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忠武陵廟志》 武侯祠歷史上唯一一部志書

2020-12-14 華西都市報

《昭烈忠武陵廟志》 武侯祠歷史上唯一一部志書

《惠陵圖》(來源:《昭烈忠武陵廟志校注》)

《唐碑圖》(來源:《昭烈忠武陵廟志校注》)

  道光九年(1829年),華陽縣(今成都市)學者潘時彤獨力修纂的《昭烈忠武陵廟志》成書刊行。該書是第一部詳細記載成都武侯祠歷史的專志,也是武侯祠歷史上唯一一部志書,成為記錄武侯祠發展沿革及傳承發揚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潘時彤,字紫垣,生卒年不詳,曾於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潘氏「家世藏書」,潘時彤之父潘元音學識不凡,為華陽縣名儒,著有《東庵詩文集》,民國《華陽縣誌·藝文》中,載錄有潘元音多篇詩文。潘時彤受家庭影響頗深,又「性復好學」,成為當時成都地區著名學者之一。


道光九年 初雕版成書

  嘉慶年間,潘時彤應華陽縣知縣董淳之邀,修纂《華陽縣誌》。纂修從嘉慶二十年(1815年)夏天開始,至嘉慶二十一年冬天結束。期間,潘時彤時常向師友請教,成書後,《華陽縣誌》因「取材宏富,考證精祥」得到《四川通志》編纂者楊芳燦及董淳等人推崇。此外,潘時彤著有《綏靖屯記》等書;道光年間,他還曾擔任芙蓉書院的主講。
  潘時彤熱愛三國文化,常與文友相偕同遊武侯祠,不僅對祠內景物十分熟悉,更格外關心祠中文物保護和建築維修。他留下了許多有關三國及武侯祠的詩詞歌賦,如《讀劉先主傳》《題張介侯澎明府增輯諸葛忠武侯集》《忠武侯祠》《武侯祠唐隸殘碑》《惠陵賦》等,表達了他對武侯祠一草一木由衷的熱愛。潘時彤還結識了祠中道士黃合初,黃合初「遇風雅之士恆相得無間」,與潘時彤等人十分相投,遂過從甚密,常在武侯祠相聚吟嘯唱和。
  當時,住祠道士張合桂主持祠中事務日久,有感於襄陽武侯祠、沔縣武侯祠都有自己的志書,提出成都武侯祠也應修撰志書。該提議立即得到四川總督戴三錫、布政使董淳等官員支持,張合桂隨即開始募集資金。因潘時彤十分熟悉武侯祠,又是當時成都著名學者,「著述宏富,向曾延修邑乘,稱博雅焉」,遂受張合桂邀請修撰廟志。
  道光七年(1827年),潘時彤開始修纂廟志,他日以繼夜,以一人之力,用二十一個月時間完成了《昭烈忠武陵廟志》三十萬字文稿的撰寫。脫稿後,經陸文杰、道士黃合初等人校對,再由戴三錫等十人鑑定,成都縣知縣王升元等四人參閱後,於道光九年初雕版成書。


雖有缺陷 但瑕不掩瑜

  《昭烈忠武陵廟志》共分十卷,從祀典、陵廟、事實、世系、藝文、製作、雜識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武侯祠的沿革及發展,對研究武侯祠的歷史和文化有著重要價值。廟志保留了道光九年前清代有關武侯祠的大量史料,如當時武侯祠內各種碑刻、鐵鼎、香爐銘文等金石資料,其中部分實物後已丟失或剝蝕;記錄了清代武侯祠幾次重大維修的資料,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工程稟呈》《重修工程稟批》《重修工程批札》,以及道光五年的《培修惠陵工程》等。
  書中大量搜集整理了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的資料,並廣採各種歷史文獻中與之相關的詩詞歌賦。收錄了清代文人、道士為武侯祠撰寫的大量詩詞,以及潘時彤個人為武侯祠所作的詩歌,這些藝文資料不見於其他記載,極為珍貴,從中可以看到潘時彤對武侯祠及三國歷史文化的熱愛。
  廟志卷首還附有武侯祠內建築、植物及重要文物的插圖共十幅,即《陵廟全圖》《惠陵圖》《道院圖》《藕船圖》《愛樹山房圖》《銅鼓圖》《唐碑圖》《古柏圖》《石琴圖》《丹桂圖》等。幾幅建築插圖細節豐富,並標明了建築的主要結構和位置分布。道光九年後,祠內建築雖多次修葺,但藉助插圖,仍可一窺當時的建築狀況。
  但是,由於潘時彤對三國歷史文化認識水平有限,加上修志時間比較倉促,人力物力缺乏,在史料選擇上不夠謹慎,廟志仍有部分缺陷。他常將三國相關的傳說資料、文學描寫作為史實錄入書中,或將其他武侯祠的資料誤收入志。並因僧道隔閡,缺乏對清代前期僧人住祠七十餘年歷史的記錄,留下了諸多遺憾。
  《昭烈忠武陵廟志》作為第一部詳細記載武侯祠歷史的專志,雖有缺陷,但瑕不掩瑜,不僅填補了無專志記載武侯祠的空白,更廣採博收歷朝歷代有關諸葛亮等三國人物的記載與評論,及各類詩詞、楹聯等,成為研究武侯祠及三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典籍。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相關焦點

