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國格的王朝:部將幾乎都投降敵人,皇帝卻寧死不跑路

2021-01-07 騰訊網

朱元璋驅除胡虜,恢復中華,自古得國之正者,莫過於明。

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很多具有皇漢思想的人看來,大明王朝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雖然文治武功稍遜漢唐,但是在國格(骨氣)方面,狂甩歷朝歷代。

對一個人而言,有骨氣自然值得敬重,對一個國家而言,講國格也令人敬佩。但是當國格與現實利益嚴重衝突時,還一味堅持國格,殊為不智。

政治是一種鬥爭和妥協的遊戲,相應的,政策也應該講究原則性和靈活性,講求剛柔相濟。所以,作為一個政治家,該硬的時候就得硬,該軟就得軟,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劉邦與匈奴和親,李世民向突厥納貢,兩宋交歲幣,大清籤條約。實力不行的時候,交點錢服軟,然後獲得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是明智的做法。

就崇禎皇帝而言,對農民軍剿撫不定,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硬什麼時候該軟,對東虜一味硬頂,不敢妥協,結果兩邊都擺不平。等到局勢無法收拾的時候,又不提前跑路,死守宗廟陵寢,終於自掛歪脖子樹,身死國滅,誠為可嘆!

力排眾議,南巡(狩獵)一次,做不到嗎?

大唐首都長安至少被攻陷過五次,每次皇帝都毫不猶豫的跑路,最後還不是打回來了?

宋朝首都汴京淪陷,趙構跑路,拉起一幫人馬,不也保住了半壁江山?

大清首都兩次被洋人佔領,鹹豐、慈禧+光緒跑路,大清國不是也挺了過來?

明末,北方雖然因天災戰亂廢了,但是南方基本保存完好:江浙一帶依然是帝國最富庶的地方,湖廣一帶堪稱天下糧倉,南京還有留守政府,南中國還有大量軍隊。

如果崇禎皇帝早做準備,遷都南京,未來的歷史就另一番模樣了。

舉個例子,當年蒙古大舉攻金,金兵抵擋不住,黃河以北遭蒙古騎兵反覆蹂躪,金宣宗被迫跑路,將首都從中都遷往汴京,金軍沿潼關-黃河一線抵禦蒙古大軍南下,即使當時大金國天災連年,朝政腐敗,權臣亂政,期間還作死的進攻南宋,腹背受敵,但大金國又扛了二十年才死。

崇禎所面臨的條件至少不次於金宣宗吧?多爾袞的八旗難道比當年的鐵木真的蒙古大軍更厲害?

遺憾的是,崇禎沒有跑路,剛烈的死了,不僅死了,連兒子也沒有送出去,繼承人也沒有指定。

對崇禎而言,大明已經亡了,指不指定繼承人毫無意義。

但是,對後來的南明及華夏抗清大業而言,崇禎的這次失職所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

希特勒自殺之前,還指定鄧尼茨為繼承人呢。

大明一次次倒血黴的時候,滿清一次次獲得神助攻。1642年的松錦大戰,洪承疇率領的13萬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寧錦防線不復存在。戰後,吳三桂在寧遠收羅殘兵敗將,招募兵勇,整訓軍隊,半年之後,吳三桂便恢復了3萬人馬,穩住了關寧防線。戰後第二年,清主皇太極病逝,滿清內部權力格局重新洗牌,暫時停止了對明帝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但是,明帝國的倒黴並沒有因滿清的暫時消停而結束。

韃子不鬧了,流賊又猖獗了。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後,李自成從商洛山中殺出,進入河南。

河南是什麼地方?革命之花的溫室大棚。

明末恰處於小冰河期,北方持續多年低溫、乾旱。

1637~1643年的崇禎大旱,是一場百年罕見大乾旱。河北、山西、陝西、山東連旱5年以上,河南更是連旱7年之久,彼時的河南赤地千裡、饑民遍地,人相食的場面處處可見。

