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流動青少年:讓未來不再被圈定

2020-12-17 騰訊網

過去,提及流動,「積分入學」「異地中考」「非戶籍生」等概念便是不少人所能想到的一切。每個孩子都將通過各自努力,循著升學的軌道走向人生的某個目標點。

然而,11年前,當執信中學的高中生向芯和王向第一次走進康樂中學開夏令營時,感覺到了巨大的「落差」。彼時,大多數流動青少年基礎較差,被定義為「後進生」,大多被推向職業院校。而向芯和王向當時剛在執信中學畢業,是典型的「名校優等生」。那一年,她們看見關於打工子弟學校的頻繁報導,不禁思考:「如果背景互換,自己又能否摘掉『後進生』標籤」。向芯和王向等人連續多年到打工子弟學校開展涵蓋多門課程的夏令營,在實踐過程中愈發感覺到項目的難度。但這群青年認為流動孩子同樣充滿創造力和可塑性;他們的未來,可以經由更多人的支持而獲得改變……

卓婷在青草活動中引導學生上網搜資料

孩子並非天生「後進」

2009年,來自執信中學的高中生們便決定帶來一點不一樣的可能性。如今已是青草理事長的向芯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除了開展豐富的夏令營課程,青草會在城中村的打工子弟學校裡,給 「中專班」的學生上職業探索課。有一次,青草項目主管卓婷正講解著幼教相關的職業發展路徑,教室後排的學生早已睡著,還有人在偷偷打遊戲。

「課間休息,卓婷走到剛睡醒的阿成身邊,問他是不是對今天介紹的職業都不感興趣。」阿成初一時參加過青草的活動,性格活潑。然而,這次,他揉了揉眼睛,幾乎脫口而出:「了解這些職業有什麼用?我以後還不是得打工,又輪不到我選。」

過去,向芯、卓婷和青草的同事們在打工子弟學校聽到過不止一次類似的話。青草的團隊成員也逐漸有了清晰的感知:孩子並非天生「後進」,只是他們在小小年紀已經被圈定了未來,許多孩子甚至覺得:世界紛繁複雜,與我無關。

看似熱鬧的線上社交、視頻直播和網路遊戲,成了他們選擇逃避的一個宣洩口。可問題出在哪裡?當初匆匆投身到流動子女教育問題的執信高中生們並沒有答案,他們想去改變,隱約覺得,「如果人生互換,或許我們也會無可避免地成了『後進生』」。

廣州城中村裡的招工告示(張嘉欣供圖)

當下的生活更像是在走流程

在一場流動兒童升學與職業發展研討會上,青草理事的王向分析道,在進入公辦普通高中方面,流動人口子女一直因為資格和學位限額,要比本地戶籍考生面臨的競爭激烈一些。考不上的孩子會在初中畢業後進入中職教育。而作為青草調研團隊成員的楊佳媚發現,「打工子弟學校大多會集中力量培養有可能升普高的孩子。實際上,很多打工子弟學校沒有多餘的師資力量陪伴其他孩子的成長和引導其生涯規劃,剩餘的學生像是『陪讀』,被貼上『後進生』或『不努力』的標籤。」她回憶道,突然意識到自己「高中無望,只能去中職」的學生大多會不知不覺地陷入迷茫的狀態:不再對升學抱有希望,當下的生活更像是走個流程,只為了見證日曆數字能變成6月,然後進入職業院校。

卓婷對此分析道,很多受流動影響的孩子處在消極情緒的循環中,「自己覺得自己不行,沒想法;而家長也沒能給孩子足夠的關心,覺得一旦上了職業學校就不用管了;打工子弟學校老師則精力有限,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只有讓孩子從負面循環中走出來,才有可能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實際上,每一份職業都值得尊重,都有可能成就輝煌人生。

把「不得不在家」的困頓變成重新認識「家」的契機

今年,青草開始搭建線上升學信息平臺,線上同步更新升學政策與時間線等信息。與此同時,他們同步研發了針對家長的路徑時間線折頁,讓家長清楚路徑政策的同時,也能在各個具體時間點給到孩子需要的支持,還邀請各行各業的職場志願者走入校園,與學生面對面,分享真實職業故事和成長路徑。

在研發主管符璧瑩的帶領下,青草「把疫情期間『不得不在家』的困頓,變成重新認識『家』的契機,帶領流動兒童和青年志願者們找到自己在家庭、在社會中的位置。」

為了摸索做線上體驗式活動的效果,他們跟2所學校、1個社區合作,帶領81位流動兒童開展了9次「線上遊學」活動,此後,線上夏令營正式推出,許多在夏令營期間建立的每日運動、記帳、做家務打卡群,在營期結束後還依然活躍著。

值得關注的是,當11年過去了,青草也見證了一群孩子的長大,有的自主創業裝修公司,找到自己的事業,每天忙得充滿意義;有的成為青草實習生,和更多的孩子思考自己的可能性。他們欣喜地發現,當有人持續地支持孩子,告訴孩子更多選擇時,一切也在悄悄改變。

