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2020-12-04 金臺資訊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他把「回流兒童」界定為有城市流動經歷,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帶來的流動和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關注。近幾年,受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農民工出現返鄉潮,以及一些地區異地中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回流兒童」群體出現。

研究表明,由於各地入讀公辦學校和中高考等方面的政策障礙,一般而言,有升學需求的流動兒童都會轉變為「回流兒童」。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高中階段留守兒童有過流動經歷的比例大約為15%。

11月30日,《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正式發布,宋映泉的研究成果是其中一部分。

這項名為「關於回流兒童學業與心理發展的實證研究」的項目是基於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課題組在河北蔚縣、涿鹿縣、沽源縣以及在四川蒼溪縣、旺蒼縣的調查得出的。

宋映泉和同事發現,無法上公辦學校以及父母返鄉是兒童回流的主要原因,「回流兒童」中,表現出「回流趁早」的現象,即多數兒童選擇在低年級回流。在回流之前,大部分兒童在城市的學習狀況,包括公辦學校的就讀情況、師生關係和學業成績都較好,但近80%的兒童回流後即留守,與父母見面頻次低,且與「非回流留守兒童」相比,更少被老師關心,遭受到不同程度欺凌的比例也更高。這些都導致其對學校生活難以適應。

「與『非回流兒童』的學業情況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留守兒童』,其抑鬱風險都在60%左右,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風險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對於後一組數據,宋映泉解釋,是採用了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兒童發展抑鬱量表,並多次測試得出的。

「我們的研究是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回流兒童』在學業和心理發展方面處於不利地位,這會影響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是社會人力資本的浪費。」為此,宋映泉和同事提出,宏觀制度應相應改變,逐步消除流動兒童異地求學,尤其是升學的障礙。同時,在戶籍制度改革短時間內難有突破的情況下,鼓勵城市務工的父母在讓孩子返回老家時做出理性決策,可以讓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之下返回老家就讀,以儘快適應老家的學校和生活環境。

關於「回流兒童」,北京社科院研究員韓嘉玲還發現,這一群體返鄉後存在著「水土不服」的現象,而且相當普遍。

研究組在對從上海回流到安徽老家的「回流兒童」的訪談中發現,很多孩子在返鄉後,身上長疹子。但「水土不服」不僅表現在生理上,更多表現在心理上。

從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心理上有巨大落差,想念原來的老師同學和校園環境;這些孩子大多獨自返回家鄉,長期住校,生活上遇到了挑戰;對新學校的教學方式、學校文化難以適應……

「『回流兒童』的『水土不服』不同於普通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學校、家庭和社會層面都應該給予關注和應對。」韓嘉玲建議,這些兒童的父母應該與孩子提前做好溝通,努力實現在回流初期至少有一個人陪同孩子,不能讓孩子被動地接受安排。公益社會組織也可以進行預防性介入和幫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新玲