李自成進入河南猶如蛟龍入水,闖軍一邊打土豪鬥地主,一邊開糧倉賑饑民,饑民如流水一樣前來投奔,日夜不絕,李自成很快擁眾百萬,成為最具實力的農民軍首領。而在此之前,李自成無論是從實力還是從名望上來說,都不及「八大王」張獻忠和「曹操」羅汝才。

1640年正月,李自成攻佔洛陽,殺福王朱常洵,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縋城逃脫。朱由崧就是後來南明弘光帝。

1642年,李自成在三打開封不下的情況下掘開黃河大堤,以滔滔黃河水衝毀了這座城市,之後又在郟縣擊敗了陝西巡撫孫傳庭。1643年,李自成南下佔領了湖北襄陽,在湖北北部建立了根據地。

1643年八月,在崇禎的催命下,孫傳庭再次出兵潼關進攻河南,李自成率領主力北上迎戰孫傳庭。第二次郟縣之戰,孫傳庭再次大敗。李自成乘勝追擊,攻佔潼關,斬殺孫傳庭,隨後佔領陝西。

孫傳庭部是明帝國在北方(關內)的最後一支戰略野戰軍,孫傳庭敗亡後,北方局面徹底失控。所以《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年號永昌。此時,李自成佔據了湖北北部、河南中南部、陝西全部,聲勢大振!

而在西安建政之前,闖軍先頭部隊便進入了山西,並發動了猛烈的宣傳攻勢:明朝完蛋了,大順軍五十萬先鋒部隊已經打進了山西,我們老大李自成親率百萬大軍緊隨其後,各府縣速速來降,否則玉石俱焚。

恩威並施。除了軍事恐嚇之外,闖軍也向百姓發出了友好信號: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個政策一出,山西百姓確實有了簞食壺漿以迎闖軍的衝動,明帝國在山西的統治基礎開始瓦解。

正月初三,李自成得到戰報:前鋒部隊進入山西後所向披靡,各地望風而降。李自成當機立斷,決定大舉東徵。

大順軍傾巢而出,從禹門(山西河津)渡過黃河,到達平陽(今臨汾)後,兵分兩路:李自成、劉宗敏率主力北上佔領太原、大同,然後向東攻取宣府,經居庸關攻取北京;劉芳亮率領另一部穿過太行山進入北直隸,然後北上佔領真定、保定諸府,切斷明王朝南逃之路,同時阻擊南來的勤王之師。

除了發動咄咄逼人的軍事進攻之外,李自成還向崇禎皇帝發起了心理恫嚇。正月初九,他派人向明廷送了一份通牒,說三月十日大順軍將抵達京師,到時候決一死戰。

崇禎收到李自成的挑戰後,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將何面目見於地下?

大順軍在山西的進軍非常順利,除了在忻州、寧武關遭到周遇吉部激烈抵抗外,整個山西幾乎彈指而定,大同總兵姜瓖不戰而降,宣府稍作抵抗後也投降了大順軍。

三月十五日,大順軍抵達居庸關,守軍不戰而逃,大順軍佔領昌平,兵臨京師城下。

與此同時,劉芳亮率領的大順軍也佔領了真定、保定等地,切斷了明廷南逃的退路。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東路進至高碑店,西路抵達西直門外,炮轟城牆。十八日,李自成親自指揮大順軍攻城,京師當晚陷落,崇禎皇帝自縊,明帝國在北方的統治宣告結束。

崇禎皇帝死的時候,吳三桂正在勤王的路上。四月二十日,吳三桂在豐潤(今唐山境內)聽到京師陷落的消息後,便退回了山海關,全軍望南慟哭!

