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榫卯?

2021-01-10 潮牌說說

山無稜,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有一種地老天荒的相守

有一種生死相隨的浪漫

叫——榫卯

應縣木塔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

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

至今已歷960多年

雖歷經了狂風暴雨、強烈地震、炮彈轟擊

(塔身上彈痕累累,可以看見嵌進去的彈頭)

仍然屹立

△山西應縣木塔,圖片來源於網絡

整個建築主體2600多噸

純木結構、無釘無鉚,不打膠

正是通過榫與卯之間巧妙的構架與咬合

使3000立方米木料渾然一體,生死不棄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榫卯?

I

什麼是榫卯?

從功能角度來講榫卯是

木質器物之間起連接作用的一種結構

多應用於建築、家具、生產工具等方面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

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

△ 最簡單的一種榫卯結構圖解,圖片來源於網絡

榫與卯之間通過木材的多與少

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

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

起聯接和固定作用

古人云:「榫卯萬年牢」

正是通過榫卯這種巧妙的連接方式

使得應縣木塔歷經千年的風雨飄搖而屹立不倒

II

榫卯為何如此牢固?

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問題

「物理性質上的避弱就強」

從物理性質方面來講

木質材料由縱向纖維構成

只在縱向上具備強度和韌性,橫向容易折斷

榫卯通過變換其受力方式

使受力點作用於縱向,避弱就強

△中國古代楔釘榫,圖片來源於知乎答主筱頑咚

「結構上的剛柔並濟」

木質材料受溫度、溼度的影響比較大

榫卯同質同構的連結方式下

使得連接的兩端共同收縮或舒張,整體結構更加牢固

而鐵釘等金屬構件與木質材料在同樣的熱力感應下

應膨脹係數的不同從而在連接處引起鬆動

影響整體的使用壽命

剛的一面,體現在凹凸面相互咬合後

不用訂、繩、自然形成一個整體

提高整體的負荷能力

柔的一面,能夠承受一定的變形

消耗一些能量、減少結構響應

△在地震模擬的反應中,整個榫卯結構模型出現輕微的晃動,但沒有出現實質性的破壞。

「構造上的巧奪天工」

在東亞地區特別是我國

古代的能工巧匠

以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精湛的工藝手法

創造出了無與倫比的榫卯構造方式

將木質材料的應用推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水平

不僅構造精奇,更是數量眾多

在牢固的基礎上,不同的榫卯滿足於不同的應用方式

其榫卯結構樣式更是多達上百種

話不多說,來幾張動圖感受下~

△以上動圖為以精巧著稱的日式榫卯,圖片來源於網絡

接下來再看幾組實物榫卯動圖

(多為中式榫卯)

△以上動圖為傳統中式榫卯,雖不似日式榫卯精巧絢麗,但更加實用牢固,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只不過是古人榫卯構造方式的冰山一角

榫卯構造在我國幾千年的沉澱與發展中

適用、美觀、堅固三者兼備

代表著木質材料在形式構造方面的最高典範

(我國古代不同榫卯構造的分力、應力方式將在下文詳細展開)

△《營造法式》榫卯類型:梁柱等卯口,在1000年前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已經有各種巧妙的榫卯結構

III

那些關於榫卯的錯誤認知

「榫卯起源於我國,是我國特有的嗎?」

僅對歐洲而言,貫穿於整個前工業時代

在歐洲木材豐富的地區,大到教堂屋頂構架橋梁

小到山野民宿,榫卯都是最常見的構建連接手段

木材作為最原始的建築和家具材料是全球性的

座椅也是途徑西亞傳入中國

在沒有金屬大規模生產的前工業時代

世界各地的人不可避免的都有要與土木打交道

在各地人民長期實踐中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榫卯技術

△德國出土的古老榫卯結構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馬塞諸塞州溫莎市三灣穀倉處的榫卯結構

應該說榫卯是在整個前工業社會是一個現象級的產物

我國文明產生較早大規模工業生產到來得太遲

我國榫卯結構的應用與發展因此有了極長的時間厚度

加之我國古代聚居地區天然石材較少、人口眾多

天然親近與榫卯的構建連接方式

使得我國古代人民對榫卯更有一種別樣的感情

△建於公元782年(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南禪寺大殿

「榫卯構造的中國古建築不用一根釘子,

究竟是不是事實?」

釘子作為一種非常方便、實用的加固技術

古人為何要跟釘子過不去,以至於「一根不用」?