相關焦點

  • 「回流兒童」問題值得關注
    何為「回流兒童」?這是指那些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報告顯示,與「非回流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兒童」,其抑鬱的風險都在60%左右,而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
  • 光明日報刊文:要解決「回流兒童」問題,教育改革很重要
    報告顯示,與「非回流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兒童」,其抑鬱的風險都在60%左右,而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總之,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問題。
  • 《流動兒童藍皮書》:回流不返鄉,是什麼讓他們流動又留守
    流動、留守兒童是與大規模城鄉人口遷移相伴而生的兩大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則是更特殊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整體看來,在學業、心理發展方面,回流兒童面臨的挑戰更大,這會影響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和社會人力資本的浪費。
  • 留守兒童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家長的回流才是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關鍵,老師和其他社會力量的關愛和扶持,都替代不了家長的作用。」近日,由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主辦,在貴州省福泉市舉行的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集中調研座談會上,江西省弋陽縣教育局局長方華說。留守兒童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 種族分化深入美國校園 疫情重創少數族裔學業
    報告顯示,60%的美國青少年認為,美國存在廣泛的基於種族的經濟不平等現象;73%的青少年認為,種族主義已經融入了法律和程序等美國社會制度當中。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國青少年之所以在進入社會之前,就早早意識到了系統性種族歧視造成的影響,這是因為這些問題早已深入了校園之中。而今年的新冠疫情,進一步暴露了這些問題,特別體現在少數族裔學生更難維持學業的問題上。
  • 北美觀察丨種族分化深入美國校園 疫情重創少數族裔學業
    報告顯示,60%的美國青少年認為,美國存在廣泛的基於種族的經濟不平等現象;73%的青少年認為,種族主義已經融入了法律和程序等美國社會制度當中。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國青少年之所以在進入社會之前,就早早意識到了系統性種族歧視造成的影響,這是因為這些問題早已深入了校園之中。而今年的新冠疫情,進一步暴露了這些問題,特別體現在少數族裔學生更難維持學業的問題上。
  • 世界精神衛生日:注意,這種這種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體越來越高發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正確方式。
  • 北美觀察丨種族分化深入美國校園 疫情重創少數族裔學業_新聞中心...
    報告顯示,60%的美國青少年認為,美國存在廣泛的基於種族的經濟不平等現象;73%的青少年認為,種族主義已經融入了法律和程序等美國社會制度當中。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國青少年之所以在進入社會之前,就早早意識到了系統性種族歧視造成的影響,這是因為這些問題早已深入了校園之中。而今年的新冠疫情,進一步暴露了這些問題,特別體現在少數族裔學生更難維持學業的問題上。
  • 孩子迷戀網絡造成嚴重後果,怎麼辦 |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
    留守兒童為此,縣婦聯聯合縣檢察院特別推出『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對全縣所有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共同攜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第十三期本期內容(中學篇)■孩子迷戀網絡造成嚴重後果第一,孤獨的留守兒童很容易迷戀上網絡,孩子與父母缺少溝通,容易產生孤獨感,網絡給他們提供了結交更多朋友的機會,滿足了交往和溝通的需要。第二,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容易被忽視和責備,但網路遊戲中,他們的情緒能得到宣洩。在遊戲中所扮演的超凡能力的角色讓孩子獲得自信,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第三,孩子缺乏應有的約束和指導。
  • 兒童多動症的特徵和危害是什麼?
    症狀較輕的,還可以對感興趣的事物集中注意力,嚴重的對任何事情都不能保持注意,一件沒做完又去做另一件,做事有頭無尾。 2、學習困難 由於多動症兒童注意力難以集中,即便他們智力水平和正常人一樣,但是他們更容易遭受學習困難,難以跟上正常的學業水平。因此他們的成績往往較差,或是成績波動極大。
  • 聽障兒童的心理特點
    幼兒的心理原本就敏感、多疑,聽障兒童由於聽覺缺失,對外界的信息梳理加工不完整,從而導致他們對人對事的認知或多或少都有障礙,於是,他們變得易怒、不安、自卑、自私等等。
  • 【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兒童_留守兒童調查報告_搖籃育兒百科
    根據《中國青年報》在《他們是當下中國最容易受傷害的人》的報導中說,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遭遇一場特大洪災,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個「留守兒童」。據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他們雖然隅居農村看似與我們毫不相干,可是誰又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和將來對社會的影響?
  • 一文講透ADHD群體的時間管理問題!
    時間管理不當會導致ADHD群體在完成學習、工作中的任務出現問題,加劇情緒失調,對ADHD群體影響巨大。本文從個人接收的ADHD個體心理諮詢、ADHD團體課的經驗結合現有的科學研究為大家解讀ADHD群體時間管理問題。
  • 真實的抑鬱症比你想像的更嚴重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明確了工作目標和六大重點任務: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
  • 直面兒童注意力問題,卓越巧問教育發布2020中國幼小銜接行業調研...
    究竟如何界定兒童的注意力發展水平?不同注意力水平的兒童有著什麼樣的表現?兒童的注意力問題成為幼教行業亟待探究的課題。而此次白皮書3.0,正是為此而來。如楊文澤主席所言:「巧問一直是從問題出發。所以,這三次白皮書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有更明確的問題導向。
  • 世界兒童日-TFBOYS王源和你一起關注國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兒童是全人類的未來和希望,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我們呼籲社會各方將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到如何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上面!想要構建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未來,一個充滿善意的未來,一個殘障包容的未來,一個沒有暴力的未來,一個為青少年賦能的未來……統計數據發現,中國兒童青少年面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5種類型: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學習障礙、人際關係問題和精神疾病。其中,行為問題佔到20%—30%,情緒問題佔20%。
  • 不應被心理脆弱概括的群體:4000萬學生與「卡頓」的心理幹預系統
    「希望學生在休學的狀態下,不考慮任何問題的情況下治療疾病,」趙文河解釋,這並不是一種甩鍋的決策。但對身處其中的學生來說,失去社交、生活和學業的停滯,感覺是一種「懲罰」,由此會產生更多心理負荷。也因此,一些學生陷在死循環中,一些學生擔憂重蹈覆轍。不管是否進入幹預系統,他們都被卡住了。
  • 杭州16歲花季少女消沉自殘,暑假裡這些心理問題家長要關注!
    經歷了超長寒假及短暫復學的兒童青少年群體,不免有一些情緒的失衡,據精神科專家描述,在這個暑假,浙大二院精神科門診就醫的兒童青少年人群較之前有顯著增加。有研究證實,14-21%兒童青少年人群的情緒障礙伴有自傷及自殺行為。在不久前的復學潮中,小麗的故事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 心理學上是如何解決兒童抑鬱問題的?催眠療法也是心理諮詢嗎?
    根據調查,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問題,家庭方面帶來的壓力是他們以現有的智力和心理尚不足以面對和承擔的,尤其是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的兒童。而面對這種兒童青少年無法應付的問題時,很容易形成心理方面的障礙,久而久之形成心理疾病,這裡面典型一個病症就是抑鬱症。越來越多的兒童患上抑鬱,催眠是否能幫助其解決問題呢?
  • 奢侈消費、酗酒自殘:「富家子弟」正在成為新的高危群體-虎嗅網
    ,他們在物質濫用、抑鬱和焦慮等方面問題較為嚴重,迫切需要採取預防幹預措施。三是心理及自殘問題。與全國常模群體和經濟困境對照組比較來看,富家子弟經歷著同等程度甚至是更為嚴重的焦慮、抑鬱困擾。盧瑟的調查研究顯示,22%的富家女孩有臨床上的抑鬱症狀,這一比率3倍於常模群體,也高於經濟困境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