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吳英燕
2020-12-24 16:32 來源:澎湃新聞
雖然新冠疫情還在繼續,但學校教育已從網課回歸到課堂。大眾對疫情期間「紅極一時」的網課模式褒貶不一。在教育領域的學術研究中,也有不少與疫情相關的課題和討論。
12月21日,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舉辦了第九屆「城市的未來:外來兒童教育政策研討會」。在研討會上,上海師範大學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陸建非教授與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媛媛教授的主題演講都與疫情對流動兒童教育影響有關。
陸建非調研了上海和杭州兩所以農民工隨遷子女為主要生源的學校,調研發現10%的家長從來不陪同,孩子獨自一人在家上網課,53.3%的家長表示偶爾在家陪同。至少有50%的學生沒有在聽網課課,而是在玩遊戲。上網課期間,學生沒有獨立的學習空間,31.1%的孩子反映在家上課的學習環境比較吵鬧。陸建非的實地調研與陳媛媛團隊的問卷調查在結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今年6月份,陳媛媛團隊對上海市16所小學3336名四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學校性質看,公辦學校有9所,佔比56%,民辦學校有7所,佔比44%;從學生戶籍來源看,上海戶籍學生982名,佔比30%,流動兒童中公辦學校711名,佔比21%,民辦學校1643名,佔比49%。
陳媛媛團隊研究發現,網課期間,超過50%的家長每周至少輔導孩子3-4天,並且流動兒童和上海戶籍兒童每周對子女的輔導頻率沒有顯著差異。
陸建非在調研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學生表示,家裡沒有無線網絡,只能用手機上網,以所調研的杭州餘杭區蒲公英學校為例,學校共有2663名學生,其中15%學生無法上網課,而在疫情期間,因過度使用數碼產品,學生的近視率大幅上升。陳媛媛團隊研究也發現有32%的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在網課期間視力下降了。某小學校長在交流中提到,去年學校學生的視力不良檢出率是17%,今年是40%。
陸建非和陳媛媛的研究都提到了疫情對流動家庭的影響。陸建非在調研中了解到,受疫情影響,相當一部分受訪家長失業,以致在孩子開學後遲遲未能交學費,學校給予困難家庭提供學費減免或減半的優惠政策,盡學校最大努力,讓每個孩子能有書讀。
而陳媛媛將研究重點放在疫情期間上海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差異和原因分析上。
研究首先比較了上海戶籍兒童和流動兒童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差異。整體而言,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顯著差於戶籍兒童。相比上海兒童,流動兒童更容易感到焦慮和煩躁。
說明:學生對每個問題出現的頻率進行1-3分評價,取均值,其中1分代表「從不」,2分代表「偶爾」,3分代表「經常。」本文圖片均由陳媛媛提供。
那麼,導致上海戶籍兒童與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差異的因素有哪些?陳媛媛團隊分析認為,流動兒童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與外來人口家庭收入受疫情影響下降有關,但與家庭學習環境、家庭親子關係、學生疫情期間的活動情況、以及與班主任疫情期間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情況無顯著相關。
陳媛媛團隊在調研中了解到,疫情對流動家庭最大的影響是父母從事的工作更加不穩定,據調查,疫情導致流動家庭中至少一位家長工資下降的比例達到60%,高於上海戶籍兒童家庭的比例(40%),這個研究發現與陸建非的實地調研一致。此外,陳媛媛團隊發現,由於流動兒童的家庭收入更容易受到疫情衝擊,因此他們通過借錢、貸款維持正常生活的可能性高於上海戶籍兒童家庭。上述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家庭經濟壓力增加、家長的焦慮感上升,而家長的焦慮感則會直接傳遞給子女。
陳媛媛團隊還調查了疫情期間上海戶籍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學習表現。調查發現,與流動兒童相比,上海戶籍兒童每天做作業的時間、參加課外輔導班和興趣班的比例更高一些,而流動兒童每天運動的時間相對多一些,但總體上兩者沒有顯著差異。值得一提的是,絕大部分學生家長都認為疫情期間班主任是非常負責和比較負責的。其中,上海兒童家長和公辦學校的流動兒童家長認為班主任「非常負責」的比例更高。大部分班主任認為疫情期間與學生的溝通時間增加了,公辦學校的班主任認為增加了的比例高於民辦學校的班主任。
根據陳媛媛團隊的研究,總體上,疫情期間,流動兒童與上海戶籍兒童在學習上的表現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不過在心理健康上,流動兒童與上海戶籍兒童相比,更焦慮。這與疫情增加了流動家庭經濟壓力強相關。對此,陳媛媛建議學校需關注疫情後學生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關注收入不穩定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家長課堂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同時,進一步推進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適當對中小微企業和服務業減稅減費,保障低收入階層和流動人口的就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城市的未來,新冠疫情,流動兒童,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