首先這從情理上是說不通的

不過就古代生產力水平而言,類似釘子這樣的物件

都還需要鐵匠一個一個的製作,成本極高

加之對木質材料而言

釘子還具有膨脹係數不同、容易生鏽等缺點

所以在我國古代建築、家具的主體結構中

榫卯所佔比例較大

部分構築物、家具採取榫卯與釘子相結合的組合方式

△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沒有橋墩,用的是一種中國古老的「榫卯」結構,就像雙手十指緊扣時那樣難捨難分,使橋異常牢固。

除釘子之外某些榫卯的連接處也會採用膠來加固

我國古代大多用魚鰾膠來固定

魚鰾膠作為榫卯結構的輔助

其遇熱水可以化開,可以拆卸,可以修補

「不使用一顆釘子」這個說法偏離事實甚多

唐代文學家杜牧《阿房宮賦》記載:

「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

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表明阿房宮中所用釘子的數量之多

IV

榫卯的具體應用

對於我國而言,建築、家具這兩大類

對榫桙的應用最為顯著和數量眾

要明白不同榫卯在建築和家具中起到的具體作用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下我國建築、家具兩大構造系統

△故宮@蘇唐詩

△開封山陝甘會館@蘇唐詩

建築中的木構是梁柱系統、家具中的木構是框架系統

兩個結構系統之間同樣都靠榫卯來連接構造原理相同

建築的梁柱系統通過柱子與橫梁的交疊扣搭

以此來支撐整個屋頂的重量

梁柱之間不同的搭配

又可以形成抬梁式與穿鬥式等不同的樣式

在梁柱體系完成以後

再以磚、夯土、木質板材等形式做牆

古人所謂「牆倒屋不塌」就是這個道理

@蘇唐詩

而對於家具的框架系統而言

足腿相當於建築的柱子

棖(cheng)子跟牙子相當於建築的梁

起固定連接作用。案面相當於建築的屋頂

其中足腿起支撐作用

棖(cheng)子跟牙子其分解重量與固定的作用

三者通過榫卯連接形成,渾然一體

「榫卯在家具上的應用」

唐代以前的古人多席地而坐

此時家具大多重心較低,形態偏厚重

對榫卯結構性功能要求相對較低

△電視劇《琅琊榜》劇照(故事架空背景為南北朝時的梁朝)

唐代床、椅等高腳家具形式傳入中國後

古人坐姿的改變便加大對家具的承重要求

此時榫卯結構充分地與「新式家具」相結合

經過宋元時期的發展

中國傳統家具終於在明代達到了頂峰

明式家具成為為中國家具史上最高的巔峰

在世界工藝史上也成為獨樹一幟的存在

△宋代繪畫中的家具、上圖為宋《蕉蔭擊球圖》下圖北宋宋徽宗《聽琴圖》

△元代抽屜桌(圖片來源於網絡)

