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一寨通遠古 擂鼓衍文明

2020-12-24 澎湃新聞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一寨通遠古 擂鼓衍文明

2020-12-23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文化遠近 ,作者無生

文化遠近

公司主營:文化項目策劃創新服務;群眾文化活動服務;書刊畫冊策劃創作、編輯設計、代理出版印務;網絡技術推廣服務、電子書設計製作等。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大蜀道:一寨通遠古 擂鼓衍文明

無 聲

當文明的火焰尚未燎原之時,巍峨的巴嶺山脈裡便已燃起了炊煙,開闢了農田,有了各色的陶器。那時,晨昏初分,天地一片蒼茫,遠古的先民手持石斧披荊斬棘,在原始的森林裡開闢前行的方向,尋找生存的道路。或許米倉古道在那時便奠了基,之後的先祖們也許扔掉了古樸的石器,但仍舊唱著一脈相承的歌謠拓寬了它、延長了它,使之化作了連通秦蜀的蒼蒼古道。

擂鼓寨

若是沿著米倉古道一路探古尋幽,定將穿越時空的壁障,與遠古的先民們相逢,感觸到文明起源之火的溫度。在通江縣境內有一擂鼓寨,它不僅山靈水秀,還沉澱著悠久的時光、厚重的歷史、璀璨的文化。

大約五千年前乃至更早的時候,遠古的先祖們跋山涉水,不畏艱難困苦,在浩瀚的神州大地不斷遷徙,行至擂鼓寨一帶時,見山林繁茂、物資豐盈,再加上擂鼓寨孤峰突起,三面絕壁,利於抵抗來襲的猛獸,而且四周有適宜耕種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便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最終開創了輝煌的「擂鼓寨文化」。

時至今日,遠古的擂鼓寨是何面貌,已然無從考證,但仍可通過在這裡發掘出來的數以萬計的文物一窺其繁盛。或許不僅僅是繁盛,據現代考古發現,擂鼓寨遺址附近不僅分布有梓潼宮、鳳凰包、大梁上等新石器時代遺址,而且這些遺址還大都與擂鼓寨遺址同期。由此可見,擂鼓寨或許還是一方遺落史冊的文明源頭,日後縱橫在秦巴山林中的巴人,有可能就是他們的後裔。

跟隨先民們的腳步,一路翻山越嶺,來到擂鼓寨,走進擂鼓寨文化陳列室,望著難以計數的歷史碎片,心中的震驚更是難以抑制。一件件造型精緻、光滑黝黑的石器,一片片或大或小、或橙或黑的陶器,宛若天上的星辰墜落人間,它們身上的光芒縱已內斂,但曾經的耀眼與神聖歷經數千載仍不可磨滅。那是文明的光、人類最需瞻仰的初始之光。華夏上下五千年的輝煌也是由此而來。

光陰荏苒,數千載時光倏忽而過,別離了遠古的繁華之後,擂鼓寨似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寂然無聲,不為人知。直至後來,因著米倉古道化作由秦入蜀出兵之要道,擂鼓寨方才再次熱鬧起來。不過這次擂鼓寨發出的聲響不再是古樸的歌謠,而是戰爭的兵馬喧囂。《通江縣誌》亦稱其「地扼通(江)達(州)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它從此沾染了兵戈之氣,幾度化為戰場,就連其「擂鼓」之名,都與沙場徵戰有關。傳說當年張飛夜過巴州,日奪三關,夜劫八寨,曾於此地擂鼓點兵、大敗張郃,或因桓侯盛名,或因當年一戰太過精彩,這裡漸漸被人稱作了擂鼓寨。

不過,而今的擂鼓寨早已散去戰爭的陰雲,化作一部活著的史書、一方任人朝聖的祥和之地。它鬱鬱蒼蒼、生機盎然,寧靜地屹立在群山之中,演繹著璀璨的人文之光,悠然地向來往者訴說著遠古的歷史。

# 參考資料:

①任祥禎主編.四川省通江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撰.《通江縣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8:814頁

②李旭升主編.《巴中史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0:3-4頁

③趙明皓編著.《擂鼓寨村史》[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1.

④劉輝光著.《諾永蒼茫》[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09:140頁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文化遠近

文/圖:無 聲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一寨通遠古 擂鼓衍文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