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子大、劍平
統計公報出爐,陝西省「稱霸」中西部?!2020年8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19)》,其中顯示,2019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22143.6億元,同比增長12.5%。科研投入強度,陝西「亮了」。分地區來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浙江和陝西。 所謂「強度」,是指科研經費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也就是說這7個省(市)特別願意在科研上花錢,其中,長三角、環京城市的上榜並不意外,而中西部城市中,唯一出現的陝西著實讓我們有些意外:
上圖可見,在四川、重慶、湖南、湖北等等中西部城市中,陝西省的科研經費總量其實並不佔優,但從強度來看,陝西省一騎絕塵。強度等於態度,如此看來,陝西省用態度稱霸,並且未來可期,一個中西部科技強省正在冉冉升起?先別急,經過我們的深入分析,發現事情恐怕不如想像的沒好,甚至,陝西還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
華麗的數據下 貌似有窟窿?!
2.27%的R&D經費投入強度,不僅僅是讓陝西站在了全國第七的位置上,更重要的是,這個數字還創了近十年來的新高。比起2010年的金額,經費漲了168.8%!陝西對科研方面的重視,可見一斑。 無獨有偶,同樣是2019年,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數據,陝西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824家,而全省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累積數量達4371家,增長39.3%,淨增1233家,也創下歷史最大增量!兩個數據一比對,哦吼,很一致嘛!創下新高的經費投入對應了創下新高的高新技術企業增量,看來錢花的很是地方。不僅如此,6月18日,陝西出臺《38條科技創新政策措施》,明確提出到2025年,陝西R&D經費投入強度全國排名保持在前7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每年增幅不低於20%、總量突破1萬家。而根據央廣網的報導,截至2020年7月30日,陝西省有效發明專利總量首次突破5萬件,達到50797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3.145件,又創歷史新高。再配合中西部第一的投入強度,陝西科技研發實力中西部第一沒跑了!......才怪......上邊一大堆數字,說來說去也就是陝西和自己比,進步明顯是真的,但是想稱霸中西部那還得和幾個好鄰居比,它比得過嗎?我看未必。就先來看看2019年這個各地經費投入的情況,雖然新聞上突出了陝西經費投入的強度,也就是2.27%排在了全國第7,但是我們都知道科研這個東西到底還是要看你砸了多少錢,看的其實還是個絕對數。與強度上的高排名相對的,是比較中庸的經費實際數額排名,584.6億全國第13,排名向後翻了個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我們看看在強度上排在陝西後邊的,山東實際的投入可以說把陝西吊著捶,湖北也是近千億,安徽、湖南、四川這些歌中西部地區各個都比陝西高。 我們再來看下高新企業數量,上邊提到陝西的高企數量是創了新高,但是增幅大不代表總數多,而事實的確如此,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陝西2019年的高企數量只能排在16,在中西部地區省市裡,僅僅比重慶強些,湖北、安徽、湖南、四川、河南它一個都比不過。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提出異議,雖然數量不佔優勢,但是也許轉化率強呢對吧?投入進去,成果出的多,性價比最高,那不一樣是稱霸了嗎?那我們就來看看轉化率怎麼樣,這種東西很難統計,那我們就取一個比較容易收集到且直觀的指標——授權發明專利的數量,來做出判斷。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文件 從2019年中西部地區的授權發明專利累計數量來看,陝西並不佔優,46190件的數量,只能說是中等偏下,不如四川湖北湖南,但是比河南和重慶強一些。 不過比較慶幸的是,雖然總量不咋地,但是人均件數那是妥妥的中西部第一,12.04件每萬人,這個數字是河南的三倍多,湖南的近兩倍,非常驚人,也從一個方面體現出了陝西科研水平的厚底子。 而且根據央廣網9月2日從陝西省知識產權局獲得的信息,截至2020年7月30日,陝西省有效發明專利總量首次突破5萬件,達到50797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3.145件,又又又創歷史新高。 不得不說每萬人的件數,中西部第一,沒跑了。 但總的來看,高新技術企業、授權發明專利,以及最重要的經費投入總量上邊,陝西和全國高端玩家的差距依舊巨大,想追上近期怕是沒戲了,這個可以說是片面報導這種華麗外衣下隱藏的巨大窟窿,必須得重視呀。
陝西的科創短板在哪兒?
R&D經費投入強度這麼大,為什麼陝西的科創實力還是不行? 我們從研發經費的構成中找到了端倪。 2018年,陝西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研發經費佔全省研發經費的比重分別為49.7%、40.4%和9.2%。 研究機構和高校這兩項的奶源是政府,也就是說陝西近半的研發經費,純靠政府砸錢。這個現象可不尋常。現如今的中國社會,哪哪兒都是以企業為研發活動的主力軍,除了陝西。
2018年,全國範圍內,企業研發經費所佔比重為77.4 %。 也許有讀者想問:陝西是不是被平均啦?那我們具體到各個省份來比比看。我們也不把廣東、江蘇這些省份拎出來比了,大家都知道東部沿海地區企業創新活力強。 我們來看看,GDP成績遠不如陝西的省份。2018年,江西企業研發經費佔比為87.9%。 靠政府來奶研發,這還是30年前的發展路子。這樣做最大的壞處是,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遲早得培養出能扛事兒的企業、撐起地區科創的一片天。 事實上,國家早在2006年的《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要強化企業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 從1995到2016年,中國研發經費的來源結構從政府和企業雙主體轉變成了企業單主體。企業來源經費比例從約30%增長到了70%,而政府來源經費比例從25%下降到了20%左右。 誠然,把錢投在科研機構和高校不是壞事,這些智力支撐對陝西的支柱產業(能源化工、汽車、電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醫藥)大有裨益。但是,以企業為糧倉和奶庫,才能保障地區研發經費的成長性。 我們可以看到,從1995年到2016年,企業經費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政府經費:企業研發經費從300億增長到約1.2萬億,增長了40倍;而政府來源研發經費從約250億增長到近3200億,只增長了12.8倍。 也正因為過度依賴政府,陝西過去十年的R&D經費投入強度始終處于波動的狀態,並且2016年相對於2009年還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這並不是個好信號。絕大部分地區的R&D經費投入強度都是穩步上漲的、逐步向好的。 比如,廣東在2009年時的R&D經費投入強度還明顯落後於江蘇,十年內廣東的經費強度不僅迎頭趕上江蘇,經費總金額也稱霸全國,這主要得益於當地企業成長性強。
單單華為一個公司的研發經費就頂得上25個省級行政單位。
國際經驗也告訴我們了,以企業為主導的研發活動更具想像空間。數據顯示,日本的R&D經費投入強度在1981年邁入2%的門檻,當年的政府經費佔比僅有27%。 另外,今年8月31日,高層審議通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和《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五輪巡視情況的綜合報告》。 其中提到,要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城市發展格局,作為黃河中遊城市群的重要組成省份,一波發展紅利正在奔向陝西省。 以上可見,陝西雖然在態度上十分願意投入科研,但目前的選擇並不是最優解,在城市實力的發展上,努力很重要,但努力的方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