△榫卯連接的明式家具

接下來介紹幾組榫卯在家具中(框架系統)的具體應用

連接立木與橫木之間的:粽角榫

在整體構架上傳統家具

充分發揮木質材料在縱向上的韌性與耐力

以足腿的立木作支柱

橫木的棖子、牙子作聯結材,支撐案面

在足腿與案面之間的支撐多採用粽角榫的榫卯形式

帶板粽角榫 雙榫粽角榫 傳統粽角榫

連接立木和橫木之間的榫卯:插肩榫

插肩榫為橫木與立木之間的支撐起固定作用

是我國傳統家具中「牙子」的主要來源方式

其不僅僅穩定了橫木與立木之間直角關係

使其不變形分散由上而下的壓力

同時還有一定的美化裝飾作用

雲型插肩榫 扇形插肩榫 夾頭插肩榫

粽角榫與插肩榫的結合

高束腰抱肩榫、掛肩四面平榫

將粽角榫的支撐作用與插肩榫的固定作用充分結合

使整個家具的框架系統更為穩定

高束腰抱肩榫

掛肩四面平榫

在粽角榫與插肩榫的結合之後

家具下方往往再加上牙子對整個框架系統再次固定

重重固定之下使整個系統牢不可破

加牙子無束腰腿足與案面結合

一腿三牙結構

我國家具也多通過

粽角榫與插肩榫的結合的方式形成束腰

不僅使整個更加牢固

同樣也形成了獨有的美感

束腰有兩種做法

一種低束腰、一種高束腰

綜合來說,它們的作用都在於

使面板與腿足之間增加了一個過渡階段

從而大大增加了裝飾藝術的發揮空間

△古代家具的束腰之美

連接棖子的榫卯

棖子的連接方式

同樣是發揮木質材料在縱向上的耐性

立木足腿橫木為棖子

在足腿作為整個框架系統的支撐時

棖子固定幾個足腿的受力方向

將所有的受力集中在縱向上

提高整個框架系統的使用年限

△方腿方棖的連接方式

△園方結合的連接方式

△多個棖子之間的交叉固定

△多個棖子之間的交叉固定

△椅盤邊抹與椅子腿足的結構

連結兩塊橫向木材和彎形材料的榫卯-楔釘榫

楔釘榫的作用是用來連接彎形木質材料

多見於圓形、桌圈椅等

楔釘榫通過兩片榫頭合掌式交搭

兩片榫頭各出一節小榫頭

分別插入對方的榫眼

這種固定顯然是只從前後、

上下或者說豎向和縱向上受力

最後還加上一個方形榫釘

直接貫穿兩個榫片的交接處

這樣就巧妙解決了橫向的受力問題

△楔釘榫

△圈椅頂部的彎曲木材多通過楔釘榫連接

面板之間的榫卯連結-攢邊打槽裝板、燕尾榫

跟房屋、臺座一樣,我國家具的案面

大多都作四方形多見於案、桌、幾

四方形的結體是可變的、不穩定的

但由於其利用榫卯使用了「攢邊裝板」的方式

加強了結點的剛度,迫使角度不變

將支架固定起來,消除了結體的不穩定因素

同時還能將重量負荷均勻而又合理地傳遞到腿足上去

△方形攢邊打槽裝板

除方形攢邊打槽裝板形成方形案面之外

攢邊打槽裝板的榫卯方式也可以形成圓形的樣式

多用於園幾、圓桌等

△圓形攢邊打槽

△紅木雙拼大圓桌

△紅木鑲癭木高香幾

燕尾榫

因形似燕子的尾巴而得名,相傳為魯班發明

被後世尊稱為「萬榫之母」

是指兩塊平角直角相接時

為了防止受拉力脫開

將榫頭做成梯臺形,形似燕尾

使兩者之間相互咬合,極為牢固

以上只是一些基礎榫卯在家具中的應用

在不同的實際情況中

榫卯又會根據不同的要求從而在形式上千變萬化

「建築篇」

建築中榫卯技術的應用

最早追溯到我國距今約7000年前的

河姆渡時期的木質建築中

我們的祖先從巢居到幹欄式的居住進化過程中

誕生了此項應用技術

△河姆渡幹欄式建築遺址

在河姆渡幹欄式建築中形成了早期的梁柱系統

作為梁柱系統重要的連接方式——榫卯

在河姆渡遺址更是出土了上百件之多

△河姆渡人建造幹欄式房屋(雕像)

△河姆渡遺址木構件榫卯示意圖

△夏代二里頭遺址復原圖

秦漢時代,隨著「秦磚漢瓦」的大規模應用

產生了以阿房宮、西漢長安城為代表的一系列大規模建築

以磚瓦為主要材質的屋頂形式

取代了之前的茅草屋頂

屋頂結構的改變增加了對梁柱系統的承重要求

其連接方式——榫卯同樣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由此在梁柱結構與屋頂系統的連接處

便有榫卯構建連接形成的鬥拱等構架形式

(會在下文詳細展開)

(「秦磚漢瓦」為宋代金石學對秦漢時代畫像石和瓦當的統稱,我國最早的「瓦」的應用可以追溯到周代)

△根據建築史學家楊鴻勳先生的《陝西西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前殿復原設想鳥瞰圖》製作的漢未央宮模擬圖。(製圖/丁雨佳)