之前,大順軍在山西高歌猛進的時候,崇禎皇帝沒有坐以待斃,他做了兩件事:一是號召在京的勳貴及文武大臣輸捐(捐款),二是命令各地軍隊火速進京勤王。

讓大家捐款基本上是自找難堪,這些人不挖國家的牆角已經夠仗義了。

至於勤王,南方的軍隊太遠,指望不上。最近的援軍只有寧遠的吳三桂、山東的劉澤清、以及昌平的唐通。

然而,進京勤王並不是一句話的事,對於是否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遠入關勤王,明廷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撕逼。

崇禎想放棄寧遠命吳三桂勤王,但是他不想承擔「棄地」的責任,於是命內閣商量決定,內閣也不想替皇上背黑鍋,於是大家一起和稀泥:讓崇禎召見吳三桂之父吳瓖,商量吳三桂入關勤王的可行性。

於是,明末最富戲劇性的一段經典對話誕生了。

吳瓖:祖宗之地,一尺一寸不可放棄。

崇禎:這是戰略抉擇,不是棄地,闖賊來勢洶洶,你有禦敵之策嗎?

吳瓖:闖賊算個屁,只要他敢來犯,我一定生擒他獻給陛下!

崇禎:闖賊有百萬之眾。

吳瓖:百萬烏合之眾,其實也就幾萬人。闖賊之所以這麼猖狂,是因為他沒碰到我們邊防軍,如果之前派我的軍隊出戰,闖賊早就玩完了。

崇禎:你有多少人馬?

吳瓖:說句實話吧,檯面上有八萬人,實際上有三萬人,不吃空餉養不活這麼多軍隊啊,大家都這樣,也不是我發明的,皇上你懂的·······

崇禎:你的三萬人生猛嗎?

吳瓖:如果三萬人都生猛,建功立業還用等到今天?實話說吧,只有三千人可用。

崇禎:三千人怎麼抵擋闖賊百萬之眾?

吳瓖:這三個人不是一般的士兵,他們都是我的兒子,也是三桂的兄弟。我平時只吃粗糧,但是他們頓頓細酒肥羊,我平時穿粗布衣服,他們天天光鮮照人,所以他們打仗老能賣命了。

崇禎:如果調他們入關,要多少軍餉?

吳瓖:一百萬兩。

崇禎:三萬人也要不了一百萬兩吧。

吳瓖:一百萬兩還是少的,這三千人在關外都有幾百兩的田地產業,如果他們捨棄產業入關,應該怎麼補償?朝廷已經拖欠他們十四個月工資了,怎麼把拖欠的工資補齊?此外,關外還有600萬大明百姓隨同入關,朝廷怎麼安置他們?一百萬其實遠遠不夠。

崇禎:你很誠實,我也實話告訴你,庫內只有7萬兩,如果收羅金銀雜物硬湊,也只能湊個二三十萬兩。

吳瓖:真遺憾,臣告退!

吳瓖的確很坦誠:我吃空餉了,我的三千家丁(親兵)很能打,但是出場費很貴,皇上你如果給不起出場費,那就當我什麼都沒說。

皇帝看似至高無上,但是如果沒錢,也是孫子。

吳三桂請不起,劉澤清乾脆不來,他的理由很簡單:我老馬受傷了,請病假。只有昌平總兵唐通率領八千人響應勤王。

大順軍越來越近,朝廷的撕逼還在繼續。三月六日,崇禎一錘定音,嚴令吳三桂放棄關外,退守山海關,同時率兵保衛京師。

朝廷養活了你們,你們看著辦吧。

明朝亡了,對吳三桂也沒什麼好處。再三權衡之後,吳三桂決定服從命令,開始搬家,沒錯,搬家——幾萬士兵連帶幾十萬隨軍家屬和百姓,扶老攜幼,罈罈罐罐,向關內撤退。

三月十六日,吳三桂抵達山海關,而此時大順軍已經到達了昌平,兩天後京師陷落。

明帝國轟然倒坍後,天下四分:

大順朝,拿下了北方大部,呼聲最高,聲勢最大。

滿清,雄踞關外,控制了整個關外和漠南蒙古,軍事、政治實力最強勁。

殘明,坐擁江南最富庶之地,經濟實力最強大。

張獻忠,佔據四川大部,勢力相對較弱。

除此之外,吳三桂也算一方勢力,只是他被夾在大順和滿清之間,戰略位置很苦逼。

對吳三桂而言,要麼倒向大順,要麼倒向滿清,要麼去死,沒有其他出路。

李自成也意識到了吳三桂的重要性。剛打下京師不久,李自成便向吳三桂伸出了橄欖枝,降將唐通率領八千人馬、帶著四萬兩銀子和吳瓖的手書來到山海關。

如果大家對上一篇《松錦大戰》還有印象的話,應該記得唐通,此人是當年隨洪承疇出關的八大總兵之一,也是吳三桂的老同事。

唐通告訴吳三桂:老總兵(吳瓖)很好,新主很賢,太子很安全,跟闖王混很有前途。

吳三桂信以為真,便將山海關防務交給了唐通,親自率軍入關,大軍行至沙河驛(今河北盧龍)時,吳三桂收到了來自京師的情報:李自成在京師打土豪,吳家也未能倖免,吳瓖被刑拘,陳圓圓被擄。

吳三桂大怒,迅速回師山海關,一舉全殲了唐通部,隨後又擊敗了李自成派來的白廣恩部。緊接著,吳三桂發布了一篇檄文,把李自成及大順軍痛罵了一頓,號召大明遺民團結起來,打倒李自成,恢復大明朝。

吳三桂雖然憤怒,但卻沒有失去理智。他明白,單憑自己的幾萬關寧軍,肯定幹不過李自成。既然撕破了臉皮,李自成的充滿憤怒的殲滅性打擊很快就要來了。那麼,關寧軍出路何在?

出路就是和滿清合作。

與宿敵滿清合作,吳三桂並沒有任何不適感,滿清早就拉攏過吳三桂,但被吳三桂所拒絕,只是雙方都沒有把事做絕,留有未來合作的餘地。更何況,祖大壽(吳三桂的舅舅)、洪承疇(吳三桂老上級)都在滿清陣營,他們稍微活動一下,吳三桂很容易與滿清展開友好對話。

雄踞關外的滿清在幹什麼呢?

中原正處於改朝換代的關鍵時期,一直密切關注關內動態的滿清迅速做出了反應。

四月四日,滿清首席謀臣范文程向攝政王多爾袞建議:發兵入關,直趨燕京,與流寇爭天下!

對於范文程的建議,多爾袞比較糾結。此前,清軍曾三次入關圍困京師卻沒有拿下,而李自成則一戰而下,可見流賊的戰鬥力之強大!

為了打消多爾袞的顧慮,范文程解釋道:李自成擁兵百萬,橫行無忌,但驕兵必敗,可一戰而破也。

多爾袞:洪先生的意見呢?

洪承疇:流寇雖然比明軍厲害,但不足以與八旗勁旅匹敵!

洪承疇當年與農民軍及清軍都深入交流過,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雙方的戰力情況,洪承疇說八旗能幹趴農民軍,那就能幹趴。

幹了!

怎麼幹,戰略計劃呢?

洪承疇:大軍繞過山海關,翻越長城,從薊州、密雲直撲京師,精兵在前,輜重在後,輕裝簡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李自成大軍包圍在京師,一舉殲滅之!

四月九日,多爾袞率領八旗滿洲、蒙古大部和漢軍全部,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兵馬,從盛京(今瀋陽)浩浩蕩蕩出發了。

四月十五日,吳三桂派往滿清的使者在翁後(今遼寧阜新境內)遇到了清軍,並呈上了吳三桂的親筆信。

吳三桂信中的意思很簡單:希望滿清出兵幫助自己討賊,事成之後,裂地以酬。

多爾袞:切,裂地以酬?我們不會自己打地盤嗎?你最好率眾來歸(投降),別講條件!

談判沒有結果,但是多爾袞獲得了寶貴的信息,趁火打劫的機會來了!

