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市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唐碑:武侯祠...

2020-12-07 澎湃新聞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市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唐碑:武侯祠「三絕碑」

2020-06-01 1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三絕碑」,全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又簡稱唐碑,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地面文物中保存至今年代最久遠者,成都市唯一一通唐碑。「三絕碑」鐫立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裴度撰文,柳公綽書,魯建鐫刻。因裴、柳、魯三人皆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此碑文章、書法、鐫刻均精湛絕倫,故得此名。

「三絕碑」位於成都武侯祠大門與二門東側碑亭中,由碑帽、碑身組成,無碑座,外有磚砌碑亭保護。碑刻通高367釐米、寬95釐米、厚27釐米;碑帽為半圓形,下部同碑身同寬,兩側弧形邊緣鐫紋飾,以折枝花飾為主,其餘鐫雲紋圖案;碑身為長方形,碑面刻正楷碑文,共22行,每行約50字,分序和銘兩部分。正文文字雖皆清晰,但除題目及上、下款三行外,其餘各行上部、下部曾有補鐫。在碑的正面、碑面的空隙處以及碑的兩側還有歷代題刻共十六則。

「三絕碑」碑亭(來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官網)

唐憲宗元和四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領裴度、楊嗣復等27位僚屬到武侯祠拜謁,為表達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銘記諸葛亮的文治武功,武元衡令節度府掌書記裴度撰文立碑,緬懷蜀漢遺德,以此激勵後世。

在序文中,裴度駁斥了西晉陳壽對諸葛亮「奇謀為短」的評價和北魏崔浩對諸葛亮功業未就的責難,認為諸葛亮率領「節制之師」推行「化成之道」,有「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表達自己對諸葛亮才能德行的欽慕之情。銘文為四言駢文,共六十四句,裴度概述了諸葛亮的不朽功績,又將其和前代名臣姜尚、伊尹、晏嬰、蕭何、張良等人相提並論,稱讚諸葛亮兼有這些名相之長,最後以「蜀國之風,蜀人之心,錦江清波,玉壘峻岭,入海際天,知公德音」作結語,言諸葛亮雖已故去,卻如同高山流水一般存於天地之間,記於蜀地百姓心中。

「三絕碑」拓片(來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官網)

裴度寫此碑文不僅讚頌諸葛亮,更懷著憂國憂民的心情引古證今、借古論今,指出當時處於藩鎮割據的唐朝,時局動蕩,屢有叛亂發生,與昔日漢室情況相似,他期望唐朝當政者能效法諸葛亮,削平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裴度歷仕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官至中書令,封晉國公,成為唐朝中後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主政後,以諸葛亮為榜樣,身體力行,輔佐憲宗「以法度裁製藩鎮」,實現了「元和中興」的盛況。

碑文寫好後,由柳公綽書丹,魯建刻石。柳公綽,陝西耀縣人,時任成都少尹,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兄長,柳氏兄弟書法造詣旗鼓相當,柳公綽字體端肅渾厚,造型嚴謹,為唐代楷書中的典範。魯建,唐代蜀中名匠,其刻工精湛灑脫,刀法剛勁有力,準確再現了書法作品的原貌。

三絕碑(成都市武侯區地方志辦 供圖)

「三絕」之說,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四川巡按、監察御史榮華首先提出的,他在碑上題跋讚美諸葛亮功績和裴文柳書 並稱三絕:「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宇不朽也。」清嘉慶《四川通志·金石》載:「諸葛武侯碑,治南城外裡許武侯祠內,俗稱三絕碑。」這是「三絕碑」之稱正式在文字中出現。清道光九年(1829年),華陽潘時彤纂修《昭烈忠武陵廟志》,其中說此碑文章、書法、刻技均美而稱其為「三絕碑」。

自「三絕碑」刻建後,不斷有人在上題識、留名。碑面除裴度正文外,有題跋四則;碑陰除二則與碑面正文同時題刻的名銜與題記外,另有題名、題詩六則;碑兩側有題記一則,題名四則;按朝代分,其中唐人四則,宋人六則,明人四則,清人二則。這些歷代題刻,大多是到蜀中任職的官員前來拜謁武侯祠時所留,有的感嘆「三絕」之精妙,有的追憶蜀漢之風貌,有的記錄碑刻及祠宇之沿革,為「三絕碑」不斷注入更持久更厚重的內涵和底蘊,豐富了它的觀賞價值、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

「三絕碑」歷經千年滄桑,字跡雖有磨損、掩刻的情況,但整體碑貌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吸引無數遊客慕名而來拜謁、欣賞。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區地方志辦公室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