△漢長安南郊禮制建築中心建築復原圖。王世仁復原。

△中國山東出土的漢代畫像石拓片,淺浮雕。上面已經明顯看到鬥拱的存在。

△五層彩繪陶倉樓,焦作市馬作村出土

△山東畫像石墓建築鬥拱

從魏晉到唐宋時期是佛教在我國的大發展時期

佛教建築中「塔」、「窟」等形式的傳入

豐富了我國建築樣式的同時

也加大木質樓閣在建築中的比例

木質『塔』式結構的廣泛應用

加大了對我國古代建築行業的要求

使得我國對榫卯連結方式的探索

也到達了一種更高層次的水平

▲ 攝影師@劉樂俊,山西應縣木塔

宋代李誡在兩浙工匠喻皓《木經》的基礎上編成的

由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

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書——《營造法式》

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

標誌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發展到了較高階段

△《營造法式》(陶本)書影

△《營造法式》(陶本)大木作製造圖樣之一

接下來介紹幾組建築中的榫卯

上文已經提到我國傳統建築多為梁柱系統,整個建築結構依靠柱子支撐屋頂重量,柱子之間依靠雀替和枋來防止變形(類似於家具中的牙子跟棖子)。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梁柱系統裡榫卯在其中的具體應用。

各種榫卯形式構建形成了傳統建築梁柱系統的主要形式

固定柱腳的榫卯構建—— 管腳榫、套頂榫

管腳榫,因施於腿足的下部,故名管腳榫

顧名思義就是固定柱腳的榫

用於各種落地柱的根部,防止柱腳位移

圖片來源於:木材圈

套頂榫是管腳榫的一種特殊形式

它是一種長短、徑寸都遠遠超過管腳榫

並穿透柱頂石直接落腳於磉墩(sǎngdūn)的長榫

△圖片來源:木材圈

圖2、圖3為管腳榫與套頂榫的比較

較大規模的建築,由於柱徑粗大,且有欄牆維護,穩定性好,並為製作安裝方便,常常不做管腳榫,圖1

柱與梁之間的連接固定部件

——饅頭榫、箍頭榫、半榫、透榫、燕尾榫

梁柱之間的榫卯構建方式往往

根據建築物體積、材質、用途等方面的不同

而呈現出不同的連接構建方式

我國古建築梁柱之間多以

饅頭榫、箍頭榫、半榫、透榫、燕尾榫

這五種榫卯方式相互配合

(饅頭榫)

饅頭榫是柱頭與梁頭垂直相交時所使用的榫子

與之相對應的是梁頭底面的海眼

饅頭榫用於各種直接與梁相交的柱頭頂部

其長短徑寸與管腳榫相同

(透榫、透榫)

「透榫」和「半榫」都屬於丁字型穿插的樣式

多用於柱子和梁、枋之間的連接

透榫的榫頭穿透榫眼

半榫的榫頭不穿頭榫眼

透榫構造方式更為牢固

半榫更加整潔美觀

△透榫

半榫

(箍頭榫)

箍頭榫是兩個橫向木材在盡端或轉角部位

相結合時採取的一種特殊結構的榫卯

"箍頭"二字

顧名思義是"箍住柱頭"的意思

將枋子由柱中位置向外加出一柱徑長

將枋與柱頭相交的部位做出榫和套椀

從而形成箍頭

梁柱之間的榫卯構建作

為整個梁柱系統重要的承重節點

饅頭榫、箍頭榫、半榫、透榫、燕尾榫等

構建形式往往根據實際需要

相互搭配組合產生不同的樣式

幾種榫卯之間的穿插配合(圖片來源於網絡)

屋頂與柱子、梁架之間的連接——鬥拱

鬥拱是柱子與梁架之間的過渡構件

主要作用就是擴大梁枋和柱頭的接觸面

從而加強梁架與柱頭的聯繫

以承託中國建築那高大厚重、出簷深遠的屋頂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構建形式頗為複雜

通過橫木與立木之間巧妙的連接

使柱子與屋頂之間的受力面達到最大的

同時使得屋頂的跨度長於立柱

形成「飛簷」的效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

鬥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

在中國古建築中,扮演著頂天立地的角色

正因如此,鬥拱是中國古建築抗震能力的關鍵所在

俗話說「榫卯萬年牢」

如遇地震,在鬥拱的起承轉合下,建築體松而不散

能如太極般以柔克剛,巧妙化解地震衝擊

在地震模擬的反應中

整個榫卯結構模型出現輕微的晃動

但沒有出現實質性的破壞

榫卯的具體表現除了在家具、建築兩大領域外

也表現於我國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築、家具、玩具、生產工具等

處處無一不是它的身影

基本可以說:

