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詹森說:「我們必須時時進行思考。今天這個世界,總是讓人感到陌生和壓力,甚至有些恐懼。只有深思熟慮,才能戰勝愚昧,在積極的思考中勇敢地走向未來。」
如果沒有人類的不斷思考,我們的社會也不會有今天的面貌。思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深度的思考可以讓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最大程度地避免被他人利用和消費,讓我們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哈佛凌晨四點半》提出善於思考的人往往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1. 不盲目服從權威,對任何事情都應該抱有懷疑的態度
回顧地理的發展歷史,就是一次次不斷地挑戰權威的過程。中世紀的歐洲,教會擁有極大的權力,他們宣揚上帝創造了人類,並為人類創造了一切,這其中自然就包括日月和萬物,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地球轉的,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然而哥白尼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地球只是宇宙間一顆普通的小行星,圍繞著太陽公轉,並且自身由西向東不停地自轉。哥白尼的說法一經提出,由於之前「地心說」而計算出來的混亂的行星位置和自然現象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但「日心說」顯然觸碰了教會的利益,動搖了教會統治的基礎,因而哥白尼也被視作異端,慘遭迫害,真理的火一旦點燃就很難熄滅,在後人的不斷驗證下,最終證實了哥白尼的正確性。
如果沒有哥白尼對教會說法的質疑,可能人們還會被教會的說法一直愚弄而被壓榨。
日常生活中,對於一些專家或者權威人士的言論,我們應該用批判、辯證的目光去看待,而不能隨意聽信,被人牽著鼻子走。
2. 三思而後行,學會位未雨綢繆
在我們採取行動之前,應該先思考一下,我們的行為可能會帶來的後果。衝動或是莽撞行事,往往會在事情不能辦好的基礎上給我們再增添新的煩惱。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要等到事情已經火燒眉毛才急急忙忙的找解決方案,或者等到結果已經產生了才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多思考,為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麻煩做好應對的準備,但也不能憂思過度,杞人憂天。
3. 他人的意見要聽,但決斷是要靠自己思考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從眾心理,總想著,那麼多人都去做了,那我也這樣做肯定不會有問題,甚至有時看到別人都在做,就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也做一下。
但是每個人的生活以及處境都是不同的,不要人云亦云,最後只會成為一個不會思考的人。
4. 學會進一步思考問題
優秀的人往往只是比普通人多想了幾步。比如我們思考「1+1等於幾」,普通人會說等於二,然後就沒有了,但善於思考的人往往會想「1+1為什麼等於二、在什麼情況下會不等於2」,不要覺得這是在自找麻煩,胡思亂想。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寫道:「理智的人適應環境,而世上所有的進步都仰賴不理智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不要將對問題的認識停留在表層,深入思考,或許會推動世界的改變。
想要變得優秀,可以看看《哈佛凌晨四點半》,也可以作為送給孩子的禮物,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