多爾袞立即命令大軍改道連山、寧遠一線向山海關進發,並傳令將留在後方的紅衣大炮火速運往前線。為了在李自成大軍之前趕到山海關,清軍一晝夜疾馳二百餘裡,狂奔六天六夜,終於在四月二十一日,抵達了山海關外的歡喜嶺。

再說李自成方面。

吳三桂發布討賊檄文後,四月七日,李自成命令大將劉宗敏和李過率軍攻打吳三桂,劉宗敏和李過變相拒絕了,理由嘛:耽樂已久,殊無鬥志。

臣子不聽話,主上只能親力親為,李自成決定親徵吳三桂。十三日,李自成、劉宗敏、李過率領步騎兵六萬(具體數字無定論)向山海關進發。

四月二十一日,也就清軍抵達歡喜嶺的當天,大順軍也抵達了山海關,隨即向吳三桂發動了進攻。

山海關之戰的雙方都是百戰精銳:吳三桂的關寧軍自不必說,百戰邊軍,雖然人數少於李自成,但是作為防守方,吳三桂擁有地利優勢;李自成的大順軍過長期戰爭磨鍊,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高昂的士氣,並且擁有持久作戰優勢。

如果沒有外力介入,李自成拿下山海關只是時間問題,畢竟大順軍擁有廣大的地盤,可以源源不斷的調集援兵和作戰物質。相反,吳三桂困守山海關一隅,經不起長期戰爭消耗。

戰爭,表面打的是戰略戰術,其實拼的是雙方所能動員的全部資源。

吳三桂當然懂這一點。

經過四月二十一日一整天的激戰,吳三桂對李自成的實力有了客觀的認識,同時他也越來越絕望。

要麼當漢奸,要麼滅亡,現在到了做最後決定的時候了。

為了摸清楚部下的意思,吳三桂當晚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委婉的提出了「曲線救國」。

眾部下:我等早有此意!大帥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幹。

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吳三桂帶領親信飛奔清軍大營,向多爾袞表示願意投降,並接受剃髮。

妥了!

