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應該怎麼讀?這裡有一個讓你更好閱讀的方法

2020-12-21 我是燕子呀燕子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馬爾克斯18歲考入國立波哥大大學法學系,可是作家對法律毫無興趣。後因時局動蕩,馬爾克斯中途輟學,隨後進入《觀察家報》任記者,並逐漸走上文學創作道路。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馬爾克斯陸續發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其中有《枯枝敗葉》(1955)、《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1961)、《惡時辰》(1962)、《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1965年開始創作《百年孤獨》,1967年小說出版後被譽為傑作,短時間內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並飲譽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壇上的地位。隨後又創作了《家長的沒落》(1975)和《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1981)等小說。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後,馬爾克斯潛心創作,不斷有新作推出,《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和《迷宮中的將軍》(1988)等都是影響比較大的作品。[1]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內容簡介

家族第一代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後裔,住在遠離海濱的一個印第安人的村莊。他與烏爾蘇拉新婚時,由於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烏爾蘇拉每夜都穿上特製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因此他遭到村民的恥笑。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在一次鬥雞比賽勝利後殺死了譏笑他的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悽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於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家帶著朋友及其家人離開村子,外出尋找安身之所,經過了兩年多的跋涉,來到一片灘地上,由於受到夢的啟示決定定居下來,建立村鎮,這就是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的歷史由此開始。[1]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極富創造性的人。他從吉卜賽人那裡看到磁鐵,便想用它來開採金子;看到放大鏡可以聚焦太陽光,便試圖研製出一種威力無比的武器;從吉卜賽人那裡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通過實驗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像橙子」。他不滿於自己所過的落後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幹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

他痛苦地說:「咱們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們會在這兒活活地爛掉,享受不到科學的好處了」。後來他又沉迷於鍊金術,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由於他的精神世界與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烏爾蘇拉成為家裡的頂梁柱,去世時的年齡在115至122歲之間。

家族關係譜

家族第二代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二代有兩男一女:老大何塞·阿爾卡蒂奧是在來馬孔多的路上出生的,他在路上長大,像他父親一樣固執,但沒有他父親那樣的想像力;他和一個叫庇拉爾·特爾內拉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但在一次吉普賽人來馬孔多表演時又與一名吉普賽女郎相愛,於是他選擇了出走;後來他回來了,但是性情捉摸不定。最後不顧家人的反對,與麗貝卡結婚,但被趕出家門,最後在家中被槍殺。

《百年孤獨》描繪的場景

老二奧雷裡亞諾生於馬孔多,在娘肚裡就會哭,睜著眼睛出世,從小就賦有預見事物的本領,少年時就像父親一樣沉默寡言,整天埋頭在父親的實驗室裡做小金魚。長大後愛上馬孔多裡正千金年幼的蕾梅黛絲,在此之前,他與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奧雷裡亞諾·何塞。他美麗的懷有雙胞胎的妻子因被阿瑪蘭妲誤殺死去。後來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倖免於難,當他認識到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時候,便與政府籤訂和約,停止戰爭,然後對準心窩開槍自殺,可他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孔多尋根,卻被追殺,一星期後,只有老大活下來。奧雷裡亞諾年老歸家,每日鍊金子作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時便放到坩堝裡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

老三是女兒阿瑪蘭妲,愛上了義大利鋼琴技師皮埃特羅,在情敵麗貝卡放棄義大利人與何塞·阿爾卡蒂奧結婚後與義大利人交往,卻又拒絕與義大利人結婚,義大利人為此自殺。由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她內心感到異常孤獨、苦悶,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想用此作為「治療病的臨時藥劑」。然而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家族第三代

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兒子阿爾卡蒂奧和奧雷裡亞諾的兒子奧雷裡亞諾·何塞。前者不知生母為誰,竟狂熱地愛上自己的生母,幾乎釀成大錯。但又因生母的引見,愛上了桑塔索菲亞·德拉·彼達,後來成為馬孔多的從未有過的暴君,貪贓枉法,最後被保守派軍隊槍斃。後者過早成熟,熱戀著自己的姑母阿瑪蘭妲,因無法得到滿足而陷入孤獨之中,於是參軍。進入軍隊之後仍然無法排遣對姑母的戀情,便去找妓女尋求安慰,藉以擺脫孤獨,最終也死於亂軍之中。