  • 成都武侯祠的大門牌匾上為何會寫著「漢昭烈廟」?
    成都武侯祠自建成之後不斷受到全國各地人們的敬拜。歷史上的許多文人騷客也紛紛吟詩稱頌,最為出名的是唐代詩聖杜甫的《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人每每讀罷常常發出無限的嘆息。當代去過武侯祠的人可能會發現,成都武侯祠的大門上的牌匾居然是「漢昭烈廟」,這又是為何呢?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市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唐碑:武侯祠...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市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唐碑:武侯祠「三絕碑」 2020-06-01 1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武侯祠——清代重修奠定格局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武侯祠——清代重修奠定格局 2020-08-06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備位於成都的「漢昭烈廟」為什麼會變成諸葛亮的武侯祠?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受民間尊崇的英雄人物之一,全國很多地方都建有祭拜追思諸葛亮的武侯祠。在全國眾多武侯祠中,位於成都的武侯祠規模最大,是知名度最高的武侯祠。屬於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人奇怪的是,成都武侯祠的正門之上卻掛著一塊「漢昭烈廟」的匾額,明確表明成都武侯祠應該是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那麼皇帝劉備位於成都的「漢昭烈廟」為什麼會變成大臣諸葛亮的武侯祠呢?
  • 【歷史文化】羅開玉 ‖ 成都武侯祠紀事——遷建南郊成唐代勝景
    成都武侯祠何時修建無正史記載,據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李雄稱王,始為廟於少城內」,可知成都武侯祠修建於西晉末至東晉初李雄據蜀時期(303—334年),位於「少城」內,是蜀地第一座紀念蜀漢英雄的專祠。由此可見,千年前的蜀地百姓已對諸葛亮深切敬仰和懷念。公元500年前後的南北朝時期,武侯祠從成都「少城」遷建於惠陵、漢昭烈廟旁。
  • 坐在武侯祠 聽三國歷史學家講諸葛亮與成都的故事
    為什麼成都武侯祠是諸葛亮留下來的武侯祠,是諸葛亮去世後,後人為他修建而成。現如今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大武侯祠」的基本布局,核心文物區即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他們分布在兩條平行的南北軸線之上,這樣的布局與悠久的歷史淵源密切相關。
  • 武侯祠,遊成都必到的地方,在這裡品讀三國遺蹟
    武侯廟的正門額是「漢昭烈廟」,劉備於公元223年因病成為白帝城後,埋葬在這裡,也就是我們口中的惠陵,據漢制,陵必有廟,漢昭烈廟的前身先主廟誕生, 南北朝時期,後輩在惠陵旁邊建設了武侯祠, 那時,武侯祠成為文人墨客到訪的旅遊勝地, 杜甫留下了《丞相祠堂在哪裡找,錦官城外柏森森》的千古佳文, 明代,蜀獻王朱椿認為「君臣宜一體」,將武侯廟和先主廟合併為一座,被稱為「
  • 周樂兮:趣話武侯祠
    成都作為三國蜀漢的都城,歷史上曾有過7座武侯祠,應該是單座城市裡數量最多的。成都最早的武侯祠大致建於西晉時期,位於少城內,也就是現今人民公園附近。此外,在諸葛亮的故居、草堂寺旁、九裡堤等處,也都建有紀念諸葛亮的祠廟。但可惜地是,現在這些祠廟都已不存在了。現在,全國保存下來的武侯祠共有14座。如果說其中哪一座名氣最大,一定是位於成都南郊的「成都武侯祠」。
  • 告訴你天府文化歷史脈絡
    天府文創大集市活動上,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辦,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協辦的天府文創大集市「讀書 納涼 賞文創」——文博直播活動,從21日到昨日接連三場的精彩直播講座,從解讀文物的傳奇故事和歷史文化密碼,向讀者全面展示了成都的天府文化脈絡。
  • 成都武侯祠-三國文化之精魂所在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號,佔地15萬平方米,始建於章武元年(221年 ),原是紀念諸葛亮的專祠,亦稱孔明廟、諸葛祠丞相祠等,後合併為君臣合祀祠廟。武侯祠是民眾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肯定和讚譽的載體,也是三國遺蹟源頭,由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四部分組成,屬於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文化遺產保護區。三義廟,初名三義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鄭蛟麟始建。建築和匾聯主要是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的遺存。