四月二十三日,大順軍和關寧軍經過數天的激烈廝殺均已疲憊。

中午,多爾袞見時機差不多了,命令阿濟格率領兩萬騎兵為左翼,多鐸率領兩萬騎兵為右翼,向大順軍發動突襲。

四萬生力軍突然殺進戰場,萬馬奔騰不可止,大順軍陣腳大亂,全面潰敗,劉宗敏中箭負傷。

在高地山督戰的李自成見敗局已定,只得命令部隊向永平方向且戰且退。

從後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山海關之戰拉開了李自成敗亡的序幕,而山海關之戰距離李自成進京不過一個月。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最富的王朝,滅國時曾有八十萬軍隊,無奈皇帝卻帶頭投降!
    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經歷了二十四個朝代,四百多位皇帝,在諸多朝代中,最富的當屬於宋朝,當時宋朝的經濟得到了高度的發展,更是帶動了文化,科技等眾多領域,百姓人人都豐衣足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從宋朝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就能看出。
  • 明朝百萬大軍投降清軍,為何還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
    有很多人說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可是這種說法總會引來很多人的反駁,那麼真實的明朝是否真的這麼有骨氣,能夠真正稱之為最有骨氣的王朝麼?有人說明朝特別霸氣,十分有骨氣,可是為何最後明朝近百萬大軍投降清軍,並且原本戰鬥力很弱,投降清軍之後戰鬥力反而增強了,這難道是有骨氣的表現麼?為了揭開這個謎團,我繼續深入分析。
  • 同為皇帝替身,一人救皇帝建立王朝,一人卻害皇帝江山易主
    導讀:皇帝替身是個新鮮名詞啊,以前很少提到過。但是,歷史上還真有一些人的行為和替身非常相似,我們幾乎可以將其稱之為替身。之前,我們說了不少古代皇家的故事。那麼,古代皇家替身界又有哪些故事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方面的故事。
  • 中國存在感最低的朝代,皇帝的姓名卻家喻戶曉,最終亡於蒙古帝國
    後來,由於段思平深得大長和前後三代皇帝的倚重,受到同朝為官的楊幹貞的迫害,被迫降職為通海節度使,管轄地區通海即今天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公元928年,楊幹貞自編自導自演了篡位把戲,他篡奪大長和皇位,擁立宰相趙善政為傀儡皇帝,建立大天興王朝,第二年楊幹貞廢殺趙善政,隨即自立為皇帝,建立大義寧王朝。
  • 寧古塔是什麼塔,為什麼很多人寧死都不願去
    清宮劇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橋段,皇帝一發怒就大手一揮來一句「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時候犯罪的大臣立刻面如死灰,急忙懇請皇帝開恩。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來到寧古塔,十個黃泉路都不怕了。這寧古塔到底是個啥地方,披甲人到底是什麼人,怎麼就這麼可怕連死都不願意去。
  • 風格各異的王朝:哪個王朝最荒唐?哪個最鐵血?哪個最無能(下)
    五、最大氣、包容心最強的王朝——唐古代一直都有一句話十分有名,這句話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意思就是說不是我們同族的人,必定和我們不是同一條心。所以,歷朝歷代都對於少數民族等十分提防,就像防賊一樣。但這種情形不適合唐朝。唐朝是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是一個真正的多民族融合的統治時期。
  • 大明王朝各位皇帝的簡析(上)
    明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共傳十六帝,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功績與過失,接下來筆者帶各位看官了解十六帝的功績與過失。明太祖出身卑微,可謂中國封建統一王朝中最勵志的,從一介放牛娃最後成為定鼎中原的皇帝,正如明太祖自己說的一樣「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清朝張廷玉編撰《明史》時評價到「帝之雄才大略,料敵制勝,率類此。
  • 古時中原王朝都稱皇帝,少數民族領袖都叫什麼?
    自秦始皇創立皇帝稱號之後,歷朝歷代的君主都延續了這個稱號,不管是大統一的王朝還是地方割據政權,只要建國立號登基稱帝,最高統治者都稱為皇帝。皇帝是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而關外的少數民族領袖都是如何稱呼呢?
  • 劍王朝元武皇帝結局是怎麼死的 元武最後進入九境了嗎
    劍王朝元武皇帝結局是怎麼死的  《劍王朝》中丁寧最後沒有境界。為了和元武皇帝公平決鬥他廢了自己的修為,和元武皇帝用最原始的方式打了一場生死之戰,最終順利殺死了元武皇帝。元武最後進入九境了嗎  梁驚夢轉世重生丁寧後,元武皇帝的修為已經達到了第八境啟天境。
  • 「虎踞龍盤」的南京,王朝次次在此定都,卻也次次短命
    而後世的歷史走向,似乎證實了秦始皇的先見之明:因為後世很多王朝都在南京建都(所謂「六朝古都」),但是,這些王朝卻無一例外短命。於是有人認為:金陵這個地方出天子是沒錯的,不過,因為「王氣」被秦始皇給毀了,所以「金陵」存不住王氣,所以定都於此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甚至十多年前,還有這樣的說法:定都洛陽的天下分,定都南京的命不長。