截至2020年8月,青草累計帶領2573位青年,陪伴8410位流動人口子女探索職業發展方向、規劃升學、找到個人成長方向。

打破外來務工子弟的封閉

每一個孩子的變化,都彌足珍貴。

青草的大多數行動都是在打破外來務工子弟的封閉。而封閉背後又是什麼?在向芯看來,對於部分流動兒童而言,「從小到大沒人跟他討論過以後做什麼,孩子對自我認識也比較模糊」,青草也在不斷努力地在每一場活動裡為孩子營造安心空間,實現自我探索。

據青草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這個安心空間裡,我們要給孩子們搭腳手架,創造更多證明『我能行』的機會……我們希望,安心空間加上每一個微小的成功經驗,能夠讓這些在應試教育、城鄉差異中成長的孩子們,找到自我認同感和成長動力。」

此前,廣州市教育局最新發布的《2019年廣州教育統計手冊》顯示,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生中共有逾61萬名非本市戶籍學生,相當於每10名學生就有4名流動人口子女。廣州的環境跟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對流動兒童比較包容,這使得孩子們的改變有了先天的基礎。與此同時,一線社工、公益組織和高校教師在這方面的積極性還未充分撬動起來。在流動兒童服務方面,希望打工子弟學校、慈善(公益)組織、一線社工、高校老師及相關專家參與協作,能摸索出一條社會助力流動兒童健康成長,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同時,多方發揮各自優勢,帶來可持續的變化。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蘇贊、林琳

