狂草千字文,其法出自懷素狂草一派,從整體畫面的完整程度看,筆勢凌空,變幻莫測,猶如長江奔騰,一瀉千裡,在運筆上迅疾流暢,在結體上奇宕瀟灑。自始至終由一人一氣阿成,所花的精力可想而知,毫無倦筆頗為壯觀。

有專家曾經問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研究員馬寶傑先生說:這卷草書寫得如此精妙,懷疑它不是趙佶所作。馬寶傑先生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趙佶草書本來就師出懷素,不僅平時臨摹過懷素的草書《千字文》,而且還臨過其他有關的草書帖子。再從當時書寫風格來講,兩宋的草書,大都師法張旭、懷素。如果趙佶真是臨寫的,不管當時的技巧如何精到和高超,仔細辨別也能發現呆板的運筆速度和臨摹痕跡,而這件作品是一氣呵成、氣脈連貫的,所以這件狂草千字文是宋徽宗趙佶所寫。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朋友們,您對宋徽宗趙佶這卷書法史上「第一神品」的《草書千字文》,是一個怎樣的評價呢?敬請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歡迎加入交流與討論。

相關焦點

  • 100多億的草書名作,禁止出國展覽!不是懷素,也不是張旭…
    宋徽宗一生曾經寫過兩件千字文,堪為他一生當中書法的最高成就,一件是他在20歲時候寫的《楷書千字文》,另外一件便是被譽為中國草書史上的「第一神品」的《草書千字文》,這一年他40歲,這是他書法最為爐火純青的時候。
  • 眾多書法名家寫過的《千字文》是啥樣?來廣州藝博院看看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千字文》誕生於魏晉南北朝,由梁朝人周興嗣收集千字王羲之書法所編纂,是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遺憾的是,《千字文》的最初版本未能流傳下來。不過,王羲之七世孫、陳隋間著名書法家智永所作《真草千字文》可令今人一窺《千字文》往日的風採。
  • 宋徽宗寫的一幅草書,據估計能值10個億,因太過珍貴被限制出境!
    宋徽宗生平的書法作品屈指可數,最為著名的乃是他在22歲的時候寫得楷書「瘦金體千字文」,另外一件便是他在40歲時候所寫的著名的《草書千字文》。《千字文》在中國書法史上頗負盛名,這是一篇用1000個不同的常用漢字寫成的文章,每一個字都是常用字,這1000個字包羅甚廣,幾乎涵蓋了中華文化當中的所有類目,包括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
  • 標準草書千字文:恭惟鞠養,一起來學習「恭」字的寫法
    在家學書法 標準草書千字文 兒童書法 標準草書千字文 《恭
  • 標準草書千字文:四大五常,一起來學習「常」字的寫法
    標準草書千字文 連載系列課程 兒童書法 標準草書千字文 《常》
  • 一件可以提升書法認知的「神品」,看懂這幅字,方能領會草書真諦
    之前我們探討了許多關於書法的認知問題,其實在任何一個專門的領域,都存在著一些訛誤,而這些訛誤存在於大部分民眾的認知印象當中,很難改觀,我們也深知這一點,但是,作為一個書法人,有必要去普及一些書法的正確認知,或者說有不同的認知,希望彼此尊重。
  • 宋徽宗草書,筆走龍蛇、一瀉千裡,何人能及?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在宋朝書法史上有著著名的「宋四家」,他們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他們四個人代表了北宋書法的最高水平,到了南宋時期
  • 古代最偉大的一幅草書,書法界無人不學,值得你畢生珍藏!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草書無疑是每一個書法人對於書法的最高追求,如果你僅僅想寫一筆規範字,這僅僅屬於書法最為初級的階段,甚至說還是書法的門外,而門內則是一個無比艱深、複雜、美妙且引人入聖的境界在草書史上,有兩個人和兩件作品乃是最應該銘記的經典,且是每一個草書學習者最應該終身臨摹的最佳範本。
  • 他被皇帝奉為「神筆」,在明代書法排第一,草書更是冠絕古今!
    在中國草書史上,有幾個人士需要大書特書的,他們以一己之力,將書法中的草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了草書史上繞不過去的經典!我們這篇文章主要講大草。鐸《贈張抱草書詩卷》王鐸有一次給皇帝寫字,技驚四座,被皇帝奉為「神筆」。從此,「神筆」王覺斯的名號便火遍書法史。在明代書法排第一,草書更是冠絕古今!
  • 內蒙一位草書大師,一天能寫3萬字,被譽為:書法史上最勤奮的人
    在書法界,要想成為真正的書法大師,有幾樣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縱觀歷代的書法大師,幾乎每個人都具備這些因素。第一是優質的書法資源。沒有任何一個藝術家是不經過努力就會成功的,草書大師有著「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王獻之有著「十八缸水」的傳說,米友仁曾記錄自己的父親,春節的時候還能夠臨池不輟,蘇東坡自己練字能夠堅持每天八個小時,趙子昂能夠日書一萬字,大書法家文徵明臨終前還在為朋友書寫墓志銘…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便是勤學苦練,在書法史上有這樣一個人
  • 于右任書法,看起來「醜醜的」,為何歷來評價這麼高?