家族第四代

第四代即是阿爾卡蒂奧與妻子桑塔索菲亞·德拉·彼達生下的一女兩男。女兒美人兒蕾梅黛絲楚楚動人,散發著引人不安的氣味,這種氣味曾將幾個男人置於死地。她全身不穿衣服,套著一個布袋,只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穿衣服上。這個獨特的姑娘世事洞明,超然於外,最後神奇地抓著一個雪白的床單乘風而去,永遠消失在空中。

她的兩個弟弟阿爾卡蒂奧第二和奧雷裡亞諾第二是孿生子。阿爾卡蒂奧第二在美國人開辦的香蕉公司裡當監工,鼓動工人罷工,成為勞工領袖。後來,他帶領三千多工人罷工,遭到軍警的鎮壓,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倖免。他目擊政府用火車把工人們的屍體運往海邊丟到大海,又通過電臺宣布工人們暫時調到別處工作。阿爾卡蒂奧四處訴說他親歷的這場大屠殺揭露真相,反被認為神智不清。他無比恐懼失望,把自己關在房子裡潛心研究吉卜賽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他都呆在這個房間裡。

奧雷裡亞諾第二沒有正當的職業,終日縱情酒色,棄妻子費爾南達於不顧,在情婦佩特拉家中廝混。奇怪的是每當他與情婦同居時,他家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給他帶來了財富,一旦回到妻子身邊,便家業破敗。他與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後在病痛中與阿爾卡蒂奧第二同時死去,從生到死,人們一直沒有認清他們兄弟倆兒誰是誰。

家族第五代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是奧雷裡亞諾第二的二女一男,長子何賽·阿爾卡蒂奧兒時便被送往羅馬神學院去學習,母親希望他日後能當主教,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只是為了那假想中的遺產,才欺騙母親說他在神學院學習。母親死後,他回家靠變賣家業為生。後發現烏爾蘇拉藏在地窖裡的7000多個金幣,從此過著更加放蕩的生活,不久便被搶劫金幣的歹徒殺死。

大女兒雷納塔·蕾梅黛絲(梅梅)愛上了香蕉公司汽車庫的機修工馬烏裡肖·巴比倫,母親禁止他們來往,他們只好暗中在浴室相會,母親發現後禁止女兒外出,並請了保鏢守在家裡。 馬烏裡肖·巴比倫爬上梅梅家的屋頂,結果被保鏢打中背部,終日臥病在床,被人當成偷雞賊,孤獨中老死。梅梅萬念俱灰。她母親認為家醜不外揚,將懷著身孕的她送往修道院,終生一言未發。

小女兒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裡與飛行員加斯通交往,交往後二人回到馬孔多,見到一片凋敝,決心重整家園。她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僅在三個月就使家園煥然一新。她的到來,使馬孔多出現了一個最特別的人,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她決定定居下來,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村鎮。

家族第六代

布恩迪亞家的第六代是梅梅送回的私生子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他出生後一直在孤獨中長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賽梅爾基亞德斯的房間裡研究各種神秘的書籍和手稿。他能與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對話,並受到指示學習梵文。他一直對周圍的世界漠不關心,但對中世紀的學問卻了如指掌。他和何賽·阿爾卡蒂奧拒絕收留奧雷裡亞諾17個兒子中唯一倖存的老大,導致其被追殺的人用槍打死。他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阿瑪蘭妲·烏爾蘇拉,並發生了亂倫關係,儘管他們受到了孤獨與愛情的折磨,但他們認為他們畢竟是人世間唯一最幸福的人。後來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下了一個男孩:「他是百年裡誕生的布恩迪亞當中唯一由於愛情而受胎的嬰兒」,然而,他身上竟長著一條豬尾巴。阿瑪蘭妲·烏爾蘇拉也因產後大出血而死。

