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些年抗日神劇的興起,我們看到的日本軍團的素質或者戰鬥力都非常弱,簡直難以想像中國需要花14年才能將日本趕出去,但是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也都知道,日本軍隊簡直是人們的夢魘,特別是讓中國軍民最刻骨銘心的甲種師團。
甲種師團,是侵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主要的作戰主力,其中包括「近衛師團」和一到二十個常備師團,這些師團都是戰場上「老熟人」,像是第五師團(廣島師團)是跟中國軍隊作戰較多的一個軍團。
廣島師團在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之前,曾創下了中國戰爭和70個餘師先後對戰的紀錄,第19任師團長是板垣徵四郎中將,因此該師團也被稱為「板垣師團」,這個師團資歷非常老,從甲午中日戰爭就開始活躍起來。
1937年,板垣徵四郎的師團才被調入中國華北地區,到了年底,板垣師團已經擊潰了近30個中國師,戰鬥力極為強悍,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第五師團就被分配到了第25軍,主要參加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間的戰鬥。
這支號稱「皇軍之花」的板垣師團,全師團有22000名士兵,步兵只有5000多人,其餘的都是機槍手、投彈手、坦克兵一些技術類的兵種,在沒有徹底機械化之前,裝備比起普通的師團要精銳的多。
全師團基本上都是標配650挺輕重機槍,108門火炮,20坦克,運輸的車輛也是高達上千,像是每個步兵連,都至少擁有六挺機槍和六個投彈筒,更重要的是,甲種師團對每個士兵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他們個人單兵作戰能力非常強,師團跟師團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都是一流,在一些老兵回憶錄當中,常常都是以打死一個日軍,往往都要犧牲2到3個人來形容,該團21旅,在1939年12月的崑崙關戰役,就以5000人的代價打殘了編制4萬中國軍隊中唯一機械化的第五軍。
第五軍傷亡程度是日軍的五倍以上,這種數字是很觸目驚心的,比起某些電視劇來說,日軍部隊的作戰能力都趨於強盛,除了裝備落後之外,協同能力也是一大弱點,在臺兒莊戰役接近尾聲時。
日軍面對中國軍隊的重兵壓陣,在節節敗退的情況下,日本第10師團和第五師團依舊能夠相互配合,突圍了出去,雖然面對這樣難纏的對手,但中國軍民依舊浴血奮戰,14年的抗戰,最終迎來了勝利。
抗日老兵口中的「甲種師團」有多難打?看懂才明白中國軍隊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