在我國古代只要有木質材料在的地方便會有榫卯的身影

魯班鎖(這種三維的拼插器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即榫卯結構)嚙合,十分巧妙。在三國時期孔明把魯班的這種發明製成了一種玩具——孔明鎖。原創為木質結構,外觀看是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孔明鎖類玩具比較多,形狀和內部的構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難裝。拼裝時需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其內部結構。它有利於開發大腦,靈活手指,是一種很好的益智玩具。)

正如《營造法式》所言

榫卯「有定法而無定式」、

由今視昔往往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在如今建築、家具等領域

多種新材料不斷推陳出新的情況下

依賴於木質材料的傳統榫卯形式

如何:「有定法而無定式」

重新煥發出它的生機與活力

這同樣有待於你我的思考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榫卯結構及如何製作榫卯結構?
    什麼是卯榫?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叫榫卯結構。榫卯結構如何製作呢?通常是家具的橫材(凹槽、榫窩)與豎材(突出的木頭,即榫頭)的丁字形結合,這種結構又稱「格肩榫」。
  • 33種常見中國榫卯結構動態圖及結構介紹|榫卯結構|榫卯
    榫卯 sǔn mǎo,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
  • 中國榫卯中的積木拼接原理 原理到底是什麼呢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榫卯中的積木拼接原理 原理到底是什麼呢 關於到現在中國榫卯中的積木拼接原理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是非常有興趣了解的吧,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現在大家都想要知道中國榫卯中的積木拼接原理到底是什麼呢,小編也是
  • 鼻祖四維榫卯綜合鼻:榫卯結構的鼻型應用
    在中國古代木匠和建築學來說,通常使用的是榫卯結構。建築學中的榫卯結構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而且榫卯結構不需要一枚鐵釘,全部都是自身結構自我相互扶持和相互擠壓,從而使得建築物等更加穩固。
  • 古人的智慧——榫卯
    俗話說「榫卯萬年牢」,不用一顆鐵釘,僅靠榫卯工藝,便可做到扣合嚴密、間不容髮、天衣無縫,使用百年而依舊堅固美麗,榫卯結構在我國建築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可以說,榫卯結構是我國工藝文化精神的傳承,起源於距今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代,歷史比漢字還要悠久。榫卯工藝是堪稱媲美京劇的中國國粹,不僅外形精緻唯美,而且遵循力學原理,實用性極強,不易鏽蝕又方便拆卸。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半個木匠自2014年,系統研究整理古典家具榫卯,復原製作成實物模型,在木工圈和家具行業引發了一場榫卯熱;同時多年來專注榫卯培訓教學,讓榫卯走進了數十所大學和多家博物館,引發了學界和大眾對傳統榫卯的關注。
  • 榫卯的構造,到底有多少種?有什麼優點
    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
  • 什麼?你還不知道榫卯是什麼?歷史上著名的魯班鎖就以它為基礎
    魯班鎖在歷史很是有名,不少人都很好奇魯班鎖到底是什麼做出來的,但其實追根究底魯班鎖用的是榫卯的原理,那榫卯又是什麼呢?榫卯(sun mao),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聽不懂?榫卯雖然融入了很多心思,但堅固上還是稍顯遜色的,這座榫卯的亭子在經歷模擬地震時有輕輕晃動,雖然沒有倒,但到底現代人們也極少再用榫卯了。倒是一些小家具裡會用到,比如這種簡單的支架,時間一長,不少人都潛意識裡認為榫卯可能不適合大建築,但在現代社會最不能立的就是flag。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他身處一間布置得如同教室的「直播間」:專業的隔音材料隔絕了屋外的潺潺雨聲,屋裡的燈光集中在一張巨大的工作檯和後面的黑板上;黑板一角寫著一些板書,是榫卯圖形數據;工作檯上、牆邊角落裡,隨處可見各種榫卯模型和半成品。榫卯,是這個房間的主題。一邊製作銷售榫卯,一邊教授榫卯技藝,張均成偶爾調侃自己:七年,就做了這麼兩件事。
  • SACUCCI花格榫卯 | 在30個日夜3000多個榫卯裡,讀懂花格的秘密
