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提及流動,「積分入學」「異地中考」「非戶籍生」等概念便是不少人所能想到的一切。每個孩子都將通過各自努力,循著升學的軌道走向人生的某個目標點。
然而,11年前,當執信中學的高中生向芯和王向第一次走進康樂中學開夏令營時,感覺到了巨大的「落差」。彼時,大多數流動青少年基礎較差,被定義為「後進生」,大多被推向職業院校。而向芯和王向當時剛在執信中學畢業,是典型的「名校優等生」。那一年,她們看見關於打工子弟學校的頻繁報導,不禁思考:「如果背景互換,自己又能否摘掉『後進生』標籤」。向芯和王向等人連續多年到打工子弟學校開展涵蓋多門課程的夏令營,在實踐過程中愈發感覺到項目的難度。但這群青年認為流動孩子同樣充滿創造力和可塑性;他們的未來,可以經由更多人的支持而獲得改變……
卓婷在青草活動中引導學生上網搜資料
孩子並非天生「後進」
2009年,來自執信中學的高中生們便決定帶來一點不一樣的可能性。如今已是青草理事長的向芯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除了開展豐富的夏令營課程,青草會在城中村的打工子弟學校裡,給 「中專班」的學生上職業探索課。有一次,青草項目主管卓婷正講解著幼教相關的職業發展路徑,教室後排的學生早已睡著,還有人在偷偷打遊戲。
「課間休息,卓婷走到剛睡醒的阿成身邊,問他是不是對今天介紹的職業都不感興趣。」阿成初一時參加過青草的活動,性格活潑。然而,這次,他揉了揉眼睛,幾乎脫口而出:「了解這些職業有什麼用?我以後還不是得打工,又輪不到我選。」
過去,向芯、卓婷和青草的同事們在打工子弟學校聽到過不止一次類似的話。青草的團隊成員也逐漸有了清晰的感知:孩子並非天生「後進」,只是他們在小小年紀已經被圈定了未來,許多孩子甚至覺得:世界紛繁複雜,與我無關。
看似熱鬧的線上社交、視頻直播和網路遊戲,成了他們選擇逃避的一個宣洩口。可問題出在哪裡?當初匆匆投身到流動子女教育問題的執信高中生們並沒有答案,他們想去改變,隱約覺得,「如果人生互換,或許我們也會無可避免地成了『後進生』」。
廣州城中村裡的招工告示(張嘉欣供圖)
當下的生活更像是在走流程
在一場流動兒童升學與職業發展研討會上,青草理事的王向分析道,在進入公辦普通高中方面,流動人口子女一直因為資格和學位限額,要比本地戶籍考生面臨的競爭激烈一些。考不上的孩子會在初中畢業後進入中職教育。而作為青草調研團隊成員的楊佳媚發現,「打工子弟學校大多會集中力量培養有可能升普高的孩子。實際上,很多打工子弟學校沒有多餘的師資力量陪伴其他孩子的成長和引導其生涯規劃,剩餘的學生像是『陪讀』,被貼上『後進生』或『不努力』的標籤。」她回憶道,突然意識到自己「高中無望,只能去中職」的學生大多會不知不覺地陷入迷茫的狀態:不再對升學抱有希望,當下的生活更像是走個流程,只為了見證日曆數字能變成6月,然後進入職業院校。
卓婷對此分析道,很多受流動影響的孩子處在消極情緒的循環中,「自己覺得自己不行,沒想法;而家長也沒能給孩子足夠的關心,覺得一旦上了職業學校就不用管了;打工子弟學校老師則精力有限,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只有讓孩子從負面循環中走出來,才有可能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實際上,每一份職業都值得尊重,都有可能成就輝煌人生。
把「不得不在家」的困頓變成重新認識「家」的契機
今年,青草開始搭建線上升學信息平臺,線上同步更新升學政策與時間線等信息。與此同時,他們同步研發了針對家長的路徑時間線折頁,讓家長清楚路徑政策的同時,也能在各個具體時間點給到孩子需要的支持,還邀請各行各業的職場志願者走入校園,與學生面對面,分享真實職業故事和成長路徑。
在研發主管符璧瑩的帶領下,青草「把疫情期間『不得不在家』的困頓,變成重新認識『家』的契機,帶領流動兒童和青年志願者們找到自己在家庭、在社會中的位置。」
為了摸索做線上體驗式活動的效果,他們跟2所學校、1個社區合作,帶領81位流動兒童開展了9次「線上遊學」活動,此後,線上夏令營正式推出,許多在夏令營期間建立的每日運動、記帳、做家務打卡群,在營期結束後還依然活躍著。
值得關注的是,當11年過去了,青草也見證了一群孩子的長大,有的自主創業裝修公司,找到自己的事業,每天忙得充滿意義;有的成為青草實習生,和更多的孩子思考自己的可能性。他們欣喜地發現,當有人持續地支持孩子,告訴孩子更多選擇時,一切也在悄悄改變。
截至2020年8月,青草累計帶領2573位青年,陪伴8410位流動人口子女探索職業發展方向、規劃升學、找到個人成長方向。
打破外來務工子弟的封閉
每一個孩子的變化,都彌足珍貴。
青草的大多數行動都是在打破外來務工子弟的封閉。而封閉背後又是什麼?在向芯看來,對於部分流動兒童而言,「從小到大沒人跟他討論過以後做什麼,孩子對自我認識也比較模糊」,青草也在不斷努力地在每一場活動裡為孩子營造安心空間,實現自我探索。
據青草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這個安心空間裡,我們要給孩子們搭腳手架,創造更多證明『我能行』的機會……我們希望,安心空間加上每一個微小的成功經驗,能夠讓這些在應試教育、城鄉差異中成長的孩子們,找到自我認同感和成長動力。」
此前,廣州市教育局最新發布的《2019年廣州教育統計手冊》顯示,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生中共有逾61萬名非本市戶籍學生,相當於每10名學生就有4名流動人口子女。廣州的環境跟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對流動兒童比較包容,這使得孩子們的改變有了先天的基礎。與此同時,一線社工、公益組織和高校教師在這方面的積極性還未充分撬動起來。在流動兒童服務方面,希望打工子弟學校、慈善(公益)組織、一線社工、高校老師及相關專家參與協作,能摸索出一條社會助力流動兒童健康成長,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同時,多方發揮各自優勢,帶來可持續的變化。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蘇贊、林琳
受訪者供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