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當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的只剩下一小塊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相關焦點

  • 馬爾克斯:我發誓,死後150年都不允許中國出版百年孤獨
    這是我高中三年讀過最有價值最難忘的小說,導致我重溫很多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體會,感動到不能自已。當時並不知道我手裡這本《百年孤獨》是盜版的,一向痛恨盜版的我,居然也被騙了,但因為這本書確實對我影響很大,我就沒捨得丟,就一直留著。也有不少網友並不了解馬爾克斯,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人物。那接下來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下吧。
  • 馬爾克斯為何發誓不給中國版權?《百年孤獨》成功離不開一個女人
    她還努力讓她的作者在電子與影視版權貿易中享有更好的權利。就這樣,在卡門·巴爾塞斯成為馬爾克斯的經紀人之後,力挽狂瀾:1967年,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出版,便在文學已不再流行的年代,颳起陣陣閱讀狂潮,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
  • 馬爾克斯去世6年了,《百年孤獨》卻依然閃耀著拉美的魔幻和孤獨
    這本書很牛,在1982年馬爾克斯憑藉《百年孤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而這本書也成為了世界級文學巨著。這部書在豆 瓣上評分高達9.2分,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評分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說到這裡,很多人都可以喊出這位文壇人物的名字——馬爾克斯!
  • 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因為你的生活除了無趣,只剩每日的孤獨
    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因為你的生活除了無趣,只剩每日的孤獨在文壇裡會聽到這樣子的一句話,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寫得太深了,裡面的人名也需要反覆去讀理解,讀他的這一本書太耗費體力與腦力了。不知道你有沒能讀過,是不是這樣子的感覺呢?
  • 一本讓我無法自拔的好書: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本書的作者馬爾克斯在198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當時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也是看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才有了興趣去讀。這本書不是市面上大部分小說的敘述風格,在文學界大家把它稱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因為這部小說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七代人的興衰故事,並且馬爾克斯在作品中加入了加入了神話,宗教,想像力。
  • 《百年孤獨》:一本不能讀的書?只有在閱讀了明白什麼是傑作之後
    這是《百年孤獨》開頭的第一句話,這句話的寫作方法被稱為前敘事,這也是作者馬奎斯首創的。在《白鹿原》的開頭,陳忠實中也使用了這種編寫技術後來,他以為自己一生娶了七個老婆。--《白鹿原》同樣是一個簡單的句子,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間段。保持足夠的懸念,是為了吸引讀者的興趣。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我死後150年不授權中國《百年孤獨》
    高曉松說:「馬爾克斯是目前上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李誕說:「看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自己就一個字也不想寫了」。谷主麥家曾說:「二十世紀後半葉,如果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就是馬爾克斯;如果只有一本書,就是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憑藉《百年孤獨》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每一部偉大的著作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下面是小卿對本書的見解,望喜歡。情節荒誕,構思精巧第一,馬爾克斯將百年故事僅僅定格在馬孔多小鎮,看似荒誕,實則想以空間上的隔離輝映出時間上的孤獨,以空間襯時間,更將這孤獨之深,孤獨之久刻畫的淋漓盡致。
  • 《百年孤獨》:用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描述了一種絕世的孤獨