    而仔細體認、品味,它卻又是地道的「帖意」,主要源自懷素小草《千字文》筆法,再摻以章草筆意。于右任書法在這裡,我們感覺到于右任楷行中特有的「碑味」對草書的「反哺」,將懷素的輕靈、簡逸轉換成為「於草」的雄樸、散佚,在書法史上也屬一大奇景。
  • 訓蒙長詩《千字文》
    《千字文》問世之後,尤其是宋朝以後,蒙學讀物層出不窮,數目眾多。這些作品在通俗性和知識性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各有長處,但它們的一個共同缺點就是文採稍遜。《千字文》則在文採上獨領蒙學讀物風騷,堪稱「訓蒙長詩」。它的長處為後來《三字經》這部優秀蒙學讀物的編寫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經驗。《千字文》得以廣泛流傳,隋唐之際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沒。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這樣的法帖這中國書法史上屈指可數。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這件《聖教序》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極大,後世的書家當中,幾乎無人不從中吸取營養,而後卓然成家的。這件《十七帖》便是其中的煊赫名帖,在中國草書界的地位極高,可以這樣說,學習草書,倘若繞開了《十七帖》,你的書法格調便不會很高。
  • 大同博物館這件館藏,名列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將器形相仿、大小不一的器物組合陳列展出,佐以同時期墓葬出土的石棺、骨灰罐等其他葬具,傳達出:遼代土葬、火葬並行,陪葬的魂塔等器物晚唐時就已有,由南方傳入北方後加入少數民族裝飾,此時的民族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自覺習慣的信息。
  • 書法的禪境是什麼境?
    書法的禪境是什麼境?書法的禪境即非世俗境,更非俗境。我以為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元素:靜而不躁,文而不野,潤而不枯,簡而不繁,整體上呈現出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中國書法藝術及書學理論,受到佛教禪宗思想的深刻影響。書法創作的靈感突發、創作中的空靜狀態,以及作品本身所展現出的意境等,都受到禪宗「頓悟」「空」「靜」等觀念的深刻影響。從大量傳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書法和佛義的關係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把寫字當作一項善業,與布施造寺相同,是一種宗教行為。
  • 董其昌晚年草書神品,行筆圓渾,自然天成!
    董其昌晚年草書神品,行筆圓渾,自然天成!
  • 單人旁、雙人旁、三點水、言字旁,草書寫法均相似,該如何分辨?
    在草書當中,又很多偏旁部首的寫法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給書法愛好者學習草書帶來困難。我們今天要分析的就是單人旁、雙人旁、三點水、言字旁這四種左偏旁的寫法。基本草書符號:在草書當中,這四種左偏旁的寫法可以一樣,是同一個草書符號,寫法為一豎略帶勾連,但是按草書習慣,一般不與右邊相連,偶有牽引,用筆也輕。1、單人旁如《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佳」字,下圖左邊這個草書符號代表單人旁。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咱們本期要講到的「民國四大家」,就是挽書法與狂瀾,救書法與危難的四大志士,憑著他們當時的地位和社會的影響,推動著書法藝術向前發展。他們分別是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行書)。
  • 宋徽宗:喜愛練習書法是一種長期的皇家傳統
    在中國古代歷代君王中,宋徽宗的瘦金體堪稱一絕,他不僅是一位書法家,在書法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本文選自美國漢學家伊沛霞的《宋徽宗》一書,以現代史家之眼,評述徽宗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和影響,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宋徽宗像和大多數書法家一樣,徽宗能夠用所有常見的字體進行書寫。
  • 元代一位書法宗師,草書冠絕天下,連趙子昂都甘拜下風!
    提到元代的書法,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會是趙子昂,這位書法全才,一生提倡復古的書法宗師,在書法史上的影響力極大,甚至是被譽為「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書法也影響了明清乃至今天的書法史。我們今天談的這個人是以草書聞名天下,也是趙子昂一生推崇的對象。他就是鮮于樞。趙子昂對鮮于樞的書法畢生推崇,他在鮮于樞死之後曾經感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