  • 「官不修衙而修志」 ——毛澤東對地方志的重視及其啟示
    毛澤東主席尤其重視地方志的「資治、教化、存史」功能,經常搜集閱讀、活學活用,並倡議全國編修地方志,推動了新中國方志事業的發展,留下了一段段富有啟迪的佳話。一、「你們有沒有地方志啊」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喜歡閱讀歷史地理方面的書籍,其中就有很多地方志書。
  • 臨猗天興村武侯墓與武侯祠來歷的推斷
    經過查閱眾多史料,分析當地相關記載及傳說故事,並與部分文化學者交流,郭清華認為,這裡曾有的武侯墓、武侯祠等遺蹟與諸葛亮唯一的孫子諸葛京「內移河東」有關,天興村可以說是諸葛亮後裔的生息繁衍地。
  • 成都市內的景點中,武侯祠算是人氣「最旺」,也是蜀漢英雄紀念地
    武侯祠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部分組成。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尊。武侯祠是紀念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成都市內的景點中,武侯祠算是人氣最旺的之一。
  • 全國第一本省級武術志書《河南省武術志》出版
    日前,全國第一本省級武術志書《河南省武術志》出版。2021年1月7日上午,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河南省武術志》出版新聞發布會,省體育局局長萬旭出席會議,省政府新聞辦常軼暘主持會議。發布會上,萬旭介紹了《河南省武術志》的編纂情況。
  • 【方志論文】談談志書人物的「人事安排」
    人物誌歷來是地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志書之髓、志中之志。人物誌,尤其是人物傳的內容,反映了各時代的歷史成敗,對於正確認識一方歷史,吸取經驗教訓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生動的人物資料也最富有感染力,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和共產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特別是二輪志書斷限內,正是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各行各業人才輩出的時期。
  • 抗疫是先鋒 修志進頭陣 ——上海市級專志醫院部類志書編纂率先...
    目前9部全部進入市級評審,醫院部類成為首個宣布在2020年底之前保質保量完成二輪修志編纂任務的部類。上述9部具有代表性的醫院志書,完整系統記載了鴉片戰爭以來上海中西醫學的發展歷史,較全面展現了上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曲折歷程和改革成果,意義十分重大。
  • 濟南第一部官修府志康熙《濟南府志》出版
    6月9日上午,在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濟南歷史上第一部官修府志康熙《濟南府志》日前出版發行。據了解,該志始修於康熙二十九年,成於康熙三十一年,蔣焜修訂,唐夢賚等人編纂,共54卷,約120萬字。該志搜羅廣博,甄採豐富,按所轄州縣,分門別類,依次纂輯。整理該志對於深入研究、考證清初濟南府所轄州縣地理沿革、職官、人物、物產、藝文、賦稅等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 清康熙《濟南府志》發行!為濟南歷史上首部正式成書的府志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夏侯鳳超志者,記也。地方志作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書」,可以說,方志就是一個地方、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根。在9日召開的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濟南歷史上的第一部府志——清康熙《濟南府志》出版發行。
  • 談第三輪志書人物傳撰寫
    人物傳是指志書中記載有重大影響、有突出貢獻的已故人物主要經歷與典型事跡的一種體裁,是志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傳的撰寫水平如何,直接關係整部志書質量。目前,第二輪修志(市縣兩級)基本結束,第三輪志書編修即將啟動。探討第三輪志書人物傳的撰寫,可以避免首輪志書和第二輪志書人物傳缺陷的重現,客觀真實地反映傳主的精神風貌,增強人物傳的可讀性和育人作用,這也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筆者認為,關於志書人物傳撰寫的指導原則,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先後出臺的一系列文件已有明確規定。
  • 志超兄栩栩如生在書中
    冒著夏至的酷暑,郭航急匆匆把紀念他父親郭志超的兩卷大書送到我家裡,因為校園不能停車,他隨即轉身就走。望著小郭汗淋淋的背影,我由衷地讚嘆了一句:「郭航,好樣的!」我覺得我這話其實是說給志超聽的,志超那一對粗黑的眉毛微微一抖,心領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