    -----《百年孤獨》1984年,當莫言第一次在王府井書店,看到盜版的《百年孤獨》時,僅僅讀了前十幾頁,就足以讓他渾身發熱,非常激動,他不敢再讀下去了,因為他害怕自己被控制。他說:」就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 你讀完《百年孤獨》了嗎?
    歷史上的今天1967年6月29日,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發表。在一項關於「死活讀不下去的書」的調查中,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僅次於《紅樓夢》,位列第二。有意思的是,這兩本「難啃」的書卻恰恰是作家三毛認為「有趣」而推薦的。
  • 很多人都讀不懂的經典巨著《百年孤獨》,到底講了什麼?
    對於《百年孤獨》,很多人都表示懂不懂、讀不下去,有印象的恐怕就是開篇這段。殊不知,除了這段凝聚了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的經典開篇,這本書後面的內容,也處處布滿了令人震撼和充滿才華的不朽筆觸。梁文道曾在節目中說到:「無論如何,《百年孤獨》裡有太多精彩發亮的句子和篇章。
  • 1984年,莫言花1塊6毛錢買了一本《百年孤獨》,馬爾克斯說下狠話
    馬爾克斯給無數作者示範了一個偉大的開場白,尤其是他的《百年孤獨》,開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敘述手法,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循環式的時間觀念。也讓後來的作家爭相模仿。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盛傳一種說法:大半個文壇都在學《百年孤獨》,但只有莫言是馬爾克斯最好的學生。
  • 《百年孤獨》|明明是世界殿堂級的文學,為什麼很多人讀不下去?
    在一個周末的深夜,這樣一群人,就用這無聲的方式,有聲的朗讀,來紀念這位大師。或者說,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大師的「百年孤獨」,也感謝大師的《百年孤獨》。外國文學那麼多,為何要獨愛《百年孤獨》?《百年孤獨》自1967年出版以來,已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冊,在文學已不是主流的年代,引發了陣陣閱讀狂潮。
  • 《百年孤獨》:明明是世界殿堂級的文學,為什麼很多人讀不下去?
    一張桌子,一個話筒,一本《百年孤獨》,一捧盛開的黃玫瑰——馬爾克斯最愛的花。無需報名、現場領號,上臺誦讀不超過三分鐘的段落,讀完後,在頁邊籤上自己的名字,把書交給下一位上臺者。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他(馬爾克斯)是「繼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紐約時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10句經典語錄,句句精闢現實,殘酷但有哲理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 正版<百年孤獨>遲到29年 馬爾克斯的"食言"令人欣慰
    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間有100多家中國出版機構向馬爾克斯提出版權申請,但都未得到任何回復。新經典文化公司從2002年起給馬爾克斯的代理人卡門·巴爾塞伊絲女士發郵件,表達了引進馬爾克斯作品中文版權的意願。2008年,經驗豐富、處事謹慎的卡門女士(馬爾克斯代理人)專門委派工作人員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明察暗訪,對中國圖書市場、出版機構,尤其是涉足外國文學的出版機構,進行了細緻調查和嚴格評估。
  • 豆瓣評分9.2的《百年孤獨》:趨行在人生中,除了孤獨,一無所有
    《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百年孤獨》的藝術魅力正在於其魔幻色彩、孤獨主題與悲劇意蘊,因為幻想與現實的融合所營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人勝。「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在《百年孤獨》裡面,有這麼一句話,雖然還不到10個字,但是卻被奉為經典,寫進了人生的孤獨,戳痛了無數人的人——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10句經典語錄,殘酷但有哲理,刻寫人性現實
    但《百年孤獨》不同,或許因為它不是一本小說,它是魔術。如果把《百年孤獨》的讀者聚攏成一個國家,那裡的人口可以排進全球前20名,試想一下,這是怎麼樣的一個場景有人說,孤獨就是一種感覺。一個人時並不一定是孤獨,和一群人在一起時,有時會感到孤獨。
  • 《百年孤獨》一本值得你收藏在書架上的書
    」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小說《活著》的作者餘華說 :"馬爾克斯是個了不起的作家,我對他除了崇拜沒有別的了"。
  • 十個八卦,告訴你《百年孤獨》到底有多牛?
    不說這本書的具體內容,而是用十個八卦,告訴你《百年孤獨》到底有多牛。1.跟《百年孤獨》這本神作聯繫在一起的,是一個詞: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簡單來說就是講的事情非常魔幻,但又讓你覺得,哎呀好真實。這種感覺我們中國人其實挺熟悉。所以,魔幻現實主義也有自己的中國門徒,其中最著名的人你可能知道:莫言和閻連科。