    榫卯就像隱藏在兩塊木頭中的靈魂,它已經成為木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席公館花格系列正是採用了榫卯這一充滿智慧的組織方式,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空間產品。原木花格中式花格常用於屏風、隔斷、門窗等,因其極具藝術表現力,如今也被設計師們用於吊頂設計,成為三維空間的「肌理」。
  • 升級書界奇物必看《幻書啟世錄》如何最大化天宮榫卯的收益
    在《幻書啟世錄》中,隨著劇情推進,我們會在收藏室解鎖書界奇物「天宮榫卯」,那麼天宮榫卯有什麼用?如何最大化天宮榫卯的收益?一句話總結:天宮榫卯產出的榫卯是所有書界奇物升級的必需品,它的等級必須保證是收藏室中最高的。
  • 榫卯:一榫一卯,木頭間的天荒地老
    走到一個涼亭處時,辛博士似乎發現了什麼,向程鳳臺借了把梯子就爬了上去。看完後,辛博士像找到來寶藏一樣地和程鳳臺說:「只要結構足夠巧妙,留仙洞材料承重力不足的問題就可以引刃而解了。」這屋頂究竟是什麼神奇的結構呢?
  • 十字棖,最簡單的榫卯智慧!
    實木家具是由一個個「關節」組合而成的,這種關節我們稱之為榫卯結構,所以家具的使用壽命,往往取決於木材和榫卯的製作工藝。今天木匠圈分享的是十字棖(又稱:卡子榫或十字榫)的製作圖解,它是榫卯結構中最簡單易做的交叉搭接結構之一,不過即使同樣的木材和工具,不同的木工匠師傅製作的十字棖,工藝上往往也會有區別,下面一起去學習下。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2 六年前,他在論壇掀起了榫卯熱 榫卯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中國的,外國的,古建上的,家具中的……張均成把自己所做的榫卯研究限定在古典家具領域,他最初接觸榫卯,就是源於對明式家具的愛好。
  • 他用榫卯結構,把古典美詮釋得美輪美奐
    作者:唐伊榫卯的起源可追溯到河姆渡時期,先祖們為了造木房,靈機一動而產生可拆卸的創意,因此,榫卯結構比起漢字發源更早,歷經幾千年,至宋代而愈趨成熟。明清家具的製作幾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種類,展現了榫卯結構進化的最終樣式。
  • 何為榫卯?當今社會還有多少人記得它?
    無肩直榫,榫卯結構的一種藕批搭掌,榫卯結構的一種雙舌扣榫,榫卯結構的一種無肩直榫,榫卯結構的一種羊角銷,榫卯結構的一種看了這麼多榫卯結構,不知你們是否已經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因為在大力發展民生的同時,我們忽略了很多傳統文化的傳承,像榫卯結構,孔孟之道,等等。其實高效,性價比,是當今社會的特點,因此魯班技藝的榫卯結構很難得以傳承。但是現在還是有人在做榫卯結構的,下面欣賞下當今社會的榫卯家具吧。
  • 33種常見中國榫卯結構動態圖及結構介紹
    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 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和很多木製器具的最重要的結構方式,也是這些建築和家具不需要鐵釘的秘密。就算是現代的很多框架結構中,也常常使用榫卯結構。
  • 榫卯傳人打造中國版樂高
    許晉平一直把父親親手製作的兩把榫卯結構木椅帶在身邊。休息的時候,他喜歡細細地揣摩榫卯結構的特點,為創業汲取靈感。長長短短的小棍,中間下陷,兩側翹起,埠截面狀如蝴蝶結,叫「榫條」。規格統一的方塊,每個平面均有一條凹槽,槽口截面呈梯形,叫「卯塊」。將一根榫條插入卯塊,拼上一個卯塊,換個方向再插榫條……縱橫相鎖間,大象、城堡、小汽車……各種各樣的造型出現了。
  • 他,把榫卯做成了中國版「樂高」
    「唐塊」積木的創意來自傳統的榫卯結構,新材料和新創意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新機遇。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風靡全世界的拼插玩具樂高就是這麼玩的。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中國版樂高」——唐塊積木。在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上,北京九天方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許晉平帶著他的「唐塊」積木徵服了評委,榮獲海澱區分賽場一等獎。
  • 榫卯結構——藏在木頭裡的中國智慧!
    而這裡面,讓這極具歷史意義的古建築得以保持完整、屹立不倒的,得益於建築本身的搭建方式——榫卯結構。榫卯結構是中國古建築中,連接立柱、橫梁、順檁等各個木構件的連接方式,是一種科學的、精巧的、豐富的構件連接方式,不但結實耐用,承受較大的載荷,還具有一定的柔性,當發生地震時抵消部分地震能量,以緩衝、降低地震對建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