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陵圖》(來源:《昭烈忠武陵廟志校注》)
《唐碑圖》(來源:《昭烈忠武陵廟志校注》)
道光九年(1829年),華陽縣(今成都市)學者潘時彤獨力修纂的《昭烈忠武陵廟志》成書刊行。該書是第一部詳細記載成都武侯祠歷史的專志,也是武侯祠歷史上唯一一部志書,成為記錄武侯祠發展沿革及傳承發揚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潘時彤,字紫垣,生卒年不詳,曾於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潘氏「家世藏書」,潘時彤之父潘元音學識不凡,為華陽縣名儒,著有《東庵詩文集》,民國《華陽縣誌·藝文》中,載錄有潘元音多篇詩文。潘時彤受家庭影響頗深,又「性復好學」,成為當時成都地區著名學者之一。
嘉慶年間,潘時彤應華陽縣知縣董淳之邀,修纂《華陽縣誌》。纂修從嘉慶二十年(1815年)夏天開始,至嘉慶二十一年冬天結束。期間,潘時彤時常向師友請教,成書後,《華陽縣誌》因「取材宏富,考證精祥」得到《四川通志》編纂者楊芳燦及董淳等人推崇。此外,潘時彤著有《綏靖屯記》等書;道光年間,他還曾擔任芙蓉書院的主講。
潘時彤熱愛三國文化,常與文友相偕同遊武侯祠,不僅對祠內景物十分熟悉,更格外關心祠中文物保護和建築維修。他留下了許多有關三國及武侯祠的詩詞歌賦,如《讀劉先主傳》《題張介侯澎明府增輯諸葛忠武侯集》《忠武侯祠》《武侯祠唐隸殘碑》《惠陵賦》等,表達了他對武侯祠一草一木由衷的熱愛。潘時彤還結識了祠中道士黃合初,黃合初「遇風雅之士恆相得無間」,與潘時彤等人十分相投,遂過從甚密,常在武侯祠相聚吟嘯唱和。
當時,住祠道士張合桂主持祠中事務日久,有感於襄陽武侯祠、沔縣武侯祠都有自己的志書,提出成都武侯祠也應修撰志書。該提議立即得到四川總督戴三錫、布政使董淳等官員支持,張合桂隨即開始募集資金。因潘時彤十分熟悉武侯祠,又是當時成都著名學者,「著述宏富,向曾延修邑乘,稱博雅焉」,遂受張合桂邀請修撰廟志。
道光七年(1827年),潘時彤開始修纂廟志,他日以繼夜,以一人之力,用二十一個月時間完成了《昭烈忠武陵廟志》三十萬字文稿的撰寫。脫稿後,經陸文杰、道士黃合初等人校對,再由戴三錫等十人鑑定,成都縣知縣王升元等四人參閱後,於道光九年初雕版成書。
《昭烈忠武陵廟志》共分十卷,從祀典、陵廟、事實、世系、藝文、製作、雜識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武侯祠的沿革及發展,對研究武侯祠的歷史和文化有著重要價值。廟志保留了道光九年前清代有關武侯祠的大量史料,如當時武侯祠內各種碑刻、鐵鼎、香爐銘文等金石資料,其中部分實物後已丟失或剝蝕;記錄了清代武侯祠幾次重大維修的資料,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工程稟呈》《重修工程稟批》《重修工程批札》,以及道光五年的《培修惠陵工程》等。
書中大量搜集整理了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的資料,並廣採各種歷史文獻中與之相關的詩詞歌賦。收錄了清代文人、道士為武侯祠撰寫的大量詩詞,以及潘時彤個人為武侯祠所作的詩歌,這些藝文資料不見於其他記載,極為珍貴,從中可以看到潘時彤對武侯祠及三國歷史文化的熱愛。
廟志卷首還附有武侯祠內建築、植物及重要文物的插圖共十幅,即《陵廟全圖》《惠陵圖》《道院圖》《藕船圖》《愛樹山房圖》《銅鼓圖》《唐碑圖》《古柏圖》《石琴圖》《丹桂圖》等。幾幅建築插圖細節豐富,並標明了建築的主要結構和位置分布。道光九年後,祠內建築雖多次修葺,但藉助插圖,仍可一窺當時的建築狀況。
但是,由於潘時彤對三國歷史文化認識水平有限,加上修志時間比較倉促,人力物力缺乏,在史料選擇上不夠謹慎,廟志仍有部分缺陷。他常將三國相關的傳說資料、文學描寫作為史實錄入書中,或將其他武侯祠的資料誤收入志。並因僧道隔閡,缺乏對清代前期僧人住祠七十餘年歷史的記錄,留下了諸多遺憾。
《昭烈忠武陵廟志》作為第一部詳細記載武侯祠歷史的專志,雖有缺陷,但瑕不掩瑜,不僅填補了無專志記載武侯祠的空白,更廣採博收歷朝歷代有關諸葛亮等三國人物的記載與評論,及各類詩詞、楹聯等,成為研究武侯祠及三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典籍。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