受訪者供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

相關焦點

  • 看考古學如何「圈粉」青少年
    「目前給青少年進行考古科普的工作多是在工作之餘展開,工作人員自身缺乏相應的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不了解青少年的學校教育模式,在考古知識傳播方面專業性、趣味性常常不能很好掌握。」郭妍利表示。  此外,考古圈的觀念也制約著考古科普的發展。申珅告訴記者,十多年前,做考古科普在許多學者看來還是「不務正業」。
  • 【活動】榮昌流動少年宮走進河包鎮經堂村青少年之家·童心迎國慶
    2020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9月26日,榮昌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流動少年宮」走進河包鎮經堂村青少年之家,組織30餘名青少年開展「童心迎國慶 」活動。首先志願者老師以」雷陣雨「的小遊戲完成破冰環節,讓青少年走進此次的活動課程,再通過PPT講解、觀看閱兵視頻等方式,讓青少年了解國慶節的由來,帶領小朋友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義勇軍進行曲》等愛國歌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次,志願者老師用提問的方式進行國慶知識有獎互動,活動現場青少年參與度高,活動取得良好效果。
  • 守護鄉村兒童閱讀夢 青少年閱讀公益活動啟動
    原標題:守護鄉村兒童閱讀夢 青少年閱讀公益活動啟動未來網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 李盈盈)「當城市兒童擁有海量的圖書資源時,不少偏遠農村地區的兒童卻缺乏閱讀資源,閱讀長期停留在簡單的課本和教輔類圖書上。」
  • 「聚焦」守護祖國花朵,懷柔區三處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揭牌!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關心和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是事關民族傳承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大事>讓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責任為切實抓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不斷開拓懷柔區青少年法治教育領域,擴大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覆蓋面,12月24日,懷柔區北房中學、懷柔鎮中心小學和橋梓鎮中心小學三處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在北房中學正式揭牌啟用。
  • 照亮困境青少年「隱秘的角落」
    面對困境青少年這一群「沉默的極少數」,近年來溫州團市委積極開展行動,排摸需幫扶的五類重點青少年,不僅在物質上予以幫助,更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予以引導,持續開展專項活動,用行動和愛點亮困境青少年心中「隱秘的角落」。
  • ...情暖童心」流動青少年宮「暖冬行動·讓愛傳遞」 關愛留守...
    為進一步豐富農村地區學生及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由共青團德陽市委主辦,德陽市青少年宮承辦的「快樂留守·志願行動」主題活動:「情暖童心」流動青少年宮駐德陽市中江縣富興鎮小學歷時三個月的公益活動於2020年12月15日圓滿結束。
  • 流動科普播下科學啟蒙的種子——山東省流動科普助力精準扶貧活動...
    流動科普播下科學啟蒙的種子——山東省流動科普助力精準扶貧活動進行新一輪巡展 2020-11-30 1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護青少年眼健康 新興品牌炯小炯助力一站式家庭護眼
    近年來,青少年眼健康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注。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北京同仁醫院發布了《中國眼健康白皮書》,白皮書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眼總體發生率為53.6%,大學生總體發生率超90%。
  • 今天,流動青少年宮在南翼實驗小學開啟!
    流動青少年宮於7月5日開始至7月16日,在為期12天的日子裡,開設美術、南音、圍棋、象棋、籃球、桌球、書法、電子百拼八項課程。在石井鎮、南安團市委、南安市青少年宮的大力支持下,南翼實驗小學以建設流動青少年宮為契機,實現資源的有效結合,讓更多的小朋友共享校內外優秀教育資源,以此來培養孩子的學習愛好。
  • [中國社會科學報]李龍:農地流轉助推家庭化流動
    過去30年間,中國人口流動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從早期的個體性流動發展到當前的家庭化流動,直觀表現就是攜家帶口的流動人口迅速增多,流動正由一種個人傾向的生存狀態變為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家庭化流動不僅是從成員單獨外出到家庭整體遷居、由家庭居住分離到成員相互團聚的流動過程,而且是讓家庭成員不再於兩地之間頻繁往復的穩定化過程,不再受城鎮與農村、本土與外來之間區隔分割的融入化過程。它既講究家庭成員的流出來、聚起來,也強調定下來、融進來。
  • 城市的未來|疫情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影響有多大?
    城市的未來|疫情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影響有多大?12月21日,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舉辦了第九屆「城市的未來:外來兒童教育政策研討會」。在研討會上,上海師範大學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陸建非教授與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媛媛教授的主題演講都與疫情對流動兒童教育影響有關。
  • 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倡議發布 助力青少年在數字時代健康成長
    中國日報副總編輯劉偉玲表示:「青少年基於其自身獨特氣質形成了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景觀,對網絡流行文化較為敏感,在網絡流行文化熱點事件中的參與度高,網絡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言語和行為。對於青少年網際網路運用呈現的一些新特徵、新問題,要深入觀察思考。加強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推動青少年教育創新是我們在新時期的重要責任與使命。」
  • ...全國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競賽、「駕馭未來」全國青少年車輛模型...
    根據《「我愛祖國海疆」全國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競賽活動管理辦法》(中海協字〔2020〕1號)、《「駕馭未來」全國青少年車輛模型教育競賽活動管理辦法》(中車協字〔2020〕3號)、《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教基廳〔2018〕9號)精神,在經承辦單位自主申報,組織進行資格審核和組織專家評審的基礎上
  • 面向未來,如何促進青少年高質量發展?
    面向未來,要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把握青少年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時代特徵,依託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實施,著力塑造體格強健、精神強大、能力強勁的新時代中國青少年。我認為,中國經濟未來30年增長的空間會大於前4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增長。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把我國建成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依靠青年人。現在青年最重要變化是什麼?我看是數量在減少,但是素質在提高。應當看到,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對於青年創業、創新是一個大有作為的舞臺和空間。
  • 「守護未來」,我們在行動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做好關心關愛未成年人工作,不僅是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保障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2021年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出臺相關工作意見,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修正案(十一)》為基本遵循,從加強涉未成年人案件偵辦能力、規範案件辦理程序、健全完善保障機制、加強社會部門協同等5個方面提出了20條具體意見,率先建立涉未成年人案件辦理工作體系,深入開展「守護未來」專項行動,全面提升涉未成年人案件辦理質效。
  • 委員專訪 | 諸韻穎:用情懷照亮青少年體育的未來
    委員專訪 | 諸韻穎:用情懷照亮青少年體育的未來 2020-06-25 0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護青少年眼健康,我們在行動!
    為淨化校園內近視防控產品的商業廣告,提高青少年對近視防控產品的正確認識,近日,靈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三海市場監督管理所開展「眼視光產品及相關行業」專項整治行動。下一步,該所將繼續加大對眼視光產品及相關行業廣告的監管,確保青少年科學選用近視防控產品,提高青少年的愛眼、護眼意識,讓這雙「慧眼」一直伴著他們成長。
  • 南寧:「流動少年宮」安全自護體驗活動走進鄉村學校
    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26日訊(通訊員 施炯芳)11月26日,由南寧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共青團南寧市委員會、南寧市公安局、中國少年先鋒隊南寧市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承辦的2020年「情暖童心·流動少年宮」活動在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小學舉行。
  • 網易CC直播「綠色防火牆」青少年保護計劃
    如何引導青少年群體正確觀看直播和使用直播平臺,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恰逢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網易CC直播再次升級未成年人保護措施,構築三道綠色防火牆保護和限制青少年參與直播互動。與此同時,平臺主播們還聯名加入「CC直播綠色防火牆」青少年保護計劃。官方和平臺主播雙管齊下,攜手共建,旨在共同保護和引導青少年,防止不法分子侵害青少年的成長與權益。
  • 新時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特徵對未來教育觀念的影響
    網際網路世界擴大青少年的人際交流範圍、開闊了青少年的視野、拓寬了青少年的眼界的同時,也因為其多元性的文化特徵不斷培養青少年的認知能力,促進青少年自我意識的過早形成。在對這些個性化特徵明顯的青少年進行教育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對新時期青少年進行教育時應該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探索出二十一世紀新型教育方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為現代化建設培育全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