  • 印度莫臥兒王朝最偉大的皇帝,14歲繼承皇位,18歲就完成印度統一
    印度是一個有著4500多年君主制歷史的國家,在這4500多年君主制歷史的過程中,不斷發生朝代更替,較為著名的朝代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等,其中最富強的朝代當屬莫臥兒王朝。莫臥兒王朝之所以能夠完成印度統一,全因莫臥兒王朝第三代皇帝阿克巴。
  • 曾經叱吒風雲的關寧鐵騎,是如何在悲涼中隕落的
    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長達276年的歷史中,明朝曾經出現了兩支幾乎沒有敗績的軍隊,一個是關寧鐵騎,一個是明朝水師。今天我們就講講明朝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
  • 歐洲也有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而且是拜佔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
    歷史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同一地域或帝國往往有多個王朝,而每個王朝又有多位皇帝,且這些皇帝中根據各自所處的歷史節點不同,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說每個王朝的開創者,也就是用我們中國封建王朝的諡號叫太祖,往往起著推翻前朝、開創新朝的作用。
  • 高宗皇帝:大多處於王朝中衰的起點
    我在前兩篇文章中講過太宗皇帝和世宗皇帝的那些事兒,今天就來說說高宗皇帝的那些事兒。高宗也是皇帝的廟號之一,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然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歷史上凡是廟號為高宗的皇帝大多處於王朝中衰的起點。
  • 日本裔朝鮮兵,朝鮮王朝是如何利用「降倭」資源的?
    基本都是待遇比較優厚,而且由於倭兵戰力強悍,很多還有「使用火銃」、「制硝」等工藝,所以格外受到朝鮮王朝看重。 不過,公元1592年之前,這部分群體數量畢竟很少。 公元1592年,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發兵十四萬大舉入侵朝鮮,隨著戰局加深,很多日軍士兵也陷入困境,加之日本此時國內貧瘠,所以很多日軍舉團投敵。
  • 張居正變法挽救了大明王朝,為何萬曆皇帝在他死後非要將其清算?
    眾所周知,明朝中後期,王朝走到了末路階段,階級利益錯綜複雜,階層固化嚴重,土地兼併,農民水深火熱。為了扭轉王朝頹廢的趨勢,天才神童張居正擔負起了這個責任,實行一條鞭法,緩解了王朝的階級矛盾,解決了國家財政方面的問題,讓大明朝煥然一新,滿足了底層民眾和國家官府的需求。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姓氏:人口一億,建立了九個王朝,59個皇帝
    在所有姓氏中,最引人關注的自然是幾個經典姓氏孫乾趙李。眾所周知,北宋是趙國,因此趙成為「百家姓」中的頭號姓氏。其實,單從人口數量來看,趙姓並不是當時的第一姓氏。真正的第一姓其實是郭姓,其次是王姓,張姓,李姓。雖然這些大姓在我國歷史上頗有名氣,但直到現在都很常見。不過,與劉姓相比,它們幾乎是意味深長的。
  • 將軍屢戰屢敗,請求支援慘遭拒絕,怒而投降,沒想竟成敵國皇帝
    我國就有這麼一個人,朱溫,在起義軍中表現英勇,但是最後卻被唐軍反撲,在連連戰敗後不得不向援軍尋求幫助,但是卻被拒絕了,一怒之下他帶領全軍戰士投降王崇榮,最後將自己推上了皇位。 在唐朝末年時局動蕩的厲害,起義更是十分常見的事情,而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黃巢起義。黃巢起義一經發起,便勢頭一片大好。
  • 王朝交替的血雨腥風:只因權力二字,明朝滅亡後十萬皇室後裔下場慘澹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有許多關於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的記載。其實,擊敗這個國家很容易,但戰後新皇室應如何處理前朝皇室呢? 只要他們願意服從新王朝,朝廷就會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只要他們不造反搗亂,一切都好。但是,隨著皇權越來越集中,皇帝再也不能讓那些可能叛逆的人留在他身邊!因此,新王朝對前朝的宗族越來越嚴厲,其中,最刻薄的當屬清朝。清朝建立後,明朝的10萬皇室成員都怎麼了呢?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大明王朝似乎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遠,可以說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了。大明的東廠和 西廠很有名,大明的有幾代皇帝也很「有名」。有的甚至是創新了我國歷史上皇帝的某項紀錄。大明王朝到了其統治末期,已經是千瘡百孔了。這一戰使得大明王朝的氣數全部消失殆盡,可以說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了。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皇太極與崇禎的這最後一戰的全過程,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歷史的車輪無人能夠阻擋,這一戰大明徹底失敗,再難崛起。同時也向歷史宣告了從此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王朝—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